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屯藝術

五屯藝術

五屯藝術的品類有彩繪(壁畫、唐卡等)、雕塑(木雕、磚雕等)、木刻、堆繡和建築彩繪等,其中以繪畫、雕塑、建築彩繪圖案為最佳。

解釋

【五屯藝術 】【wǔ tún yì shù 】
五屯藝術——佛教繪畫。是雕刻藝術領域中一獨特流派,出自青海省同仁縣五屯土族地區,是當地土族藝人一傳統技藝。其主要種類有:彩繪、彩雕、木刻、木 雕、堆繡、裝飾圖案、建築圖案等。土族因信仰佛教,故該藝術表現和反映的主要是與宗教 有關的內容。如《六臂護法大黑天》、《瑪久拉卓仙女》、《文成公主進藏》、《長壽五仙 女》等繪畫作品和《白度母》、《金剛手菩薩》等雕塑作品。

形成原因

五屯藝術的形成有其原因,主 觀上說,當地本來就有一些從事繪畫的民間藝人;客觀上講,約14世紀初,佛教在當地迅速興起,寺院大量湧現,這就需要一大批從事寺院繪畫與佛教雕塑的人。所以在17世紀中葉,五屯土族地區兩大寺院規定:凡五屯地區的男孩,從8歲始必須進寺院當喇嘛,一面學藏經文,一面學繪畫與雕塑藝術。到15歲後入寺兒童可還俗,也可繼續留寺當喇嘛。他們經過10 年左右的學習,基本掌握了繪畫、雕塑技藝,除部分留寺當喇嘛外,大部分人則成為專 業藝人,長年在外從事繪畫雕塑、傳藝,足跡遍布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甘肅、蒙古 、新疆等信仰佛教地區,有的還走出國門到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國。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印度、緬甸等國的佛教藝術和西藏的繪畫與雕塑、甘孜木刻敦煌壁畫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繪畫藝術,再經綜合、實踐、提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五屯藝術,出現了一 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藝術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