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博物館

麵條博物館

麵條博物館博物館共有11個展廳,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麵條產品以及加工器具,從最早的擀麵杖、和面盆,到後來的切面機、麵條生產線等等。眾多實物生動地敘述了意大利麵條數百年的發展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麵條博物館,位於古城羅馬市中心總統府附近。博物館共有11個展廳,通過實物和圖片敘述了意大利麵條900年的發展歷史,用生動的史實告訴人們,義大利人是怎樣將一種普通的食品發展成一種文化,並將它傳遍世界的。

展廳

麵條博物館麵條博物館

步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對麵條的原料小麥的介紹。義大利的小麥有硬小麥與軟小麥之分,意大利麵條的原料均為硬小麥。麵條的顏色微黃,人們以為是放了雞蛋,其實那是小麥本身的顏色。軟小麥的麵粉呈白色,在義大利是用來做麵包、比薩餅等糕點用的。兩者明顯不同,從營養價值上看所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成分也不同,因此,博物館裡寫著一句名言,“如果白麥粉為銀,黃麥粉就是金”。由此可見,義大利人從古至今,一直視麵條為寶。
博物館共有11個展廳,通過實物和圖片敘述了意大利麵條900年的發展歷史,用生動的史實告訴人們,義大利人是怎樣將一種普通的食品發展成一種文化,並將它傳遍世界的。

歷史

麵條博物館麵條博物館

對於麵條的起源,世人有多種傳說,均具有神秘色彩。有一種傳說是義大利那不勒斯人發明的,馬蓋羅尼就是發明人的名字。但據1929年美國《麵食雜誌》刊登的文章講,義大利的麵條是馬可·波羅中國帶到義大利的,傳說當時他們看到兩個中國人在用一種器具造出長長的麵條。他們回到義大利後,就將這種做法傳給了義大利人。但據博物館中收藏的史料記載,麵條最早還是由義大利人發明的,不過不是那不勒斯人,而是西西里島人。早在1154年,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巴勒莫城已經開始製作麵條了,當時只能利用陽光自然曬乾,這比馬可·波羅去中國的時間早了一個世紀。之後,義大利又相繼出現了3個麵條製作中心,其中北部的港口城市熱那亞於1244年開始製作當地有名的利古里亞麵條,1295年那不勒斯開始生產“筆管式”空心粉,1338年波倫亞開始生產“蝴蝶狀”麵條。

展品

麵條博物館麵條博物館

展廳根據時間順序陳列出不同時期的麵條加工器具,從最早的擀麵杖、和面盆,到後來的機械化生產設備,許多歷史圖片記載了歷史上不同地區製作麵條的場景,成掛的麵條在陽光下晾曬。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更先進的麵條加工機械應運而生,從初期出現的和面機、切面機到後來的麵條生產流水線,使和面、切面、烘乾、包裝全部實現自動化生產。
館內還辟有專門介紹麵條科學食用的展廳,清晰的圖示顯示出麵條在沸水中煮熟的變化過程。以前只知道義大利人喜歡吃稍硬一點的麵條,看了圖表才發現,其中還有許多科學道理。據圖所示,水開後,要放適量的鹽進去,之後再將麵條放入鍋內,加大火力,兩分鐘後關掉火,將鍋蓋上,根據麵條的形狀決定燜的時間長短,然後再將麵條撈出食用。這樣煮麵雖然有點硬,但不會破壞麵條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義大利生產的麵條包裝上都標有煮麵條的時間。平時到朋友家做客,他們確實都按照包裝上的說明操作。

旅遊

這座麵條博物館因屬於私營,門票照收。買票後,售票小姐遞過來一副耳機,這樣在博物館內就可以邊看邊收聽解說,解說有意、西、英、法、德、日6種語言,對外國遊客非常方便。

名氣

意大利麵條已成為世界的寵兒。今年的世界麵條大會,參加國多達27個。美國紐約著名的“7月4日大胃王”比賽中,意大利麵條大賽已成為保留節目,今年的比賽中9名參賽者在短短8分鐘裡吞掉16.2公斤麵條,平均每人吃掉1.8公斤;今天在世界100多個國家裡,都可以找到意大利麵的蹤影,甚至在地球之外也能聞到它的香氣——國際空間站的食譜里,意大利麵條赫然在列。

世界上另類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