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中醫學與辯證法》雜誌(以下簡稱《中辯》,為半年刊)是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生工作部主辦,並全部由在校優秀大學生組成的編委會承辦編輯的,首開全國中醫院校先河並唯一堅持辦刊達29年之久的著名大學生自辦學術刊物。 《中辯》不僅有著名專家學者校友的文章,而且更多的是反映中醫院校在校學生的學習心得和思想火花及新思想、新見解等,具有學生刊物的顯著特點:一是“新”,二是“博”,三是“活”。因其“勇於創新,生氣勃勃”而具有獨特的魅力。《中辯》自創刊以來一直受到全國各界尤其是中醫界的許多專家、教授的稱道,如中國中醫研究院傅景華教授就曾盛讚本刊“思想活躍,敢於創新,一掃中醫期刊千篇一律,陳詞舊論之陳霧,堪為發揚歧黃精蘊之先驅”。更有包括錢學森教授在內的一些專家學者還親自為本刊撰稿、題詞。

《中醫學與辯證法》簡介

我國自然科學泰斗錢學森致函說本刊是他“學習的好資料”。“《中醫學與辯證法》是一學術思想活躍的好讀物。猶如思想的夜空,眾星閃爍。集眾思、廣眾意,唯物從知,師古不泥古,匯乎新知,工似穿井,為傳統醫學彪炳歷史做出更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研究院陳可冀教授如是說。中國中醫研究院傅景華教授也曾盛讚我刊“思想活躍,敢於創新,一掃中醫期刊千篇一律,陳詞舊論之塵霧,堪為發揚岐黃精蘊之先驅”。
《中辯》編委會成立於1981年,創刊於1982年;1985年,我刊被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批准為內部學術刊物;1992年,我刊又被指定為第六版中醫院校教材參考書目之一;1999年11月,中央教育電視台還對我刊進行了專訪;四川省衛生廳申報2005年衛生技術高級職務任職資格工作開始後,省衛生廳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規定,《中醫學與辯證法》為學術論文B類期刊,顯示了醫療行業對雜誌的認可;同年四川教育導報還受省教育廳委託對本刊進行一系列採訪。2009年被評為第三屆四川省大學生“十佳社團”。《中醫學與辯證法》還受到各類專業雜誌的重視,與《現代中醫藥》、《實用中醫藥》、《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等16個雜誌社,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建立了定期的刊物交換。
創刊20多年來,我刊已出版雜誌56期,刊載論文1300餘篇,總計460餘萬字。一直受到全國各界尤其是中醫界許多專家教授的高度評價與積極支持,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陳可冀院士、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教授、中國中醫研究院傅景華教授、香港大學心理系主任高尚仁教授、著名中醫教育家侯占元研究員、日本中醫學院院長西煙幫夫等紛紛在雜誌上發表文章讚揚本刊。
現在本刊已經被北京圖書館、國家版本圖書館、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的高級圖書機構正式收入。1992年,本刊還被指定為第六版中醫院校教材參考書目之一。而且通過《中辯》鍛鍊的同學畢業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成為各自單位的學術骨幹和優秀人才,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我校構建的“一刊兩會兩賽”的校園科技學術活動平台中,“一刊”即我《中醫學與辯證法》刊物;“兩會”中的校級大學生學術交流會即由我刊承辦,至今已成功舉辦26屆。由我刊組織的講座、文摘討論、論文討論受到師生的廣泛歡迎,校園裡的學術氣氛更加濃厚。
我校的學術氣氛也隨著《中辯》的創辦不斷高漲,不僅豐富了“第二課堂”,讓許多同學得到鍛鍊;而且提高了學校教學的質量,促進了我校“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為此,中央教育電視台於1999年11月對本刊進行了專訪,並對我們所施行的素質教育的方式給予了肯定。
這裡,有名師的指點;這裡,有學長的激勵;這裡,還有同學們的交流互助……這裡,是我們的天地和舞台,一批又一批的《中辯》人在這裡受益匪淺。
《中辯》組織的學術活動也十分豐富多彩,既承辦了學校的學術講座,又有同學的學術及編輯業務活動,跟師侍診等。
“培養新世紀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和學術骨幹”是我們的辦刊宗旨,我們願與全體中醫人一起為中醫藥事業奮鬥不息!

特色活動介紹

《中醫學與辯證法》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不僅僅是一本雜誌,而成為一個在全國中醫院校極具影響力的學術團體,所主辦和承辦的活動獨具特色,豐富多彩。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術交流會

在《中辯》的組織下,我校大學生學術交流會於1985年開始舉行,再次成為全國中醫院校的“第一”,至今已經舉辦了二十六屆。每屆交流會所選出的稿件都代表了當年我校學生的最高學術水平,因為這些稿件都是從各個院部的百餘篇來稿中脫穎而出,每一篇都經過了《中辯》編委的層層挑選及《中辯》幾位編審老師的嚴格審閱。老師們常感嘆文章質量很高,令他們愛不釋手。交流會由參賽者現場宣讀論文,演示手段由過去的草圖、幻燈發展到今天的多媒體,並由學校一流的專家、教授組成的評審組對參加交流的論文進行評閱打分,且採用答辯的形式,由評審對選手的論文進行針對性的提問,選手現場回答,由各位選手最後的得分來決定名次。評審們對這些獲獎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很多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一些獲獎論文經學校的推薦,每年在四川省大學生科技比賽中都獲得較高的獎級,以及在全國“挑戰杯”賽上亦獲得好成績,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雖然進入決賽的選手只有幾個人,但其影響力波及到了學校的每個同學,在《中辯》的影響下,各學院紛紛建立起自己的學術交流會。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知識競賽

《中醫學與辯證法》為了更好的促進中醫藥知識的學習和普及,2004年我們舉辦了第一屆“中醫藥知識競賽”。
我校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其中不乏非醫學專業,為了讓每一位同學都能了解中醫藥知識,使他們帶著中醫藥知識走向社會而使中醫藥的民眾基礎更加廣闊,我們舉辦了第一屆中醫藥知識競賽,選手面向各個學院,公平公正,有意向的同學均可報名參加,經歷了激烈的而殘酷的初賽,每個學院的前三名選手進逐決賽。
決賽不僅僅考察選手的知識積累還有臨場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台下有幾百名觀眾還有我校著名中醫學家擔當評審,對每一位選手都是一次難得鍛鍊機會和嚴峻的考驗,台下觀眾在觀看激烈的角逐的同時又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一舉兩得。每一位選手面對各種難題應變自如,盡顯中醫學子的智慧和風範,舞台的燈光和觀眾的吶喊沒能打擾他們的思維,這正是成為優秀中醫所應具備的素質。
轉眼之間,我們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中醫藥知識競賽,其中不乏艱辛的汗水,但更多的是歡欣鼓舞,我們的努力使得中醫藥的種子播撒開來,相信杏林也必將枝繁葉茂!!!

日常活動介紹

“岐黃索驥”系列名師講座

為提高我校同學對中醫藥的認識,擴大同學們的知識面,豐富同學們的課餘文化生活,每學期都舉辦了“岐黃索驥”系列學術講座。繼承和宏樣揚祖國醫學的重擔已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我們是新一代的岐黃之子,所以我們的講座冠以“岐黃”二字。
每學期我們都保證在十二橋校區和溫江校區分別舉辦至少三場講座,會邀請我校及校外著名學者,比如著名外科專家鍾以澤教授、著名兒科專家常克教授、著名糖尿病專家亓魯光教授、著名推拿學專家廖品東教授等為同學們做講座。每次講座同學都踴躍參加,報告廳內座無虛席,講座之後均設有同學提問環節。
截至今年,《中辯》編委會已成功為全校同學開辦了260餘場,8萬人次的講座,現列舉近幾年部分講座老師如下:
楊介賓教授:已故,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部遴選為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
郭子光教授:現為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帶徒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四川省政府首批確定的學術技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顧問、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名詞審定委員、四川省康復醫學會顧問。
鄒學熹教授:易學大師,1991被國家人事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張廷模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該局重點學科臨床中藥學學術帶頭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翟慕東教授:歷任傷寒金匱教研室主任、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主任、傷寒教研室主任、四川省中醫學會仲景學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賈波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學會方劑學專委會副秘書長。

定期學術討論(兩周一次)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思考在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據此,我們每兩周組織一次學術討論,討論題目均是同學們平時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典型問題。每次學術討論均是由一組同學作為發言人,各自先在下面準備好相關資料和思考所得,然後在正式討論時充分交流和論辯。在此過程中大家學習到了很多課堂之外的知識,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了自己的學術水平。從中辯走出去的同學不僅學術水平極強,而且組織管理能力和交往表達能力也很強。
在確定新通訊員的一周內,我們會安排一次全體培訓,其主要內容是教給大家怎樣查資料,怎樣寫文摘,怎樣寫讀書心得,並為大家提供一些常用工具書籍名錄和常用網站地址,同大家交流學習經驗。
文摘討論主要是以老帶新,進一步與新通訊員交流學習,每周訂有一個討論題目,討論中新通訊員可根據所做文摘為大家陳述內容,分享文摘,發表觀點,其他同學可提問討論。討論中有時幾問一答,有時會因某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討論氣氛活躍,學術味道濃厚。常常討論到教學樓關門仍未盡興,還要在回寢室的路上繼續戰鬥,有這樣高的熱情和專注,一個團隊才有生命力才會生生不息。在查資料做文摘講文摘的過程中,通訊員的學習能力以及口才思維都得到了一定的鍛鍊。
《中辯》秉承著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不僅傾其所有儘可能的給予通訊員最多的收穫,也熱情的歡迎每一個對中醫感興趣的其他同學參加討論。我們將每期各部即將討論的題目、時間、地點向全校同學公開,期待每一個同學參加。《中辯》逐漸成為同學們心中專業水平高、親和力強的優秀團隊,為立志於中醫藥事業的廣大同學打造了拓展思維、增長能力的歷練舞台。

臨床實踐

《中辯》的老師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對《中辯》的同學都樂於奉獻,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無償帶高年級的同學到臨床見習,這讓同學們在增長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豐富了臨床認識,能夠更好地指導通訊員學習與理解中醫知識。

《中辯大家看》

為了更廣范的宣傳中醫藥,加大師生對《中辯》的了解,為了檢驗和提高通訊員的文摘水平,也為了讓通訊員在中醫藥知識的學習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融入師生日常生活,《中辯》推出面向大眾,展示自我風采的《中辯大家看》系列活動.
《中辯大家看》每月一期,通過負責人和編委的層層把關,從新通訊員的文摘中選出富有思想,文筆新穎,構思巧妙,有獨到見解的文摘,以貼上展板的直觀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既能起到肯定和鞭策通訊員,提高文摘水平的作用,又能達到引起廣大同學學習思考,接受諸位同學的檢驗的目的;既可杜絕閉門造車的現象,又體現了《中辯》不搞小團體,旨在弘揚中醫藥知識的目的。
《中辯大家看》自推出以來,為了讓大家看到最新、最好、最棒的文摘,通訊員不斷努力學習、自省、提高自身水平,編委及各部負責人嚴格把關;宣傳部同學亦不辭辛苦,日夜趕板,爭取早日讓同學們一睹為快。
在眾人的努力下《中辯大家看》接連推出,給本已春意盎然的校園又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而大家對《中辯大家看》的諸多意見又促進我們走得更遠,更好。

中醫藥知識學習

(播放中醫經典、基礎知識培訓等)
1)播放中醫經典
以多媒體的形式播放中醫經典視頻,每周日晚教室播放。
2)基礎知識培訓
對中辯的同學進行系統的編輯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並舉辦了著作權法等有關出版法律法規的共同學習等,每期雜誌的論文都會組織同學進行閱讀和編輯,以使同學的語文和編輯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鍛鍊。在組織同學改稿並最終完成校稿的過程中,事無巨細,反覆核對儘量做到完善。每周日各組負責同學要舉行例會,總結上周工作並安排新的工作,整個進程有條不紊,保證了《中辯》健康有序的發展。

創刊二十九周年主要成績簡介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中醫學與辯證法》走過了輝煌的二十九年,培養了無數名熱愛中醫,獻身醫學的莘莘學子。
通過《中辯》鍛鍊的部分同學畢業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成為所在單位的學術骨幹和優秀人才,為中醫藥的發展作出貢獻,是我校“素質教育”順利開展並卓有成效的體現,使我校的學術氛圍、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為此,中央教育電視台於1999年11月對本刊進行了專訪並予播放,《教育導報》分別於2005年3月15日和19日在第二版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本雜誌所孕育的……”為題、尤其是《中國青年報》於2006年12月9日以“學生刊物何以博得名家青睞”為題對本刊予以專題報導,對我們所施行的素質教育方式給予充分肯定,使我校的聲譽、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
《中辯》組織的學術活動也十分豐富,既承辦了學術講座和我校的中醫藥基礎知識競賽,又有同學的學術及編輯業務活動、跟師侍診……。在《中辯》的承辦下,我校大學生學術交流會於1985年開始舉行,再次成為全國高等院校的“第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大會的獲獎文章得到評審專家的很高評價,一些獲獎論文經編審老師及學校推薦,每年在四川省大學生科技比賽中都獲得頗高的獎勵,在全國“挑戰杯”賽上亦獲得很好的成績,為學校贏得了榮譽。在2006年的本科教學質量評估中,以《中辯》為核心的“一刊、兩會、兩賽”作為我校辦學特色項目之一,受到評估專家高度評價,為教學評估工作做出獨特貢獻,再次為學校爭得榮譽。
在《中辯》這片沃土裡,有名師的指點,有學長的激勵,還有同學們的交流互助……這裡,是同學們的天地,一批又一批的中醫藥學子在這裡受益匪淺。

部分指導老師介紹

鄧鐵濤,名錫才,廣東開平人。中共黨員,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代著名中醫學家。1916年10月11日(農曆)生,1932年就讀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37年畢業。1950年參加工作,歷任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導主任,廣州中醫學院教師、教研室主任、教務處副處長、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一屆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醫基礎理論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史學會委員,廣東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廣東省、市科委顧問等職。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名譽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疑難病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
1962年、197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兩次授予鄧鐵濤教授“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199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3年中共廣東省委高校工委等五個部門授予他“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鄧鐵濤教授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榮譽證書。公開出版學術專著五部近百萬字,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9篇,主編教材七部,參與編寫的大型工具書七部.
陳可冀,1930年9月30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54年畢業於福建醫學院,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初期奉調來京;曾隨名醫冉雪峰、岳美中、趙錫武系統學習中醫和臨證多年,學而有成,融為一體;曾獲北京市在職西醫學習中醫一等獎,為我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專家。
陳可冀院士長期從事內科臨床醫學研究工作,擅長心血管及老年病專業,1955年至1964年先後兩次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進修心臟內科專業,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及老年醫學研究所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位、專家委員會委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及生物學部常委;兼任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中國科協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組成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長;為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郭子光,男,1932年生,原籍重慶市榮昌縣。早年秉承家學,懸壺鄉里。1962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留校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工作。1987年晉升教授。現為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帶徒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四川省政府首批確定的學術技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顧問、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名詞審定委員、四川省康復醫學會顧問。
陳潮祖,男,1929年生,四川省宜賓市人。因母親宿疾久困,遂矢志岐黃,以濟世活人。18歲時,從同里名師孫芳庭習醫,學成,懸壺桑梓,醫譽鵲起。1958年入成都中醫學院師資班學習,結業後,留校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1987年晉升教授。方劑學碩士導師。曾任方劑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中醫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9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部選定為全國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
傅元謀,男,194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歷任基礎部主任兼醫史博物館館長、教務處長、校黨委委員、研究生處處長、校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等職。兼任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傷寒學》編委會委員、四川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督導組秘書、成都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中醫學科組成員、校教學督導專家、基礎醫學院教學督導專家、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建設工作督導組組長、《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指導老師、《中醫學與辯證法》雜誌編審、大學學生科協指導老師、學生社團指導老師。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傅元謀教授曾擔任過全國中醫教育研究會理事、四川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醫學會仲景學說研究會委員。
彭成,男,1964年生,四川省南部縣人。1999年又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任科技處處長,2006年任藥學院院長。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十一屆生命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財政部農業產業化項目評審專家,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諮詢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諮詢與評審專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專家庫專家,國家科技部科技獎勵專家庫專家,國家科技部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四川)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實驗動物學會中醫藥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科技顧問團、成都市科技顧問團顧問,四川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四川動物》雜誌副主編,《Asian Journal of 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編委。曾多次到美國、加拿大、韓國、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
謝克慶,男,1945年生,河南省滑縣人,家世代從教業醫。曾祖、祖父俱以慈幼惠眾名聞鄉里。少承庭訓,耳濡目染,有濟世活人之志。1964年考入成都中醫學院,攻讀中醫專業,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與行政管理工作。師事鄭孝昌、陸乾甫、文琢之、王靜安諸先生,學習古文、醫學與書法,頗得其傳。1987年評為副教授,1997年擢升教授,後又擔任中醫醫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歷任教務處副處長、醫學系副主任、針灸系主任、學校副校長等職。兼任成都市針灸學會副理事長、成都市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成都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賈波,女,1958年生,祖籍河北倉縣。1982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留校工作。1986--1989年攻讀碩士學位。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學會方劑學專委會副秘書長,成都市第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95年被省教委評為“四川省中青年學術骨幹”、2002年被省人事廳定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專家領導的關心

二十九年的風風雨雨,《中醫學與辯證法》能有今天的成功,除了一屆又一屆編委會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專家和領導的關心。不僅是學校領導老師重視,校外的中醫大家也時刻關注著中辯,如鄧鐵濤教授、陳可冀院士每五年都會給中辯發來題詞。

團隊成員風采

首屆主編餘朋千,副主任醫師。男,1947年11月出生,重慶人。現任全國中醫藥科普學會秘書長,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重慶針灸學會專家門診部主任,重慶市醫科學會聯合辦公室副主任。
1989年主編:顏世富,四川人,1965年出生。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

校外交流

《中醫學與辯證法》除與《現代中醫藥》、《實用中醫藥》、《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等16個雜誌社,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建立了定期的刊物交換外,還與多所高校建立定期交流交換刊物。
已有《中辯》的學校:
北京中醫藥大學 山西中醫學院 雲南中醫藥大學 北京醫科大學
山東中醫藥大學 廣西中醫藥大學 長春中醫藥大學 安徽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陝西中醫藥大學 貴陽中醫學院 天津中醫藥大學
河北中醫學院 南京中醫藥大學 遼寧中醫學院 浙江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河南中醫學院 瀘州醫學院 湖南中醫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 湖北中醫學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 江西中醫學院
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四川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
川北醫學院 北京大學醫學部圖書館 北京中國中央黨校 北京大學
樂山衛生學校 萬縣中醫學校 達川中醫學校 內江中醫學校
峨眉山中醫學校 重慶中醫學校 巴中市衛生學校 綿陽中醫學校
甘肅中醫學院 新疆中醫學院 西藏藏醫學院
將有《中辯》的學校:
清華大學 同濟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遼寧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大連鐵道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
成都體育學院 西南民族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天津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重慶郵電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 樂山師範 大慶石油
石河子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第三軍醫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重慶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交(樂山分校)
陝西師範大學 中山大學 山東石油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天津體院 電子科技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科技大學 浙江大學 上海大學 浙江師大
寧波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紹興中醫院
魯迅中學 蘇州大學 第二外國語大學

九、出版雜誌

出版雜誌是我們編委會每年的工作重點,雜誌是我校大學生學術水平和學術活動的一面鏡子,也是學校對外交流的視窗。每年我們都按時保質保量出版兩期雜誌。我們每期雜誌都向全國部分兄弟院校圖書館,國家圖書收藏機構,中醫藥雜誌社以及著名中醫藥專家贈送,其中與二十餘家中醫藥雜誌社建立了互換雜誌關係。每期我們都收到很多投稿,保證了雜誌的生命力。
附:已刊雜誌

日期

編輯單位

主編

檔案名稱稱

總期數

頁數

1982.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余朋千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2年1)

1

73

1983.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余朋千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3年1)

2

40

1983.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王勇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3年2)

3

40

1984.03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王才輝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4年1)

4

63

1984.09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林凡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4年2)

5

60

1985.04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能進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5年1)

6

60

1985.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建鋼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5年2)

7

58

1986.06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建鋼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6年1)

8

102

1986.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敬志敏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6年2)

9

64

1987.06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敬志敏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7年1)

10

80

1987.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劉衛東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7年2)

11

66

1988.06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劉衛東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8年1)

12

91

1989.0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顏世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9年1)

13

92

1989.07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顏世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89年2)

14

69

1990.03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楊大志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0年1)

15

64

1991.0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淑濤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1年1)

16

68

1991.07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淑濤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1年2)

17-18

100

1992.0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於挺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2年1)

19

96

1992.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於挺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2年2)

20

99

1993.04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立軍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3年1)

21

68

1993.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立軍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3年2)

22

60

1994.04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張宗端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4年1)

23

54

1994.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張宗端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4年2)

24

64

1995.04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張宗端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5年1)

25

68

1995.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湯民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5年2)

26

64

1996.04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湯民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6年1)

27

64

1996.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6年2)

28

76

1997.04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7年1)

29

64

1997.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黃純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7年2)

30

64

1998.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黃純富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8年1)

31

64

1998.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宇新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8年2)

32

64

1999.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宇新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9年1)

33

76

1999.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武輝

《中醫學與辯證法》(1999年2)

34

60

2000.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武輝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0年1)

35

63

2000.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巧穎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0年2)

36

64

2001.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巧穎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1年1)

37

64

2001.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錢敏娟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1年2)

38

64

2002.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錢敏娟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2年1)

39

64

2002.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廖宇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2年2)

40

65

2003.06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廖宇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3年1)

41

64

2003.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劉艾然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3年2)

42

64

2004.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劉艾然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4年1)

43

64

2004.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英傑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4年2)

44

64

2005.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英傑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5年1)

45

64

2005.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英傑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5年2)

46

58

2006.0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青峰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6年1)

47

59

2006.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青峰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6年2)

48

64

2007.5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陶陶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7年1)

49

64

2007.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陶陶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7年2)

50

64

2008.06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淑賢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8年1)

51

64

2008.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淑賢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8年2)

52

64

2009.06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淑賢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9年1)

53

64

2009.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淑賢

《中醫學與辯證法》(2009年2)

54

64

2010.06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吳楠

《中醫學與辯證法》(2010年1)

55

64

2010.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吳楠

《中醫學與辯證法》(2010年2)

56

64

附:出版的交流會論文集

日期

編輯單位

主編

期刊

頁數

1998.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宇新

1998年第十四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33

2000.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巧穎

2000年第十六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34

2001.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錢敏娟

2001年第十七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40

2002.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廖宇

2002年第十八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003.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劉艾然

2003年第十九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56

2004.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英傑

2004年第二十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51

2005.11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陳英傑

2005年第二十一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55

2006.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青峰

中辯大家看


2006.10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青峰

03-06年大學生學術交流會《優秀論文集》


2006.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何青峰

2006年第二十二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58

2007.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陶陶

2007年第二十三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46

2008.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淑賢

2008年第二十四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34

2009.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李淑賢

2009年第二十五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48

2010.12

《中醫學與辯證法》編委會

吳楠

2010年第二十六屆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