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巴黎世博會

1937年巴黎世博會

19世紀的巴黎舉辦過多次世博會,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就是為1889年巴黎世博會專門建造的。同樣,1937年的巴黎也在正對艾菲爾鐵塔的特羅卡德羅廣場上,專為世博會興建了一座夏洛特宮。與艾菲爾鐵塔不同,宏偉的夏洛特宮沒有成為1937年巴黎世博會上最令人震撼的展品;與1900年在巴黎舉辦的那場全面回顧19世紀人類偉大成就的博覽會也有所不同,1937年戰爭陰影籠罩下的特羅卡德羅廣場,似乎更多地成了各國集中展示自己的秀場。儘管如此,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加之諸國出於外交目的的重視,還是使得這屆世博會迎來了超過三千萬參觀者。

世博會主題

現代世界的藝術與技術

產品展示

本屆博覽會的主題展館是科學發現展館,它包含若干個小展館,其中的歷史發明館中陳列著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上最老的蒸汽機、世界上第一批電視機、第一個展示血液流動和人體主要器官工作情況的玻璃人體模型、世上第一輛腳踏車等;電影館展示了電影製作加工的全過程;印刷館裡展示了印刷術發展的歷史。展覽期間,主辦方力圖讓展示更貼近民眾口味的努力,也使“大眾趣味至高無上”的理念再一次在世博會上得到驗證。

國家館各放異彩

(圖)1937年世博會蘇聯館1937年世博會蘇聯館

1937年,44個國家接受了巴黎的邀請,在世博會上建立自己的展館,集中展示本國的文化與資源。17至20世紀荷蘭郵政事業的發展、波蘭振興本國工業的一系列計畫、瑞典的新型農產品、葡萄牙的貨物出口、瑞士獨一無二的煉乳技術,這些五花八門的展示,均出自各個國家館。法國館則充分展示本國藝術風采,展出了華托《熱爾尚畫店》 、夏爾丹《封信的婦女》等名作。
隨著世博會的臨近,主辦方逐漸意識到,他們所要展示的世界正經歷曲折。經濟大蕭條、失業狀況加劇、通貨膨脹、城鄉矛盾及殖民地矛盾等一系列問題,促使主辦方對這屆世博會寄託了更多的期望。巴黎世博會力圖在“推進經濟復甦與對抗失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中一項舉措是:為了扭轉經濟不景氣所帶來的藝術品市場的頹勢,改變藝術家們的貧困處境,巴黎城聘請了超過兩千名藝術家,繪製了七百多幅壁畫,以充實世博會各展館。壁畫由此成為1937年世博會各展館包括各國家館所共有的裝飾,在世博會上風靡一時

旅遊產業的早期行銷模式

1937年巴黎世博會成就了一個產業的興起。博覽會上,各國展館發揮各自優勢,介紹本國地理資源與人文特色,旅遊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法國更是建造了一座獨立的旅遊館,展示法國多彩的風光。在政府的號召下,法國各省紛紛開設地方展館推介本地特色。由此,在1937年巴黎世博會上,首次出現了“主辦國地方館”的項目形式,並在其後的歷屆世博會上得到沿用,旅遊業是一種產業的理念也開始深入人心。

“世博效應”顯著

(圖)矗立在夏洛特宮前的世博會主題標誌——紀念柱,象徵和平與友好矗立在夏洛特宮前的世博會主題標誌——紀念柱,象徵和平與友好

1937年世博會在“和平與進步”的呼聲中落下帷幕。最終有16,704個獎項被授予,展覽期間超過六百場的論壇也可謂聲勢浩大。雖然國際環境並不樂觀,但世博會帶來的效應仍是振奮人心的:就在這一年,巴黎各類文藝演出的觀眾與上年相比,猛增了400萬;羅浮宮與凡爾賽宮的參觀人數增長了近一倍;巴黎捷運運營光票務一項就帶來了5900萬法郎的額外收益;火車運載量增長20%,巴黎城的旅館入住率更是達到了112%;而諸多新建的展館作為永久性的紀念館與博物館,其作用將持續顯現。這樣一屆以各個國家館的展示為特色的世博會,對主辦國的貢獻同樣顯著。
1937年巴黎世博會將國家作為主角,集中展示了技術與藝術在民眾生活中的運用和發展。在社會矛盾突出、國際形勢分化組合的當口,這屆世博會仍然傳達了主辦方和民眾對和平與進步的期盼。

歷史見證

世界博覽會是對當世文明的記錄,對未來發展的展望。世博會上一些令人驚嘆的展品往往成了永久性藏品,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除了眾所周知的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與阿爾伯特親王、“水晶宮”及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1900年巴黎世博會與印象派畫家及奧塞美術館,1937年巴黎世博會與畢卡索、《格爾尼卡》及索非亞藝術中心,1970年大阪世博會與太陽塔及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都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世博會與當時的名人、名品、名館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這些博物館中,世博會的許多展品成為歷史發展的一個見證,它促成了現代博物館的形成,又以博物館的藏品而傳之後世。  

畢卡索、《格爾尼卡》與索非亞藝術中心

畢卡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卡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卡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卡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索菲亞藝術中心是由醫院改建成的現代藝術館。它因蒐集了達利畢卡索米羅等巨匠的畫作而聞名,此外還有代表超現實主義、唯美主義等畫派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它們在世界美術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堪稱那裡的鎮館之寶,這幅受巴黎世博會邀請所繪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紐約近代美術館,直到1981年,才依照畢卡索的遺願回歸馬德里。

藝術品

(圖)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

世博會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品,莫過於畢卡索1937年為巴黎世博會西班牙國家館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這部作品的複製品作為一項特別展品獻給南京。在油畫《格爾尼卡》中,畢卡索用象徵性手法揭露了19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並殺害數千無辜平民百姓的事件。

此幅油畫的潛在象徵含義: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燈火象徵光明希望……畫中左邊,婦女懷抱死嬰仰天哭號,她下方是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右邊,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不遠處,俯身奔逃的女子倉皇無助,以致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盤點形形色色的世界博覽會

世界博覽會(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簡稱World Expo)又稱國際博覽會及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世界博覽會一覽

世界博覽會,簡稱World Expo,全稱國際博覽會及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歷屆世博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