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上海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對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創新發展,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制定《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序言

教育,關係著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創新進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來
上海教育歷經百年積澱,伴隨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實現了持續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辦學條件顯著改善,素質教育不斷加強,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基礎教育按照高標準高質量要求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率先進入普及化階段,職業教育和培訓普遍開展,學習型城市建設深入推進,社會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受到關注和保障。教育布局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教育改革試驗深入實施,教育開放不斷擴大,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教育發展,教育活力不斷增強。上海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質和促進城市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
上海教育改革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於全社會尊重人才、重視科技和支持教育的良好傳統,得益於堅持建設與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執著追求,得益於堅持走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教育發展之路的堅定信念;是上海幾代教育工作者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辛勤耕耘和創新探索的智慧結晶。
上海教育雖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理念、服務、質量、體制等方面還不能很好適應人民民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諸多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中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重“育分”、輕育人現象普遍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尚不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教育投入總體不足,政府統籌指導能力還不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存在著較大差距;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相對滯後,學校辦學自主權尚未很好落實;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較弱,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與城市的功能定位不相適應。
未來一段時期,國際經濟政治將處於深刻變化之中,知識競爭和創新驅動發展仍然是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我國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上海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人民民眾對精神文化需求將更加迫切,對教育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訴求也更趨多元和多樣。
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人民民眾的新需求,上海必須緊緊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把實現經濟發展轉變、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建設“四個中心”創新發展新目標,建立在發揮人才優勢這個核心基礎之上,更加關注人力資源建設,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堅持改革創新教育,提升上海的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未來上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以育人為本,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核心理念: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要求未來上海的教育,更好地公平惠及所有學生——從校園莘莘學子到所有繼續學習的成年人,關心所有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社會各個群體的發展需求,提供更為平等、優質、多樣的學習機會,努力培養好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人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識、健康身心和科學人文素養。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要求未來上海的教育,著眼於每一個學生長遠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所有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發展潛能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大批高水平優秀人才
上海教育擔負著光榮而崇高的歷史使命。上海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地實現科學發展,踐行“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核心理念,增強主動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支撐經濟轉型、推動自主創新、引領文化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作出更大的貢獻,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創造上海教育新輝煌。

總體戰略

面向2020年的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要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核心理念,確立體現上海特點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戰略部署

指導思想

上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於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施國家戰略,推動上海“四個率先”、加快“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提供更強大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知識服務。
在推進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促進公平、追求卓越、推動創新、服務發展”的工作方針:
——促進公平。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民眾的多樣化、高質量教育需求為宗旨,努力教育公平,實現學有所教、學有優教,使每一個受教育者得到發展。
——追求卓越。確立現代教育理念,瞄準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培養創新型人才水平,推動各級各類教育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推動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全面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率先實現教育體制和發展模式創新,不斷增強教育活力,建立與人的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和終身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新體制。
——服務發展。完善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體系,推進教育與科研、產業的緊密結合,增強教育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發揮上海教育在服務長三角、長江流域和全國中的重要作用。

總體目標

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每一個人的發展潛能得到激發,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主要標誌是:
——形成終身學習的教育新體系。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和全社會得到廣泛確立,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學校與社會、家庭橫向溝通,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同發展,全社會教育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人人學會終身學習,終身享有教育機會。
——形成激發受教育者發展潛能的教育新模式。教育的選擇性進一步擴大,學生思想品德、學習能力和創新技能顯著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水平顯著提高,現代信息網路技術在各類教育廣泛套用,整個教育體現和諧、靈活、多樣的特點,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發展。
——形成多元開放的教育新格局。政府教育公共服務更加完善,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教育改革發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更加緊密,區域教育合作交流進一步加強,教育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教育活力和教育效益不斷增強。
——形成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新布局。教育發展與人口的總量、結構變化相適應,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銜接,與城市功能定位布局相匹配,教育資源配置向最需要的地方傾斜,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到2020年,全市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指導服務普遍開展,3~6歲兒童入園率達到99%;適齡少年兒童都能接受公平而高質量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9%,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實現義務教育標準化和均等化;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9%,教育的選擇性、優質性和特色性更加明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滲透;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每10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人數將達到5200人,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學和高質量的特色高等學校;教育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留學生所占比例達到15%左右,基本建成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提高,國小建網學校比例達到100%,廣大師生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明顯增強;市民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年,25~64歲人口大專及以上比例達到37%,建成面向全民、伴隨終身的教育體系。

戰略部署

根據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要聚焦重大戰略主題,全面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分類指導、分步實施。
——聚焦戰略主題,實現重大突破。圍繞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這一戰略主題,促進教育公平,追求教育卓越,在若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所有學生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努力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充分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加強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促進知識的擴散、傳播、共享和套用,推動高等學校成為城市創新發展的知識創新基地和知識服務中心;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增強上海教育的國際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推進教育信息化,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推動教育變革,促進學習個性化和教育的開放化、遠程化、網路化;加快終身教育發展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受教育者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
──實施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增強教育活力。堅持從戰略性、巨觀性、全局性的高度出發,以部市共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為重要載體,深化教育改革,擴大教育開放,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緊緊圍繞人的終身發展,整體設計各類教育的目標要求,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改革發展的系統性和銜接性;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和法制建設一體化推進,實施教育與經濟社會配套改革,重點解決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統籌教育內部和外部、國家和地方的教育資源,吸引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最佳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利用的最大效益;正確處理好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家庭的關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鼓勵企業投資於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教育發展,發揮家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發揮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先行效應,探索和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教育一體化和教育國際化發展;推動長三角教育聯動發展,增強上海教育輻射帶動作用。
──實施分類指導服務,分步推進各項工作。按照總體目標要求,採取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策略:針對各級各類教育的主要功能以及不同地區發展特點,明確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任務,加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確定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和工作要求,分步驟推進,分階段實施;整體推進與重點工作相結合,以實施一批重大項目為主要抓手,把各項改革和發展任務落實到位。

重點任務

未來1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任務是:緊緊圍繞“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核心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凸顯各級各類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擴大教育開放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為重要支撐,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德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保證。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堅持把德育貫穿到育人的各個環節,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讓學生具有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質和健全人格。
構建有效銜接的德育內容體系。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國家意識、民族情懷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傳統美德教育,培養學生守法、誠信、勤儉、感恩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開展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溝通鑑別力。推進生命教育和生態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自我、他人和社會。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磨礪和團結協作精神培養,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分別突出行為養成、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點,形成分層遞進、有機銜接的教育序列。
創新德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注重知行統一,強化全員育人,實施教育教學全過程育德。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激活學科的德育內涵,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和輻射作用的學科德育示範課程和精品德育課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突出實踐體驗,促進校外教育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推動政府、企業和社區參與校外教育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學生參與志願者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服務、認證、激勵等機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德育內化。建設德育資源共享網路平台,拓展網路道德教育空間,繁榮發展校園網路文化,提高學生網路媒介素養。
最佳化育人環境。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合力育人機制,推動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推進“溫馨教室”與和諧校園建設,最佳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少先隊等學生社團組織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氛圍。加強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引導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發揮親職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完善社區青少年教育工作機制,推動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為青少年發展辦更多的實事,加強輿論引導和新媒體管理,弘揚社會正氣,努力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是為兒童的幸福和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要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科學性,為所有兒童幸福和發展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基本滿足0~6歲兒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對學前教育指導服務的需求。
建立醫教結合的家庭教養指導和預防性干預系統。建立區域內醫教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體系。加強區(縣)早教指導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管理,成立獨立建制的0~3歲散居嬰幼兒教養指導服務機構,形成由教育、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婦兒委等部門協同運作的社區早教服務網路,為每個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和早教服務卡,使所有散居嬰幼兒家庭都能接受科學育兒指導和諮詢服務。加強對高危新生兒家庭跟蹤服務,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早期發現、康復訓練等方面的指導。
提高各類幼稚園保教質量。切實加強對各類幼稚園保教質量的管理和評價,滿足學前兒童的生活、安全、衛生保健的特別需求。鼓勵幼稚園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遊戲為基本形式,開展豐富多樣、富有創意的學前教育活動,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實施家園合作的銜接教育,開展有效的家園共育主題活動。加強對幼兒健康水平的監測和評估,定期向社會發布。加強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推進幼稚園內涵建設和科學發展,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有特色、高品質的學前教育服務。
加強學前教育保教隊伍建設。堅持實行保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為城鄉每所學前教育機構配置合格的保教人員。創新保健教師、保育員、營養員的培養與培訓機制,建立有上海特色的學前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的課程體系,形成師範院校、相關教育與培訓機構、幼稚園聯合培養保教人員的多元化格局。
強化政府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職能。根據入托、入園的峰谷波動規律,統籌和盤活現有教育資源,落實公建配套園所建設,調動社會力量發展學前教育的積極性,化解學前教育資源緊缺矛盾。完善幼稚園督導制度。逐步提高托幼園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確保學前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建立貧困家庭學前兒童的資助制度。

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面向所有適齡兒童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務。要堅持公平優質的價值取向,提高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為學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每一個孩子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在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機會公平基礎上,關注義務教育過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重點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採取積極有效的輔導措施,努力使這些學生學有所獲、思有所進、能有所長。對於基礎較好、潛能較大的學生,建立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創造有利於他們全面和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積極創造條件,推行小班化教學。
提高每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加大對財力困難地區和相對薄弱學校的支持,探索建立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協作機制,鼓勵優質教育資源向新城鎮和郊區延伸,推進薄弱學校委託管理,縮國小校之間辦學水平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明顯緩解“擇校”矛盾。改革學校評價制度,鼓勵與支持不同基礎的學校都有明顯進步,增強學校主動發展的意識和持續提高的能力。加強公辦國中學校內涵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增強學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對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民辦學校的指導和服務,逐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
深化義務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加強數學和科學技術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的教育,把發展學生興趣特長、創造思維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溝通能力,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全面實施“陽光體育”,完善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制度,增強學生體魄,培養學生重視體育鍛鍊和健康生活的良好習慣。加強藝術教育,積極開展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各種藝術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建立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和監測體系,形成實施素質教育的導向機制。
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少課時總量,降低過高的課程要求。嚴格執行課時計畫和課程標準,控制作業量和考試難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建立全市中國小生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度,學校、社會、家庭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切實把“減負”貫穿到教育教學和校內校外各個方面。

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堅持均衡發展與特色發展相結合、強化基礎與發展個性相結合、知識傳授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為每個學生的成長、成人、成功奠定基礎,形成“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可選擇”的發展格局。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人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重視人文和社會科學教育,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加強研究性學習和實驗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綜合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赴市外、境外交流學習機會,開拓學生視野。
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支持高中學校立足學校傳統和優勢,發展校本課程,創新育人模式,形成一批科技、藝術、體育、外語等特色高中。總結和推廣高中特色辦學經驗,發揮優質高中在特色辦學中的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滲透,加強普通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充分利用職業教育開放實訓基地、課程和師資,發展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發展普職融合的綜合高中,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
增強普通高中教育的開放性和選擇性。推進普通高中普遍開設選修課,逐步推廣學分制。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學的有效合作機制,鼓勵大學向高中開放課程、實驗室等教學資源,為部分學有餘力的高中學生開闢學習發展的新途徑。建設和發展課外創新教育機構,拓展學生課餘學習和研究的新空間。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專門人才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堅持走創新型、開放型、特色型、服務型發展之路,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知識創新與知識服務能力。
建立高等學校分類指導服務體系。制定上海高等學校發展定位規劃,實施符合不同學校和學科專業特點的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和資源配置,實施分類管理、指導和服務。實施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工程,引導高等學校特色辦學、錯位競爭、合作共贏。鼓勵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加強一流學科專業建設,支持若干所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特色大學目標邁進,推進示範性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建設計畫,著力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強化基礎課程教學,最佳化通識教育,增強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促進教學科研結合,增加創新實踐活動。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著力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在套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試點。健全學術名家、資深教授和骨幹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的機制,提升教師責任意識和教學能力。建立靈活的學習制度,全面推行學分制,實現校際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創建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健全職業生涯指導和服務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
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上海經濟結構調整需要,逐步建立高等學校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的引導機制,促進高等學校更好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種專門人才。依據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特別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緊迫需求,實施優秀人才培養卓越教育計畫。採用產學研聯盟、國際合作等方式,重點加強金融貿易、物流航運、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加大為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培養人才的力度。
提升學科建設和科研創新水平。推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完善學科評價體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強”原則,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圍繞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等重大發展戰略,聚焦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的要求,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專業,選擇若干學科進行重點建設,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進一步加強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設,加強科研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學科骨幹和創新團隊為核心、以重大項目為依託,不斷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能力。探索建立校際聯盟機制,開展學術交流與技術創新聯合攻關,形成學科專業的戰略集群。改革科研評價制度,促進科研成果質量的提高。全面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培養一批有傑出學術成就的優秀人才,建設一批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努力取得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優秀成果。
增強高等學校知識服務能力。更新高等學校服務理念,創新科技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模式,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建設高等學校知識服務平台,努力使大學成為城市知識服務中心和國家知識服務重要基地。推進產學研緊密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緊密合作、共同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戰略聯盟,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技術轉移的運行機制,啟動“上海高等學校技術市場”建設,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與支持高等學校建設開放型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庫,建立多學科組成的智囊團、思想庫和開放式研究機構,搭建知識資源的分享平台,促進知識的傳播與套用。推動高等學校聚焦國家和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主題,圍繞最急需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諮詢和服務。深化“三區聯動”創新發展,推動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發揮大學對周邊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優勢,形成知識經濟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大學主動融入和服務地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建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礎。要做精、做特、做強職業教育,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促進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為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輸送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
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強化學生技能訓練,強調實踐導向,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和利用行業企業的資源優勢。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定,完善各級職業教育專業標準,促進人才培養有機銜接。加強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強化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探索課堂與實訓地點的一體化,實施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新模式。完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學生學業評價制度,引導學業評價向就業導向和社會評價轉化。逐步實行職業培訓模組可疊加的“學分銀行”制度,推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雙證培養模式。全面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職業能力提升與創新人才培訓工程。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並舉,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員工和轉崗、再就業人員等社會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各類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放教育培訓資源。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培養模式和學制貫通的“立交橋”,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發展渠道,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保障。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各級各類學校要重視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教育,鼓勵職業院校向普通學校開放課程和實訓資源。實施職業教育示範校和能力建設工程,加強工程類骨幹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不斷提高各類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的比例,形成專兼結合的“雙師制”教學團隊,使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師中來自企業兼職教師比例不低於30%,高等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40%。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和服務機制,為教師培養培訓與企業掛職鍛鍊提供良好條件,設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專業教師獲得專業技術資格或職業技能資格,成為“雙師型”教師。
推動行業、企業和社會參與職業教育發展。增強政府在職業教育中的統籌能力,鼓勵行業、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職業教育,構建起產學合作平台。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對接受職校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補貼。積極籌措和吸納社會資金髮展職業教育,積極調動和尋求各種社會資金投入職業教育領域。大力營造尊重勞動、重視技能、重視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風尚,宣傳優秀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和社會貢獻,倡導新的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以殘障和超常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為基礎,滿足特殊需求的教育。要堅持按需施教,給予理解關愛,開發學生潛能,使每個特殊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發展。到2020年,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較完善的特殊教育新體系。
推進融合教育。完善普通幼稚園、國小、中學和大學殘障學生的“隨班就讀”制度,促進殘障學生和正常學生的融合。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個別化教育計畫,建設相應的課程體系。改善普通學校資源教室或學習支持中心,配備隨班就讀學生必需的設施設備。對學習有困難或其他原因影響學習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加強重點和個別輔導。加強隨班就讀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及其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升“隨班就讀”質量。
加強特殊學校建設。最佳化特殊學校辦學條件,實施新一輪特殊教育學校改造工程。完善上海特殊學校課程標準,制定頒布切合殘障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特點的上海市輔讀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在課程開發和實施方面的合作、轉化和相互支持。堅持醫教結合,探索駐校顧問醫生制度等多種醫教結合模式,實現特殊教育機構中殘障學生教育與康復的有機整合。完善特殊學校教師津貼制度。
構建適合超常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在面向全體學生、推進融合教育的同時,為一些超常學生提供彈性的加速式和拓展式教學模式,以滿足這些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探索超常學生的早期發現和跟蹤培養途徑,通過校本課程建設、創新活動平台搭建和評價制度改革,為學有潛力和具有創新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實踐機會。
建設特殊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強化政府在特殊教育發展方面的公共服務職能,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建立由高等學校、醫療機構、科研部門、基層學校等方面參與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和資源中心,開展跨部門、多學科的特殊教育綜合研究,提供諮詢與服務。加強區、縣特教康復指導中心的建設。推進醫教結合,加強殘障兒童早期診斷,完善篩查—檢測—建檔—轉介—安置—綜合干預的運行機制,建立醫教結合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建立超常學生的發現、鑑別、跟蹤和評估機制,為超常學生的培養提供科學指導。

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是滿足社會個體終身發展需求、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為所有成年人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增強他們適應科技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能力,讓學習更便捷、更愉快、更有意義。
發展多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培訓。依託國家和市級研發中心、博士後創新基地等,推動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聯手組建繼續教育基地。在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提高各類專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強高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訓,加快開發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培訓項目,落實員工持證上崗和在崗培訓制度,強化一線員工特別是中青年員工的崗位培訓。
努力滿足社會個體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建立廣覆蓋、多形式、更便捷的社會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社區教育、親職教育、農村教育、老年教育和婦女教育,積極開展與市民社會生活、休閒娛樂、文化體育、醫療保健密切相關、靈活多樣的各種教育活動,豐富個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實施市民終身學習促進工程,鼓勵各級政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社會提供教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新聞媒體的社會教育職能。加強郊區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按照郊區產業布點要求,加強農村教育,拓展郊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農村建設創業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努力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積極提供經費和物質支持,完善相關優惠政策。
創新繼續教育與培訓制度。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學科、研究、設施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立現代開放大學,構建開放式繼續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取消成人高等教育統一入學考試,建立寬進嚴出的成人入學制度。普通高等學校要逐步將繼續教育融入學校全日制教學體系,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實施教學模式改革。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建立勞動者培訓個人賬戶,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完善培訓補貼政策,探索實施在職人員帶薪繼續教育假制度。建立多部門組成的上海市促進終身學習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教師隊伍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於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十分關鍵。要注重每一個教師的發展,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強化師德教育,引導教師做充滿愛心、品格優秀、業務精良、道德高尚、行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能力,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以高尚情操薰陶學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自覺擔負起培育人才的神聖職責。完善師德規範,健全激勵機制,不斷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設立“上海市白玉蘭教師”榮譽稱號,表彰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辛勤耕耘、為人師表、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傑出教師。健全師德監督機制,嚴格考核管理,對失德失范者要加強教育,對學術腐敗行為者要進行懲戒。
提升教師創新素質。重視和促進每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教師勇於探索,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創新教育實踐,不斷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以增強教師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對郊區農村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教學水平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加強對青年教師創新能力培養,設立青年教師創新基金,資助青年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等新手段,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區的創新教學和科研活動,為教師提供創造性地發揮智慧的寬鬆教學、科研環境。鼓勵教師不斷探索教學創新和積極參與企業創新活動,將教師的創新實踐和成效納入教師職務晉升、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形成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完善教師交流訪學制度,為教師出國交流學習創造更多機會。完善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努力營造教育家成長的環境。
完善基礎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把中國小教師納入區(縣)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在區域內實行教師合理流動;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提高中國小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完善中國小教師準入制度,提高研究生學歷(學位)教師在中國小教師隊伍中比例。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教齡段的教師發展情況,試行教師資格證書有效期制度,建立上海中國小教師資格再認證制度。改革教師教育模式,實現教師來源多元化。
完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教師聘任和培養制度。改善教師來源結構,擴大具有行業背景教師的來源,實施境外優秀教師引進戰略,提高外籍專任教師和有海外經歷專任教師的比例。對具有創新素質和較強科研能力教師和優秀學術團隊給予重點支持,造就一支大師級人才隊伍。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完善從行業、企業引進或聘請師資機制和制度,強化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和企業掛職制度。支持大學進行教師年薪制改革探索,激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增強大學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

教育國際化

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要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教育國際化水平,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推進教育開放和國際合作交流。積極發展中外合作專業、課程開發,開展學生交換項目,探索與境外學校間的課程和學分互認。建設境外教師培訓基地,加大選派重點課程教師和骨幹教師出境培訓的力度,建設適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教師隊伍。完善吸引海外學者來滬從事教學和合作研究的政策體系,積極引進合適的高水平外籍教師。採取多種方式,創辦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學和二級學院,建立若干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專業服務機構建設,吸引國際教育組織落戶上海。積極開發海外教育市場,推廣上海教育國際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知名中國小校在海外建立分校,或設立海外學習中心(站)。
增強學生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積極引進消化國外先進課程資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並能參與國際交流的國際化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立若干所中外學生融合的學校,促進中外學生的文化認識和交流理解。試點高中國際課程,鼓勵有條件的中國小開設由外籍教師執教的課程。開展國際高中合作項目,擴大高中學生國際交流的規模與渠道,拓展高中學生的國際視野。在職業教育中引進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標準,培養適應國際勞務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鼓勵學生赴海外遊學、實習。加強雙語教學,發展多種語言教育,普遍增強各級各類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引進先進、適宜的國際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和標準,建立並實施上海國際教育質量認證制度。
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擴大高等教育階段學歷教育留學生的規模與比例,最佳化留學生的層次結構。建立外國留學生服務中心,為海外學生來華學習提供權威、便捷的專業服務。建設一批國際化的品牌學科專業和課程,建立全市統一的留學生課程庫和學分互認制度,增強上海教育對留學生的吸引力。完善留學生獎學金制度和資助政策,探索建立留學生勤工助學和醫療保險等制度。建設語言預科中心,為留學生適應中文教學提供服務。發展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基地,增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加強外籍人員子女教育體系建設,整合上海現有學校國際部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在滬外籍人士子女教育提供完善的服務。

教育信息化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上海教育要主動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趨勢,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為每一個人提供個性化和無處不在的教育。
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推動課程教學與信息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開放、互動、共享的教育模式,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索使用電子書包,推動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外學習和研究。加強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增強正確理解、合理運用大眾傳播媒體等信息網路的能力,提高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建設數位化教研服務平台,制定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開展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引導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育技術套用的能力。
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系統建設。系統規劃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信息化整體架構,以泛在技術為支撐,逐步建設涵蓋學校、社會、家庭及職場的學習型城市基礎設施。實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建設上海學習網,推進數位化學習資源庫建設,鼓勵政府和行業建設專業性公共教育資源庫,完善教育信息系統的運行機制,更新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其技術先進性和網路管理水平。系統設計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政策體系。
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依託上海城市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和網路,完善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與城市信息化發展相同步、與人才成長規律相適應、與學習型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建設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貢獻的數位化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個性化學習和開放化、遠程化、網路化教育,形成更為積極的、開放的學習文化,加速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推進綜合性政府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和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動教育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加強信息技術倫理和道德教育,強化輿論宣傳,提倡文明上網,引導受教育者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合理利用網路等信息技術。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制,營造健康的網上學習環境。

體制改革

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正確處理政府、學校、社會、市場之間的關係,提高政府教育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辦學活力,建立政府與各類社會組織分工協作、市民廣泛參與的教育公共服務新體制,為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教育公共服務機制創新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政策,最佳化教育公共資源配置,實現教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完善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推進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化、均等化,加大市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縣)財政投入差距,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級統籌為主的義務教育財政投入體制,基本實現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經費標準統一、教師收入標準統一、學校配置標準統一、教師隊伍配置標準統一。促進基礎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增量資源安排方面,重點向大型居住區、遠郊地區和相對薄弱學校傾斜,在存量資源利用方面,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最佳化公共政策和公共資源配置。科技、人口、文化、財政、稅收、社保等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有利於調動學校和教師的積極性,有利於教育的發展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在制訂城區規劃、新城鎮建設和小區配套設施建設規劃時,優先考慮教育發展的需要。土地資源、交通設施、商業網點、安全保衛、環境保護和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的配置,向教育傾斜,為教育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類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等文化科技機構,應設立教育與諮詢部,制訂教育計畫,向兒童青少年和市民提供科技與文化知識服務。建立公共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學校資源向社區開放,使學校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載體。
健全教育決策機制。完善決策程式,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推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加強教育決策研究,建立重大教育決策諮詢制度,成立上海市教育決策諮詢委員會,充分發揮各方面專家學者在全市重大教育決策和重大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教育重大事項公示、聽證制度,法規草案、規範性檔案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制訂和修訂,以及涉及面廣、與人民民眾利益密切相關重大事項的決策,應通過適當途徑向社會公布,充分聽取廣大人民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必要時可組織聽證。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公開制度。增強教育改革發展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讓社會及時了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狀況,便捷獲取各類教育信息。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公開的各項制度和途徑,完善新聞發布制度,豐富公開形式,保證信息公開的及時準確,方便公眾進行教育信息的檢索、查詢和複製。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管、辦、評相分離,形成政府統籌、分級負責、規範有序、社會參與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健全教育管理體制。完善“兩級政府、兩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市級政府對基礎教育的統籌和服務,提高區(縣)政府的教育專業化管理水平,發揮鄉鎮、社區在參與和支持基礎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分類指導、部市共建、行業支持、市域統籌”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統籌發展重點,健全共商機制,促進條塊結合,推動特色發展,增強各類高等學校為國家和上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完善“政府統籌、行業參與、社會支持”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教育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協同管理,建立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制度,鼓勵和推動社會各方面支持職業教育發展。
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全面加強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督學,把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任務。加強教育督導與教育決策、教育執行之間統籌協調,完善發展性督導評估指標體系。推行教育督導資格制度,促進教育督導工作和督學人員專業化發展,實行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擔任教育督學制度。推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督導職能,逐步施行督學人員垂直管理,建立督學委派制度。完善督導檢查結果公告制度和整改制度。
完善教育監管、問責和評價機制。建立政府與教育公共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契約關係,實施問責制度,推進政府“購買服務”,逐步形成監管有力、競爭有序、激勵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務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政府對學校的管理模式,發揮法規、規劃、標準和撥款機制的引導和調控作用,推動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依法治校、科學管理,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務。建立教育服務多元評價體系,實施政府監督與社會民主評價、專業機構認證、中介組織評估相結合的制度。
培育和發展教育中介服務機構。加快研究諮詢型、認證評價型和人才服務型中介機構的發展,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逐步把教育諮詢、教育考試和鑑定、教育質量評估、就業與人才交流等業務管理工作委託給專業的中介機構。支持教育研究、教育考試和教育評估等中介機構建設,擴大政府購買服務,完善相關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教育中介服務機構的準入、資助、監管和行業自律制度。

辦學體制改革

以增強學校活力、提升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效益為目的,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的辦學格局,促進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有序競爭、協調發展。
探索公辦學校辦學模式改革。選擇部分公辦學校探索公辦民助、委託管理、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改革,增強公辦學校的辦學活力。探索讓部分學校優秀校長或管理層管理多所學校的改革試驗,共享先進管理經驗,促進薄弱學校提升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高中階段選擇部分公辦學校探索橫向集團化辦學,藉助優質教育資源改造薄弱學校、扶持新校發展,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公辦職業院校依託行業企業辦學,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與培訓。
整體規劃民辦教育事業發展。對民辦教育的功能、類型、層次、結構及比例等進行合理定位。加快發展大眾化、多樣性的民辦學前教育機構,穩定發展選擇性、高質量的民辦中國小,有序發展多層次、有特色的民辦高等學校,引導發展各類緊缺性、實用型非學歷民辦教育機構。
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探索建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及各項政策。建立政府、社會和學校各方共同參與的民辦教育發展基金,加大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的獎勵資助力度。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依法落實民辦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市級民辦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落實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有關政策。成立民辦教育發展服務中心,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向民辦學校投放靈活多樣的信用貸款。完善民辦學校稅收優惠政策和各項獎勵政策。
推動民辦學校依法辦學。堅持民辦學校的公益性,鼓勵社會各界捐資興辦民辦教育,支持民辦學校利用自身資源為社會提供綜合服務。依法加強對民辦學校辦學行為的監督檢查,完善民辦教育行政執法和督導制度,促進民辦學校規範辦學。明確民辦學校產權歸屬,落實民辦學校法人財產權,實施符合民辦教育特點的財務管理辦法和會計核算方法。完善民辦學校重組與退出機制,推動教育資源最佳化配置。探索建立民辦學校風險保證金制度和學費監管制度,逐步形成民辦學校危機預警與干預機制。加強民辦教育協會和中介組織建設,推動民辦學校行業自律。
促進各類社會性教育培訓有序健康發展。鼓勵社會力量以適應社會需求和市場調節為原則,興辦各類非學歷的成人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業餘文化培訓和教育培訓諮詢等機構和企業。鼓勵扶持實力強、質量好的教育培訓機構和企業加快發展,實施連鎖經營,發揮品牌效應。健全監管體系,加強規範管理,建立學費監管機制,規範市場秩序,完善稅收政策和鼓勵政策。

學校內部體制改革

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形成學校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分離和相制衡的機制,促進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增強學校辦學活力。
完善公辦中國小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中國小校長負責、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參與管理與監督的制度,積極推動社區、學生及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和監督。堅持“依法治教,規範管理”,加強學校制度建設,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社會監督”的機制。建設“精簡、高效”的學校管理機構,完善校務公開制度,提高辦學效率。
完善公辦高等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堅持和完善公辦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推進依法辦學、民主治校、科學決策,健全學校的領導管理體制和民主監督機制。探索建立由多方面代表參加的學校理事會,吸引社會賢達參與學校重大決策和管理。強化學術委員會的學術權力,發揮廣大教師尤其是教授在學術發展、學科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健全與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重大決策公示問責制度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進高等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創新高校後勤管理體制。
健全民辦學校治理結構。民辦學校的董事會(或理事會)按照法律法規和學校章程規定行使決策權,校長依法獨立行使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職權。依法保障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權,建立和規範民辦學校監事制度,健全民辦中國小家長委員會參與監督和管理學校的制度。

招生考試制度改革

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推動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完善中國小入學和招生考試制度。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國小免試就近入學制度,遵循公正、公平、公開原則,公開招生名額、公開招生規則、公開招生結果。在實行全市國中統一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基礎上,高中階段入學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統一招生錄取的辦法,逐步擴大學校自主招生比例;優質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計畫按不少於60%比例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國中,完善國中學校優秀畢業生推薦入學制度,為辦好每一所國中和緩解“擇校”矛盾創造良好條件。
建立與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匹配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深化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改革,建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招生考試導向機制。按照“多元評價、多次考試、自主選擇、自主招生”的原則,在建立並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基礎上,若干高水平大學探索實行“獨立考試、自主招生”的辦法;大部分本科高等學校實施“聯合統一考試、自主擇優錄取”制度;高職高專院校實行“綜合評價、註冊入學”制度。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如選擇報考高等職業院(校),可參加“高職綜合聯考、院校擇優錄取”制度。
建立和完善非本市戶籍常住人口子女就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以公辦學校接納為主,全面實行免費教育。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建立與居住證制度相適應、體現各級各類教育特點、公辦和民辦學校共同參與的就學制度,保障學有所教。
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國小接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比例,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並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扶持,實現所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公辦幼稚園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以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幼稚園;制定和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階段教育的辦法,滿足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

重大項目

依據上海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和任務,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從2010年到2012年啟動實施十項教育綜合改革重點試驗項目和十項重點發展項目:

教育綜合改革重點試驗項目

聚焦素質教育戰略主題,圍繞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核心理念,以率先轉變教育發展模式、率先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率先擴大教育開放、率先實現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線,建立上海與中央部委合作機制、長三角聯動機制、市與區(縣)和高等學校互動機制,在若干關鍵領域實施教育綜合改革試驗。
1.最佳化基本教育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試驗
著力強化政府教育公共服務職能,促進教育公平。重點探索:建立並完善教育公共財政制度,推進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化,促進中國小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合理流動,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擴散和共享,有效緩解“擇校”矛盾,實現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2.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試驗
轉變“應試”教育傾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探索:建立中國小生“減負”有效機制,深化各級各類學校課程教材和教學模式改革,凸顯學科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創新人才成長。
3.改革招生考試制度試驗
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推進深化素質教育,健全現代教育管理體制。重點探索: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綜合評價機制,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形成多樣化、可選擇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招生考試新制度。
4.促進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發展試驗
促進高中特色多樣化,培養具有個性特長的合格學生。重點探索:鼓勵高中辦出特色,在若干高中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實驗項目,建立高中與大學合作培養人才新機制。加強高中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新機制,促進普職滲透。
5.建立高等學校分類指導服務體系試驗
引導高等學校準確定位、錯位競爭,走創新型、開放型、特色型、服務型發展之路。重點探索:制定上海高等學校發展定位規劃,建立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分類評估標準,對不同類型高等學校實施分類管理、服務和支持政策。
6.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試驗
率先建立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重點探索:促進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教育之間的銜接和融合,建立“學分銀行”,實施“學分互認”;健全管理協調體制,完善全社會支持和參與發展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新機制。
7.促進民辦教育規範特色發展試驗
整體規劃民辦教育事業發展,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重點探索:建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完善公共資源支持民辦學校發展機制,支持若干示範性民辦高等學校建設,實施民辦學校教師、管理者培訓資助計畫,健全監管體系,規範辦學秩序,促進民辦學校規範和特色辦學。
8.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試驗
把上海建成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提升上海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重點探索:進一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建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新機制,探索引進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新模式,創新吸引和服務留學生的各項政策,完善鼓勵上海教育走向國際的政策。
9.完善非本市戶籍常住人口教育保障機制試驗
適應非本市戶籍常住人口增長趨勢,保障各類群體學有所教。重點探索:非本市戶籍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費教育,探索建立與居住證制度相適應的非本市戶籍常住人口子女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保障體系。
10.探索區域教育協作新機制試驗
充分發揮上海對外開放的優勢,探索區域教育合作新形式、新模式、新途徑。重點探索:推動長三角共同建立都市圈教育聯動發展的新機制,完善上海教育服務長江流域、服務支援中西部地區、服務全國的可持續機制,促進上海與港澳台地區教育交流和合作。

重點發展項目

圍繞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重點任務,啟動建設一批對學生終身發展和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重點發展項目。
1.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建設工程
適應城市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分布變化的趨勢,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基礎教育整體水平。
● 加快郊區幼稚園中國小建設。在郊區、大型居住區等教育資源不足地區,新建400所幼稚園、150所國小和120所國中,遷建或新建10所左右優質高中及分校,基本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合理布局。
● 加強郊區和大型居住區新建學校的軟體建設和管理。強化優質學校對口支援,探索集團式發展,完善委託管理,切實保障郊區和新建學校辦學質量。
● 實施“上海新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項目”。重點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2萬名初級職稱教師和新進教師進行全員、分層培訓。組織名校長名師下鄉為郊區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專業指導。設立郊區教育特聘教師崗位,每年招聘一批退休高級教師或城區骨幹教師赴郊區任教。
● 提升城鄉幼稚園、中國小校辦學條件。按照幼稚園、中國小建設“05”和“04”標準,加快未達標學校升級改造,新建學校全部達標。在有條件的學校推進小班化教育,並同步實施教室和教學設施配套改造。以推進教育信息化為基礎、整體提高中國小校設施設備和教師配備標準,為學生提供高標準、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改善民族學校、民族班的教育教學條件,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健康發展。
● 改善以招收進城務工人員同住子女為主民辦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大政府對納入民辦教育管理、以招收進城務工人員同住子女為主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支持力度,提高生均成本補貼水平,實施辦學設施改造。
● 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提高學校綜合防災能力,使校舍達到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標準,火災、洪災等相關防護綜合災害安全標準,成為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2.職業教育示範校和能力建設工程
圍繞產業升級需求和高水平特色職業學校建設目標,重點加強一批職業院校建設,打造一批現代化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基地,更好地培養適應上海產業發展要求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
● 實施示範性職業學校建設。全面提升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力爭三分之一以上職業學校達到國家級示範性職業學校水平;實施示範性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重點建設若干所國家級示範性和市級特色型高等職業院(校)。
● 加強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培養重點基地建設。根據上海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建設30個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200個高職專業。重點建設若干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相匹配、優質資源共享的現代化實驗實訓基地,實現教學、科研、技能鑑定、社會服務功能整合。
● 深化職業教育集團建設。建設10個行業性和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健全中高職院校之間、學校企業之間實驗實訓等資源的共享機制,完善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協作機制。
3.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專業建設工程
深入實施上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工程(“085工程”),以高水平特色學科專業建設為基礎,以領軍人才培養為重點,建設高水平和特色大學,增強高等教育卓越發展能力。
● 實施高水平大學和特色高等學校建設。重點實施“211工程”“985工程”“985”創新平台等國家建設項目,推進世界一流和知名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動市屬高等學校與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的緊密聯繫,實施特色院校重點共建計畫,使市屬高等學校成為行業內高水平學校。
● 實施一流學科建設計畫。按照“扶需、扶特、扶強”的原則,重點建設20個學科,努力衝擊國際一流水平;重點建設200個學科,使之逐步成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學科。
● 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建設計畫。加大專業和課程建設力度,重點建設100個學位點、60個產學研人才培養基地、300個本科專業;開發和培育優質教學資源,每年遴選資助一批精品課程、優秀教材,10個實驗教學中心以及若干個示範實習基地。支持各研究生培養單位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一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4.高等學校知識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圍繞國家戰略和上海建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四個中心”目標,依託高等學校優勢學科,整合各方面資源,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開放合作的知識服務平台,提升上海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的知識服務能力。
● 建設若干高新技術產學研合作開發中心。聚焦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高等學校與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聯合建設相應產學研合作開發中心,圍繞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發揮高等學校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創新和支撐作用。
● 建設若干知識服務中心。聚焦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領域,重點建設若干知識服務中心,研究相關服務產業發展中的理論、技術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推動上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 建設若干高級戰略研究中心。匯集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資源,重點建設若干高水平的戰略研究諮詢機構,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提供高層次的戰略諮詢,成為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智庫。
5.教師專業發展工程
以提升教師育德能力、創新精神、專業素質和研究能力為重點,推動教師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造就一批名師、名校長。
● 實施教師育德能力提升計畫。建立覆蓋中國小各學科各學段的骨幹教師德育實訓基地,構建教師人文素養培育的資源平台,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項目,開展高校中青年“海歸”教師國情教育。建立德育教師專業化培養制度,建設優秀德育教師工作室和境內外研修基地,實施德育中青年教師“陽光計畫”培養項目。建立健全符合德育教師隊伍特點的評價、激勵機制,吸引、鼓勵學科專家、社會優秀人才加入德育隊伍。
● 建設基礎教育教師和校長研修基地。完善市、區(縣)和學校三級教師培訓網路,創新教師終身學習進修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本市若干高水平大學、教育培訓機構和境外建設校長、骨幹教師研修基地,培養一批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名師名校長。完善師資培訓機構的教師教育發展功能,加強區(縣)教師進修學院建設。設立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藝術教育等專門類教師研修基地。
● 實施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實訓能力提升計畫。構建中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體系,建立若干培訓實踐基地。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制度和社會實踐制度,保證教師至少每3年參加一次專業培訓和到企業一次掛職鍛鍊。
● 實施高等學校骨幹和領軍人才培養計畫。依託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大創新項目,深入推進“東方學者”等人才培養引進計畫;設立專項資金,資助優秀青年教師赴國內外一流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和大型企業,師從一流學者專家,開展訪學和研修。
6.教育國際化重點建設工程
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
建設高水平中外合作學校。在國家教育部的指導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推動上海高等學校與世界名校合作,有關地區和部門積極參與,運用新機制合作建設若干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
● 留學生教育特色精品專業和課程體系建設。依託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力量,重點組織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留學生教育專業和課程,增強上海留學生教育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 加強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和整合上海國際教育服務機構的功能,完善教育國際交流服務體系,為留學生教育、國際教育資源引進和國際教育投資培訓等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 實施高等學校學生海外遊學實習計畫。設立大學生海外遊學專項資金,每年資助本市2%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到海外著名大學、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遊學、實習和見習。
7.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提升和整合各類教育信息化學習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構建21世紀城市泛在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
● 建設“上海學習網”(申學網)。融合各類學習網站、學習平台及學習資源,為市民提供線上學習、全網智慧型搜尋、個性化學習推薦、終身學習檔案等全方位、個性化的終身學習服務。使市民能通過網際網路、行動電話、IPTV、數位電視、衛星等多個通道快速訪問學習資源,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泛在學習需求。
● 推進上海數位化學習資源庫建設。在上海教育資源庫基礎上,充分利用網路教育資源,建設內容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習素材、教學課件、網路課程等數位化學習資源庫。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行業分別建設免費的專業性公共教育網路資源庫,鼓勵社會積極參與教育資源網路的建設,為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學生課外學習和市民終身學習提供豐富的多媒體信息資源。
● 加強上海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支持泛在學習的電信級數據存儲與數據流通中心,系統提供基礎設施和套用系統的信息監控,完善教育資源和軟體的質量評測。建立一支經驗豐富、高素質的技術和教師服務隊伍,實現 “市、區、學校”的三級服務體系與保障機制。
8.市民終身學習促進工程
提升和整合各類教育學習資源,最佳化市民終身學習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為市民提供便捷、豐富、可選擇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
● 完善市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建設18個區(縣)社區學院,繼續推進街(鎮)成人學校和社區學校標準化建設,建設3000個標準化居(村)委居民學習點,完善全民終身學習三級學校網路,形成“教育進社區,學習到家門”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 建設上海開放大學。以上海電視大學開放教育為基礎,整合高等學校繼續教育學院、高等學校網路學院、獨立設定成人高等學校等教育資源,構建上海開放大學。在現有終身教育資源庫的基礎上,再集中開發1萬門網路學習課件、1000門終身教育特色課程。
● 建設進城務工人員技能文化培訓網路。設立政府資助、企業參與的免費技能培訓點,增強進城務工人員的工作技能和崗位競爭力。設立專項獎勵和資助資金,鼓勵進城務工人員參加各種形式的文化學習和技能培訓。開發一批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學習的課程教材和網路教學課件,建設一支以教師、技術人員志願者為主體的教師隊伍。
● 加強老年教育建設。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需要,推進市和區(縣)老年教育機構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學習交流環境。改善市老年大學教育設施,提高學校信息化水平。探索建設若干所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中心。
9.學生實踐和創新基地建設工程
統籌布局全市青少年實踐活動基地,充分開發整合全社會育人資源,為學生提供便捷、多樣、優質的德育實踐和創新活動資源。
● 建設校外教育實踐活動基地。全面提升現有校外教育基地功能和質量,打造校外實踐活動精品。建成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學生藝術團體。推進社區和鄉鎮未成年人文化設施建設,拓展社區和鄉鎮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教育功能。在中國小建立一批面向社區開放的學生素質教育綜合基地。改建擴建20個示範性職業體驗基地、10個示範性學農教育基地。建設100個校外教育活動示範基地和100個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全面實施未成年人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場館基地活動的“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統。
● 建設學生創新實驗室。實施中國小實驗室改造計畫,從2010年起每年改造約10%的傳統實驗室,建設現代化、多樣性的實驗室,逐步改變中國小實驗室單純以做驗證性實驗為主的功能,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施探究性實驗提供良好的實驗條件。建設若干個區域性中國小生創新實驗室和50所高中專題創新實驗室,為具有創新興趣和創新潛質的學生搭建多樣化的創新實踐體驗平台。建立網上虛擬實驗室,吸引更多青少年參加快捷、靈活、信息量廣、互動性強的創新實踐活動。
10.學生健康促進工程
全面貫徹“健康第一”思想,促進醫教、體教結合,增強學校體育衛生的保障能力,促進學生體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 實施學校衛生條件標準化建設。充分利用地區醫療資源為學校提供醫療服務,在若干高等學校周邊或校內布局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每一所寄宿制中學建設具有醫療資質的衛生室,在國中以下學校和幼托機構建設現代化保健室,在以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建設標準化保健室,實現“一校一醫”。健全中國小營養午餐配送體系,推進學生專用餐廳建設。
● 加強學校體育場館建設。制訂全市學校體育設施建設標準,保障每所新建學校都建有標準化的體育場館,重點建設一批學校與區(縣)、社會共建共享的體育場館,保證每位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掌握1-2項運動技能,鼓勵每個學生學會游泳。推進體教結合,建設一批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中國小“二線”運動隊及體育傳統校,培養一支高水平的體育競技後備人才隊伍。
l 完善學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制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畫,開展生命教育和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和轉介機制。在所有中國小設定心理健康輔導室,在各區(縣)設立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完成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達標中心建設,推出一批示範中心。所有學校均按要求配備具有職業資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

領導和保障

為保證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推進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凝聚師生員工和全社會的力量,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構建和諧、健康、穩定、有序的良好環境。
加強和改進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要把教育改革和發展作為維護人民利益和促進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高等學校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要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貫穿黨組織活動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學校“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項由黨委集體討論決策,發揮黨組織在推進教育改革、搞好教書育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積極發揮民辦學校黨組織的作用,完善督導專員和黨建督察員制度。中國小和職業學校黨組織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參與學校重大問題的決策,支持校長依法行使職權。加強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增強黨對知識分子的凝聚力。進一步健全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從制度上保證對幹部權力運行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堅持以黨內民主促進校園民主,推進校務公開,加強民眾監督,充分調動民主黨派和黨外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建設和諧校園。
進一步落實政府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責任。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把教育改革和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優先發展,重點發展。堅持教育的公益性,維護教育公平,關注困難群體,提供惠及全民、有質量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務,促進各級各類學校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報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情況,充分聽取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的意見和建議,協調政府各部門齊心協力支持教育發展,動員和爭取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教育事業。
建設高素質的教育管理幹部隊伍。加強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建設,不斷提高領導幹部把握方向、謀劃戰略、促進發展、推動改革、化解矛盾的能力。建立健全適應教育管理特點的幹部選拔任用和管理制度,逐步推廣高等學校領導幹部的公開選拔招聘制度。制定中國小校長專業標準,完善中國小校長職級制,促進校長合理流動,培養一大批懂教育、精管理的校長隊伍。加強教育行政管理幹部隊伍建設,健全培訓制度,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評價考核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教育公共服務專業化水平。
著力維護學校安全穩定。規範課堂、講座、出版和網路等管理,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認真傾聽師生的意見和呼聲,關心並積極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實際問題,及時化解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加強校園周邊治安綜合治理,推動學校與相關部門和社區的合作,建設平安校園。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司法聯動保護,為青少年身心健康創造良好環境,有效預防未成年學生犯罪。

健全教育法制環境

完善教育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形成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運行機制。
推動教育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建設。適時制訂國家相關教育法律法規的實施辦法。開展終身教育、教育督導評估、民辦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地方立法立規工作。完善各級人大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檢查教育法律法規貫徹執行情況的工作機制。
加強教育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專門的教育行政執法隊伍,及時查處各類教育違規違法辦學行為,依法建立規範教育秩序的長效常態管理機制。完善行政執法規範,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定期開展行政許可、政府信息公開等專項執法檢查。強化行政程式規範,完善教育行政複議、教育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救濟制度。
深入推進依法治校。以完善各類學校“章程”為抓手,進一步規範學校制度建設,促進學校正確行使辦學自主權。完善教師和學生的申訴制度,健全學校內部救濟制度,保障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依法管理國有資產和學校法人財產。開展普法教育,推廣“依法治校示範校”模式。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體制,完善教育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使教育投入總量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教育投入結構與教育布局結構變化相適應,教育投入方式與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相適應。
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斷加大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使教育投入與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相匹配。市、區兩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保證教育財政撥款達到法律規定的增長要求,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將教育財政撥款增長和使用情況,逐步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改革教育撥款制度。按照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改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撥款制度,對同一區域內學校實行以在校生為基礎的均等化撥款制度。結合教學改革、設施設備更新以及物價變動等因素,建立以成本分析為基礎的各級各類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定額動態調整機制。調整支出結構,建立高等學校生均經常性經費綜合定額撥款制度,逐步降低專項經費撥款比例,實施高等學校科研事業費制度,引導學校統籌安排經費,增強自主發展能力。設立高等教育撥款評估諮詢委員會,將財政投入與高等學校績效考核銜接起來。
增強市級教育經費統籌能力。增量經費主要向經濟困難、人口導入的遠郊區(縣)、薄弱學校和困難群體傾斜。提高學前教育政府投入比例,逐步推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進一步支持繼續教育和社會教育發展,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進一步規範民辦教育管理的基礎上,加大對民辦教育的資助力度,鼓勵民辦學校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完善幫困助學體系,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補助,完善中等職業教育的助學金制度,建立和健全對高中和高等學校學生的資助和獎學金制度。
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績效監管。加強對公共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管,逐步形成財政與審計部門的專業監督、教育主管部門委託第三方監管和學校日常監督相結合的監督管理制度,實現公共教育財政支出預算公開化、透明化;建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的分析報告制度,對於截留、挪用、擅自改變資金用途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加強教育專項經費投入的績效評價,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教育。進一步完善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提高企業、行業、社會團體、公民個人對教育投入的積極性,爭取各方面社會資源支持教育發展。完善教育捐贈政策,為捐贈者提供更多的便利,鼓勵企業、家庭或個人更多地投資教育,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實施與評估

《規劃綱要》是指導上海未來教育改革發展的綱要性檔案。必須切實建立健全實施機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完善監督考核,有效推進《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和組織實施。

建立實施機制

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規劃綱要》作出的部署和要求,實行分工負責。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規劃綱要》的實施與協調,政府各部門要結合職能,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好《規劃綱要》中的相關任務。要把《規劃綱要》與建設計畫、行動計畫以及年度計畫緊密結合起來,遠近結合,形成合力,使《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各項措施切實得到貫徹落實。
區(縣)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本區(縣)、本部門和學校實施《規劃綱要》的具體方案和措施,分階段、分步驟組織實施,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完善評估制度

《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指標要納入市政府各部門、各區(縣)和教育行政部門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
《規劃綱要》實施一段時期之後,圍繞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要組織開展實施評估,全面分析檢查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
在《規劃綱要》實施的中期階段,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對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中期評估報告提交市政府審議,並向市人大報告。經中期評估需要修訂本《規劃綱要》時,由市政府提請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

加強監督檢查

做好《規劃綱要》及相關信息的公開工作。面向社會,面向廣大市民廣泛宣傳規劃,不斷提高公眾規劃意識,讓更多的社會公眾通過法定程式和渠道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在全社會形成共同參與規劃實施和依規劃辦事的良好環境。
市和區(縣)各級人大、政協要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提出加強和改進《規劃綱要》貫徹實施的意見和建議。《規劃綱要》落實情況通過教育督導報告等形式定期公布。根據各部門和各區(縣)的實施情況和社會各方面反饋情況,實行表彰獎勵和勸誡問責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