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考古》

《三峽考古》

三峽工程的修建將淹沒海拔175米以下的廣大地區,而這些地區擁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物資源。為了永遠留住三峽庫區的文化遺產,全國各地考古和古建築專家奔赴三峽,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和地面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基本信息

《三峽考古》

三峽工程的修建將淹沒海拔175米以下的廣大地區,而這些地區擁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物資源。為了永遠留住三峽庫區的文化遺產,全國各地考古和古建築專家奔赴三峽,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和地面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三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展示三峽考古的豐碩成果,可以運用各種高新技術手段對考古場景、發掘出的文物、地面古建築等進行數字復原和呈現。比如當前興起的數字媒體技術就為考古展示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手段和傳播途徑,同時也將為文物的展示、保護、研究等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

簡介:

三峽工程的修建將淹沒海拔175米以下的廣大地區,而這些地區擁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物資源,為了永遠留住三峽庫區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成立了“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全國各地考古和古建築專家奔赴三峽,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和地面文物保護工作。

神秘的三峽地區可能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文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三峽大壩的興建,需要對該地區文物進行的搶救性發掘保護。三峽庫區和壩區發掘的文物有著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1)、時間跨度大,從約8000年前到100多年前,且這些時期各自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遺存。2)、空間分布廣,該地區發現和保留著大量具有重大意義的遺址。3)、文物保護既涉及到地下文物的考察發掘,又涉及到地面文物的搬遷保護。由此可以看到,該地區考古成就需要展示和表現的內容相當之多。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三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展示三峽考古的豐碩成果,運用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對考古場景、發掘出的文物等進行數字復原並用各種高技術手段進行呈現。首先將文物實體通過影像數據採集、三維空間數據建模等手段,建立實物三維或模型資料庫;其次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考古場景及文物,使之脫離時間地域限制,實現資源共享。同時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

相關圖片:

《三峽考古》《三峽考古》

《三峽考古》《三峽考古》

主要內容:

經過仔細研究分析,決定篩選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加以展示,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距今 8000~4200年前的三峽文明。從考古研究來看,這一時期三峽地區的文明一直沒有中斷過。考古學家發現了這個時期大量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主要有楠木園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前),柳林溪文化(7000~6000年前),大溪文化(6200~5000年前),屈家嶺文化(5000~4500年前),石家河文化廟坪類型(4500~4200年前)。這些文化類型需要展示的方面比較類似,主要有遺址分布圖,遺址外景,出土的石器,陶器,住房,葬俗,居民的生活場景等。

2、西周時期的三峽文化遺存也非常豐富。主要有白廟遺存毛溪套-中堡島遺存路家河文化周梁玉橋文化等。春秋戰國時期文化也能從發掘的遺址反映出來,並且可以看到文獻記載與考古學研究結論基本相符。另外三峽地區的懸棺葬也極具特色,它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延續了很長的時間。

3、南朝至唐宋巴東縣城城址——巴東舊縣坪遺址的發掘是三峽地區最重大的發現之一。2001年春開始對舊縣坪遺址的搶救性發掘,是全國第一次對一個縣城進行全面發掘,這次發現也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巴東舊縣坪遺址的發掘,可以清晰的看到宋代巴東縣城址的布局分為衙署區廟宇區倉儲區居民區、商業區。從這些布局以及發掘出的器物,能很好的反映出宋代巴東縣城居民當時的經濟與生活狀況。

4、地面建築主要有屈原祠和傳統民居。屈原祠曾經歷了多次重修和搬遷保護,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竣工以後,蓄水位升至海拔175米,必須對屈原祠進行再次搬遷保護。

宜昌夷陵區楊家老屋是三峽工程壩區保留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處清代傳統民居。秭歸新灘傳統民居群富有三峽地域特色,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巴東縣境內地面古建築主要有秋風亭、地藏殿、王爺廟、李光明老屋、顧家老屋等,對這些位於三峽水庫蓄水線以下的古建築,均採取遷址保護的方案,集中搬遷到巴東新縣城西瀼坡的獅子包一帶按原樣復建。

上述需要表達的內容仍然比較複雜,為了突出三峽考古的特色,將這些內容分為九大模組:早期陶器、文字之源、神靈崇拜、絢爛彩陶、生活溯源、文化交融、巴東古城、新灘民居和屈原故里。分為地下文物和地面文物兩部分。

《三峽考古》《三峽考古》

參考資料:

http://www.ccnudh.com/case4.ht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