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國”

3月1日發表《建國宣言》﹐正式成立“滿洲國”。 12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聲明﹐否認“滿洲國”。

1932年3月1日﹐張景惠﹑熙洽﹑臧式毅等人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和操縱下﹐擁清廢帝溥儀為執政﹐在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1933年3月熱河併入後增為四省)成立的“獨立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實現對中國東三省的殖民統治﹐隨即制訂了《滿蒙問題解決方策案》﹐決定建立一個以清廢帝溥儀為首領的“新國家”。其第一步是建立各地方維持會﹐繼而命熙洽﹑臧式毅﹑張景惠先後在吉林﹑奉天﹑黑龍江成立省政府。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在瀋陽召開”建國會議”。17日成立以張景惠為委員長的“東北行政委員會”。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東北脫離南京國民政府。25日公布《新國家組織大綱》﹐規定“新國家”稱滿洲國﹐“元首”稱執政﹐“國旗”為五色旗﹐“年號”為大同﹐“首都”設長春(後改名新京)﹐並推溥儀為執政。3月1日發表《建國宣言》﹐正式成立“滿洲國”。8日﹐溥儀在日軍挾制下秘密到達長春﹐9日就任執政﹐10日任命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張景惠為參議府議長﹐臧式毅﹑謝介石﹑熙洽等人為民政﹑外交﹑財政等部總長。在溥儀就任執政當天﹐就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簽訂密約﹐規定“滿洲國”的國防﹑治安﹑鐵路﹑港灣﹑航空等由日本管理﹔日本所需設施由“滿洲國”援助﹔日人得充任“滿洲國”官吏﹐任職﹑解職均由關東軍司令部決定。9月9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後﹐15日鄭孝胥又與日本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簽訂《日滿議定書》﹐進一步確認日本及其臣民在“滿洲國”的既得權利和利益﹐並特許有無限期駐兵權。通過這些秘密及公開的條約﹐日本控制了“滿洲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大權。溥儀名為“國家元首”﹐實際上只是日本的侵華工具﹐“滿洲國”號稱“獨立國”﹐實際上只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餘孽復辟勢力相勾結產生的傀儡政權。
起初﹐“滿洲國”的中央行政體制採行類似總統制的執政制。執政下設監察院﹑最高法院﹑國務院﹑立法院和參議府。其中國務院又設民政﹑外交﹑軍政﹑財政﹑實業﹑交通﹑司法七部﹐資政﹑法制﹑興安三局和總務廳。地方行政體制采省﹑縣二級制﹐分奉天﹑吉林﹑濱江﹑龍江﹑黑河﹑三江﹑間島﹑安東﹑錦州﹑熱河十省一百三十三縣。1934年3月1日改名“滿洲帝國”後﹐溥儀改稱皇帝﹐鄭孝胥改稱國務總理大臣﹐“年號”改為康德﹐中央行政體制相應改採君主立憲制。皇帝下設機構除原有各院﹑府外﹐增設宮內府﹑侍從武官處等﹐國務院先後增設文教部﹑恩賞局﹑地籍管理局。地方行政體制繼續採取“分治”政策﹐陸續擴大到十九省。1937年後﹐為適應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需要﹐進一步強化戰時體制﹐裁撤監察院﹑文教部﹐新設治安部﹑經濟部等。
“滿洲國”一成立﹐即遭到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932年3月5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宣言﹐號召東北各族人民武裝起來﹐驅逐日本帝國主義﹐推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獨立政府”。12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聲明﹐否認“滿洲國”。中國人民特別是東北各族人民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抗日武裝﹐堅持長期游擊戰爭﹐給日本帝國主義和“滿洲國”以沉重打擊。1945年8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8日溥儀頒發《退位詔書》﹐20日“滿洲帝國”宣布解散。隨後﹐日本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擊敗﹐溥儀成了紅軍的俘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