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葆台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漢墓博物館,位於北京城南約15公里的豐臺區花鄉郭公莊南,是一座建立在漢代王陵遺址上的博物館,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帝王陵遺址博物館,是在距今2000多年前西漢廣陽傾王劉建(公元前73年-公元前45年)的地下宮殿原址上建立起來的。

基本信息

簡介

大葆台漢墓博物館大葆台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漢墓博物館,Beijing Shi Dabaotai Xihanmu Bowuguan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位於豐臺區花鄉大葆台村,距市中心15公里,有多路公車可到達。為文博院館類人文旅遊區。

歷史類專題性博物館。中國第一座漢代墓葬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黃土崗鄉大葆台村東南,1979年11月籌建,1983年12月 1日建成開放。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位於北京城南約15公里的豐臺區花鄉郭公莊南,是一座建立在漢代王陵遺址上的博物館,1982年12月對社會開放。 大葆台西漢墓於1974年6月開始發掘,經考證,墓主為西漢燕王(或廣陽王)及其夫人。該墓的發掘為研究漢文化,特別是漢代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漢代帝王葬制稱為“黃腸題湊”,即“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者,天子之制也”。大葆台雖為諸侯之墓,卻採用了天子制。墓室用一圈截面10厘米見方的柏木條築成厚木牆,所有柏木條的一端都朝向墓室中心,共用柏木條約15880根,出土時尚大部如新,木牆正南辟有門,門內前室為“便房”,象徵死者生前飲食宴樂的地方,過了便房北門是“後室”,棺木放在正中的棺床上。除此之外,遺址還包括為主人殉葬的車馬坑。

除可供參觀的漢王地宮外,館內還設有“漢代出土文物展”和參觀者可參與的“投壺儀式”活動。此外這裡還創辦有“模擬考古”項目,參觀者可親手參與模擬考古發掘工作。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交通提示:937、世界公園專線等多路公車可到達。

考證

大葆台漢墓博物館大葆台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漢墓於1974年6月開始發掘,經考證,墓主為西漢燕王(或廣陽王)及其夫人。該墓的發掘為研究漢文化,特別是漢代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漢代帝王葬制稱為“黃腸題湊”,即“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者,天子之制也”。大葆台雖為諸侯之墓,卻採用了天子制。墓室用一圈截面10厘米見方的柏木條築成厚木牆,所有柏木條的一端都朝向墓室中心,共用柏木條約15880根,出土時尚大部如新,木牆正南辟有門,門內前室為“便房”,象徵死者生前飲食宴樂的地方,過了便房北門是“後室”,棺木放在正中的棺床上。除此之外,遺址還包括為主人殉葬的車馬坑。

館藏

大葆台漢墓博物館大葆台漢墓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漢墓博物館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帝王陵遺址博物館,位於北京城南約15公里的豐臺區花鄉郭公莊南,是在距今2000多年前西漢廣陽傾王劉建(公元前73年-公元前45年)的地下宮殿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博物館毗鄰北京世界公園、占地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主要展示內容:地宮原址及出土文物、中國歷代帝王陵展覽。

大葆台漢墓為一座工程浩大的純木結構地下宮殿。有東西兩座墓葬。東為1號墓,墓主應為西漢廣陽頃王劉建,西側2號墓主為其妻。此墓由外藏(包括墓道、甬道、外迴廊)和內藏(包括前室、後室和便房)組成。墓室中心是梓宮、便房和黃腸題湊。棺停五重,三棺二停,板材為揪、楠、檫木。黃腸題湊系用長O.9米,寬、厚均 0.1米的柏木條橫向排列壘成,無榫卯固,頂端用壓邊木加固。一號墓黃腸題湊木牆高3米,厚0.9米,總長42米多。牆正南辟門,門內為前室,象徵墓主人的朝會、宴享。後室為用扁平立木圍成的停室,棺槨置於正中。各層宮牆之間形成三道迴廊,黃腸題湊為最內層宮牆。史載: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云題湊,是漢代天子的葬制。外迴廊各寬1.6米,平面呈回字形,兩端與甬道相通,迴廊內埋有牲畜和陶甬。墓室外保存一組殉葬車馬,有3輛彩繪朱輪馬車,馬13匹。此墓早期被盜,但仍出土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其中漁陽鐵斧是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的實物見證;鎏金獸面鋪首、嵌玉鎏金龍頭枕、龍鳳玉璧、螭虎白玉佩、墨玉舞人、纏絲雞血紅瑪瑙等為漢宮珍飾。地宮規模宏大,結構特殊,使用的是漢“天子之制”,即西漢皇帝御用的最高級葬具體系,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整個地宮是由幾百立方米的柏木楠木等珍貴木材構築而成,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8米,距地表四點七米。

墓道內隨葬有三輛車,11匹馬,乃實用真車馬,史載是專供皇太子及諸侯王乘坐的“朱斑輪青蓋車”。出土文物千餘件,有銅器、鐵器、玉器、漆器、瑪瑙器、金泊、陶器及絲織品等。地宮遺址及車馬遺蹟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的原址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漢墓遺址,是研究中華漢文化及北京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除可供參觀的漢王地宮外,館內還設有“漢代出土文物展”和參觀者可參與的“投壺儀式”活動。此外這裡還創辦有“模擬考古”項目,參觀者可親手參與模擬考古發掘工作。

組成

大葆台漢墓博物館大葆台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在西漢時為陰鄉縣治所,唐代稱籠火城。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與幽州總管羅藝曾在此激戰。金代為章宗李妃的避暑之所,始稱葆台,後稱大葆台。漢代墓葬發掘於1974年,博物館建於漢墓的原址之上。由大葆台一號墓室復原陳列、大葆台一號墓殉葬車馬陳列、大葆台漢車復原陳列和大葆台一、二號墓出土隨葬器物陳列4部分組成。

大葆台一、二號墓,是目前北京地區考古發掘規模最大、十分豪華的兩座漢墓。墓室的中心是梓宮、便房、黃腸題湊。使用“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者“天子之制也”。據《漢書。霍光傳》中注釋黃腸題湊說“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據考證這是西漢廣陽王劉建和王后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號墓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發現的黃腸題湊墓,也是迄今已發現規模最大的黃腸題湊墓。為研究古代的帝王葬制,提供了十分重要而珍貴的實物資料。大葆台一、二號墓,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文物。其中許多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是研究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保護

為保護這座珍貴的古墓,研究西漢帝王葬制及西漢時期的北京歷史,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立北京市大堡台西漢墓博物館。該館已於1983年12月對外開放。遊客除參觀地下宮殿和古漢車馬、殉葬遺蹟外,還可在博物館參觀《中國歷代帝王陵展覽》,觀賞出土文物和車馬模型。館內還模擬設計了漢文化娛樂項目“投壺禮儀”,觀眾可親自敲擊編鐘、編謦、建鼓,還可以在古樂曲的伴奏下,按規則進行抓矢投壺活動。新開闢的“漢文苑”內有各種文物複製品、仿製的玉舞人、玉 佩、漢四神手帕等紀念品供遊客選購。

世界上另類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