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內在的智慧

喚醒內在的智慧

喚醒內在的智慧是重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喚醒內在的智慧》內容簡介:張德芬最欣賞的外國靈性作家丹·米爾曼滌盪靈魂之作,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親筆推薦,全美頂尖身心靈導師,《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作者丹·米爾曼的智慧修行課,直指人心般震撼,閱後頓生安頓感,如何在現實艱困的世界裡,找到內心的平靜?如何避開生命里的淺灘和暗礁,航行在正確的航道上?物質成功的同時,能否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與成就感?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力量,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心。

我們的心一直是直覺智慧的廣大儲藏室,裡面藏有反映宇宙最初智慧的法則:找到生存在世上的勇氣的選擇法則,調節我們的身體、心智和情緒的平衡法則,將漫長的旅途轉換成一連串的小步驟的過程法則,認識到自我局限的慈悲法則,等等。每一條法則跟我們的生命價值與質量息息相關,能為生命帶來美好的改變。

這些法則是一直栽種在你心底的種子,等待正確的時間萌芽和生長,等待著通過你的實踐來喚醒它們,從而結出勇氣、愛和了解的果實。

編輯推薦

《喚醒內在的智慧》編輯推薦:☆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親筆推薦張德芬最欣賞的外國靈性作家丹·米爾曼滌盪靈魂之作☆全美頂尖身心靈導師《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作者丹·米爾曼的智慧修行課☆智慧在心不假外求直指人心般震撼閱後頓生安頓感☆用淺顯但絕不淺薄的道理述盡所有心靈書籍絮絮叨叨想傳達的內容。

媒體推薦

丹·米爾曼是我最欣賞的外國靈性作家之一,他的《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和我的著作《遇見未知的自己》有許多相似之處。他的新作《喚醒內在的智慧》同樣是用簡單易懂的敘事方式,來闡明千古不變並且可以歷經考驗的靈性真理法則,讀完讓人感到靈魂又獲得了一次徹底的洗滌,強力推薦本書。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

智慧、有趣的哲理,和呼吸一樣簡單,卻如“道”般優美。

——靈性導師傑克·康菲爾德

丹·米爾曼將他多年探索心靈至理的心得,過濾成單純精美的簡明原則,並以極美妙的文字和寓言小說形式將之鑲嵌和包裹,這種方式,容易引人入勝,也讓人輕鬆閱讀。

——王季慶 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十二則簡短樸素的心靈文字,直指人心般地震撼了我。這本小書用淺顯但絕不淺薄的道理,幾乎將所有心靈書籍絮絮叨叨想傳達的內容都包括了,我讀完後得到一種奇妙的安頓感。

——朱全斌 台灣藝術大學套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

丹·米爾曼(DanMillman)全美頂尖身心靈導師、前世界級蹦床錦標選手、史丹福大學體操教練、美國最好文理學院歐柏林學院教授、武術輔導員。1996年之前,幸運之神雖然持續眷顧著丹,但外在的榮耀和光環始終沒有為他的內心帶來永恆的寧靜與滿足。直到遇見亦師亦友的蘇格拉底,他開始學習遵守某些特定的戒律清規,掌握某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清醒地過著單純、快樂、不複雜的生活。在長達二十年的靈性追尋之後,他在世界各地主持“和平勇士之道”的演講、研討會,深深地影響著不同社會階層、年齡層的讀者,包括身心靈健康、心理學、教育、政治、體育和藝術等領域。其多本暢銷著作已被譯為29種語言,發行量超過上百萬冊,出版有《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寫在深夜加油站之後》、《心靈的運動家》、《時時刻刻》等。

目錄

國際好評

推薦序:智慧的明燈

前言

開場:與山居智者相遇

1尋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則】

如果重力是牽引宇宙的力量,平衡就是解開宇宙神秘的鑰匙。

平衡可以套用在我們的身體、心智和情緒,以至我們所有存在的層面。

平衡法則提醒我們:我們做的任何事,都可能過猶不及。如果我們生活或習性的鐘擺經常固定在一方大力擺動,它將會不可避免地震盪回另一邊。

2取回我們的力量【選擇法則】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但也同時被它巨大的責任——選擇的力量束縛和祝福。

我們的未來,大體上而言,是既定的——因為我們無法控制所有的境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面臨事物時的反應。

重新取回選擇的力量,我們便找到生存在世上的勇氣。

3按部就班【過程法則】

過程是將任何旅程轉換成一連串的小步驟,一次一個步驟,一次一個步伐,朝著我們的目標實現。

過程法則在時間的鋪陳中教導我們耐性;它以細心的準備為根基,並信任我們由內開展的潛力。

4活在當下【現在法則】

時間是矛盾的幻象。它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延伸,然而,除了在我們的心智,它,並不存在。

時間的概念是傳承的思想與語言的積習,是人類社會的協定。

有關時間的真相是玄妙的真理:我們有的只是“現在”。

5喚醒悲憫【慈悲法則】

宇宙並不評斷我們,它只是提供結果、課程和機會,透過因果法則,讓我們學習並獲得經驗的平衡。

慈悲,是認知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自身現有的信念與能力的局限里,盡己所能。

6信任你的心【信心法則】

信心是我們和宇宙智慧的直接聯結。它提醒我們,我們知道的,比聽到或讀到或研究的多。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觀察、傾聽和信任,透過我們每一個人運作的宇宙聖靈的愛與智慧。

7 擴展我們的實相【期望法則】

能量跟隨思想;我們所能想像的事物是向前移動,不是往後。我們所假定的,期望的,或相信的,創造並影響我們的體驗。

藉由擴展我們對於可能性的最深信念,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經驗。

8活出真實自我【誠實法則】

誠實表示,不論誘因的多少,我們的生活與行為,都和我們最高的視野及心靈法則一致。

在誠實的核心中,我們認知、接受並表達自我真實的內在。因而我們以身教榜樣,而非言語啟發他人。

9實踐生命【行動法則】

不論我們感覺或知道什麼,不論我們有多少潛能和才華,只有行動帶給我們生命。

我們許多人明了諸如承諾、勇氣和愛的概念,但只有實踐的時候,我們才是真正知曉。實踐通往了解,而行動,將知識淬鍊為智慧。

10隨自然之歌起舞【循環法則】

自然世界有自己的韻律、模式和循環——季節的流換、星辰的運轉、潮起與潮落。

四季不會爭先恐後,天上飄浮的雲朵也不會和風賽跑。所有的事物在最恰當的時機發生,在時間的循環中,像海浪般起升下落。

11擁抱更高的神聖意志【臣服法則】

臣服表示展開雙臂接受此刻,這個身體,和這一生。

臣服是脫離小我的意念,活在與更高的神聖意志——心的智慧——的和諧與一致中。

臣服不是消極的接受,臣服是將每個挑戰都視為靈性成長和意識擴展的方式與機會。

12記得我們與萬物的聯繫【合一法則】

我們以獨立,有著各自不同命運的個體身份,出現在地球。但就像每一顆分離的雨滴都是海洋的一部分,我們每一個人也是意識海洋——神的身體的一部分。在我們同屬一個家族的最高真理中,找到愛和內在的寧靜。

將恐懼、嫉妒和怨恨的包袱拋開,乘著了解的翅膀高飛,進入無限的慈悲之境。

結語:智者的道別

譯者後記

序言

前言

我們無法教導人們,

我們只是幫助他們發現

存在於他們內心的事物。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什麼是你從生活中所學到的最重要的生命本質?

許多年前,我問自己這個問題。從那時起,時間和經驗提供了答案與洞見,這些答案一步步導向“心靈法則”。

心靈法則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它可以在每個人的內心發現;它存在於每個宗教、文化和道德系統的核心。引導我通向這些宇宙共通法則的方法是自問:“如果有天,我在山上遇見我的高層意識/更高自我,他以一個智者的形態出現,這位智者會教導我什麼?”這個問題開啟的是,存在於每個人心裡的智慧源泉。

所有心靈旅程的體驗都得自生命的課程與性靈的探索。在本書中,我將生命的心靈法則透過我與一位虛構的智者間的對話及經歷呈現——這位智者是個優雅、慈悲、具同理心的女性,她透過自然世界意義深遠及鮮明的意象,教導人生的真理。

和我之前的長篇冒險小說相較,這本書的形態比較接近寓言。山居智者的原型形象,賦予了這些心靈法則簡單但深刻的血肉與情感層次。

我誠摯地邀請讀者與我一起踏上這趟心靈的旅程,隨著智者指導我行走山間的小徑,一同探索在迂迴曲折的生命道路上,我們命定要掌握的最具啟發性的法則。這些法則擴展了我的視野,並提供我改變人生路途的方法。我希望也相信,它們可以為你的生命帶來同樣美好的改變!

文摘

尋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則】

如果重力是牽引宇宙的力量,平衡就是解開宇宙神秘的鑰匙。平衡可以套用於我們的身體、心智和情緒,以至我們所有存在的層面。平衡法則提醒我們:我們做的任何事,都可能過猶不及。如果我們生活或習性的鐘擺經常固定在一方大力擺動,它將會不可避免地震盪回另一邊。

要謙卑,因為你是泥土所造。

要高尚,因為你是由星辰組成。

——塞爾維亞諺語

“我們現在是順風,所以它還沒感覺我們的存在。”智者輕聲地說,指引我的視線到池邊——一隻白鷺鷥正完美平衡地以單腳站立。“你能像那隻白鷺一樣平衡嗎?”她問。

“你是指單腳站立嗎?”

“我是指感受白鷺內在所感受的。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那般的鎮靜嗎?”

“可以……也許……我不知道。我現在還在努力試著想清楚,我們是怎么來到這裡的?”

她重複她的問題:“你很少感受到那樣的寧靜,是吧?”

“嗯,很少吧,我想。”

“一個誠實的答案,一個好的開始。”她坐在灑滿陽光的小圓丘上,邊看著池塘,邊說著,“想想,在自然規範下的人類生活里,‘平衡’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人類,事實上是中庸的產物。我們的游泳技能怎樣也比不上水中生活的魚類,我們無法飛奔矯健如印度豹,體能也不及大猩猩強壯;但是我們擁有這些動物所有的能力,而且是一種平衡、適度的能力。”

智者再一次指了指雪潔的白鷺,它依然保持著同樣的姿態,穩健地佇立在池邊:“每個人類的身體都渴慕平衡,並從內在的平衡和寧靜中受益。你現在能在內心感受到嗎?”

她將手掌放在我的胸前,我立刻感到一股深沉的平和穿透身體,也撫慰並平靜了我的心。她輕聲說:“感受它。”

“是的。”我的口氣帶著喜悅。

“這種沉靜的感覺提供給我們一個參考架構。它會增加你對平衡的覺知,也會降低你對平常所經驗到的不平衡的容忍度。”

“怎么說?”

“嗯……假設你建議一個很緊張的人‘放鬆’,而那人卻從不知道‘放鬆’的感覺時,這對他並不會有什麼幫助。然而,一旦他們體驗過深度放鬆,就有了所謂的參考架構。當緊張浮現,他們比較能感受到,並且採取步驟去釋放這種緊張。同理,一旦你體會過真正的平衡,就會開始注意到你生活中不平衡的地方;這就像是一個自動訊號,要你回到內心的那箇中心點。運用平衡法則可以幫助你注意到自身的不平衡與失序。”

“就這么簡單?”

她笑了:“非常簡單,但不是很容易,因為我們向來所習慣感知的情緒,不論是在身體或心理層面,即使是焦慮或極端的不平衡,對我們來說,都是‘正常’的感受。許多人說的‘神經衰弱症’,事實上是思想、脈衝或情緒的不平衡和誇張的表現,這些我們偶爾都會感覺到。因此當我們剛開始轉換到真正的平衡狀態的時候,確實會感到奇怪和不習慣。”

“那么我要如何轉換到真正的平衡境界?”

一條魚兒在這時跳出水面,池塘表面泛起一陣漣漪。智者回答:“到那寧靜的地方,你內心靜止無波的池塘。仔細看,仔細聽。注意你身體或生活中因為做得太多或太少而引發的波動漣漪,仔細檢視生活的每個層面,你的飲食、運動、工作,以及與他人的溝通互動。”

當我思考的時候,另一個想法浮現:“在現今的世界局勢下,花這些精力往內省視,去發掘平衡和沉靜,這樣好像有點自我中心。”

智者微笑,示意我跟她一起繞著池邊行走。“許多人將‘自我中心’和‘自私’混淆了,”她說,“但一旦你找到自己的平衡,你同時也找到改變世界的內在力量與平靜。”

她彎下身撿起一根約一兩米長的細長樹枝,然後放在食指上,試著以單指讓它平衡。樹枝起先直挺地豎立,接著開始前後來回地傾斜,最後掉在地上。“渴望和執著,牽引你向前;”她說,“恐懼、抗拒和逃避,則讓你後退。任何一種極端的形式,即使是在某個議題上採取僵化固定的立場,都會使你偏離平衡,失去衡量各方價值的機會。你了解嗎?”

“我想我了解吧……但我不是很確定。”我回答。

“很好!這表示你已經準備好學習了。”

當我們繼續沿著小徑前行時,我注意到智者的腳步輕輕踏在掉落的樹枝上,但我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她所呈現出的平衡狀態是一種絕妙的優雅與細緻。“就跟我想和你分享的所有法則一樣,”她繼續說道,“平衡法則不只是一種哲學,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有著非常實際的運用。”看到我茫然的眼神,她撿起一顆石頭,交給我,並且指著前方約十米遠的一棵松樹,“看到那棵松樹嗎?看看你是不是可以用石頭打到它。”

我吸了一口氣,瞄準,然後丟出。我丟偏了,石頭往樹幹的左邊飛去。她給我另一顆石頭,我再丟一次。這回比較靠近了,但仍然偏左了些。她又交給我四顆石頭,並且看著我的眼睛,慢慢地說:“你必須要用四顆中的一顆命中,這很重要。”我雖然不明白為什麼這么重要,但我知道她很認真——我感覺心跳加速。

“運用平衡法則!”她提醒我。

“怎么用?”

“我告訴過你,當你失衡時,你覺得這很正常。正因為如此,你會繼續保持往習慣的一方傾靠。因此,發現中心的最快速方法便是‘過度矯正’——刻意反向練習你習慣的作為。舉例來說,如果你因為說話太快或太小聲,其他人不明白你所說的,那么,你就需要‘故意’大聲說話或放慢說話的速度。”

“所以……我剛剛丟得都太偏左了,”我說,“那么我現在需要往右邊瞄準,是這樣嗎?”

“沒錯。”她說。

“但是,我只剩四次機會,我不想又是偏左或偏右的。我想要正中樹幹。”

“我相信你想。而一旦你左右兩邊都試過後,很容易就會找到中心了,不論你是瞄準樹幹或是做其他的事。”

“我了解。”我說。

“做/行動才是了解。”她回答,同時手指向那棵樹。

我雖心存懷疑,但很願意嘗試,於是刻意向樹的右邊瞄準。令我訝異的是,這次我還是丟得偏左了。

“看到了嗎?”智者說,“因為你習慣了向來所做的——你習以為常的狀態或行為——所以修正得不夠。這是為什麼一個人要改變習慣會覺得困難,以及人們為什麼學得這么緩慢。好,這一次,要大膽!確定下兩顆石頭是丟向樹的右邊。”

我確實確定了:第一個石頭偏右一些,第二個也是。“最後一次機會了。”我怯怯地說。

“平衡法則會幫助你,”她說,“我也會。”

她帶我朝著那棵松樹走去,直到離樹一米半的距離停下,“沒有人說你一定要讓生命這么困難。”她微笑說,“如果你注意到離樹的距離太遠,那就走近它!”

我笑了,然後,這次正中樹心。

我們繼續沿著池邊的路走,智者提到這個法則的另一個面向:“平衡由呼吸開始。”她說:“吸入和釋出是生命最初的韻律。在吸氣中,你接受;在吐氣中,你釋放。一呼一吸,吸氣和吐氣——生與死就在每個呼吸間。

“現在,感覺你的呼吸。注意到每當你呼吸的韻律失去了平衡,情緒也會隨著失衡,了解你的呼吸如何受到情緒的影響。因此,當你感到氣憤時,完全接納你的情緒,讓呼吸重新回到平衡。當你感覺憂傷時,請溫柔地擁抱它,然後將呼吸帶回平衡。當你感受恐懼,容許它,然後深深呼吸,重新找回你的平衡。

“當你吐氣時,你給予;當你吸氣時,你接受。如果你所接受的多過給予的,你會感到不平衡;你會覺得需要回報對方,好完成關係的循環。如果你付出的超過收到的,你會感到耗竭虛空,最後因匱乏而無法再給。”

“我讀過一些關於聖人付出許多,但得到很少回報的例子。”

“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如此,然而他們體驗到的是豐富的喜悅、愛和感激。”她回答,“平衡法則告訴我們,那些出於愛和慷慨而無私給予、付出的人,回收到的是富足充裕。”

我們繼續往上坡行走,來到山丘上鹿群出入的小徑,我想到早先見到她時她所說的話。“稍早你提到需要我的協助,”我說,“協助完成某個使命。”

“這就是你的準備。”她提醒,“首先學習白鷺的課程,在你的生命和所有的事物中找到平衡。尊重這個法則,並追隨有智慧的人的腳步。你可以盡情探索人類經驗的各種範疇,但因為慣性的極端行為會引起內心的焦慮和壓力,所以總是要回到黃金守則——也就是中庸之道。讓你的言行適切合宜,透過內在的平衡,你會找到清明和寧靜。”

智者的話迴蕩在幽靜的山谷,我們繼續往山丘上方行走。我回頭向白鷺望去,它依然平靜沉著地佇立在水邊。

精彩語錄

* 人們真的很少失敗——他們只是停止了嘗試。

*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能量和行動的界域:不論你知道什麼,不論你是誰,不論你念了多少書或多具有才華——只有行動能將這些潛能發揮,使它們成真,否則一切都是空泛的概念與言談。

* 為了美好的事物,盡力而為;寧可因勇於嘗試而失敗,也不要因為有美麗生動的藉口而不曾行動。

* 接受行動可能會伴隨不愉快的事,接受行動的結果不總是完美——然後繼續堅持下去!

* 我們不再有等待的奢侈,不能再等到我們感到安全、受到啟發,或擁有動機時才行動;也不能等待恐懼或疑慮自行消失。我們不能再等待別人給我們許可才行動。

* 選擇表示:為了某件你更想要的東西,放棄你想要的。

* 每個人類的身體都渴慕平衡,並從內在的平衡和寧靜中受益。

* 許多人說的“神經衰弱症”,事實上是思想、脈衝或情緒的不平衡和誇張的表現,這些我們偶爾都會感覺到。

* 你習慣了向來所做的——你習以為常的狀態或行為——所以修正得不夠。這是為什麼一個人要改變習慣會覺得困難,以及人們為什麼學得這么緩慢。

* 當你感到氣憤時,完全接納你的情緒,讓呼吸重新回到平衡。當你感覺憂傷時,請溫柔地擁抱它,然後將呼吸帶回平衡。當你感受恐懼,容許它,然後深深呼吸,重新找回你的平衡。

* 你的內在覺者具有比你的意識所能獲得的更多的訊息,所以有時候,你並不知道為什麼,但你吸引了一些意識上並不想要的人或經驗進入你的生命。

* 你不需做任何事,只要認知到——每一個行動或不行動,都有其影響和結果,而你願意接受這些結果,這個意願便給了你力量和自由去選擇你是誰、你在哪裡、你要做什麼。

* 當你體認到,不論外在有多少壓力或期許,你都擁有選擇的力量時,你便可以在任何時刻改變方向。

* 有些新的選擇可能是適當的,或甚至出現得太晚,然而勇敢地選擇通常表示——對你現在的處境負起責任,並且完全、有意願地參與其中,比以往更熱情地投入當下。

* 如果你仔細看看所謂一夜成功的例子,你會發現,他們通常有十年的準備。

* 世上能肯定的事的確沒幾件。人們真的很少失敗——他們只是停止了嘗試。

* 你今天早上,或昨天,或去年所做的事,現在都已經消逝了,除了在你心裡。即將來的只是一場夢。我們只有現在。

* 不論什麼時候,你的問題和煩惱都和過去或未來有關;你等於是在現在的這一刻延續了你的問題,你給了它們注意力和能量,讓它們在你的腦里居住。

* 不論你的心智如何徘徊不定,你的身體一直在此時此地。匆忙驚慌時,停下腳步暫歇,在此刻休息與停駐;深呼吸,讓心智回到此時此地。

* 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釋放評斷和期望,因為它們是橫阻在你與世界之間的隔閡。

*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許多想法和感覺,正面、負面都有,這些念頭不斷從心裡或腦海浮現。你不需是個聖人,但與其相信或抗拒這些負面想法,不如讓悲憫用愛與了解來洗滌它們。

* 我們每個人都會離開這個世界,離開所愛的人;我們都會感受到希望與沮喪,分享夢想和失落。

* 信心法則是關於信任固有、天生的愛與智慧在你和所有造物身上運作的深沉信賴感。

* 信心是穿透一切事物的神性秩序,它是在你雙眸後的光芒,它是從創造的中心所散發出的慈愛和神秘的智慧。

* 自我信任,是從你自己直接的經驗中自然發展而得的;你學習信任身體的本能、你的心的直覺,以及你的心智汲取宇宙智慧的能力。

* 信心表示接受生命中的不確定性。

* 你的思想為你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著色;你的信念成為你經驗的基石。

* 你的信念影響你的選擇、你走的方向,甚至你遇到的朋友、對手和命運。

* 我們所專注的會擴張;對抗問題只會強化問題,因為我們給了它能量。

* 無論外在有多少誘因——也就是在沒有人注視時,你會如何行動的一種正直與真誠。

* 直到我們能接受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我們所希望或偽裝的假象,我們才算真正地對自我誠實。

* 要將想法轉換成具體的行動,需要能量、犧牲、勇氣和真心,因為採取行動就是冒險。

* 所有的生物都行動,但大多數的人只是反應——而且通常是當恐懼或痛苦到了一個極限,例如當親密關係瀕臨破裂,或身體承受太多的壓力而生病時,人們才會被動式地反應。

* 我們不再有等待的奢侈,旅人,不能再等到我們感到安全、受到啟發,或擁有動機時才行動;也不能等待恐懼或疑慮自行消失。我們不能再等待別人給我們許可才行動。

* 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傾聽內心的智慧,你會知道何時該保持靜止,何時又該掌握時機採取行動。

* 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時間表——變化和成長,出現又消逝,月圓月缺,盈虧盛衰,潮起潮落。凡升起的都會沉落,凡沉落的都將再起。

* 耐性是較佳的智慧——知道何時保持靜止、何時採取行動,何時說話、何時沉默,何時工作、何時休息,何時順勢掌握正蓄勢待發的能量,或何時沉潛,等待下次風起雲湧。

* 我們人類,你知道,就像核桃殼:如果硬是要在不對的時間打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一旦成熟,你只要在正確的地方輕輕一拍,很容易就敲開了。

* 臣服不單表示接受生命境遇的高低起伏,同時也是接納你自己——你的身體、你的想法和你的感受。

* 臣服、放下執著,並不表示放棄房子或物質用品;它是內在的行動,是心甘情願去擁抱一切發生的事。

* 當你開始透過一體的眼睛去看朋友、敵人、所愛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為難、困境和衝突都化解了,所有的傷口都治癒了,所有的矛盾都因這基本的真理而解開。這是所有尋覓的終點,因為你是每一個人,你身在每一處。

精彩海報

《喚醒內在的智慧》海報《喚醒內在的智慧》海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