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社會

佛教與社會

(四)陝西盧水胡的佛教信仰 (五)佛教的社會勢力 (一)滅佛的先聲

圖書信息

作者:星雲大師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ISBN:9787532626328
字數:221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中古的佛教與社會》是劉淑芬教授長期潛心研究中古佛教與社會問題的精湛成果,涉及佛教與政治、禮俗、地方社會以及醫療養生諸多論題,均以資料紮實、立論新穎而為學術界同行所推重。《中古的佛教與社會》所討論的一些問題採取了獨特的觀察視角,或推陳出新,或別開生面,實為研治中古佛教社會史案頭必備之著作。

作者簡介

劉淑芬,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後研究。現任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專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占社會史,已出版《六朝的城市與社會》、《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二書,及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清映歲華——代序
甲、佛教與政治
從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滅佛
一、前言
二、5世紀上半葉西北、華北的政治地理
(一)民族雜居的關隴地區
(二)陝西的盧水胡
(三)盧水胡的政權——北涼
(四)盧水胡和西域的交通
(五)劉宋、盧水胡和西域的交通
三、蓋吳的反叛
(一)盧水胡人反抗北魏的前例
(二)蓋吳的反叛
四、蓋吳反叛中的滅佛宗教因素
(一)少數民族的佛教信仰
(二)盧水胡北涼王族的佛教信仰
(三)涼州僧人
(四)陝西盧水胡的佛教信仰
(五)佛教的社會勢力
五、太武滅佛與滅佛的後續
(一)滅佛的先聲
(二)全面滅佛的詔令
(三)滅佛的後續:太武帝的誅殺沮渠宗室
六、結語
中古的宦官與佛教
乙、佛教與民俗
“年三月十”——中古後期的斷屠與齋戒
從本願寺石刻看唐代獲鹿的地方社會
中國撰述經典與北朝佛教的傳布——從北朝刻經造像碑談起
慈悲喜舍——中古時期佛教徒的社會福利事業
丙、佛教與喪葬
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
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二
唐代俗人的塔葬
中國歷史上的舍利信仰
丁、寺院與養生
唐、宋世俗社會生活中的茶與湯藥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
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

文摘

從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滅佛
一、前言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其中最早的一次是發生在北魏太武帝統治的時期(424—451)。太武帝頒布全面滅佛的詔令,是在他親自征討蓋吳反叛軍的過程中一個偶發事件所引爆的: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在杏城(今陝西黃陵縣)的盧水胡人蓋吳起兵反抗北魏的統治,這支叛軍聲勢浩大,擴展迅速,北魏的政府軍連嘗敗績;因此這一年的十一月,太武帝乃御駕親征。太平真君七年(446)二月,太武帝和他的軍隊抵達長安,他的隨從無意中在其駐紮的寺院中發現了兵仗,太武帝因而懷疑寺院僧人和蓋吳通謀,於是下詔全面滅佛。關於此一滅佛事件,前此的研究大都環繞在國家的政策、宗教上的佛道之爭、思想上的儒釋之辨等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在陝西起兵的蓋吳是盧水胡人,前此學者都沒有特別注意到盧水胡人是篤信佛教的,並且從這個角度來探討蓋吳反叛和滅佛的關聯。
事實上,蓋吳反叛之所以成為滅佛的引爆點,和5世紀上半葉盧水胡在西北、華北的活動:特別是和北魏政權的互動關係這個大背景,有切的關係。公元401年,盧水胡人沮渠蒙遜首次建立了政權,國號“大涼”,後世稱之為“北涼”,它的轄域恰好控制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公元431年,由於西涼和夏相繼亡國,使得北魏和北涼的領土相鄰;又因當時北魏大致上已經統一北方,北魏無論是為打通西域的道路,或是為統一整個北方,向西攻滅北涼是必然的。公元439年,北魏攻陷北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並且將北涼國主沮渠牧犍和他的家族,並臣民三萬餘戶遷徙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