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角山

龍角山

龍角山景區位於蓬安新縣城西北部,與周子古鎮景區緊緊相連,總面積約650畝,最高處海拔近600米,是蓬安縣城周邊的制高點。另浮山縣也有同名山。龍角山的兩座高峰海拔在1200米以上,比其兩翼山脈明顯高出許多,形似“羊角”或是“龍角”,因此人們稱它為羊角山。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下詔書改老子祠為慶唐觀,又改羊角山為龍角山。

基本信息

最初名稱

龍角山龍角山
傳說中國戰國時期,北方有名為羊角衰左伯桃的兩位賢人,二人結義奔楚。誰知他們長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時,正是風雪隆冬,不僅衣衫單薄,且隨身乾糧也只夠一人食用了。在此時刻,左伯桃為了不使兩人都死於凍餓,所以尋機自盡殉義,而將衣著乾糧全部留給了羊角衰一人,並留言鼓勵羊角衰以大事為重,趕快去投奔楚國,一旦壯志得酬,再回來安葬他的屍體也不算遲。羊角衰為左伯桃的為他而死至為悲痛。

後來羊角衰果真在楚國得到了重用,功成名就之際,羊角衰並未忘記左伯桃的贈衣留食之情,他不但返回二峰山隆重地安葬了結義兄弟,而且最後也自盡在了左伯桃的墓前,以作同生共死,長相廝守。有人認為這才是羊角山得名的真正原委。直至20世紀初時,二峰山(亦即羊角山)東峰之上仍有左伯桃廟,西峰上則有羊角衰之廟,為這一段歷史的標誌。

興起源由

龍角山李世民

羊角衰、左伯桃千餘年之後,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原來並無多大名聲的羊角山在一夜之間名傳四海。這一年的初春時節,正是劉武周勾結突厥而秦王李世民率兵駐屯河東柏璧起兵反攻的時候,一日李世民領兵尾追劉武周部將宋金剛來到羊角山下,突然遇到一個叫吉善行的人。吉善行說,他在山中見到一位騎白馬的老人,老人自稱是老子李耳並當今李姓皇帝之遠祖,而且預言李唐王朝可以享國千年。

此奇異之事不久即由李世民所派專使傳奏至長安城中唐高祖李淵的耳朵里。李淵大喜過望,他不但立即敕命在浮山縣羊角山吉善行遇老子處趕快興建老子祠,並親遣大臣杜昴到羊角山給予隆重祭祀,而且又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封吉善行為朝散大夫。

後來,李淵和他的子孫們即公開宣稱他們是老子李耳的後代,此時的浮山縣羊角山老子祠已經儼然就是李姓皇帝的家祠了。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李淵更下詔欽定國中三教貴賤次序,使當時天下崇敬者從此有了尊卑與等級,即道教為國之首教,佛教次之,儒教則還排在佛教之後。山西本是李淵父子起兵發跡奪天下的根基之地,這時又有了李家祖宗老子的顯靈顯聖,於是道教宮觀在河東大地上一時間蜂擁而起。從李淵開國到唐玄宗李隆基時,唐帝國到了最鼎盛的階段,而李隆基本人又是李氏皇帝中對老莊道學最為崇尚恭敬的一位。

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玄宗下詔書改老子祠為慶唐觀,又改羊角山為龍角山,還改浮山縣為神山縣。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又命高力士親至龍角山任監修,對龍角山的慶唐觀再次大興土木予以擴建。他自己不僅御題了“龍角山紀聖銘”六字碑額,而且更將在他之前幾位唐朝皇帝的御容造像供於慶唐觀中。

龍角山老子

發跡於浮山縣龍角山的這種老子道統的狂熱,一口氣延續了約400餘年,直到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時,此時的宋仁宗趙禎又下詔把慶唐觀改名為天聖宮,而且繼續擴建,僅宮觀中的行廊一項據記載就達到了300間以上。趙宋皇帝在此仍然繼承了李唐王朝的道統,繼續確認李耳即李姓皇帝祖宗和老子即是太上老君的傳說。早在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時,唐高宗早已加封龍角山的老子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而到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時,宋真宗則更賜老子尊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在中國道教史上自然有他的應有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然而將他神化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這不能不說那確實是這座龍角山起了特殊的作用。2005年春夏之交時,湖北省武漢道教協會常務理事馮崇岩先生致函給浮山縣有關部門,當談到龍角山與慶唐觀在中國道教史上的歷史地位時,他寫道:“沒有浮山慶唐觀吉善行,就不會有李唐追尊老子李耳為祖,更不會有西京(長安)太清宮、東都洛陽太微宮和各州之紫極宮。沒有天聖宮也就沒有混元皇帝之尊號。天聖宮在道教史上地位之重要可知。”

神秘現象

龍角山傳說中倒騎驢的張果老

從唐高祖李淵時開始,浮山縣龍角山的興盛一直斷斷續續綿延了約近1300年之久,這其中曾有好幾次鼎盛的機會稍縱即逝。中國歷史上的道教教徒們曾經一度朝龍角山天聖宮如猶太教徒朝拜耶路撒冷的麥加聖地一般。龍角山又有珍珠洞,古人稱之為洞宮,據說深不可測。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年至779年),皇帝李豫曾敕令以玉簡金龍投入珍珠洞中。

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年至942年)時,當時有奉旨出使新羅(朝鮮古國)者竟在新羅國的河水中得以見到那兩件寶物。這件怪事後來被人記述於有關碑刻與文獻之中。再到了後來,又有一件與道教有密切關係的怪事出現在了浮山縣距龍角山大約有十幾公里的地方,那就是八仙之一張果老的故里原來就在該縣的仁彰村,而仁彰村的柏林坡上還真出現了一座張果老的墓冢。這顯然是金元之際道教全真派的傑作。對於這一類事情,千百年後的今人實在再難以說清楚。借用與李白同時代的一位唐代詩人吳筠《經羊角哀墓作》詩中的兩句詩講,那就是:“幽明信難知,勝負莫理分。”

旅遊景點

龍角山天聖宮遺址

天聖宮古遺址位於縣城南20公里的貫里村,為唐皇所建的宗廟。唐皇視老子為先祖,武德三年建詞 ,開元十四年(726)詔改慶唐觀,御書額及碑文賜之,命高力士重修。前老君殿,次三清殿,再次三皇殿。內有六聖御容.後唐長興中增修.宋景德二年二月甘露降殿柏,百鶴來翔。敕建前後三門道院及行廊大小三百餘間。天聖五年(1027)詔改為天聖宮。大中祥符七年(1014)遣宰相王旦奉玉冊、玉寶上徽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八年古柏別生槐,高人一丈有奇。觀有古柏千株,郡東第一勝景。乾隆二年(1737)縣舉人張大統倡捐重修。民國15年(1926),祀神失慎,致兆焚如。三清殿遂付一炬,殿內古昔遺蹟,均煙無傳。該遺址尚存歷代碑碣47幢,

龍角山龍角山

其中不少為歷代帝王所敕建。如“大唐龍角山慶唐觀紀聖銘”碑,,系唐玄宗“御製御書”,為省級重要保護文物。其它如老子道德經幢和琉璃角柱、樂舞石刻等遺物尚存,下文物亦不斷發現。

樂舞經幢
1961年發現於貫里村天聖宮遺址內。為八角形柱體石刻,高38厘米,每邊寬15厘米,相對邊距35厘米。柱身八面均有線刻人物一個,分別為擊、彈、吹、跳等樂舞人物圖。經國家美術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專家從石質畫面人物造型、陰刻筆法等多方面研究認為,屬唐代石雕,畫面所表演的為唐宮樂舞

琉璃桷柱
現存天宮遺址內。屬縣級保護文物。據古籍載:“琉璃桷柱在天聖大殿前,圍可兩抱,高二丈。”元至正年間,衛村李晟布施。柱體石制,以摩裟久,可鑑人,故曰:“該柱身通鏤蓮花圖案,製作工藝為天宮建築奇造之一。”

《龍角山紀聖銘》

龍角山唐玄宗

據有關文獻確切記載,龍角山直至明清時還是林木茂盛,山水繁榮,而天聖宮中的千年古建則更是宏大輝煌,僅一座老君殿的殿下基座即高達3米以上。遺憾的是,天聖宮業已於20世紀40年代末因戰爭而拆毀,龍角山--今人大多稱它為二峰山,也成為一座礦山。《龍角山紀聖銘》這碑已經是珍貴的文物國寶。

《龍角山紀聖銘》碑——現存於浮山縣城南20公里貫里村天聖宮遺址中。此碑為唐玄宗於開元十七年(729)所敕建。碑通高3.5米,冠高1米,寬1.15米。其額高0.25米,寬0.38米,上陰刻玄宗御“龍角山紀聖銘”六個大字,額周浮雕二龍戲珠圖案。正碑身高1.83米,寬1.1米。四周均為線紋圖飾。上為鳳凰戲牡丹,下為飛天圖,左右兩邊為雲朵圖案。長1.89米,寬1.27米。

碑文首標題為:“大唐龍角山慶唐觀紀聖之銘”。正文前攜“御製御書”四字,為左相燕國公張說所題。全文共1214字。銘文中除敘述老子之靈應皇帝之受命、祠觀之壯麗外,著重概括慶唐觀之祥瑞六事。即“幽谷昭見偉事也;神高帝符祥瑞也;稿乾滋蕃也”碑文為玄宗以漢隸八分書寫成,刀工精巧秀美,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碑陰為太子文章臣呂向所題,該有王公大臣七十五人姓名。尚有新羅王金興光龜茲國王百孝節的題名,其署名之多極品之高,為國內碑銘之罕見,是研究唐代政治與道教淵源的重要文獻資料。此碑屬山西省級重要保護文物。

相關詞條

山西名山漫話(二)

山西山地廣闊,且其中名山尤多。清光緒年間延聘名儒王軒、楊篤、楊深秀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中即曾說過:“晉,古稱負險用武之國,左太行,右大河,南連孟、懷,北通朔漠。其間名山大川,縱橫條貫,磅礴數千里,周回十餘郡,言形勝者,必首及焉。”在山西這塊古老土地上,名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類型豐富多彩。

地震中消失的文物古蹟

天災不可避免,祖輩留下來的物件兒在天災中消失。盡數百年來的災難事件,讓我們努力尋找在天災中消失的文物古蹟。並展現它原來的風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