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勳榜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兩彈一星”功勳榜'

獎項名稱: “兩彈一星”功勳榜
創辦時間: 1999年9月18日

獎項介紹: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核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核子彈,後來演變為核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回響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核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所具有的驚人毅力和勇氣,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決心和能力。
“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為了在新形勢下大力弘揚研製“兩彈一星”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23位科技專家,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業者的光輝榜樣。讓所有中國人記住他們!
“兩彈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氣的史詩,“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為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躍,創造了寶貴的經驗。“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技隊伍,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歷屆獲獎情況獲獎人物列表

屠守鍔
王大珩
王希季
朱光亞
孫家棟
任新民
吳自良
陳芳允
陳能寬
楊嘉墀
于敏
錢學森
郭永懷
黃緯祿
程開甲
彭桓武 
王淦昌
鄧稼先
趙九章
姚桐斌
錢驥
錢三強
周光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