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忠告》

《一生的忠告》查斯特菲爾德伯爵(1694~1773),英國著名政治家兼文人。

基本信息

關於作者和本書

  查斯特菲爾德伯爵(1694~1773),英國著名政治家文人。曾就讀於劍橋大學,此後遊學歐洲大陸,並在巴黎居住過一段長時間,當時的法國在路易十四的治理下一片繁榮。查斯特菲爾德雖然仰慕法國的文化、教養與生活,但還是於1714年回到了英國,並開展其政治、外交生涯。1726年,他繼承爵位,進入上議院。1728年出使荷蘭,此後開始步入政壇,1745年任愛爾蘭總督,1746—1748年間身兼英國國務大臣,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幹,備受當地人民的愛戴。後來由於身體不佳,他開始慢慢退出政壇,並謝絕政府公爵的封位和退休金。
1728~1732年間,查斯特菲爾德住在荷蘭海牙,他在此期間結識了一位女性。1732年,也就是查斯特菲爾德離開荷蘭那年,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菲利普·史達納布。當菲利普未滿6歲時,查斯特菲爾德便開始給其兒子寫信,他在這些書信中讚揚折衷與謹慎的美德,教育孩子如何保持果敢而有禮的舉止。這種標準對一個外交家而言是極為合適的,對其他任何一個想在社會出人頭地的人也極為合適。這些書信後來結集出版,沒想到此書問世後,在英國上流社會廣為流傳,被譽為是一本“紳士教育的教科書”,並成為一本世界名著。英國著名詞典編纂家詹森博士對本書也大加讚賞。
雖然查斯特菲爾德所處的時代與今天已相距近三百年,而且他的有些觀點當時被指責為“馬屁經”,例如他在信中寫道:“人都有自尊心,在希望得到別人幫助時,便要滿足那個人的自尊心。”這在當時被視為教導人們在必要時以諂媚、拍馬屁的方法取得他人的幫助。但如果結合當今現實,並換一種眼光來看,當你希望獲得別人幫助時,應該先與那人進行一段時間的交往,取得那人的信任,這樣不就能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幫助並獲得成功嗎?因此,儘管從正統的禮教來看,這本書未免有教人“諂媚之嫌”,但結合當今現實,我們不如說這是一本教人如何獲得他人信任,如何獲得成功的書。它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方面的圓熟技巧,他對良好禮節的呵護,以及他對兒子在禮儀和處世藝術的悉心指導,充滿了作者對社會、人性、商業、人際關係和領導能力的深刻洞察。這本書讓我們體驗到英國鼎盛時期的生活和禮儀遺風,也不失為正在走向富裕的中國人的一本禮儀和人際關係全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