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最後一封信》

《三毛的最後一封信》

《三毛的最後一封信》,是2011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眭澔平。2011年1月出版。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三毛的最後一封信三毛的最後一封信

作者:眭澔平 著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1

版次:1

頁數:288

字數:

印刷時間:2011-1-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 S B N:9787535448804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三毛三毛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神秘死亡,但她的死因一直是。而當時未及而立之年的青年才子眭澔平作為三毛最親密的人,躲開了一切媒體的追訪,奔赴英國。在旅程途中眭澔平意外發現三毛生前送給他的書中的信箋——這是三毛在離世前的最後一封信……

眭澔平用20年時間重走了三毛去過的所有地方,用文字繪畫音樂,寫下本書,帶領讀者慢慢返回三毛與眭澔平相識、相知、真誠對話的每個場景,讓讀者看到,也聽到,傳奇女性三毛在人生中的最後一年中,最深切、最誠摯、也最令人心碎的靈魂告白

作者簡介

眭澔平,三毛在世的最好的朋友、知己、愛卻不能嫁的人。眭澔平在三毛去世前最後一年成為三毛的忘年交,在三毛死後開始了環球旅行,接續三毛的腳步,完成她沒有走完的旅途。從西班牙迦納利三毛故

《三毛的最後一封信》《三毛的最後一封信》
宅,到三毛筆下的非洲撒哈拉沙漠,眭澔平用20年時間行走過180多個國家,寫下大量的旅行日誌和懷念三毛的歌曲。

眭澔平曾先後擔任過台灣電視台新聞主播、中央電台音樂總監、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先後獲得台灣四座廣播與新聞採訪金鐘獎、五座音樂演唱與製作人金曲獎、上海國際音樂節銀獎、台灣文學獎。並被票選為台灣三大電視新聞主播、台灣十大報導文學作家及台灣人最羨慕的人生。

目錄

推薦序
三毛的灑脫和眭澔平的痴
張德芬推薦序
自序
二十年幸福感動的滋味
篇頭語
那些我們說過的話,都變成了歷史
“畫”中有“話”
眭澔平圖說三毛
——三毛的三百七十五把鑰匙
邊緣女孩淚
狼嚎百合山
鬥神檳榔劍
笨魚飛龍天
東西文化城

綜述

最後的遺言

人常說,死而無憾。但是,關於三毛的死,遺憾抑或遺憾中夾雜的些許自責,沒有人會比一個叫眭澔平的男人更刻骨銘心——三毛離開的夜里,最後的電話撥給了他,從醫院打來,三毛細弱的聲音哀哀呼喚:眭澔平,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眭澔平……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彼時,31歲的眭澔平,身在香港,剛剛下定決心辭掉“名利雙收”的電台主播一職,正為自己出國留學東奔西走。

也正如兩人的17歲年齡差,當年的三毛和眭澔平所各自擁有的心境,也大抵十分不同——於是這是一通注定要錯過的電話。

但同時也總有人問,“假如,你當時接了那通電話,也許三毛便不會離開?”悔恨與自責,也並非沒有過。但“畢竟不能成為永遠的悼念”。

在前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上,於《滾滾紅塵》劇本中,抽出那張薄薄的三毛最後留給他的便簽,看到那句:“好,同志,我要走了”時,眭澔平淚如雨下——這張便簽,夾在劇本第192到193頁之間,那是第66場戲,男女主角生離死別的一處。三毛的苦心,可窺一斑。

但並非所有的苦心,都要求懂得。更何況,三毛的呼喚早了17年。而他之所以在當時選擇將珍貴的錄音和手信一一收藏起來,不為外人道,實在是因為“三毛之死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在那個時候,把這個東西拿出來,並不是一個適當的時候”。而直到17年後,在《康熙來了》中,這封信才得以在台灣首次披露(亦即眭澔平選擇自己與三毛“同歲”這一年,公開這一秘密)。而如今,《三毛的最後一封信》在內地出版,也意味著,三毛的最後一封信,終於來到這片“永遠也不要分離”的土地。

未竟的遺願

人說三毛是痴人,一生情誼不斷。但說來也不可思議,她與眭澔平交談,說起自己生而為人的最大快樂,竟然是溝通,“跟人溝通是我最快樂的事,簡直是一種狂喜”。

而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眭澔平與三毛相識僅一年,但卻似故人相逢般的熟識與刻骨銘心——三毛死前的最後一通電話、最後一封手信、信中的風之密碼,以及那句“同志,我走了”,甚至令眭澔平亦驚愕不已——原來我在三毛那裡,是此等分量的朋友!

這是遲到的驚喜,卻也是滿含悲涼的怨怪——恐怕正是因此,眭澔平說,他懂得三毛,非得是20年。而他償還這份情誼,也非得是20年。

20年裡,眭澔平從風光正好的高處轉身,毅然放棄正途,開始循著三毛的足跡,瀟灑走世界。就是因為1990年,他和三毛在某家酒店的便簽紙上,信手寫下:東南西北,東成西就,1990大串連——他們這是商量著要走遍世界。

三毛定居台灣之前,遊歷了54個國家,離世界還很遠;而彼時的眭澔平,則從未真正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夠拋下這身光鮮皮囊,去和世界談談。

“若不是三毛的死,我怕不會有這樣的頓悟,我突然覺得,只有不斷出發去經歷,才能算是真正活著。”

於是,20年時間,眭澔平為故人寫了20篇文章,畫了20幅彩畫,創作了20首歌曲,行遍180個國家,其中有三毛走過的風景,但大多數,是他代替三毛去看這剩下的世界。

在世人所有對三毛的紀念中,眭澔平的方式怕是再無人能及,因為他的痴念,與當年的三毛,幾乎沒有任何兩樣。

錯過的錯過

在《三毛的最後一封信》序言中,台灣文壇大師司馬中原披露了一段令人驚異卻又理所當然的內幕——

“我最後一次見三毛,是在市中心東和路一家茶藝館,我們在小橋流水、石橋可通的單獨茶室暢談竟夕。她自陳荷西逝後,東南亞若干大企業家,均有娶她的意念,但她並非關在金絲籠中的雀鳥,根本非其所願。她又提及,在上海,有位新銳的青年導演,和她很談得來,彼此互通書信,但僅只是朋友而已。她最後提及:在台灣,有位深知我心的老弟,但他太痴太傻,我根本不可能嫁給他,但我不能不說,‘我真的很愛他。’

後來我才想到,那個她愛他,但又不可能嫁給他的傻蛋,就是眭澔平。”

連眭澔平都被嚇了一跳,“關於這一點,我完全沒有感覺。”而若不是司馬中原老來“閒著多事”扯這樣一筆,他恐怕永遠無法讀懂三毛在最後一封信和電話之外的,永遠沒有吐露的心意。

那么,如果不是三毛離去,這份情感,是否有可能?“在那個年紀,我可能不懂。”面對《國際先驅導報》的提問,眭澔平回答得十分迅速而堅定,“雖然說會有悔恨、會有遺憾,可是如果一定要我回到那個時空,在那樣一個年紀,我可能還是不懂,就算她告訴了我,我也可能以為她在開玩笑,更何況,我們之間根本不會有這個機會,她是不會說的,她身上有極為克制的一面。”而對於當年正下決心放棄優裕工作、被前途和命運的煎熬搞得輾轉反側的眭澔平而言,他的語境,與三毛的心境,相差17歲。

所以司馬中原也在序言中寫到:澔平的資質是一流的,但他在灑脫上,略欠三毛一籌。三毛未能走過的路,他要去走;三毛未能達成的遺願,他要去完成。他放棄高薪,旅行各國,朝夕不忘繼三毛的“遺志”,但其所得乃為“傾家蕩產,自得其樂”而已。

到頭是一場空

在這本書附送的CD里,你可以聽到三毛生前留給眭澔平的電話留言,對於許多內地讀者而言,這怕是第一次聽到三毛的聲音——這恐怕不是那么令人感到舒服的經歷,點開音頻,刺刺拉拉的電流結束,突然一個娃娃一樣的聲音響起,甜膩、透明、紫色。而那句“澔平,到頭來是一場空”,直到她的聲音低下來,你才會相信,這是三毛。

她也用這樣美好的聲音說:“如果有一天我想自殺,都是因為我太熱愛生命了。”

事實上,直到今天,關於三毛是否自殺,為何自殺的爭議和猜想,從未消失。而在眭澔平的理解中,三毛既非死於絕症也非情感所困,而是因為“憂鬱症”。那個時候,台灣尚沒有憂鬱症這一概念,而三毛以自己的死,成為其體驗者——從荷西撒手人寰起,三毛便一直被嚴重的失眠和身體的困頓困擾,長達12年。

“三毛的心靈感應極強,不只在寫作的細膩思維上,也同樣在於三毛對於自己可能的‘人生大限’上。”眭澔平說。

一種亘古的孤獨

20年,終於寫完了這封永隔時空的長信。當被問到是否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受時,眭澔平說,沒有。因為無論如何,三毛會永遠睡在他心裡的某個角落。

但他的的確確在心中,升起一種永恆的孤獨感。

這種感覺,類似於當年黛玉葬花——今日我為三毛做的事,他日又有誰會為我做?

遺憾的是,直至成長至當年三毛仙逝的相當年齡,眭澔平仍未能再遇見自己的另一個三毛。當年路遇知音,卻不知她是,反以為朋友總如過江之鯽,抓住一個是何其簡單而快意的事,但事實上,三毛之後,眭澔平再無“同志”。每每想到這點,都唏噓不已。“未來如果再碰到,或許不會再讓自己像當年那樣在乎別人的眼光與評論,但是,到底自己是不是真的就能跳開兩人年齡差距的顧忌,不拘束於兩人都是公眾人物的壓力?”關於這一點,眭澔平同樣坦言,縱使內心有再多的鑰匙,也永遠打不開這個房間了。

而這種時空造成的錯覺,也許正是人類自我治療的永恆主題——舊有的缺憾,可能會令當下的靈魂獲得解放,正如三毛一死,為眭澔平一生打開另一扇窗,而三毛的曾經存在,又曾經或者正在,啟迪多少顆心對未知的渴望?

人們總是在說,永遠的三毛——因為她是純真年代裡的純真本身,也因為她是青春里那道最為深刻而奮不顧身的印記。

其實,她走或者不走,她的書總在那裡,她的人,總是騎在紙背上,代替每個人的靈魂去流浪,代替每個人去驚世駭俗地愛恨,也代替每個人去死。

她來過這裡。給每人都留下一封信。如今,是該用自己的靈魂,給她回信的時候了。

三毛的最後一封信(原文)

當敦煌飛天的時候,澔平,我要想你。

如果不是自製心太強,小熊你也知道,我那一批三百七十五個鑰匙,起碼有一百把要交給誰。

這次我帶了白色的那隻小熊去了,為了親他,我已經許久不肯擦一點點口紅,可是他還是被我親得有點灰僕僕的。

此刻的你在火車上,還是在汽車裡?

如果我不回來了要記住,小熊,我曾經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鬆掉我衣袖,在一個夜雨敲窗的晚上。

好,同志,我要走了。

歡迎你回來。

讀後感

三毛在文字表達上的“才情”,也許略遜於張愛玲一分,但她體認文學的大智慧,卻遠超張愛玲七分。他並說:“像這種力足樞紐時代的大丫頭,乃百年難遇的謫仙人物,萬一有一天,我告別人間,務請善視之。”

她是當代女作家當中,徹底信奉絕對大宇宙觀的謫仙,既謫生凡塵為人,就得把“人”給做好,但三毛認為:做好一個人,不能受“禮教觀點”的捆綁,愛與婚嫁,根本是無國界的。三毛是天地中的自然人、自由人,三毛與荷西之戀,無人可以取代。三毛曾對我言,荷西死後,夜夜入其夢中,牽其手,願早享方外之樂。

那個她愛他,又不可能嫁給他的傻蛋,就是眭澔平。澔平的資質是一等的,但他在灑脫上,略欠三毛一籌。三毛未能走過的路,他要去走;三毛未能達致的遺願,他要去完成。他放棄高薪,旅行各國,朝夕不忘繼三毛的“遺志”,但其所得乃為“蕩產傾家、自甘自樂”而已。

說到三毛,她真是一個令人心疼、崇拜、憐愛,又令人不勝噓唏的人。她的心思如此細膩,感覺如此敏銳,而情感又如此纖細,更重要的是,她是如此純真、可愛、良善,完全沒有任何的世故老練和心計,真是一個兼具童心和才情的奇女子!本書中詳述了三毛和澔平短暫但是精彩深厚的友誼發展過程,而且細心的澔平還不遺餘力地收集了各類相關的史料,他們的電話錄音、通信、交換的禮物、密碼甚至相關的人士,都一一出現在書頁當中,讓我們好像親臨現場去體會當時這一對忘年之交的來往歷程。其中多個章節、畫面都讓我忍不住潸然落淚,有感於他們友情的美好與深厚,有感於三毛那顆纖細脆弱的心遭受的殘酷打擊,有感於澔平在好友亡故之後,為她所付出的一切!!

在字裡行間我讀到澔平的悔恨和愧疚,對於好友的棄世,他一定有深深的自責。而直到三毛走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才在三毛送給他的書當中發現她留下的親筆信,也是一封訣別信吧。這樣的深情和安排,一定讓重情意的澔平多年無法平復心頭的創傷。所以,他創作的歌曲、圖畫、文章,還有他環遊世界的足跡里,都有著故友三毛的影子。

三毛真的走得太早了。當時所謂的靈性成長還不像現在這么流行,否則三毛也會被人標籤為“靈性大師”,她真的是當之無愧的靈性中人:真實、自在、慈悲加上高度的靈性和智慧。她的一生短暫而精彩,留給我們這些讀者冬粉無限的追思。正逢她逝世20周年,我不但準備好好再次重讀她的著作(上次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也很開心的能夠先讀到澔平的這本精彩豐富的“三毛最後一封信”。

讓我們好好珍惜眼前的人事物,熱愛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吧。這是三毛留給大家的禮物和訊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