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獻雜誌》

《中醫文獻雜誌》

《中醫文獻雜誌》前身是《杏苑》雜誌,創刊於1956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復館之初。為內部刊物,不定期出版。由當時館長董廷遙親筆題寫了刊名。1987年《杏苑》被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批准為正式內部刊物,以季刊形式定期出版發行,更名為《杏苑中醫文獻雜誌》,明確以“繼承發揚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研究古今中醫藥文獻”為辦刊宗旨。隨著該刊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擴大,作為內部刊物已很難適應海內外中醫界的要求,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積極支持下,於1994年正式批准本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並更名為《中醫文獻雜誌》。

基本信息

雜誌概況

《中醫文獻雜誌》《中醫文獻雜誌》
《中醫文獻雜誌》前身是《杏苑》雜誌,創刊於1956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復館之初。為內部刊物,不定期出版。由當時館長董廷遙親筆題寫了刊名。1987年《杏苑》被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批准為正式內部刊物,以季刊形式定期出版發行,更名為《杏苑中醫文獻雜誌》,明確以“繼承發揚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研究古今中醫藥文獻”為辦刊宗旨。隨著該刊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擴大,作為內部刊物已很難適應海內外中醫界的要求,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積極支持下,於1994年正式批准本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並更名為《中醫文獻雜誌》。
2003年我刊由原小16開改版為大16開,頁碼增至現在的56頁。從創刊之初的《杏苑》到公開發行的《中醫文獻雜誌》,歷經二十餘年,為中醫藥文獻的研究整理、實踐套用、臨診感悟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擁有卷帙浩繁、門類廣博的中醫藥文獻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中醫文獻研究,途徑種種,或從校勘訓詁,或以訓解次注,或以分類摘編,或集各家之注,或為譯釋發揮,方法雖殊,然皆為保存、整理醫籍文獻所不可缺少。正是諸多先賢學者,鑒偽辨正,考鏡源流,輯佚修纂,才使浩如煙海的醫經典籍得以保存流傳,垂世而久遠;醫道經論得以昭明淵源,揭示真締。前輩名醫臨診集驗,是活的文獻,繼承、總結這些特色經驗、學術思想,尤為當務首要;承前啟後,指導臨床,岐黃之說得以歷代沿襲,使之盛世不衰,此古籍整理之重要、文獻研究之貢獻昭彰可明也。
我刊編輯同仁,窮極心力,精耕細作,更遞守護,夙夜匪懈,屏絕時事,潛心捉字,二十年如一日,青燈黃卷,兩袖清風,唯以榮盛杏林,開墾文田,以蔭讀者為已任。一路走來,始終堅持“整理研究古今中醫藥文獻,繼承發揚老中醫學術經驗”為辦刊宗旨,不斷豐富學術內涵,拓展交流空間,開闢特色專欄,使之成為中醫藥文獻研究、源淵考證、真偽辨鑒、歷史追蹤、古今論道、醫海拾遺、學驗交流的特色期刊。2002年成為“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2003年成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刊源期刊”;後又成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是現今全國唯一的一份中醫藥文獻專業類學術期刊,群芳爭嫣,一枝獨秀,她倍受國醫大師文獻泰斗們的關注和支持,為業內同行的首肯,得到廣大讀者的厚愛和青睞。

專業期刊

《中醫文獻雜誌》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份中醫藥文獻研究專業期刊。為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本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繼承發揚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研究古今中醫藥文獻”的辦刊宗旨,辟有“文獻研究”、“學術探討”、“老中醫藥經驗”、“名醫遺著”、“醫林人物”、“文獻綜述等固定欄目,又逐步增設了“醫藥學史”、“書刊述評”、“杏苑縱橫”、“驗方萃”、“驗案選介”拔等特色欄目。目前已被收入“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以及幾種權威中文期刊目錄索引。

館史簡介

業務發展第一階段(1956~1972年):

初創階段

此階段主要任務是團結我市名老中醫,發揮老中醫專長,整理中醫藥文獻,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十餘年間,在市衛生局領導下,開展了中醫古籍文獻的整理研究、民間醫藥的蒐集發掘、上海中醫藥發展史的編寫和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等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創辦內部學術刊物《引玉》,出版《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叢刊》,包括《哮喘專輯》、《消渴專輯》、《中風專輯》、《瘧疾專輯》、《黃疸專輯》和《驗方選編》、《臨證心得集》等一批有影響的中醫書籍。同時,為傳承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開辦中醫門診部。 

第二階段(1981-2000年):成長階段

80年代我館承擔著團結全市老中醫,繼承發揚老中醫學術經驗和培養在職中青年醫師的任務。為解決中醫後繼乏人乏術的突出問題,自1980年12月至1989年4月,連續開辦5屆上海市中醫研究班,培養了150餘名基層中醫骨幹。承辦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的9期全國性中醫醫政管理、科研管理、中醫醫院及民族醫院院長培訓班,2期華東地區骨傷科進修班,受訓人員350餘人。成立陳蘇生、董廷瑤等名老中醫學術繼承小組,恢復老中醫門診部。文獻研究初現成效,承擔衛生部古籍整理辦公室下達的《醫林繩墨》、《神灸經論》等5種中醫古籍的校勘工作,編寫並出版《幼科芻言》、《難病辨治》、《中國針刺麻醉發展史》、《惲鐵樵遺著選》、《仲景方在急難病中的套用》等專著,點校《章太炎醫論集》,開展《明清中醫珍善孤本古籍調查》、《姜春華臨床學術經驗整理》等課題研究,創辦《杏苑中醫文獻雜誌》、《上海中醫藥情報》等。
90年代,積極探索中醫文獻、科技信息和老中醫經驗研究三位一體的科研模式,承擔《中醫引文資料庫》、《中西醫結合診治腫瘤資料庫》等多項部、局級科研項目。同時,承擔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處交辦的教育管理任務。中醫門診部繼續發揮館員和名老中醫學術特長,開展疑難病的專科專病診治。《中醫文獻雜誌》公開發行,出版《國內外中醫藥科技進展》,編寫出版《中醫科研管理學》、《中國藥酒大全》、《姜春華學術經驗精粹》、《上海中國醫學院院史》等30餘部專著。

第三階段(2001-2006年):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我館在繼續加強中醫文獻、科技信息、名老中醫經驗研究的同時,功能定位進一步向科研、教育、醫療與管理服務拓展,形成中醫文獻研究、科技信息研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研究、中醫臨床研究、管理與服務五大板塊齊頭並進的格局。2004年成立上海市中醫藥科技服務中心,2005年成立名老中醫工作室。相繼完成《上海市中醫藥科研管理系統》、《上海市中醫醫療資源調查及運行系統》、《上海市百年百名名中醫學術經驗研究》等科研項目。編寫出版《中國民間奇特灸法》、《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姜春華、陳蘇生、董廷瑤、蔡小蓀、張雲鵬)等。

專家顧問

嚴世芸
虞堅爾
張明島
陸金根
施杞
趙國定
張雲鵬
朱培庭
王翹楚
王左
石仰山
蔡淦
朱南孫
夏翔
顏德馨
陳漢平
裘沛然
柏連松
張鏡人
劉嘉湘

理事會

為進一步加強本刊與中醫藥臨床單位、中醫藥企事業單位以及學術界的交流溝通,增進友誼,相互提攜,共同發展,2003年底,《中醫文獻雜誌》理事會成立。並於2004年11月在浙江天台順利招開了第一屆理事會。
會長:施杞
副會長:張仁、虞堅爾
常務理事單位及代表:(排名不分先後)
上海市中醫醫院虞堅爾院長
上海市氣功研究所華衛國所長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周阿高中醫科主任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彭培初中醫科主任
理事單位及代表:(排名不分先後)
上海市閘北區中醫醫院陸慶榮院長
上海市寶山區中醫醫院陸軍院長
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陳令霄院長
江蘇省南通市良春中醫藥研究所朱婉華所長
上海市安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俞強總經理

投稿指南

本刊熱忱歡迎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和愛好者來《中醫文獻雜誌》這塊園地進行學術交流。徵稿內容如下
1、對古今中醫文獻研究的新思路、新見解,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2、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熱論》等經典著作中的特色理論、治法、治則及方藥在臨床上的套用,或臨床體會。
3、對傳統的臟腑經絡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進行深入臨床研究的成果。
4、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尤其是歷屆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的臨床經驗及其學術思想介紹。
5、近現代名中醫的醫學貢獻、生平事跡、趣聞逸事等。
6、未曾發表的名醫遺著。
稿件格式要求:
一、來稿文字務求準確、精煉、突出重點,列出2-5個關鍵字不達意,字數以3000字以內為宜,重要論著字數不限。
二、請用16開方格紙謄寫,字跡工整,使用規範簡化字,標點清楚,均占一格,外文與符號均要列印,數據、引文須核對無誤。請勿投寄油印、複印稿件。字跡潦草或塗改不清者,恕不接受。如交電腦文檔請用Word格式,勿用文本格式。
三、來稿中計量單位按中華醫學會雜誌編輯出版部編《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套用》規範,藥名以最新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準。
四、作者署名按下列格式:單位全稱(省/直轄市/自治區,郵編)姓名,例如:河間市人民醫院(河北,062450)金棟
五、參考文獻必須核對無誤,編號按正文出現先後次序連續排列,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弧表示,排列於文後。近現代非正式出版物、內部刊物、資料等不作文獻引用,可在該頁下註明。參考文獻及
標點著錄格式舉例如下:
1.線裝書:[序號]作者。《書名》或《書名·篇名》。卷次,版本,出版者(刊刻者)。如:李中梓。《醫宗必讀》。卷一,光緒戊戌年刻本。千秋坊宛委山莊。
2.古藉影印本:[序號]作者。書名。卷次。影印本。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頁。如:朱增藉撰。疫證治例。卷二,影印本。北京:中醫古藉出版社,1986:21。
3、近代專著:[序號]作者。書名。卷次。版次。片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頁。如:姜春華編者。歷代中醫學家評析。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49
4、專著中析出文獻、會議論評論文集:[序號]作者。篇名。見:編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牌得,年份:起頁,如:郭振球。三消辨治。見詹文濤主編。長江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81
5、期刊:[序號]作者(或第一作者,等)。刊名,出版年;卷號(期號):起頁。如:張長城,等。杏苑中醫文獻雜誌。1993:(4):20
六、老中醫經驗類稿件,須說明該老中醫的年齡和職稱,並附單位證明;簡訊、徵文、通知類稿件,請作者所在單位審核,附單位介紹信;書訊類稿件,請寄樣書1冊。
七、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如需退稿者,請附足郵資。切勿一稿兩投,投稿後6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
八、來稿文責自負,本刊對來稿有刪改權。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請作者考慮;不願刪改者,請事先聲明。。
九、來稿一經刊出,即致稿酬,並贈當期雜誌2冊來稿、匯款請寄上海市瑞金二路156號,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內,《中醫文獻雜誌》編輯部(郵政編碼:200020)。網上投稿請以附屬檔案Word文檔形式寄致:[email protected]。請勿寄給個人,以免耽誤。

精彩題錄

文獻研究

張燦對經典醫籍研究的貢獻
明清中醫典籍中的煙害史料考釋
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古醫籍孤抄本概況
書林陳氏《經驗方》
中國古代男性不育源流文獻考
推拿名實考
蕁麻疹中醫病名溯源
肉、肉、分肉之間解析
試探竹林寺女科的醫療特色
守邪之神
王象晉《保全堂三補簡便驗方》小探
外文中醫藥期刊發展探析
《神農本草經》初探
俄藏黑水城文獻《辰龍麝保命丹》考釋
試論成注《傷寒論》版本對後世的影響
汪機《傷寒選錄》初探
淺述古代醫學書目的學術特點
消渴的古代針灸治療特點分析
以“象”之理探尋傳統中藥藥理
痰證溯源
試論《醫學求是》的血證治療思想
蘇軾筆記雜著中的醫藥學史料探析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句校勘新見
《內經》誤讀析疑六則
張仲景的針灸特色
古代中醫文獻的分類及其研究
俞樾“廢醫存藥”論及其歷史影響
《嶺南衛生方》版本情況與校注簡介
德則能潤身
《神農本草經》初探(續完)
《衛濟寶書》植物藥品種考查
《扁鵲心書》考據提要
陳言對兒科學的貢獻
《太素》楊注反切勘誤例析
李時珍藥用衡量析疑
葉桂奇經八脈論與現代經絡的聯繫
張景岳《婦人規》學術特點探究
葉天士對產後病治療十法探討
中醫學術流派散論
新安醫學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素問》校詁派學術淵源
丹溪四書“痛風”考
論古代文獻中的“盅”
漢畫像石中的養老圖考
《說文解字》中“疒”部古代病名訓詁
武威漢代醫簡》“父且”考辨
《新修本草》引用本草文獻考略
對張錫純自創新方的組方規律研究
從吳有性的《溫疫論》看非典

學術探討

從SARS看《素問遺篇》對疫病發生規律的認識
“非典”辨治思考
略論中醫文獻研究不足與對策
高文莊、高若訥當為一人
哮喘緩解期運用中醫扶正固本法的臨床探索
濕熱、痰瘀體質成因分析
淺議“交通心腎”
試論中醫藥文獻的數位化研究

名醫經驗

任繼學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用藥經驗采菁
治肺系病重在鼻咽
自製生肌散、紅玉膏在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後的套用
陳浩治療崩漏病經驗舉隅
陳以平治療IgA腎病的經驗
黃振翹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的經驗
王翹楚治療心悸驗案舉隅
蔡淦治療腸易激綜合徵的臨床經驗
宣肺止咳湯治療小兒咳嗽128例臨床觀察
鄒菊生治療眼科雜病舉要
陳湘君運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雷諾氏征的經驗
嚴世芸醫案三則
張雲鵬膏方醫案舉隅
萊菔子作用瑣談

醫林人物

李平書與上海近代中醫
皖歙著名醫家及其對祖國醫學之貢獻(續完)
吳與《吳內翰備急方》
清代甘肅名醫劉一明
急公好義橘井流芳
盧朋著及其醫事活動
海上名醫嚴蒼山
神針起沉疴譽滿海內外

名醫書稿

《西溪書屋夜話錄》淺繹(續完)

醫藥學史

從《鼠死行》看鼠疫的危害
妊娠惡阻中醫源流述要
吳與《吳內翰備急方》
清代甘肅名醫劉一明
急公好義橘井流芳
盧朋著及其醫事活動
海上名醫嚴蒼山
神針起沉疴譽滿海內外

杏苑縱橫

國際針灸學教程》序

驗方拔萃

辨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新癀片為主治療肛竇炎
加味痛瀉要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徵
泉安方治療晚期前列腺癌骨轉移痛

驗案選介

利火湯治療黑帶驗案二則
盆腔炎驗案二則

治法選載

氣功治療Ⅱ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書刊述評

讀《疫病鉤沉》有感
解讀《醫學史文獻資料索引》

經典臨床

關於中醫古籍文獻與臨床醫學的交融
葉天士之“勞心過度”論
和解少陽的涵義
吳又可溫疫治法芻議
對“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探討

文獻綜述

中醫外感熱病辨證方法古今主要文獻研究
針灸保健防病歷史與現狀
炙甘草湯臨床套用及研究概況

醫學雜誌大全(十三)

醫學雜誌(medical periodicals)是以醫學和與醫學相關學科為內容的情報載體,醫學雜誌匯集著醫學工作者的醫藥經驗和工作成果,反映了醫藥學的進展及水平,是醫藥學研究的重要的情報來源。註:詞條中不要添加雜誌的電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