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圖志》

《中國當代文學圖志》

《中國當代文學圖志》,賀紹俊,巫曉燕著,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圖志》中國當代文學圖志

這是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史著述與當代文學史圖片相互印證的圖書。著者立足於現實主義主潮和現實主義演變的思路論述當代文學60年的發展脈絡,並側重於文本分析,使讀者對當代文學60年來的經典性作品有所了解。該書比較客觀全面地描述了中國當代文學60年的發展,對經典性作品作了中肯的闡釋,著者沒有囿於以往文學史的定論,而是從作家觀察和認識現實世界的方式入手挖掘出當代文學的精神內涵。這種敘述有利於在向外傳播時,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的真相。同時,由於著作是圖志的形式,有數百位歷史圖片更能使海內外讀者從直觀形象中加深對著作的理解。

作者簡介

賀紹俊,男,1951年生於湖南長沙。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瀋陽師範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曾任文藝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小說選刊雜誌社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長期從事文學批評活動以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著有《文學批評學》《伊甸園的困惑——文學中的性愛描寫》《鐵凝評傳》《魯迅與讀書》《還在文化荊棘地》《重構宏大敘述》等。撰寫理論評論文章近百萬字,分別發表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研究》《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匯報》等報刊。

巫曉燕,女,1973年生於遼寧瀋陽。1996年畢業於瀋陽師範大學中文系。2002年在瀋陽師範大學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2005年獲得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近年在《山東文學》《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參編著作3部。

編輯推薦

楊義曾在文章中指出:“書名‘圖志’,是我們探索寫文學史的一種新的形式,它意味著另闢蹊徑,切入文學史的獨特側面……從一個特殊的視角,透過裝幀插圖,看取作家或隱或顯的心靈世界,看取他們個人的修養和趣味,看取民族命運和中西文化衝突在他們心靈中的投射和引起的騷動……由圖出史,形成一種新的文學史編寫模式。”這或許可以為日後的圖志式文學史寫作奠定了最初的基調,也便是嚴家炎所說的“一種新的文學史寫作範式”,更有人已經將這種寫作稱為“文學圖志學”,可見“圖志”的寫作已經成為了當代文學史寫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由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家賀紹俊與巫曉燕博士合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圖志》,填補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無“圖志”的空白,旨在表現中國當代文學的真實面目與進展歷史,在史料的占有、典型作品的選取、學理的評析等方面均代表了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最前沿水準,同時數百幅珍貴照片也為此書的亮點之一。此書可與楊義的《中國現代文學圖志》合稱當代中國文學圖志寫作之“雙壁”。

媒體評論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前會長張炯:賀紹俊、巫曉燕兩位同志所著《中國當代文學圖志》實際上是一部新中國文學史,圖文並茂,結構合理,引證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清通流麗,富於個人著作的獨特風格。全書對六十年新中國文學的評述相當客觀,實事求是,能對不同時期的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均採取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和歷史主義的態度,對文學發展的歷史線索的清理也比較清晰,符合史實;評價作家作品時也注意兼顧思想和藝術的標準,努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者有深湛的理論修養和廣泛的作品閱讀,並具在文藝報刊長期工作中獲得的歷史感和從事文學批評所培養的比較眼光與藝術鑑賞力,著者的評述多切中肯綮,藝術分析尤為到位。這是目前我所見到的當代文學史著作中難能可貴的、具有鮮明特點和學術貢獻的優秀之作。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中國當代文學圖志》的領銜作者賀紹俊,為著名的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家,因曾長期擔任《文藝報》常務副主編、《小說選刊》主編,一直承擔《中國文情報告》重點項目小說部分的年度綜述任務等,在當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巨觀與微觀相兼顧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造詣,很豐厚的積累。而由他與巫曉燕合作著述的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圖志》,因為精心思考,用心營構,注重圖說,圖文並重,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與個性。從而在同類著述中別樹一幟,值得關注。

其一,以論帶史,述評兼顧。現在已出的當代文學史著,大都是以縱向的歷史為主要線索,分時段、按體裁來描述文學的演進。這樣的表述,雖然脈絡清晰,板塊分明,但因以敘述事象、概述作品為主,忽略了實際上存在的橫向交叉與整體性關聯,更像是各類文學現象的發展概要與不同體裁作品的內容摘要。而賀、巫合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圖志》,摒棄了這種流行的思路與寫法,在“章”的建構上,按時間段分為五個大的時期,以顯示各個階段的銜接與歷史的演進,而在“節”的設定上,把體裁化為問題,在問題的闡說之中,帶出創作與作品。這種以評帶述的方式,突顯了問題意識,突出了對於作品的感知與解讀,強化了論說的因素與成分,在問題的觀照與理論的層面上,更為深刻地揭示了文學的發展狀況,更為內在地解讀了作品內蘊,使文學史的描述走出了具體作品的線性羅列,而具有了一種更強的歷史感與更足的理論性。

其二,直面難題,補缺彌弱。現在的當代文學史著作,一般都避開或略過“文革文學”,不談或不及“新世紀文學”。這樣的做法就使一部文學史在脈絡上明顯斷裂,在後續上缺少下延,存在著事實上不周全與不完整。這部論著沒有避繞這些難點與難題,而是正面介入,直接面對,並在立足於史實的基礎上,如實地述說相關現象,客觀地評說具體作品。這不僅使這兩個重要的文學時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描述,而且從具體的描述來看,也稱得上是鉤玄提要,秉要執本,做到了客觀而真實,深入而細緻。

其三,圖文並茂,雙向敘述。現在的文學史類著述大多沒有圖片,只是單一的文字陳述。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圖志》根據當代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廣泛收集相關圖片,精心選取代表性圖片,所收入的圖片不僅數量眾多,自成系統,而且有許多圖片都是首次公開,此前未見,相當的彌足珍貴。這些圖片依序插排於著述之中,鑲嵌於文字之旁,既與文字相互映襯,起到了相互說明,彼此見證的作用,也在整體上起到了以圖說事,用圖說史的獨特作用,使圖片部分本身即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敘述,以文學風貌的圖片展與文學演進的圖說史,而具有形象性、觀賞性與文獻性相兼顧的可貴特色。

因上述幾點,使得賀紹俊、巫曉燕的《中國當代文學圖志》,在多個方面具有了自己獨有的特點與鮮明的個性,從而在同類著述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獨步一時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