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

黎里

黎里鎮位於吳江縣城東南30公里處,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典型江南古鎮。黎里,曾名梨花村,又名禊湖。在吳江縣東南部,東經120。42’21”,北緯30。59’28”左右。東鄰蘆墟,東北與北厙毗連,西北連八坼,西接平望,南與浙江嘉興、嘉善隔水相望,位於蘇、浙、滬之要衝。1988年總面積59.383平方公里,其巾市鎮面積1.1平方公里。境內河道縱橫,湖盪密布,壤肥沃,素稱魚米之鄉。黎里還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的家鄉,其故居現為柳亞子先生紀念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有許多中外人士慕名前往。

基本信息

簡介

黎里黎里
古鎮黎里位於吳江東南30公里,地處江浙滬交界處,和同里,吳興的織里,常熟的古里,共稱江南“四里”,東距上海90公里,北離蘇州45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唐時黎里為村落,南宋時成為集市,明代弘治年間升格為江南大鎮,至今保存著明清遺存的古民居9萬多平方米,保存著宋元古井及清代牌坊。

旅遊景點

黎里黎里
古鎮丁字形市河全長2000餘米,建於明清時期的古駁岸4000多米,橫跨著10座始建於元代至清代的古石橋,河埠式樣眾多,有淌水式、雙落水、單落水和懸挑式,雙落水和單落水又分內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種。駁岸和河埠上雕刻著各式各樣的纜船石,有暗八仙、筆錠、如意、犀角、雙桃、雙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254顆,屬江南古鎮之最。
江蘇省重點文保單位柳亞子故居,本是清乾隆時期工部尚書的私邸,前後六進,有乾隆題寫“福”字、大學士稽璜題匾而得名的賜福堂,有太平天國將領遺留的龍鳳瓦當,有栩栩如生的磚雕門樓,還有乾隆的梅花碑、劉墉與著名畫家合作的祝嘏圖。柳亞子故居收藏著國家一至三級文物藏品120件,待文物藏品152件,還有其他書畫文物500餘件。
除省文保單位柳亞子故居外,黎里尚有鴻壽堂、洛雅草堂、端本園、寫韻樓、新詠樓、周宮傅祠堂、居退一步處等市級文保單位8處,市級控制文物單位18處。鴻壽堂內18個圓台形的木礎,正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築的特殊遺存,極富研究價值。
黎里的弄堂堪稱江南古鎮一絕,至今完好保存85條,其中70條為暗弄,57%以姓氏命名,以“周陳李蒯汝陸徐蔡”黎里八大姓命名的最多。弄堂多數超過60米,更有5條超過百米。弄堂是黎里民眾在明清600餘年中成功的生活實踐,生活的需要、歷史的沉積,弄堂的結構發生了種種變異,有雙弄,有弄中弄,也有暗弄接明弄而成的三�弄。

人物

黎里歷來人才輩出,南宋有特奏狀元1名,進士26名,舉人61名,貢生43名,秀才無數。南宋時有趙�老、魏憲,至今留存的東聖堂就為紀念趙�老而建。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出使安南憑外交安撫了安南國王。清代有位居工部尚書的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薌,抗擊沙俄建立戰功而晉升兵部尚書銜海軍幫辦張曜徐達源編撰了第一部《黎里志》,蔡丙圻編撰了《黎里續志》,1903年,倪壽芝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校,開一代學風。辛亥革命後,湧現的名人更多,袁世凱復辟時宣布吳江獨立討袁的殷佩六、愛國詩人柳亞子、女革命家張應春等。還有南社、新南社的人物,較為著名的有:蔡寅毛嘯岑朱劍芒等20多人。當代名人更多,有名醫金一新朱蓮舫金誦盤,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國際大法官倪征燠、 水利專家汝賢、翻譯家出版家蒯斯曛、世界著名教育家柳無忌、中國社科院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汝信等等。
解放初,黎里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以後又進行了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農業、手工業合作化。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各方而順利發展。1966年至1976年問,經十年動亂,經濟建設一度遭到挫折。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黎里步入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穩定、經濟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時期。古鎮黎里突飛猛進,煥發青春。

自然資源

黎里境內地勢平坦,水網密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得地利之厚。無災年份,農產比較豐足。歷來盛產稻麥及油菜籽,素稱魚米之鄉。解放前,由於生產工具及技術落後,水利不興;更由於農民深受封建剝削之苦,兒全靠單幹,在農Ⅱ1灌排及使用農業機械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抗災能力很差,災荒頻仍;致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力得不到提高。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及公社化,集體經濟壯大,大規模興修水利,平整農田,機電排灌,推廣科學種田,大大挺高了農業產量,基本上保證了農田穩產、高產、早澇深收。其中公社化初期,農業生產略有挫折,1962年後迅速上升,以後持續提高。水稻宙產量由1949年300斤左右,提高為1988年商產882斤。1988年糧食畝總產為1157斤。其中單季稻畝產超千斤的村有14個。全年糧食總產達5666.11萬斤,全年總收入達2050萬元。副業生產自80年代以後有很大發展,1988年全年副業總收入達4511.88萬九。形成了農副漁林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的局勢。
歷代以來,阿業貿易為黎里主要經濟成份之一。明清時期,黎川白蜜享有盛譽,白蜜市場交易頗盛。清嘉慶年間,黎里商業已很發達。每口黎咧,黎里東柵鄉人鹹集,百貨貿易,米及油餅尤多,舟楫滿載來往,街道店鋪相接,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繁榮景象。辛亥革命後,黎里商業仍相當興旺,其中尤以米糧業、飴糖業為最。米糧店曾多達56家,解放前夕為52家;飴糖曾遠近馳名,遠銷青島、東北。茶食店如紫陽觀、生祿齋、石櫃檯等名聞遐邇,頗負盛名。解放初,政府對私營工商業加強領導與扶持,發放貸款,組織物資交流,故商業上盛況依然。1960年前後,三年困難時期,商業曾一度清淡。1962年以後經過調整,又趨興旺,“文革”中又一度清淡。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商業劃小核算單位,增加網點,又重趨繁榮。1983年起,黎里開始出現個體戶,個體經濟逐漸發展。同年建農貿市場,1985年又建小商品市場,商業日益興旺。而鄉鎮工業崛起,人均收入的逐年提高,又都促進了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市場繁榮,購銷兩旺。1988年國營商業系統全年銷售額2016.457萬元,集體商業系統全年銷售額2932.8萬元,供銷系統全年商品銷售額1967萬元。全鎮全年組織供應蔬菜313噸,鮮豬肉169.95萬廳。收購地方產品241.93萬元,收購農剮產品39.5萬元,全鎮集市貿易成交額960萬元。
黎里的農業及商業,歷來比較發達,而工業基礎則較薄弱。解放前,工廠寥若晨星,且規模極小,多屬手工作坊。解放後,工業才逐漸起步。解放初,鎮上的豫灌I坊及部分米行,曾擴建及轉業為具有一定規模的油廠、米廠、磚瓦等3家國營工廠。50年代末,開始出現鎮辦工業,60、70年代,7家手工業社及鎮辦廠上升為縣屬大集體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鄉鎮工業崛起,全鎮建成了以絲織、日化、建材.食品、注塑、印染、印刷,機械、化纖、遠紅外元件等為主要行業的鄉鎮工業。1988年有鄉鎮辦企業27,家(其中工廠25家),村辦企業119家,職工9970人。鄉鎮工業總產值達2.55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4%。鄉鎮企業巾,產值超千萬元有5家,利澗超百萬元的有4家。農村中有3個行政村的村辦工業淨產值超百萬元。1988年黎李鎮被評為蘇州市農村經濟建設先進單位。黎里的國營工廠有黎里油脂化工廠,已遷新址建了新廠房,黎里米廠的生產設被有了更新。國營廠的規模、生產方式及產值、產量,均已今非昔比。縣屬大集體廠巾,除皮鞋廠‘停產外。其他幾家工廠的生產,都有所發展。1988年,縣屬企業年產值6720.47萬元,其中國營企業年產值2818.03萬元。
鄉鎮工業的崛起,又促進了市鎮建設的發展。黎里鎮區老區原有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風格,為一河兩街的布局。市河主幹自西而東,市街築於市河的南北兩岸,由條石及石塊鋪成,街路寬兩米左右。街旁房屋而水而築,老式磚水結構的兩層樓房鱗次櫛比,其中明、清建築占75%。其間密布著.90多條與主幹道垂直的狹窄的弄堂,結構備異,絕大多數狹窄麗幽深。黎里鎮長長的主幹道上,原來部有廊翻,夏天行人不受烈口曝曬,雨天則可不用雨具。江南水鄉,“深巷幽弄”、“小撟瀋水人家”的古鎮風貌,別有情趣。但對交通的發展及人民生活而言,則很不方便。黎里農村,過去多數農民住的是泥牆茅屋,走的是泥路狹徑;過河則是狹窄的竹木橋,或用小船擺渡。解放後,市鎮先後填了樓下浜、滸涇浜等7條浜,修路建房;70年代起拓寬了部分道路。80年代以後,加快了市鎮建設步伐。一方面改造老鎮區,將老鎮區內全部主幹道拓寬為5―7,米,鋪成瀝青或水泥路面,可全部通行汽車,里、弄、巷的路面,亦大部分澆水泥。又改建、擴建住宅房屋,修建了相應的公共衛生設施。在維護、整修老鎮區的同時,又重點開發了新鎮區(滸涇路及其附近),將南北方向的滸涇路拓寬為10一20米寬,由黎新撟直通太浦河大橋。19s8年又在餓北新辟一條人民路,東起漁業村,西接滸涇路,全長2743米,與原滸涇路相交,為新區主幹道。1983年起,新區先後新建大樓多幢。其中有醫院、郵電大樓、黨校、鍛行、糧管所、鎮工業公司、城建開發公司等大樓和3個商場、以及其他單位辦公樓,還有兒家新建的工廠。新區又加速住房建設,已建成了羅漢新村一區、二區住宅樓群。住宅樓占地260餘宙,建築面積516990平方米。一個適應對外開放的新鎮區已初具規模,黎里鎮確是舊貌換新顏。歡村面貌自80年代以米也有了很大變化。自1983年至1988年,農村私人建房17867問,其中絕大多數為樓房。建農橋70餘座,泥濘小路均已改為水泥鄉道、村道。古老破舊的農村煥然一新。

教育事業

黎里歷來讀書之風盛行。清代上岸多士大夫家,崇尚學術,鎮上有私墊數家,入夜誦聲不絕。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黎里人倪與三及其姐倪壽芝等得風氣之先,出資興辦新式民立國小。辛亥革命以後,學校逐漸增加。至解放前夕,市鎮有國小2所,頗具規模;農村訂國小10所,但學生數不多。解放前,鎮上只有私人開設的診所。廣大勞動人民限於經濟條件,往往患病而不得治療。解放後,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均發展很快,農樹不僅國小發展迅速,並且興辦了國中;市鎮子60年代始辦高巾。至1988年,全鎮有高中1所,國中5所,國小28所,職業巾學1所;學生總計4084人,教師298人;幼兒困入園兒童880餘人,另有成人教育中心1所。全鎮基本上掃除了文育。1983年與1964年相比,本鎮常住戶口的大中專畢業生增加了14倍,高中畢業生增加11倍,國中生增加117倍,小學生增加13.2倍。全鎮人民文化素質顯著提高。鎮文化站內有圖書室,書場、錄象放映室等設定。鎮上還有974個座位的影劇院,並有電影巡迴放映隊、新華書店,以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需要.醫療方面,有黎里衛生院及吳江縣骨傷科醫院,設病床80餘張,設備日臻完善,各村均有醫療室。
黎里交通面貌也已大變。解放前,黎里只通水路,來往全靠輪船,到蘇州需5小時。60年代時,太浦河通航,青平公路又通車,水陸運輸暢通。東至上海,北至吳江、蘇州,西經平望至浙江,十分方便。全鎮已使用直撥電話,更有利於信息的傳遞。
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農村矗立起一群群新樓房。1988年,本鎮農村全年人均收入達1020.90元,市鎮居民全年人均收入達1371元。彩色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等高檔耐用消費品,已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1988年全鎮人民儲蓄總額達1900餘萬元。
解放前的2000餘年中,黎里鎮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浮、徘徊,迂迴曲折地緩慢前進;解放後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僅是短暫的一瞬,儘管也曾走過一段崎嶇的道路,但取得的成就,卻是空前的!溯淵源於歷史,寄希望於未來,黎里鎮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古鎮綜合開發啟動

2012年1月31日上午,黎里古鎮綜合開發也正式拉開序幕。費孝通先生眼中的“水鄉明珠”,與吳江同里、湖州織里、常熟古里共稱江南“四里”的吳江黎里古鎮,將重現昔日風采,加快融入長三角古鎮旅遊圈。同日,以“同城蘇州,融入上海”、建設樂居吳江為目標,總投資近140億元的20個新項目在該市集中開工。
黎里古鎮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524000平方米的古鎮核心保護區內積澱著宋、元、明、清各朝代眾多的歷史遺存,現存明清建築近16萬平方米,在江南古鎮中可謂少有。
目前,當地政府已制定並完善了黎里古鎮總體規劃、街區保護規劃等各項規劃編制工作;先後投入8200餘萬元,對古鎮基礎設施進行綜合改造,加快推進端本園、東聖堂等主要景點的搶救性修復工作;同時對鎮容鎮貌進行集中整治,初步完成古鎮綠化建設和亮化工程。新啟動的古鎮首期修復工程總投資達4.1億元,力爭把黎里建設成為既具“明清世博”特色,又有“百年南社”內涵的江南水鄉名鎮。
與黎里古鎮綜合開發工程同日啟動的20個新開工項目涉及新材料、新裝備、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項目和總部經濟、城市綜合體等現代服務業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