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史人物傳》

《中共黨史人物傳》

1984年5月,陳志凌等一批中青年教師發起成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從那時起,他們克服無專門機構,無專職人員,無專門經驗的困難,遵照司馬遷《史記》體例規範,撰寫出《中共黨史人物傳》大型叢書1—70卷,1800萬字。該書計畫出100卷,是一項跨世紀的宏偉工程。

基本信息

應運而生

(圖)《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共黨史人物傳》
1979年3月25日,湖南省師院華中師院華南師院重慶師範學院等18所院校的黨史教師,在鄭州大學討論成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問題。事情緣由是:粉碎“四人幫”後,大學要普遍開設中共黨史課,但是許多老同志被打倒還未平反,陳志凌在備課時碰到講什麼的問題。他考慮能不能從研究黨史人物入手,突破禁區?他建議和全國高校同行們聯合起來,研究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他的建議得到了校領導和同行們的支持。陳志凌與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市高等院校聯繫,倡議全國高校聯合起來,討論黨史人物,寫他們的傳,為講黨史、軍史、革命史課提供統一、可靠的材料。鄭州這次18所院校代表的聚會,就是黨史人物研究會的籌備會。
(圖)1984年5月,會長何長工(右)和王首道(左)在人物研究會上1984年5月,會長何長工(右)和王首道(左)在人物研究會上

這次會議主要辦了起草《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章程》(草案)、委託鄭大派人到北京向有關部門匯報、確定當年年底在廣州召開成立大會五件事。陳志凌、周文順到北京高教部、社科院等單位得到領導的大力支持。時任中宣部部長的胡耀邦讓辦公廳兩次寫信稱:“你們成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寫出版中共黨史人物傳記,這個積極性是好的。希望你們扎紮實實地做好編纂黨史人物傳記工作。”

陳志凌前往採訪解放軍軍事學院副院長何長工時,何老連聲稱讚說:“好好。這項工作很重要,但已經晚了些,搞遲了!我支持你們,希望你們抓緊時間搞。”

1979年12月4日至18日,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成立大會在廣州礦泉賓館隆重舉行,201人參加會議。廣東省委第二書記楊尚昆和省委宣傳部長等8名負責同志出席會議。會議選舉產生了研究會的領導機構,推選出何長工為會長,李新、胡華為副會長,陳志凌為秘書長。會議閉幕的當天晚上,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接見了部分代表。他說:你們的會議開得很好,希望你們今後拿出更多的成果來。楊尚昆還接見四川的代表。他介紹了中共在四川早期發展鬥爭的情況,回答了代表們問楊公(尚昆異母兄弟)的入黨時間等問題。李鵬母親趙君陶在寓所熱情接待為哥哥趙世炎、丈夫李碩勛寫傳的作者彭承福、何錦州、李榮等同志,講了李碩勛28歲就壯烈犧牲的情景。李碩勛犧牲時李鵬才3歲。後來李鵬讀過父親《李碩勛》傳後,接見作者表示感謝。

蜚聲世界

(圖)《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共黨史人物傳》

1980年7月《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一卷和讀者見面了。秋收起義總指揮是誰?我們從中看到是盧德銘
書中為中共早期政治活動家、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無產階級理論家肖楚女、跟隨毛澤東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張子清等10位革命烈士立傳。首卷第一次印刷33200冊,很快被搶購一空。接著《中共黨史人物傳》第2、3、4、5卷相繼出版,被海內外譽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部大型人物傳記叢書。”應讀者的要求,第1卷重印了三次,累計印數達139000冊,創該叢書的最高記錄。

1981年4月在重慶舉行中共黨史人物第二次學術討論會,交流經驗,落實人物傳編寫規劃。何會長提出用8至10年時間,編寫出版500名黨史人物的號召,得到了與會者贊同。

1985年4月5日,《信息匯報》報導說,《中共黨史人物傳》出版後引起國際注目,美國、蘇聯、法國、聯邦德國、日本、朝鮮等三十個國家先後翻譯出版了這套叢書。

為什麼這套叢書如此受歡迎?因為資料翔實可信。如楊明齋在1920年以譯員身份隨維經斯基到北京、上海參與中共組建工作。對於這樣一位重要人物,他在1929年以後的活動,國內卻無人知道。傳記作者、山東石油學院教師余世誠,為了把楊明齋坎坷的一生弄個水落石出,多次與蘇聯聯繫,終於在蘇共中央戈爾巴喬夫總書記的關照和蘇聯學者的幫助下,查清疑難問題。原來早在1938年2月,“楊明齋以被捏造的罪名遭捕,並於同年5月犧牲了”。蘇方還告知:“1989年1月,蘇共中央提出建議,對(這些)所有由非訴訟機關鎮壓的人都應該恢復名譽。”
黨和國家領導同志都很關注《中共黨史人物傳》的編寫出版工作。陳雲為《中共黨史人物傳》題寫書名,並為《任作民傳》題詞。鄧小平《李子洲傳》題寫書名,為《閻紅彥傳》題詞。李先念徐向前分別為《皮定鈞傳》題詞。胡耀邦向黨史人物研究會推薦《黃定荃傳》初稿。

壯志未酬

(圖)《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共黨史人物傳》

正當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健康順利地發展時,88歲的何長工會長去世了,66歲的胡華副會長也去世了。胡華從1982年到1987年主持了在鎮江、長春、北京、杭州等地召開的共14次審稿會,每次會上經過複審篩選給他終審的書稿達50萬至70萬字。他在審稿會的半個月內,每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仍不能全部完成,只好把大量複審稿帶回家中終審。他患病住院1個多月,審閱文稿百萬字。1987年12月14日,胡華被肝癌奪去了生命。
嘔心瀝血不幸早逝的何止胡華一人。有位甘願清貧,花費多年業餘時間,撰寫出中共黨史人物《施洋傳》、《吳煥先傳》的編審者,1982年8月,病死在吉林審稿會上。他那晚挑燈夜戰,第二天早晨,同行不忍心叫他早起,早飯後,卻發現他已停止了呼吸,枕邊還放著未改完的傳稿。他就是年僅46歲的湖北財經學院教師廖鑫初。
西北農學院張守憲,用業餘時間和齊心、胡新民等同志先後分別合作撰寫了中共黨史人物《何挺穎》、《劉志丹》等22篇傳記。他積勞成疾,不幸於1996年早逝。

1991年6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中共黨史人物傳》50卷出版座談會和首發式。何長工等成千上萬名同志共同奮鬥的成果終於問世了。《中共黨史人物傳》榮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和吳玉章獎金史學一等獎。

1991年9月,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第五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召開。大會選出名譽會長鄧力群,會長李力安,副會長王淇、陳志凌(兼秘書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同意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掛靠在黨史研究室,並批准《〈中共黨史人物傳〉第51—100卷編纂規劃》。

1994年6月9日,李力安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了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顧問座談會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51—55卷首發式。顧問們就編寫出版黨史人物傳的經費問題爭相獻計:一是呈報國家財政撥款;二是申請中組部撥一筆黨費支持;三是爭取愛國企業家贊助;四是分散捐助,爭取傳主單位提供經費。

會後,理事會決定在前三種籌措辦法暫難實現時,採取後一種辦法,即建議各傳主單位提供經費。中央、國務院各部委首先回響,籌劃了部分經費支持寫傳。航天工業總公司、地礦部、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湖北、安徽、江西、海南、遼寧大連、大慶石油總廠等地區和單位也積極支持黨史人物研究會召開研討會和審稿會。兩個公司還贊助了400萬元。研究會決定以400萬元為基金,1993年7月16日成立了中國現代名人研究基金會,基金會對為編寫人物傳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鼓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