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作者星雲大師,2009年1月1日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本書中收錄的十三篇文章具體闡述了佛教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系系列叢書,共有八冊。分別是《佛教與人生》、《佛法與義理》、《生死與解脫》、《宗教與體驗》、《學佛與求法》、《人間與實踐》、《佛教與社會》、《禪學與淨土》。

書籍信息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人間佛教書系
裝幀:平裝
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bkbk875548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12歲於宜興大覺寺禮志開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赴台,擔任《人生雜誌》主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進程。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歲月里,陸續於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十八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四所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國小等。此外,先後在美國洛杉磯、中國台灣、澳洲悉尼等創辦西來、佛光、南華及南天(籌辦中)等四所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雲水醫院、佛光診所,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捐建佛光中國小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1976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廣播電台。2000年創辦台灣地區第一份佛教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總計近兩千萬言,並被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餘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達數百萬之多;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地球人”思想,對“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理念多所發揚。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創會以來,先後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磯、多倫多、巴黎、悉尼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每次與會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過聯合國審查肯定,正式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為促進世界和平,大師曾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各領袖交換意見,世界上亦德風遠播,舉其犖犖大者如:1995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2000年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頒贈“佛教最佳貢獻獎”,表彰大師對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以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終身成就獎”,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希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
1978年起,先後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中國台灣輔仁大學、澳洲葛雷菲斯大學等校之榮譽博士學位。
1988年,被譽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來寺落成之際,除了傳授“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第一次傳授三壇大戒外,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開啟海峽兩岸佛教界代表同時參加會議之先例,為兩岸佛教界首開平等交流之創舉。
1998年2月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恢復南傳佛教國家失傳千餘年的
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大師並積極推動台灣地區佛誕節的設立。
1998年4月8日,大師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台安奉;2001年10月前往美國紐約“911事件”地點,為罹難者祝禱;2002年元月與大陸有關方面達成佛指舍利來台協定,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後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蒞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年7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11月,應邀參加“鑒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隨後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度應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兩岸佛教界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港地區,以及澳、美、加等地巡迴展演;2006年3月,應邀到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說“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是為歷史上第一位到此講學的出家人。同年4月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說“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寫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頁。
2004年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11月,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及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就“佛教與文學”、“佛教與世界和平”進行交流座談。
大師自1989年訪問大陸後,便一直心繫祖國的統一,主張一個中國。回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揚州鑒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鍾,期能促進中國統一,帶動世界和平。
大師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內容簡介

佛教與人生​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間有男女老少,人間有五欲六塵,人間有生老病死,人間有悲歡離合。在缺憾的世間裡,我們如何獲得歡喜自在?如何發揮生命的價值?如何擁有安樂的生活​?這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佛教與生活是人間佛教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主要闡述了佛教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並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導這一觀點。
該書的內容涉及佛教與信仰、生活與信仰、生活與道德、生活與修持、生活與般若、善惡是非、行為向善、人生難題、如何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語言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是一本為想了解佛教的初學者編印的佛學著作。
如果你想正確地了解、認識佛教,星雲大師的這本著作,是一個適合的入門。撇開佛教而言,若你想得到一些正確人生態度的指引,《佛教與人生》也是值得推介的。《佛教與人生》中收錄的十三篇文章具體闡述了佛教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並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導這一觀點。
佛法與義理
星雲大師用大量生動的例子、淺顯通達的語言集中解讀了一些常見的佛教觀念,包括對命運、神通、知見、因緣、因果、空有的理解,以及佛教的真諦和特質。同時在佛教義理的運用上,提倡發揚慈悲胸懷和懺悔精神。對於社會讀者,有積極的教化意義。

生死與解脫

《生死與解脫》文筆清新淺顯,並大量引用佛教故事,結合現實人生解讀佛教觀念,對於一般社會讀者有較強的可讀性。從積極意義來說,有助於較深入地認識和了解佛教知識和基本哲學觀點。其人生觀落實到生活實踐要求而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一種積極有為、向善豁達的生活態度,客觀上也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宗教與體驗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禮志開上人出家,1967年創建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學校、育幼院、醫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等各種機構,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的發展。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人之多。
作為人間佛教系列之一,《宗教與體驗》在一般的闡述義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佛教的另一面——修持實戰。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教也注重“解行並重”,即研究佛法不能囿於義理,還應在生活中去體悟、印證。
全書即以此為出發點,細述從古之大德、佛陀菩薩到法師自己親身修行所得的各種雙喜體驗。而諸如“結緣”、“行善”等修持諸法對於我們世俗生活亦大有裨益。讀者在翻覽此書後,或亦能嘗得醍醐滋味。

學佛與求法

《學佛與求法》作為人間佛教系列之一,主要介紹了皈依三寶的具體過程與相關禮儀,以及皈依前後所應具有的態度與體驗。全書言簡義賅,包羅了佛教在義理法學以及修持實踐各內容。法師觀機追教,或從數字著手概舉佛理,或古詩禪偈述說禪機。該書可謂是全系列中適於普通讀者啟蒙,初嘗佛法滋味的一本讀物。

人間與實踐

之所以將此套書名為《人間佛教書系》,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間,修道、成佛、說法度眾都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陀所說,本來就是“人間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誨,無論所寫、所言、所行,心中不時繫念眾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過一甲子,畢生竭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會彼此和諧進步。

佛教與社會

人間佛教書系列是台灣佛光星雲法師多年行腳,四處講經弘法之集結,作為該系列之一,《佛教與社會》深得“人間佛教”之“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宗旨。全書微言大義,雖涉及佛教之於道德、政治、時空等奧妙,但無不深入簡出;而論及財富、福壽之世俗瑣事亦一一細述,娓娓道來。全書不囿於弘揚佛祖普度從生之志,而是旨在更積極地促進世人樂觀處世,慈悲行事。該書可謂是讀者識得佛教,悟得“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的方便法門。

禪學與淨土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問有男女老少,人間有五欲六塵,人間有生老病死,人間有悲歡合。在缺憾的世間裡,如何獲得歡喜自在、發揮生命的價值、擁有安樂的生活?這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通過《禪學與淨土》告訴那些在生活中承受各種壓力的人們如何使生命升華並理解禪的真諦。

目錄

佛教與人生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佛教與人生佛教與人生

星雲大師略傳
佛教與生活(一)
佛教與生活(二)
佛教與生活(三)
生活與信仰
生活與道德
生活與修持
生活與般若
行為平坦的道路
身心安住的家園
人生十問
如何美化人生
談你說我
談情說愛

佛法與義理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佛法與義理佛法與義理

星雲大師略傳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佛教對行為的看法

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佛教對因果的看法
佛教對空有的看法
佛教奇理譚

佛教的真諦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佛教的懺悔主義
佛教的慈悲主義

生死與解脫

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生死與解脫生死與解脫生死與解脫生死與解脫

星雲大師略傳
佛教論鬼的形象
死亡之後的生命
證悟之後的生活
涅磐之後的境界
佛教對輪迴的看法
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
從佛教的觀點看未來的世界
從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
從現實的世界到理想的世界
從人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
佛教的生命學
佛教的生死學
佛教的生活學

宗教與體驗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宗教與體驗宗教與體驗

星雲大師略傳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
奇人的修證
偉大的佛陀
佛陀的樣子
佛陀的宗教體驗
阿羅漢的宗教體驗
菩薩的宗教體驗
我的宗教體驗
談迷說悟

學佛與求法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學佛與求法學佛與求法

星雲大師略傳
皈依三寶的意義
求法的態度
學法四依止
如何進入佛法
從何處下手學法
為什麼
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
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孰先孰後
學佛前後
佛陀的教育法
叢林的教育法
特殊的教育法
十數佛法
佛法之外

人間與實踐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人間與實踐人間與實踐

星雲大師略傳
人間佛教的藍圖
人間佛教的思想
人間佛教的建設
佛教現代化
現代佛教的四化
現代佛教的建設
今日佛教的希望
佛教的未來觀
佛教寺院經濟來源

佛教與社會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佛教與社會佛教與社會佛教與社會

星雲大師略傳
佛教的財富觀
佛教的福壽觀
佛教的道德觀
佛教的政治觀
佛教的忠孝觀
佛教的女性觀
佛教的時空觀
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
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
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
從天堂到地獄
從人道到佛道

禪學與淨土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禪學與淨土禪學與淨土

星雲大師略傳
談禪
禪與文人
禪師與禪詩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禪者雲遊與參訪
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生命升華的世界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一)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二)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三)

序言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問有男女老少,人間有五欲六塵,人間有生老病死,人間有悲歡合。在缺憾的世間裡,我們如何獲得歡喜自在?如何發揮生命的價值?如何擁有安樂的生活?這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
佛陀降誕人間,示教利喜,為人間開啟了光明與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緣起”、“因緣果報”、“四無量心”、“六度四攝”等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創辦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提出“傳統與現代融和”、“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來,以“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作為宗旨,人間佛教漸漸蔚然有成,欣見大家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紛紛走出山林,投入社會公益,實踐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懷。
2004年,我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學講座”,三天的講題分別為“佛教的生命學”、“佛教的生死學”、“佛教的生活學”。我言:生命為“體”,作為本體的生命,是不增不減、永恆存在、絕對、無限、真常的;生死為“相”,每個生命所顯露的現象,是有生有滅、變化無常、相對、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舉止、身心活動等等,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體、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們既來到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體的,其關係極為密切。因此,整個人間佛教可以說就是“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
今後,我預定在世界各地講演《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所謂戒定慧,有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趣入解脫,是學佛的次第;在人間生活,更需要斷除煩惱才能獲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遊於人間!
1949年,我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之後,為了適應廣大民眾的需求,毅然採取面對面的講說弘法。從宜蘭鄉村的弘法,到城市各處的聚會;從監獄的開示,到工廠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藝術館舉行佛學講座。接下來,我弘法的腳步,由北至南,由西至東,從學校到軍營,從國內到國外。近二十年來,隨著弘法的國際化,我更是終年在世界各地雲水行腳,奔波結緣。
講演的對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眾,也有大專青年、企業界精英、教師、警察等特定對象。講說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經典方面有《六祖壇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等,也講說佛教的義理、特質與現代生活的種種關係,以及佛教對社會、政治、倫理、經濟、心理、民俗、命運、神通、知見、因緣、輪迴、死亡、涅巢等各種問題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們將我歷年來講演的內容,陸續結集成書,並定名為《星雲大師講演集》,共有四冊,二十多年來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許多讀者將此套書視為認識佛教、研究佛學必讀之書,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講演集作為講經說法的教材。
這套講演集已缺書好一段時間,不時有人詢問、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閱,覺得此套講演集講說時隔已近三十年,雖然佛法真理不變,人心善美依然,但是環境變遷有之,人事遞嬗有之。因此,決定將此書全新改版,不以演講方式呈現,去除與現今社會略微差異之處,重新校正、修訂、增刪,並依內容性質,分類為《佛教與人生》、《佛法與義理》、《佛教與社會》、《禪學與淨土》、《生死與解脫》、《宗教與體驗》、《學佛與求法》、《人間與實踐》八冊,總字數一百餘萬字,因內容多與人生有關,故取名為《人間佛教書系》。為保存、珍重歷史,同時又為方便後人參考、查詢,仍將講演的時間、地點記於每篇文章之後。
我之所以將此套書名為《人問佛教書系》,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間,修道、成佛、說法度眾都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陀所說,本來就是“人間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誨,無論所寫、所言、所行,心中不時繫念眾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過一甲子,畢生竭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會彼此和諧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