《草書歌行》

《草書歌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草書歌行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少年上人號懷素[1],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2],筆鋒殺盡中山兔[3]。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4],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5],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6],時時只見龍蛇走。

在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7],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8],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9],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10]。

作品注釋

[1]懷素(725—785,一說737—799):字藏真,本姓錢,出生於零陵。七歲到“書堂寺”為僧,後住東門外的“綠天庵”,自幼愛好書法,刻苦學習,經禪之餘,勤練書法,因無錢買紙,特在寺旁種下許多芭蕉樹,用蕉葉代紙練字。經長期精研苦練,禿筆成堆,埋于山下,人稱“筆冢”。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硯水變黑,名為“墨池”。他好飲酒,醉後每遇寺壁及衣帶、器皿無不拿來書寫,興到運筆,情隨筆轉,意隨字生。他曾幾次外出遊歷,“竭見當代名公”,切磋書技。懷素以草書聞名於世,繼承張旭筆法,而有所發展,“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永州現存懷素的作品有《瑞石帖》、《千字文》、《秋興八首》等。

[2]墨池:《法書要錄》載:“弘農張芝善草書,改臨學書,池水盡墨。”《太平寰宇記》:“墨池,王右軍洗硯池也。”《方輿勝覽》載:“紹興府成珠寺本王羲之故宅,門外有二池,曰墨池、鵝池。”

[3]中山兔:《元和郡縣誌》載:中山在宣州水縣東南十五里,出兔毫,為筆精妙。

[4]箋麻:唐代的紙。以五色染成,或用砑光,或用金銀泥畫花樣來做成箋紙,紙以麻來作為材料,稱為麻紙。絹素:絲織品的名稱。在絲織品中,中等至下等者被稱之為絹,絹中精白的織品被稱之為素。

[5]繩床:原稱胡床,又稱交床。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胡床”是東漢時從域外傳入中原一帶的,《風俗通》中便有“靈帝好胡床”的記載。這種坐具的最大特點是可以交叉摺疊。交椅就是在繩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6]怳怳(huàng):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7]七郡:湖南七郡指長沙郡、衡陽郡、桂陽郡、零陵郡、連山郡、江華郡、邵陽郡,此七郡皆在洞庭湖之南,所以說“湖南”。

[8]王逸少:王羲之(303—379),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書法家。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其書法俊逸遒勁,獨創圓轉流利的風格,擅長隸、草、正、行各體,被奉為“書聖”。張伯英:張芝,字伯英,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善草書。他繼承傳統,精於草書技巧。凡是家中衣帛,他必定拿來練習書法。臨池學習書法,池水全被染成墨色。韋仲將稱他為草聖。

[9]張顛:張旭,《舊唐書》載:吳郡張旭善寫草書而且喜歡喝酒,每次醉後號呼狂走,索要毛筆揮灑寫字,變化無窮,如有神功。時人稱為“張顛”。

[10]渾脫舞:唐代舞名。長孫無忌以烏羊皮為渾脫氈帽,大家仿效,叫做趙公渾脫,後來演變為舞蹈。渾脫,指以全羊皮製成的物品。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說:“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即公孫可知矣。”《樂府雜錄》載:“開元(713—741)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準其頓挫之勢也。”

作品賞析

後人對《草書歌行》是否系李白所作,一直存在爭論。黃錫珪說:“而校者不能刪削,以無左驗故。”據郭沫若考證:李白的《草書歌行》“當作於長流夜郎,遇赦放回,於乾元二年(註:乾元二年指759年)秋遊零陵時所作。”該詩刻畫了懷素酒後運筆揮灑的形態,如驟雨鏇風,縱橫恣肆,給人以龍騰虎躍,奔蛇走馬的藝術享受。“草書天下稱獨步”,李白對懷素的書法評價極高。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青年時期在蜀中就學、漫遊,受儒道俠等多種思想影響,隱居行俠,吟詩作賦。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全國各地,探幽訪勝,求仙問道,廣事交結,乾謁權貴,以期建功立業。天寶(742—756)初年,李白應召入京,但未被重用,僅供奉翰林。他大失所望,於是“浪跡縱酒”。加以權貴讒毀,不到三年,便被迫自請還山,離開了長安。此後他又長期過著漫遊生活。安史之亂中,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以“附逆”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六十二歲時病死於當塗。李白是繼屈原之後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現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