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症

血汗症

血汗症(Hemahidrosis)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罕見疾病,臨床上以汗中混有血液,呈紅色,由未見損傷的皮膚表面排出。1897年Hyde,加納魁一郎等曾描述命名為血汗症。

基本信息

簡介

血汗症醫學界尚無定論,伴發於出血性疾病,如鼠疫、血友病、月經異常或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為血液或血液色素混在汗液內由汗液排出形成特殊的汗液,皮膚出血性斑的形成與汗腺活動無關。血汗症的發好部位為眼瞼、額部、胸部、生殖器等處。本病的治療要點主要是防治原發病。

醫學記載

國內報導少,2004年在《中華血液學雜誌》曾有1例記載。中國古代曾有“汗血寶馬”的神奇傳說,但血汗症的有關病史資料少。

色汗是大汗腺功能失調造成的有色汗液,小汗腺有時也產生色汗。原因可以是由於大汗腺分泌大量的色素脂褐質引起的,但也有其他原因,當最初無色的汗液到達皮膚表面後成為有色時,有人稱為假色汗。 小汗腺分泌汗液,在細菌特別是棒狀桿菌作用下產生有色物質。 色汗的部位常局限於面部及腋窩,其他部位如眼周、上下眼瞼、眉上部、額部、腹股溝、鼻周、頸、胸、腹、陰部及四肢等處也可見到;顏色可為黃色、藍色、青色、紫色、棕色及黑色等,以黃色為多見,紅色很少。

紅汗,血汗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現代醫學認為,血汗症是指血液或血液色素混在汗液內而隨著汗液排出,顏色淡紅或鮮紅,可見於多種血液病或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其他部位組織,並包括皮膚黏膜的出血傾向。還有服用一種祛痰劑碘化鉀後,有時皮膚會出現紅斑反應,或汗液出現紅色。但是在一般紅汗、血汗病例中,不少病人相關的實驗室檢查都未發現異常,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