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曇寺

瞿曇寺

瞿曇寺,藏語稱“卓倉拉果丹代”,亦稱“卓倉多傑羌”,意為“樂都持金剛佛寺”位於青海省樂都區曲壇鄉所在地,南距市區約17公里。該寺是樂都區南山地區最大的寺院瞿曇寺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築群,瞿曇寺建於1392年,北京故宮始建於1406年,人稱“小故宮”。故寺以宏偉建築、珍貴文物、精美壁畫而著名於世,1982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二批中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寺廟介紹

瞿曇寺 瞿曇寺

瞿曇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海省樂都縣城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背依羅漢山,面臨瞿曇河,北傍松花頂,南望照碑山,是一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築群。自明洪武年間創建迄今,已歷600多個春秋。這座寺,以雄渾古樸、文物珍貴和擁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巨幅彩色壁畫馳名西北,被信仰藏傳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為佛教聖地,迢迢遠來,進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兒盛會區之一。

瞿曇寺 瞿曇寺

據說,瞿曇寺創始人三羅喇嘛選擇這塊聖地時,羅漢山松柏參天,瞿曇河畔楊柳蔭濃,一泓清泉流於石山,水光接天,明徹半壁。

三羅面對靈地,歇杖憩息。臨行時忘攜禪杖,回去取時,禪杖已在泉邊紮根生長,後來就成為象徵高?的珍珠樹。寺的正門叫山門,寬三間,面積150平方米。在前院左右兩側分布著兩座御碑亭,藏語叫“四門碑亭”。院西側還建有金剛殿,他是前、中院的分界和過道,十分幽雅。

瞿曇的意思是釋迦牟尼的族姓,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佛教創始人。瞿曇寺始建於139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保存的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築群,自建寺以來,得到明王朝歷代皇帝的高度重視,明13代皇帝中就有7位皇帝為瞿曇寺下達敕諭,頒給金、銀、象牙圖章及封西天佛子大國師等。

瞿曇寺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築群,青海省第二大勝跡,也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裡風景幽雅,山水宜人,寺院依山傍水,總體布局為一長方形,占地1.5公頃。雖歷經600餘年,該寺古風猶在,被譽為“樂都小故宮”。

歷史沿革

瞿曇寺 瞿曇寺

瞿曇寺創建於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開創者三羅喇嘛桑傑扎

西,明朝受封西寧僧綱司都綱,是西寧衛的宗教首領。該寺的創建及後來的擴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刀扶持,明太祖朱元璋書匾賜名“瞿曇寺”,以後歷代亦多次賜匾額、修佛堂、立碑記、封國師、賜印誥,影響頗大。

瞿曇寺 瞿曇寺

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兵到青海北部一帶追剿元兵殘部,當地藏族人不明情況也跟著亂跑,形成混亂局面,三羅喇嘛憑藉聲望寫信招撫,是藏族部眾歸順了明王朝,這件事不僅使得青海地區結束了改朝換代造成的混亂局面,也使得朱元璋認識到了以三羅喇嘛為代表的宗教勢力和在青海地區的作用和地位。

公元1393年,三羅喇嘛去南京進貢並請求對他的寺院給予護持和賜名,其實在當時來說就是一座小小的佛堂而已,可是朱元璋卻欣然答應,並且下令撥款建寺,這就是瞿曇寺得名的由來。

瞿曇寺原屬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寺院,明末格魯派崛起後,改宗格魯派,出現了智合倉、卓倉曼巴倉、卓倉居巴倉三個轉世活佛系統。其中智合倉以該寺開創者海喇嘛為第一世,成為該寺寺主。實際智合倉的轉世系統始於康熙年間受封為“灌頂淨覺弘濟大國師”的班覺丹增。二世羅桑丹具尼瑪、三世噶丹增嘉措、四世羅桑噶桑嘉措曾先後擔任搭爾寺第三十六任、五十六任、七十六任法台。卓倉曼巴倉、卓倉居巴倉系統的羅桑貢卻尼瑪和噶扎西嘉措,曾任搭爾寺曼巴扎倉第十五任堪布和塔爾寺居巴倉第三十九任堪布及五十任法台。歷史上瞿曇寺曾領屬十三寺。

瞿曇寺興於明朝,清中葉後漸衰。1949年前寺僧六十餘人。1958年後,瞿曇寺成為全省被保留的十一座藏傳寺院之一,“文革”期間關閉,1980年重新開放。

瞿曇寺現任寺主智合倉活佛(倉成山),49歲,青海省平安縣人,1984年出家,師從卻藏活佛、卻西活佛,畢業於青海民族學院。曾任平安縣政協秘書長,現任省佛教協會理事。

建築布局

瞿曇寺 瞿曇寺

瞿曇寺是樂都南山地區最大的寺院。位於樂

都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的瞿曇鄉,寺院選建在雄渾而清幽的風水形勝之地,沿著南向偏東的軸線布局,背倚羅漢山,前臨瞿曇河,面朝鳳凰山,遠可望雪山,同自然環境有機和諧地融成一體。寺院原圍有土城,形勢險固,可惜目前僅存殘垣斷壁。

據寺碑記載:明代以前,在樂都縣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廟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羅藏擁護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賜題為“瞿曇”的金匾。從此,這座廟宇便定名“瞿曇”。 十五世紀初的明永樂年間,朱棣皇帝又賜三羅藏之侄班丹藏卜“頂淨覺宏濟大師”頭銜,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經明朝洪熙、宣德兩代的擴建,使瞿曇寺有了較大的規模。

是一座明代漢式宮廷建築風格的古寺,整個寺院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氣勢宏偉。瞿曇寺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全寺共有三個院落,建築布局為前、中、後三進院落,由山門、左右碑亭、金剛殿、瞿曇寺殿、寶光殿、隆國殿、護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迴廊、鐘鼓樓等主要建築組成。

瞿曇寺 瞿曇寺

中院和後院周匝廊廡;沿著中軸線序列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和隆國殿;兩側對稱建有御碑亭、小鐘樓、小鼓樓、配殿、香趣塔和大鐘樓、大鼓樓等。其中,前區基本呈漢地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後區巍峨壯麗,冠於全寺的隆國殿,兩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則明顯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兩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布局意象,堪稱明清北京故宮的“活化石”。

瞿曇寺 瞿曇寺

其中,瞿曇寺殿(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寶光殿(建於明永樂十六年)、隆國殿(建於明宣德二年)為該寺主體建築,共有瓦房27間,其它殿堂10座,共有瓦房、樓房、平房68間,長廊145間,昂欠3處,一處為瞿曇寺昂房,計有樓房28間,平房22間,馬棚8間,草房9間;一處為藥草台寺昂房,計有樓房29間,馬棚40間,草房6間,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間,總計430餘間。全寺建築共占地41.36畝,整個布局和殿堂的飛檐、斗拱、畫棟、藻井等具有明代宮殿風格。

該寺廂廊壁畫約400平方米,技法純熟,有敦煌壁畫的藝術特色,其內容除反映佛陀本生、業績等宗教題材外,也有反映歷代皇帝扶植瞿曇寺和該寺上層人物進京的內容。

解放後,瞿曇寺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除原來的僧舍19院 197間減少為6院66間外,其它近400間殿堂建築完好。明清時期,瞿曇寺管轄瞿曇寺溝、峰堆溝、馬哈拉溝、高店溝、觀音堂溝、雙塔溝、虎狼溝等7條溝(當地稱為“海子”)。清初,當地有“七份佛差,三份縣差”之說,即農民納差十分,先給寺院七分,後給縣府三分,可見寺院收民糧之多。清雍正年間,因羅卜藏丹津事件株連,清朝取消佛差,命“糧入大倉,民歸縣”。瞿曇寺遂購買附近土地近5000畝出租給農民,以其為主要生活來源。

瞿曇寺 瞿曇寺

據樂都縣委統戰部統計資料,1954年,該寺公眾占有水地38.5畝,山地37畝,私人占有山地19.7畝,旱地8.5畝,”合計水地38.55畝,山地56.7畝,旱地8.5畝。另有樹林9處,計29.7畝,成材樹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馬1匹、騾2頭、牛3頭、羊13隻、豬4頭。另外有黃金36 兩,白銀5000兩,白洋2100塊,作為高利貸或經商資金。1958 年時。土地達144.8畝(內私人土地40.5畝),馬、牛共51頭,房68間,長廊145間,昂欠3處,一處為瞿曇寺昂房,計有樓房28間,平房22間,馬棚8間,草房9間;一處為藥草台寺昂房,計有樓房29間,馬棚40間,草房6間,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間,總計430餘間。全寺建築共占地41.36畝,整個布局和殿堂的飛檐、斗拱、畫棟、藻井等具有明代宮殿風格。

寺內現存明代漢藏文對照御製碑,明清匾額十塊、明宣德二年鑄造的青銅巨鍾一口、香爐三鼎、明鈸、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統治者所賜金印、象牙印、景泰藍花瓶等許多珍貴文物。

建築風格

整體風格

瞿曇寺的漢式建築風格十分典型,在類型眾多的藏傳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實際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興建的漢式藏傳佛教寺院的先聲。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築遺存,包括風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築彩畫、壁畫、御碑等等,為古代藝術、文物和建築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價值的眾多珍貴實物資料,也成了為引人入勝的觀光旅遊勝地。

寺院建築基本採用漢式廟宇形制,高低錯落,氣勢雄偉。 金剛殿是前中後殿的分界和過道,面積約110平方米,採用樑柱結構,不施斗栱。瞿曇殿居中院前部,面積為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設有比較深的半敞式抱廈三間,而其他三面則為封閉式迴廊,是比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

瞿曇寺 瞿曇寺

主體建築群東北,還有一組兩進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謙,為青海地區民居建築風格。 從山門起的中軸線上依次為金剛殿、瞿曇寺殿、寶光殿和隆國殿。各殿依山就勢逐層升高,兩側對稱地陪襯著御碑亭、小鐘鼓樓、壁畫迴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型式各異的殿堂、石綠色裝飾彩畫、古樸的斗拱,為典型明代宮式建築群,其中隆國殿是全寺最高大壯觀的建築物,重檐廡殿頂,面積912平方米,建在2米多高的花崗岩台基上,整個大殿飛檐翹角,雕樑畫棟,高大雄偉,富麗堂皇。

寺院風景照片 寺院風景照片

寺院坐落在略呈正方形的城堡內,座西向東,周圍有黃土夯建的城牆。土城名為"新城"。寺占新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頃,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由前、中、後三進

院落組成,並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山門起的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築,兩側則對稱地建有御碑亭、小鐘鼓樓、迴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寺院地勢高低錯落,殿宇雄偉壯觀,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築群。

局部特色

山門,也是寺院的大門、寬三間,深兩架,為單檐歇山式,面積為240平方米,門外設八字形磚牆,內有永樂敕諭碑和御製金佛像碑。

由山門進入前院,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兩座御碑亭。碑亭呈正方形,高14米,四面砌厚牆,辟有歡門,上履重檐十字脊。碑亭內豎有明代洪武、宣德御碑各一通。

金剛殿是前院通向中院的必經之道。大殿寬三間,深兩架,面積為160平方米,為五檁小式大木結構,單檐懸山頂,前後開有歡門、歡窗,內塑四大金剛佛像。

寺院景點照片2 寺院景點照片2

瞿曇寺殿居中院正中,寬五間,深四架

,面積300平方米,重檐歇山頂。平面布局獨特,前檐設很深的抱夏三間,左、右、後三面砌厚牆,外牆裡面又砌夾牆一周,構成一圈暗廊,是藏傳佛寺中常見的格局。殿內和抱廈牆面,繪有大量明、清時代的佛像。朱元璋敕賜的“瞿曇寺”匾,懸掛在正間。寶光殿,坐落在中院後方,寬五間,深五架,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積約50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高12米,左、右、後三面砌有磚牆,四面設明廊,柱間置護欄,前檐設月台一方,兩側建八字磚牆,殿為小式大木結構,前檐明次間裝有五抹隔扇。殿內牆面遍繪大幅佛像圖,畫面構圖新穎,色澤艷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瞿曇寺 瞿曇寺

寶光殿居中院後部,面積約400平方米,左、右、後三面砌磚牆,四面圍明廊。隆國殿在後院,又名大持金剛殿,和瞿曇寺殿、寶光殿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是全寺最高大壯麗的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殿前設有帶

罩壁式欄桿的敞式平台,四周皆設明廊。 瞿曇寺的四角有香趣塔四座,塔高9米,長、寬各約5米。半壁式畫廊從金剛殿左右兩側起,分經大小鐘樓和鼓樓,直連隆國殿兩側,形成環抱之勢。畫廊共有50餘間,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28間布滿了巨幅彩色壁畫,堪稱寺內最為珍貴的藝術品,它是用連環畫的方式描繪釋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場面宏大,畫藝精湛,為瞿曇寺一絕。

隆國殿,居於寺院最後,是全寺最大、最為輝煌的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為重檐廡殿頂,高16米,寬7間,深5架。大殿雄峙於3.2米的花崗岩台基上,前面是束腰式月台,左右設踏垛九級,四周為玉石欄桿。大殿四面設明廊,兩山和後檐砌磚牆,前檐的明間和兩次裝四抹隔扇,形制與北京十三陵長陵棱恩殿外檐裝修同出一轍,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水平。

寺廟僧人

瞿曇寺 瞿曇寺

瞿曇寺僧人到明末時達500餘人,到清末減至300餘人,解放前夕60餘人,

1958年前夕只剩下18戶34人(其中活佛涼州佛倉成善和居巴佛梅居巴2人,完德12人)。主要僧職人員除兩名活佛外還有管家梅根登、梅香曲。組織管理方面,梅涼州佛下設法台、僧官、經頭各1人,均任期3年,主管宗教事務,另設眾僧管家4人,任期1年,主管寺院行政事務。寺內設時輪學院。1958年後,翟曇寺成為全省被保留的11座喇嘛教寺院之一,“文革”期間關閉。1980重新開放,現有住寺僧人7戶10人(其中阿卡5人,完德5人)。全寺有樹林40畝,牛23頭,油房水磨各1座。

珍藏文物

該寺珍藏的明清文物十分豐富。如明朝皇帝所賜御碑,明清時十多方匾額,御製的金印、象牙印、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明宣德青銅巨鍾。特別是該寺內近800平方米的壁畫,在國內藏傳佛教壁畫中是歷史最久的遺存。畫廊壁畫面積370多平方米,描述釋迦牟尼從降生到圓寂的生平經歷,用礦石顏料繪成,歷經500多年風雨,至今仍鮮麗奪目。壁畫技法高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分布在隆國殿、寶光殿、瞿曇寺殿和大鐘鼓樓的是明代作品,其他小殿堂內為清代作品。

瞿曇寺 瞿曇寺

瞿曇寺存有明代的五通御碑,還有明清時代的十方匾額,這些碑匾有的還是漢藏文字合壁,除了史料價值,書法藝術水平也不容忽視。這座寺院的後鐘樓懸掛著一口宣德青銅鐘,這口高約1.8米,口寬約1.5米,重達1噸有餘的巨鍾,鐘聲悠揚,傳說可遠飄到三十里外的巴燕鎮,藏族民眾中有條諺語:“角倉(指瞿曇

寺)的鐘響,巴燕的馬驚!”就是這么來的。

瞿曇寺現存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象背雲鼓”了。那是一隻石雕臥像,背上托起木雕的疊雲,疊雲架起一面真鼓。石象高約1米,周5.3米。石象回首顧盼,鼻卷蓮花。那神態似乎在告訴人們:雲中的鼓聲如雷,大雨將至了。

實用信息

門票

門票50元,學生持學生證25元。

開放時間

8:00-17:00

交通信息

西寧汽車站(火車站對面)乘到樂都的長途客車,路程80公里左右,票價10元左右,每20分鐘左右一班;樂都到瞿曇寺有班車,車程30分鐘,單程5元。

盤點青海旅遊景點

青海省是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除有名的青海湖外,還有諸如三江源,青海湖鳥島等上百個旅遊景點。
塔爾寺 | 鳥島 | 日月山 | 黃南坎布拉 | 三江源 |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 | 海東循化旅遊區 | 北禪寺 | 金銀灘草原 | 湟源峽 | 果洛阿尼瑪卿雪山 | 萬丈鹽橋 | 巴隆國際狩獵場 | 南山公園 | 貴德溫泉 | 倒淌河 | 勒巴溝岩畫 | 黃南熱貢藝術鄉 | 星宿海 | 娘娘山 | 藥水灘溫泉 | 黃南隆務寺 | 南麥秀原始森林 | 果洛年保玉則 | 盧山岩畫 | 瞿曇寺 | 湟中縣博物館 | 格薩爾王獅龍宮殿 | 千姿湖 | 黃河源 | 西來寺 | 青海湖沙島 | 西寧人民公園 | 海西柏樹山 | 果洛白玉寺 | 唐蕃古道 | 果洛神女峰 | 海東積石山 | 塔璉湖 | 結古寺 | 仙米林場 | 海西貝殼山 | 都蘭國際狩獵場 | 西寧兒童公園 | 果洛多卡寺 | 海西瀚海柏林 | 柳灣墓地 | 西寧卡約文化遺址 | 黃南德欽寺 | 賽宗寺 | 鹽海玉波 | 諾木洪遺址 | 通天河曬經台 | 隆寶灘自然保護區 | 天峻山 | 可魯克湖 | 東關清真大寺 | 佑寧寺 | 三岔河特大橋 | 將軍樓 | 達那寺 | 藏娘古塔 | 嘎爾寺 | 尕藏寺 | 格薩爾遺蹟 | 唐僧曬經台 | 克魯克湖 | 白公山 | 天峻石林 | 黑石山水庫 | 柯柯鹽湖 | 巴塘熱水溝 | 二郎洞 | 青海省博物館 | 群果扎西灘 | 尕朵覺悟雪山 | 汪家莊漢墓 | 雅丹林 | 紅軍溝 | 塔溫搭里哈遺址

西寧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