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巧藝》

《巧藝》是劉義慶《世說新語》的第二十一門,共有14則故事,記載了魏晉時期社會名士對於樓台建築、書法繪畫、彈棋騎射等精巧工藝的評論和欣賞,其中最有價值的是顧愷之對繪畫的觀點。

內容提要

巧藝巧藝
巧藝,指精巧的技藝,這裡的藝主要指棋琴書畫、建築、騎射等技巧性。技術性的技能。篇內有一些條目是記述一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的。例如第2 則記工匠所造樓台之巧,“台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從中可以看出古代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有一些條日記述、讚揚畫家、書法家們特出的藝術造詣以及他們對技藝的執著追求,例如第7、11、12、13、14 則所記大畫家顧長康的故事,第3 則所記韋仲將書榜的事。其中一些內容如“頰上益三毛”、“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及評繪畫的“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等,已經被引伸、凝鍊成為名言而流傳後世。

原文+譯註

(1)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①。文帝於此戲特妙,用手巾角拂之,無不中。有客自雲能,帝使為之。客著葛中角,低頭拂棋,妙逾於帝②。

【注釋】

①“彈棋”句:彈棋是一種賭輸贏的棋類遊戲。相傳起源於西漢,到曹操掌權時,宮女用金釵、玉梳在鏡匣上作彈棋遊戲,其實非始自魏宮內。

②葛巾:用葛布做的頭巾。按:彈棋是用手把棋子彈起,魏文帝和客人不用手,所以稱妙。
【譯文】

彈棋彈棋

彈棋是從魏代後宮開始出現的,用梳妝的鏡匣來遊戲。魏文帝對這種遊戲特別精通,能用手中角去彈起棋子,沒有彈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稱能這樣做,文帝就叫他試一試。客人戴著葛中,就低著頭用葛巾角去撥動棋子,比文帝做得更妙。
(2)陵雲台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①。台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注釋】

①陵雲台:樓台名,在洛陽。樓觀(guàn):樓台。錙銖:指微小的數目。錙和銖都是重量單位,有說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負揭:指秤桿的下垂與翹起;高下。

【譯文】

樓台樓台

陵雲台樓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稱過所有木材的輕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後才築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樓台雖然高峻,常隨風搖擺,可是始終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雲台,害怕它情況危險,另外用大木頭支撐著它,樓台隨即就倒塌了。輿論認為是重心偏向一邊的緣故。
(3)韋仲將能書①。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將登梯題之②。既下,頭鬢皓然③。因敕兒孫勿復學書。
【注釋】

①韋仲將:韋誕,字仲將,書法家,官至光祿大夫。
②“魏明帝”句:據傳魏明帝建陵雲殿,匾額還沒有題字,就誤釘上去了,於是叫擅長寫楷書的大臣韋仲將登梯題匾。參看《方正》第62 則。榜,匾。
③皓然:白的樣子。按:韋誕因登高危懼而且費力,以致頭鬢皓然,可能有些誇張。

【譯文】

韋仲將擅長書法。魏明帝修建宮殿,想掛個匾,就派仲將登上梯子去題匾。下來後,鬢髮全白了。因此便告誡子孫不要再學習書法。
(4)鍾會是荀濟北從舅,二人情好不協①。荀有寶劍,可直百萬,常在母鍾夫人許②。會善書。學荀手跡,作書與母取劍,仍竊去不還。荀勖知是鍾而無由得也,思所以報之。後鍾兄弟以千萬起一宅,始成,甚精麗,未得移住。荀極善畫,乃潛往畫鍾門堂,作太傅形象,衣冠狀貌如平生③。二鍾入門,便大感勵,宅遂空廢。
【注釋】

①荀濟北:荀勖晉武帝即位時,封為濟北郡公,固辭為侯。
②直:通“值”。
③門堂:門和廳堂,指家裡。太傅:指鍾繇,魏朝太傅,是鍾會的父親。

【譯文】

鍾會鍾會

鍾會是濟北公荀勖的叔伯舅父,兩人感情不和。荀勖有一把寶劍,約值一百萬,經常放在他母親鍾夫人那裡。鍾會擅長書法,就模仿荀勖筆跡,寫了一封信給他母親要寶劍,於是就偷去不還回來。荀勖知道是鍾會幹的事,可是沒有辦法要回來,就想法報復他。後來鍾家兄弟花了一千萬修建一所住宅,剛落成,非常精美,還沒有搬進去年。荀勖很擅長繪畫,就偷偷地到鍾會的新居去,畫上鍾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樣。鍾毓和鍾會兄弟進門看見,就大為感傷哀痛,不能住進去,房子於是閒置不用。
(5)羊長和博學工書,能騎射,善圍棋①。諸羊後多知書,而射、奕徐蓺莫逮②。
【注釋】

①羊長和:羊忱的字,參《方正》第19 則。工:擅長。
②奕:同“奔”。下圍棋。蓺:同“藝”,技藝。
【譯文】

羊長和學識廣博,擅長書法,能騎馬射箭,長於下圍棋。羊家後代多懂書法,可是射箭、下棋這些技能,卻沒有誰能趕上羊長和。

(6)戴安道就範宣學①,視范所為,范讀書亦讀書,范抄書亦抄書。唯獨好畫,范以為無用,不宜勞思於此。戴乃畫《南都賦圖》②,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注釋】

①戴安道:戴逵,字安道,不遠千里到豫章去拜范宣為師。范宣精通經學,以講誦為業,很看重戴逮。
②南都賦:漢代張衡作,記述了漢朝舊都南陽的盛況。
【譯文】

戴安道登門向范宣學習,處處模仿范宣的做法,范宣讀書,他也讀書,范宣抄書,他也抄書。唯獨喜歡繪畫,范宣認為沒有用處,不應該在這方面費心勞神。戴安道於是畫了《南都賦圖》,范宣看了,讚嘆不已,認為很有好處,這才重視繪畫。
(7)謝太傅云:“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①。”
【注釋】①顧長康:即名畫家顧愷之,字長康。蒼生:人類。
【譯文】太傅謝安說:“顧長康的畫,是自有人類以來所沒有的。”
(8)戴安道中年畫行像甚精妙①。庾道季看之,語戴云:“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盡。”戴云:“唯務光當免卿此語耳②。”
【注釋】

務光務光

①行像:用寶車載著佛像在城市街道上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一般多在佛生日舉行。一說即行樂圖,遊玩娛樂的人像畫。
②務光:傳說是夏朝人,隱士。商湯要討伐夏桀時和他商量,他說:“非吾事也”。後來商湯要把天下讓給他,他說:“吾聞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讓我乎?”負石自沉於水。

【譯文】

戴安道中年時畫行像,畫得非常精妙。庚道季看了他的畫,對他說:“神像畫得太俗氣,這是因為你還沒有完全擺脫世俗之情。”戴安道說:“只有務光才能避免受到你這樣的評論啊。”
(9)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①。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②。”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③。

【注釋】

①裴叔則:裴楷,字叔則。
②識具:見識和才能。
③神明:氣韻。
【譯文】

顧長康給裴叔則畫像,臉頰上多畫了三根鬍子。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顧長康說:“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識,這恰恰是表現他的才識。”看畫的人尋味起畫像來,確實覺得增加了三根鬍子才更有氣韻,遠遠勝過還沒有添上的時候。
(10)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淡①。
【注釋】

①坐隱:圍棋的別名,也叫做手談。《顏氏家訓•雜藝》:“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頗為雅戲。”
【譯文】

北中郎將王坦之認為下圍棋是座上隱居,支道林把下圍棋看做用手交談。
(11)顧長康好寫起人形。欲圖殷荊州,殷曰:“我形惡,不煩耳。” 顧曰:“明府正為眼爾①。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雲之蔽日②。”

【注釋】

①“明府”句:明府在這裡是對殷仲堪的尊稱。殷仲堪一隻眼瞎,所以不願畫像。②童子:瞳子;瞳人。飛白: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

【譯文】

顧長康顧長康

顧長康喜歡人物寫生。他想畫荊州刺史殷仲堪,仲堪說:“我的相貌不好看,不麻煩你了。”顧長康說:“明府只是因為眼睛罷了。只要明顯地點出瞳人,用飛白筆法輕輕掠過上面,讓它像一抹輕雲遮住太陽一樣,這不很好嗎。”
(12)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岩石里。人問其所以,顧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①。’此子宜置丘壑中。”
【注釋】

①“一丘”句:這裡只取“一丘一壑”義。參看《品藻》第17 則。
【譯文】

顧長康畫謝幼輿的像,把他安置在山崖亂石中。有人問他什麼原因,顧長康說:“謝幼輿說過:‘在一山一水問遊樂,自以為超過他。’這位先生就該安置在山崖溝壑里。”
(13)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①。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量,本無關於妙處②;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③。”
【注釋】

①目精:眼珠。
②四體:四肢,這裡泛指形體。妍量:同“妍媸”,美醜。
③傳神:指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神情意態。寫照:摹畫人像。阿堵:這,此處指眼珠。

【譯文】

顧長康畫人像,有的幾年不點眼睛。有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形體的美醜,本來和神妙之處沒有什麼關係;畫像要能傳神。正是在這裡面。”

(14)顧長康道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①。”
【注釋】

①“手揮”句:顧長康常常用嵇康的四言詩豹意境來作畫。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云:“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這裡是評論畫出這兩種意境的難易。五弦,形似琵琶而小,五根弦,用木或手撥彈。

目送歸鴻目送歸鴻

【譯文】

顧長康談論作畫時說:“要畫出手揮五弦的動作很容易,要畫出目送歸鴻的神態就很難。”

後世評價

巧藝巧藝
玄學中沒有“形”與“神”這一對範疇,但是它們的提出又與玄學思想連在一起。形與神同樣屬於這個思想體系。神屬於本體,形則是外在的形貌。形神概念在書法、繪畫上非常普遍。魏晉的第一大畫家顧愷之明確提出繪畫要“傳神”、“寫神”、“通神”。《世說新語•巧藝》記載:顧長康(即顧愷之)畫人,幾年裡不畫眼睛,人問其故,顧說:“四體妍媸,本無乎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這是以形寫神,就是通過外形來表現人的神韻。“神”是魏晉美學範疇內一個重要的問題。漢魏實行“九品中正制”、選察制,人分九品上、中、下,重要標準是講人的形象、氣質、神韻。魏晉時期更是如此,嵇康就很漂亮,他在《養生論》中云:“形恃神而立,神須形以存。”特別重視神韻,把這帶入人物畫中,就是顧愷之的“傳神”論。宗炳提出“暢神”,主要是“暢”主體之“神”。宗炳還談到山水作為審美對象。魏晉時期先是人物畫做為主要的審美對象。現在看來,這些都很簡單。在當時,這些東西都是人類思想發展史、審美藝術發展史上一步一步推出來的。一開始主要是人物畫,畫皇帝、帝王將相;然後是佛像畫。顧愷之就畫了很多此類的畫。人物畫講神韻,中國畫與西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在於中國畫特重神韻,很多時候是略其形似,甚至是超越形似、否定形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