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熱貢藝術鄉

黃南熱貢藝術鄉

黃南地區歷史悠久,是聞名遐邇的“熱貢藝術”的發祥地。黃南藏族自治州作為熱貢藝術之鄉,每年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旅遊觀光,尤其是在冬季,不少外國遊客專程到黃南旅遊。因此,黃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打算將黃南打造成為繼青海湖、塔爾寺之後的青海省第三大旅遊勝地,成為青海省四季旅遊目的地。州府所在地同仁縣是我省惟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觀獨特,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特別是“熱貢藝術”作為熱貢文化的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其製作技藝精湛,藝術價值很高,享有盛譽。民俗風情古樸奇特,自然景觀令人神往,遊客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旅遊觀光。

簡介

黃南熱貢藝術鄉黃南熱貢藝術鄉

五屯藝術,是藏族佛教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五屯地區民間藝人在長達五、六個世紀的藝術實踐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在同仁縣的隆務河兩岸,座落著五屯、年都乎、尕賽日、郭瑪日、脫加等五個自然村,這裡聚居著大批從事美術活動的藝人。他們世代相傳,以繪畫、雕塑為業。由於藝人在五屯最為集中,故以五屯為名,把它稱為“五屯藝術”。 其實,它是包括了上述五個自然村在內的五屯地區“藏族畫家之鄉”的共同藝術活動的。又因同仁一帶在藏語中稱“熱貢”,故又把民間佛教繪塑藝術統稱為“熱貢藝術”。五屯藝術的產生,與宗教的盛行是密不可分的。

五屯藝術的品類有彩繪(壁畫、唐卡--布制捲軸畫)、雕塑(木雕、磚雕、泥塑、油塑)、木刻、堆繡(綢緞剪堆畫)和建築彩繪等,其中以繪畫、雕塑、建築彩繪圖案為最佳。內容大多取材於佛教故事的神話傳說,近年來也有不少反映世俗風情的作品問世,使這門古老藝術更貼近生活,作品造型完美生動,神態刻畫惟妙惟肖,服飾衣褶簡練流暢,富於質感,畫風華麗,筆法細膩,用色鮮艷,使作品富於裝飾性,在使用金粉的技巧方面尤有獨到之處,使其在同類藝術品中別具一格。

隆務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熱貢藝術之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古老文明。佛教聖地隆務寺始建於1301年,已有699年的歷史,是青海較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也是青南地區最大的格魯派寺院。每年4月這裡十里杏花怒放,兼備了塞外與江南兩種風情。

農牧業資源

黃南熱貢藝術鄉黃南熱貢藝術鄉

黃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東南部,地處九曲黃河第一彎,也因地處黃河之南而得名。黃南州有著獨特的農牧業資源。南高北低的地理特點自然形成了南牧北農的經濟格局。北部尖扎、同仁兩縣地處黃河、隆務河谷地,氣候溫暖,有較好的土地和光熱條件,是全省糧食作物、瓜果蔬菜及其它經濟作物高產區之一。南部河南、澤庫兩縣為天然牧場,畜牧業資源豐富,可以發展低成本高效益的畜產品加工業。氂牛、藏系綿羊、河曲馬、山羊等為全州主要畜種;小麥青稞油菜蠶豆等為主要農作物。野生動物主要有藏羚羊、白唇鹿、麝、水獺、雪雞等;野生藥用植物主要有冬蟲夏草、大黃、雪蓮、馬勃等。為加快旅遊經濟成長、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雙贏方式為手段,實施“旅遊扶貧”,大力扶持“農家樂”、“牧家樂”和手工旅遊產品加工作坊,重點做好同仁縣熱貢藝術品的精深加工,黃河奇石等旅遊紀念品開發。

交通情況

行走線路:西寧至坎布拉至同仁縣至麥秀國家森林公園

隆務鎮距省會西寧市182公里。區內交通極其方便,有旅遊專用公路,很多景區都有班車。

景點介紹

黃南州民族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人文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旅遊景點有:以奇、險、幽、美、秀著稱的坎布拉丹霞地貌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李家峽水電站大壩和庫區風光、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的南宗尼姑寺、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藏傳傳佛教寺院隆務寺、享受中外的“熱貢藝術”和被錄入大世界世界紀錄的618米彩繪長卷<<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享譽中外的“熱貢藝術”、並且在400多名風景秀麗的麥秀原始森林、國內罕見的湧起庫和日石經牆、清澈甘洌的河南聖湖和幽深奇特的仙女洞。這些旅遊景點自南向北連為一線,是黃南發展旅遊業的攬勝之地。它的開發將使黃南成為全省繼青海湖塔爾寺之後的第三大旅遊區。同時,還開闢西寧—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的碧水丹山休閒遊,西寧—尖扎—同仁—澤庫—河南的熱貢文化游,四川九寨溝—甘肅夏河—河南—澤庫—同仁—西寧的草原風情探秘游,夏河拉卜楞寺—循化文都寺—同仁隆務寺及其屬寺—尖扎坎布拉南宗寺—湟中塔爾寺為主的藏傳佛教朝覲游等四條重點特色旅遊線路

麥秀原始森林

位於黃南州澤庫縣境內,距州府隆務鎮32公里,是一個原始森林自然風景區。區內群峰疊翠,林海蒼茫,流水清澈,鳥語花香。春天繁花似錦,夏天濃蔭蔽日,秋天枝頭掛金,冬天玉樹銀花,是一處幽靜的避暑勝地。林區有大黃、秦艽、雪蓮、冬蟲夏草等名貴藥材蘇門羚、雪豹、麝香、雪雞、環頸雉等珍稀動物,是高原動植物的保護區,已被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林區內可以舉辦登山、狩獵、射擊和科技考察等活動。

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南州尖扎縣的西北部,與國家重點工程李家峽水電站緊密相連,距省會西寧131公里。坎布拉地區以獨特的“丹霞”地貌而著稱,山峰挺拔,雄渾壯麗,充滿陽剛之氣,具有很強的自然風光魅力,堪稱全國之最。坎布拉又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發祥地,有宗扎西寺、南宗寺、尼姑寺,成為顯、密、僧、尼各教派並存的藏傳佛教聖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坎布拉風景區是集森林公園、典型的丹霞地貌,大型現代化電站、宗教文化、民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聖地,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宗教民風相得益彰,是黃南“唯我獨有”的寶貴旅遊資源。

黃河第一風情園

位於黃南州尖扎縣坎布拉鎮直崗拉卡鄉,風情園由居住在這裡的勤勞、純樸、能歌善舞的藏族人家構成,前眺田園風光、後依黃河美景。藏鄉多彩民俗樂園呈現給大家青藏高原濃郁的鄉村文化,是原始生態美景與藏傳文化演繹出的不可多得的完美景致。

走進熱貢藝術之家

“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藝術流派,從十五世紀開始,發祥於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隆務河畔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土族聚居村。數百年來,這裡有大批藝人從事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到,都為其它藏區所少見,故被譽為“藏族畫家之鄉”,而同仁地區在藏語中稱“熱貢”,因此這一藝術便統稱為“熱貢藝術”。在同仁有 家專門從事熱貢藝術繪製的藝術之家,他們的作品色彩鮮艷,筆法細膩, 構圖疏密有致,人物造型嚴謹 ,色彩鮮亮,藝術效果不同凡響。在藝人之家親眼目睹作畫過程,會為之驚嘆。

特色飲食

焜鍋饃饃是在金屬的焜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民眾習稱“焜鍋”。焜鍋是在普通發麵里卷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團(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放入焜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里。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單間,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奶茶是牧民民眾日常生活中朝夕為伴的飲料,一年四季從不間斷。他們用銅鍋、銅壺熬煮茯茶,當茶葉在鍋中煮沸翻滾,茶水變成赤紅色時,用特製的漏勺掠去茶葉末,加入鹽和牛奶,再煮開後,奶茶即成。飲用奶茶可使人醒腦提神,消困解乏,生津止渴。在原寒冷乾燥的環境下,更有滋潤咽喉,消食化膩的效力。吃完糌粑或手抓羊肉,再喝幾碗奶茶,一天之內,很難有饑渴之感。因肉食而引起的維生索C缺乏之弊,也可靠奶茶來彌補。  

"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就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食糧,疊疊層層擺滿桌。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麵、曲拉和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然後捏成油和面混合的長形小團食用。這就是吃法別致的"酥油糟耙",簡稱"糟耙"。

手抓羊肉是青海牧區民眾款待賓客的肴饌,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初次吃手抓羊肉,會有近乎原始之感,經多次品味,則越吃越饞,使人經久難忘。"手抓"是青海高原上有獨特風韻的吃法,在全國也頗有聲譽。手抓羊肉和藏族同胞依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是緊密相關的。因吃時一手抓肉,一手拿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淨光而得名。

青海土火鍋:青海土火鍋與涮火鍋不同,在銅製火鍋端上桌時,火鍋里已經放滿了土豆、白菜、粉條、羊肉排骨、丸子、油炸帶魚等菜類。幾個人圍著一個銅製的大火鍋,從鍋中夾著自己喜歡吃的菜,湯鮮味美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流派,從十五世紀開始,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隆務河流域。數百年來,這裡有大批藝人從事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妙,都為其它藏區所少見,故被譽為“藏族畫家之鄉”,而同仁地區在藏語中稱為“熱貢”,因此這一藝術便統稱為“熱貢藝術”。

公元十四世紀前後,藏傳佛教開始在同仁地區流傳,至十五世紀以後,隨著薩迦派,繼而格魯派黃教的迅猛發展,各地區大興寺院,隨使大量藏族、土族僧俗投入到繪塑佛像、裝飾寺廟的活動中。

幾個世紀以來,熱貢藝人四處作畫,足跡遍及青海、西藏、甘肅、四川、內蒙古及國外的印度、泰國、蒙古等國,給這些地方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精美藝術品,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並從西藏繪畫藝術、敦煌壁畫和國外的同類作品中吸取了豐富的藝術養料,加上結合青海本地的民間藝術進行總結、提煉,因而技藝日臻嫻熟,影響廣泛,在中國西部、西北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久負盛名。

在品類上,熱貢藝術包括繪畫(壁畫、捲軸畫即藏語稱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繡(刺繡、剪堆)、建築彩畫、圖案、沙畫藝術、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內容主要有釋迦牟尼傳、菩薩、護法神、佛經故事及仙女之類的佛像。

熱貢藝術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樸,色彩單純,繪畫帶有較典型的印度、尼泊爾風格。其筆調雄邁,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生動傳神,畫面給人以雄渾、博大之感。至十七世紀中葉,熱貢的匠師們技藝日趨精妙,線描簡練流暢,剛勁有力,採用工筆重彩,莊重沉穩,設色清新濃郁,勻淨協調,所畫人物形身兼備,畫風趨向華麗、精細,同時開始注重畫面的裝飾效果,成為熱貢藝術承前啟後的輝煌鼎盛時期。經過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很多早期、中期優秀的繪塑作品已不復存在,但現在仍能零星地在隆務寺、年都乎寺、吾屯寺院裡見到早、中期匠師們留下的氣勢弘偉的巨副壁畫和技藝精湛的唐卡。

十九世紀以後,為熱貢藝術的近期。這個時期的作品色彩鮮艷,筆法細膩,特別追求裝飾趣味,同時大量用金,使畫面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和熱烈的氣氛。近期的代表人物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郎(上世紀四十年代曾隨師受聘協助張大千赴敦煌臨摹壁畫),他們的作品構圖疏密有致,人物造型嚴謹又不顯刻板,色彩鮮麗和諧,富於裝飾性,畫面既有一種統一感,又顯得生動活潑,藝術效果不同反響。熱貢藝術作為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流派區別於其他藏區藝術,也是這一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作品一經拿出,即知是熱貢地區的佳作。

熱貢藝術在它產生至今的幾百年的歷史中,逐漸提煉、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其作品造型準確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色彩艷麗富於裝飾性,充分發揮了線條的節奏感、運動感和立體感,強調了整體的完美。質樸的畫風,勻淨、協調的設色,惟妙惟肖的神態刻畫,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許多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廣州、深圳、西藏、甘肅、青海等地展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評價。

藏傳佛教藝術給中華古老的文化藝術藝苑增添了新色,熱貢藝術就是這個百花園中的一朵奪目的奇葩。藝術家們通過無以倫比的藝術和幾百年漫長的歷史蹤跡,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是藏族不同地區之間,藏漢民族之間交光互影的產物。它雖歷經波瀾,幾度興衰,但它有寬廣的前途,一定能從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吸取精華,不斷創新,使熱貢藝術這一“明珠”大放異彩。

盤點青海旅遊景點

青海省是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除有名的青海湖外,還有諸如三江源,青海湖鳥島等上百個旅遊景點。
塔爾寺| 鳥島| 日月山| 黃南坎布拉| 三江源|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 海東循化旅遊區| 北禪寺| 金銀灘草原| 湟源峽| 果洛阿尼瑪卿雪山| 萬丈鹽橋| 巴隆國際狩獵場| 南山公園| 貴德溫泉| 倒淌河| 勒巴溝岩畫| 黃南熱貢藝術鄉| 星宿海| 娘娘山| 藥水灘溫泉| 黃南隆務寺| 南麥秀原始森林| 果洛年保玉則| 盧山岩畫| 瞿曇寺| 湟中縣博物館| 格薩爾王獅龍宮殿| 千姿湖| 黃河源 | 西來寺| 青海湖沙島| 西寧人民公園| 海西柏樹山| 果洛白玉寺| 唐蕃古道| 果洛神女峰| 海東積石山| 塔璉湖| 結古寺| 仙米林場| 海西貝殼山 | 都蘭國際狩獵場| 西寧兒童公園| 果洛多卡寺| 海西瀚海柏林| 柳灣墓地| 西寧卡約文化遺址| 黃南德欽寺| 賽宗寺| 鹽海玉波| 諾木洪遺址| 通天河曬經台| 隆寶灘自然保護區| 天峻山| 可魯克湖| 東關清真大寺| 佑寧寺| 三岔河特大橋| 將軍樓| 達那寺 | 藏娘古塔| 嘎爾寺 | 尕藏寺| 格薩爾遺蹟| 唐僧曬經台| 克魯克湖| 白公山| 天峻石林| 黑石山水庫| 柯柯鹽湖| 巴塘熱水溝| 二郎洞| 青海省博物館| 群果扎西灘 | 尕朵覺悟雪山| 汪家莊漢墓| 雅丹林 | 紅軍溝| 塔溫搭里哈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