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窟

瘞窟

瘞窟,石窟形制之一。掩埋僧人屍骨的洞窟。面積較小,形無定製,製作較粗糙。中國最早的瘞窟為麥積山西魏大統六年(540)東崖第43窟。其後河南洛陽龍門、甘肅敦煌等地都曾沿用。

瘞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屍骨的窟龕,一般有安置屍體的棺床。敦煌、麥積山、龍門、響堂山、須彌山等石窟都有發現。龍門石窟瘞窟最多,有40多個。而麥積山乙弗氏瘞窟最著名。540年,西魏文帝廢后乙弗氏自殺,在麥積山鑿岩而葬,號寂陵。一般認為就是麥積山現在的43窟。莫高窟的瘞窟都在北區洞窟中,有25個。
古代印度流行露屍葬。可分為林葬、天葬、水葬等。林葬就是棄屍於樹林,供獸食;天葬則棄屍于山頂,供鳥食;水葬則棄屍於湖海,供魚食。石窟瘞葬是中國僧人對曝屍林野的一種調和方式,後來隨著火葬的流行,瘞窟逐漸減少,瞻仰追悼功能的塔林增多,即建一塔,下埋骨灰,塔體刻亡者名,少林寺塔林很有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