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個好東西》

《中醫是個好東西》

《中醫是個好東西》是王興臣編著的作品,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在2008年1月1日出版。本書用深入淺出的說理方式,用現代的語言來詮釋古老的、深奧的、神秘的中醫學,內容涉及中醫基本理論中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症狀診斷及疾病防治。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中醫,熱愛中醫,振興中醫。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世界範圍內的中醫熱潮以及關於中醫的大討論使得許多人對這門古老的學問產生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了興趣。但由於中醫理論形成的年代久遠,而且文字古奧,令人望而卻步。本書從普及中醫知識的角度出發,用樸素直白的語言介紹中醫,內容涉及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症狀診斷及疾病防治,基本涵蓋了中醫學的核心知識,同時剖析了與日常防病養生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希望成為廣大讀者了解中醫的敲門磚。

目錄


編寫說明
陰陽其實不神秘
一、天地萬物,不外陰陽
二、陰陽魚:陰陽關係的“模型”
三、“陰陽”是中醫的說理工具
中醫五行:從“買東西”而非“買南北”說起
一、“火旺爍金”,“續水回春”
二、五行是什麼?怎么來的?
三、五行與取類比象
四、相生相剋
五、五行解釋醫學現象
此腑臟非彼臟腑
一、中醫偏重於功能,西醫是偏重形態
二、中醫臟腑有“表里”
三、一個臟器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
四、一種生理活動,多臟器參與完成
五、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誰主神明
一、腦為精明之府
二、“心主神明”的由來
三、心腦共主神明
四、得神則康,失神則亡
傷心也傷肝
一、七情六慾,人之常情
二、情緒主宰人的健康
三、肝主疏泄與情緒最密切
四、傷心時候不只傷肝
五、豁達的心理暢氣機
飲食有節,養身之道
一、酒食不節制傷脾又傷肝
二、飲食貴“合時有節”
從生活中的現象說肺與腎
一、肺屬金,為嬌髒
二、腎屬水,為根本
三、金水相生,生命之樹常青
舉一反三話三焦
一、三焦有名、有形、有用
二、上、中、下焦,各司其職
三、三焦辨證統領熱病防治
四、“知法善任”治三焦
“無線自通”的經絡
一、經絡是古人標記的助記線
二、人體經絡系統
三、氣功也是循經絡
人爭一口氣,“氣”是啥東西
一、正常的“氣”
二、氣的運行
三、氣的病理變化
四、虛則補之,藥食並用
汗血同源
一、感冒鼻衄莫驚慌——不得汗解,必得衄解
二、汗是心液
三、津血同源與汗血同源
四、血汗症與汗血寶馬
五、大出血又冷汗,不可掉以輕心
六、心靜自然涼,斂津又保血
七、無汗也不好
增水行舟”話津液
一、增水行舟,水乃津液
二、津液源自水谷
三、萬涓成水,津液匯流成河
四、天地合參,津液流通效法自然
五、龍王爺做法——旱澇不均
痰為百病之母
一、從“蔡京貴壓朝班”到“范進中舉”
二、“痰”分有形和無形
三、“九竅不通”與“痰迷心竅”
四、痰病雖怪,治痰有方
見微知著,從外窺內
一、扁鵲見齊侯,望而斷生死
二、今人治手麻,飲茶病自痊
三、人身是整體,“拆零”就失真
四、“左右逢源、上下貫通”是上工
“舌是心苗”看全身
一、舌和臟腑的對應關係
二、察舌驗苔要仔細,寒熱虛實有道理
三、四診合參,方寸不亂
脈診神功
一、“懸絲診脈”暗藏玄機
二、脈診有理
三、診脈有道,虛靜為保
四、憑脈辨證
五、心中了了,指下難明
六、能合色脈者萬全
“面若桃花、掩口輕咳”是病態美
一、五臟之陰均有虛
二、林黛玉是肺腎陰虛證
三、藥食並舉,滋陰降火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一、看看你是哪種體質
二、影響體質的因素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一、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二、誰於擾了我們的正氣
正治不能治反治不犯忌
一、針鋒相對談“正治”
二、反其道而行講“反治”
三、條條大路通羅馬,隨機應變是關鍵
三分治七分養
一、關於“病”與“不病”的對話
二、靠補藥養生是誤區
三、順應自然才是養生之道
治病之矛——中藥
一、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
二、“長生不死”催生煉丹術
三、“藥食同源”孕育食療
四、寒熱溫涼,有的放矢
五、是藥三分毒,中藥不例外
中藥“道地”很重要
一、道地藥材采靈氣
二、好山好水出好藥
三、天南海北蘊藏道地
四、“方靈藥不靈”,蒼生大醫喚良藥
臨證如臨陣,用藥如用兵
一、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
二、君臣佐使,各顯其功
三、用藥貴在精,“多多益善”要不得
四、因勢利導談用藥
五、針灸取穴也要開處方
中醫是寶,救急離不了
一、橫貫古今,出奇制勝
二、針、藥、熨、刮,辦法多多
三、辨證論治與綜合治療仍是根本

前言

王興臣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編寫了一本書,書名叫《中醫是個好東西》,請我作序。接到任務後,認真地讀了一遍書稿,感受頗深。諸位編者的確是做了一件好事,用深入淺出的說理方式,用現代的語言來詮釋古老的、深奧的、神秘的中醫藥學,把中醫的精髓曬給大家,為普及中醫、宣傳中醫、弘揚中醫動了腦筋,下了氣力。編寫的目的明確了,文章也流暢易讀,平和清奇,言隨時語,很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目前,中醫藥從主流醫學日漸邊緣。不論是從業人員的數量,還是就醫的患者數量,都與20世紀中後期不可比擬了,並且中醫藥治療的疾病譜系範圍也大大縮小。憑心而論,最近的中醫藥熱潮,倒是要感謝前些時跑出來的幾位先生,他們在中醫邊緣化傾向加速的關鍵時刻,順勢投下了幾塊石頭,斥責中醫不科學而且害人害命,強烈要求取締中醫,這又把中醫推到了人們的面前,想不見都不行。一時間,上至國務院的領導,下到黎庶草民,甚至連一些原本不生病,不看醫生,更不看中醫的有識之人,也回過神來,爭先說中醫是個好東西了。
但中醫好在何處?中醫生存的理由又在何處?這卻並不是所有擁戴中醫的人可以講出來的。其實中醫藥學是我們先祖在長期與疾病的對抗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又反反覆覆加以驗證與凝練而形成的寶貴的救命之術,她包容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雙重內涵,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獨特的、充滿哲學智慧的臨床醫學科學。所以說,中醫藥學好就好在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用現在的話叫價值連城的寶物。中醫藥學好就好在有確切的臨床療效,既可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又可治療各種突發性疾病。對新出現的突發性疾病,她可以在現代科技完全沒有反應過來、還沒有搞清病原體時,就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拒死神於門外。古代的且不用說,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乙腦、本世紀初的SARS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再者,中醫看病有簡、便、廉、驗的特點,這個特點曾經讓無數患者不論是身體上還是經濟上都受益匪淺。
但近些年來,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有部分人的醫療消費認識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許多患者認為不用最昂貴的設備檢查,病就無法診斷清楚;不使用進口的藥品治療就不是好的治療;不上大醫院排隊,不輸液就不是治病。這與現代人的浮躁、本土文化意識淡漠有密切的相關性。所以說,我們真不能忘了中醫藥是我們民族的護身符,是我們抵禦疾病的防火牆。
中國是一個開發中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GDP2006年統計數字為人均1700美元,甚至低於中東的伊朗,亞洲的馬來西亞,約為美國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且我們的人均衛生投入大約是排在全世界的160名以後。但不可思議的是,我們的人均期望壽命已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比美國人少不了幾歲,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道理很簡單,人的壽命長短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除了遺傳基因、科技水平、社會環境、醫療條件等外,更重要的就是人們的防病意識和生活習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醫保健知識已經完全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像到了春天,老人會給孩子們吃點苦菜去去火,清清熱,也就預防了春季的一些呼吸道疾病。夏末秋初,北方人習慣就餐時吃點生蒜,又解決了許多消化道的疾病。這樣一預防,會少出現多少疾病?這種說法還真沒有進行過流行病學調查,沒有用現代科學去進行考量,所以有人不相信。反正信也好,不信也好,中國人活的健康就好,這些規律、這些道理總有一天人們是會整明白的。
中國的平頭百姓,是離不開中醫中藥的。誰忽略了中醫,也就忽略了平頭百姓草根一族的健康。百姓健康了,全面小康的步伐就踏實了。從這個角度看,簡、便、廉、驗的中醫藥能不是個好東西嗎?興臣他們的書,就是想把中醫介紹給廣大民眾,並且從科普的層面來介紹中醫這一優秀瑰寶,讓中醫藥來為我們的健康服務、為世界上願意接受中醫治療的人們的健康服務。中醫這東西,外國人說好,我們的爺爺的爺爺說好,我也說:中醫真是個好東西!

精彩書摘

一、天地萬物,不外陰陽
(一)日月高懸,陰陽之意自明
古老的神話里,在有天地之前,我們的宇宙是一片混沌。自從盤古開天地,就有了天陽、地陰之分。但陰陽的發展遠超出了神話,它與我們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先民們在長期生活生產實踐的觀察和體驗中,發現自然界存在著許多既相關、又屬性相對的事物或現象,如男和女、冷和暖、明和暗等。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向日與背日所造成的種種性質迥異的現象和特點。因此,從中悟出了自然界的某些奧秘,並萌生了“陰”與“陽”的初始含義。
“陽”指向日所具有的種種現象與特點,“陽”字的象形意是山阜朝向太陽(日):“陰”則相反,是從背日所具有的種種現象和特點中抽象而來的。《說文解字·串部》釋“陰”為:“山之北、水之南也。”《詩經》里說“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意思是說,露水不被之”,陰就是陽光被遮蓋,也就是陽光照射不到之意。可見,“陰陽”一詞的產生,來源於古人對自然現象或事物的直接觀察,本身並非玄而又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