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智慧心得》

《中庸智慧心得》

《中庸智慧心得》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將中庸智慧的精華全部展現到讀者面前。本書由袁岳編著。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庸》,一部蘊含豐富處世哲理的傳世經典,《中庸》,讓我們哪怕身處鋼鐵城市,也能獲得倦鳥歸林的自在和逍遙!讓生命成為一種藝術,少一點怨言,多一分和氣,做人不偏不倚,做事手到擒來。

內容簡介

南宋大儒朱熹曾如此高度讚譽《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只要按照《中庸》的精義治國、修身,必定能達到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見,在古人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中,《中庸》有著多么巨大的作用。
可是,這部治國經典,對於早已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還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現在的人們一談起《中庸》,總覺得它要么高深莫測,要么不合時宜。其實,《中庸》所談的道理,既是樸素的,也是永恆的,就是人們日常吃穿住行用之中最基本的規矩和道理。
翻開這部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一句句的妙語連珠映入眼帘。它實際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學生活點點滴滴的記錄。《中庸智慧心得》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將中庸智慧的精華全部展現到讀者面前。

媒體評論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北宋思想家程頤

目錄

第一章上下通達——《中庸》的持中
1.妙在恰到好處
2.不偏不倚,順勢而為
3.千萬不要弄巧成拙
4.利害大小,不可不慮
5.到位而不越位
6.一定要避免過激
7.做人不要腸冷腹熱
8.做人過慎,良機盡失
9.善於給人台階下
第二章大愛無涯——《中庸》的仁愛
1.仁者,愛人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做一個善良的人
4.孝以敬為先
5.君子之交淡如水
6.以道義結良友
7.施恩,也要有度
8.友善的境界
9.愛,點亮世界
第三章誠身有道——《中庸》的誠信
1.誠於內,信於外
2.人啊,認識你自己
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
4.誠信,必須言行合一
5.推心置腹,開誠布公
6.誠信,需要一份堅持
第四章自強不息——《中庸》的圖強
1.準備,贏得一切
2.不要怨天尤人
3.有一種剛強叫柔弱
4.從低處做起
5.忍一時風平浪靜
6.鍥而不捨,百折不撓
7.無志者弱,有志者強
8.以退為進,謀取強大
第五章和而不流——《中庸》的和諧
1.君子和而不流
2.和氣才能生財
3.家和萬事興
4.不要過於清高
5.創新先須和俗
6.善待意見不合的人
7.吃虧是一種福氣
8.和,要順應人心
第六章大智境界——《中庸》的智慧
1.功成而不居
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3.多自嘲,少嘲人
4.智慧源自好學
5.智慧,就在我們身邊
6.適者方能生存

前言

南宋大儒朱熹曾如此高度讚譽《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只要按照《中庸》的精義治國、修身,必定能達到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見,在古人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中,《中庸》有著多么巨大的作用。
可是,這部治國經典,對於早已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還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現在的人們一談起《中庸》,總覺得它要么高深莫測,要么不合時宜。
其實,《中庸》所談的道理,既是樸素的,也是永恆的,就是人們日常吃穿住行用之中最基本的規矩和道理。
翻開這部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一句句的妙語連珠映入眼帘。它實際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學生活點點滴滴的記錄。
因此,《中庸》並非什麼有著“嚴格邏輯體系”的論著。它就像一位年老的賢人,斷斷續續地向學生嘮叨那么一些人生的道理,教他們如何獲得快樂、幸福的生活。
所以,今天我們再去重溫這部經典,便要像聽長者嘮家常一樣,去體會其中樸素、溫暖而不乏睿智的生活態度。
那么,蘊涵在《中庸》里的這種生活態度究竟是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中”。所謂中庸之道,持中而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什麼才是“中”?又如何才能做到“持中而立”呢?
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也就能明白《中庸》這部經典,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了。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們的喜悅、憤怒、哀愁和快樂情感還沒有表現出來,就是“中”;而表現出來但都合乎時宜和禮節,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遵從的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也就各在其位了,萬物也就生長發育了。
由此可見,《中庸》所謂的“中”,就是教人如何處理好內心的各種情感,讓內心保持一種平靜和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寧靜、幸福的生活。
這種內心的平靜和平衡最好的體現,便是孔子對《詩經·關雎》的評價。
在《論語·八佾》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意思是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淫穢,哀愁而不傷懷。這可以說是對“中”的境界絕佳的闡釋。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難免喜怒哀樂的。然而,倘若想要活得平靜、幸福,最重要的便是人的情感控制能力。不然,一旦樂而忘我、悲而忘形,就不僅容易傷身,更容易損情。
因而,要做到《中庸》所謂的“中”,簡單地說,就是“喜怒不行於色”,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詳。
由此,我們便可以見到《中庸》的“中”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是意義非凡的了。
現代社會的我們,生活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氛圍里,急功近利使得期望滿足後狂喜、自滿、虛驕,目的落空後沮喪、恐懼、空虛,都在損害著我們的身心。在這種心態下,成功者難以守成,位低者欲速不達。此時,我們缺乏的正是《中庸》持中而立的智慧。
現代社會的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愈發遙遠,猜疑、不信任、沒安全感,讓人際關係更加難以處理。面對不公平待遇,面對親近的人,我們需要的也是《中庸》的持中而立,把握過與不及的度,讓自己內心平和、安寧。
曾有一則寓言說,有一群渾身長滿銳刺的豪豬,在天寒地凍時想要擠在一起取暖。可是,它們那一身尖利的刺,讓這個美好願景無法實現。它們要不就是湊得太近,彼此相互傷害;要不就是離得太遠,感覺異常冰冷。
最終,它們在很多次的磨合下,才找到了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溫暖了自己,也暖和了他人。
其實,這個不遠不近的距離,就是《中庸》的“中”。
記得孔子的高徒子游曾經說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倘若有事沒事總愛跟領導套近乎,那么他就離羞辱不遠了;倘若有事沒事總跟朋友親密無間,那么他就離與朋友疏遠不遠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結局,就是這個人太不懂得《中庸》“中”的智慧。
實際上,《中庸》持中而立,就是教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把握好距離和分寸,既不過分疏離,也不過分親近。
這就很像禪宗所欣賞的一種人生境界,即所謂的“花未全開月未圓”。
什麼是“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境界?說簡單點,其實就是“中”的境界。
你想,一朵美麗的鮮花,一旦全部開放,那就意味著很快就要凋謝;而一輪皎潔的月亮,一旦全圓,那就離缺損不遠了。
因此,最美麗的瞬間,便是那花未全開、月未全圓的時刻,因為在那時,我們還能夠有所期待和夢想。這也就是“中”的境界,人間最好的境界。
因此,當我們與人交往怒火中燒時、狂喜不已時、極度悲傷時、樂而忘形時,不妨想一想這個“中”字,想一想生活的幸福其實更多是在於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如此一來,自然便能“心遠地自偏”,遠離了人世的嘈雜和喧囂。在鋼鐵城市,同樣能獲得倦鳥歸林的自在和逍遙。這便是《中庸》這部經典亘古彌新的永恆魅力所在!

精彩書摘

《中庸》蘊涵著無數人生的智慧,它十分講究凡事妙就妙在恰到好處。
這種恰到好處,就是所謂的為人處世過猶不及。
那么,什麼是過猶不及呢?
我們可以通過孔子和他的高徒子夏的一段對話,來加以理解。
據說,有一天,子夏跑來向孔子求教道:“老師,您覺得顏回這個人怎么樣啊?”
孔子回答說:“顏回呀,他在為人的誠信上要高於我。”
子夏又問道:“那么,子貢這個人,您覺得怎么樣呢?”
孔子回答說:“子貢嘛,他在思維的敏捷度上要超過我。”
子夏再問道:“老師您覺得子路這個人怎么樣啊?”
孔子耐心地回答說:“子路,他的勇氣,是絕對超過我的。”
夏追著問道:“那么,老師,您覺得子張這個人怎么樣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這個人,在態度和舉止的莊重上,是遠超過我的。”
聽完老師的回答,似乎早就按耐不住的子夏,說出了他內心真正想要問的問題:
“既然這四個人,在各項德行上,都要超過老師您,那么他們四位為什麼全都要拜您做老師呢?”
孔子看子夏說出了內心真實的疑惑,微笑道:“子夏啊,你坐下吧,讓我來告訴你原因是什麼。”
等子夏跪坐下來之後,孔子緩緩地向他解釋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