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葆台漢墓

大葆台漢墓

大葆台西漢墓坐落在豐臺區花鄉,距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城15公里。為中國西漢晚期的兩座大型木槨墓。為夫妻並穴合葬墓。一號墓是一座大型土坑木槨墓,墓室十分龐大壯觀,為廣陽頃王劉建墓;二號墓為劉建王后墓,與一號墓並列,形制略同。兩墓早期被盜,遭嚴重破壞,二號墓又焚於火,但出土文物仍然不少,有些是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珍品。尤其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帝王葬制“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和墓道內隨葬的三輛單轅實用彩漆朱斑輪車,更是重大的考古發現。為研究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和西漢時北京歷史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1982年2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一號墓原址上籌建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1983年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北京市一處社會教育與旅遊休閒的場所。199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葆台西漢墓遺址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述

大葆台漢墓大葆台漢墓

大葆台西漢墓位於豐臺區花鄉葆台村,是一座工程浩大、獨具特色的純木結構地下宮殿,占地面積約420平方米,1974-1975年發掘。

大葆台西漢墓是在距今2000多年前西漢廣陽傾王劉建(公元前73年-公元前45年)的地下宮殿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坐北朝南呈凸字型,由墓道、南道、外迴廊黃腸題湊、內迴廊、前室和後室組成。地宮規模宏大,結構特殊,使用的是漢“天子之制”,即西漢皇帝御用的最高級葬具體系,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整個地宮是由幾百立方米的柏木楠木等珍貴木材構築而成,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8米,距地表四點七米。

墓葬內有有東西兩座墓室,東為一號墓是西漢燕王(或廣陽王)劉建的陵墓,西為二號墓是其王后的陵寢。因該墓早年被盜,隨葬品大部分遺失,但仍有陶、銅器、鐵器、玉器、瑪瑙、漆器、瑪瑙器、金泊絲織品等400餘件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是價值很高的精品。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品分析,該墓為西漢中、晚期諸侯王的陵寢。大堡台西漢墓按照漢代的葬制,使用梓官、便房、黃腸題湊等建墓形式,體現了漢代天子和諸侯王的最高葬具體系。“黃腸題湊”過去只見於古文獻中,作為實物還是首次發現。墓室外迴廊內側一座高大壯觀的木牆,便是“黃腸題湊”。一根根長90厘米,10或20厘米見方的黃心柏木,端頭向內,層層鋪砌成高3米的圍牆,這座木牆雖已在地下兩千多年,仍整齊、堅固如初。“黃腸題湊”共用柏本方材15880根,約合木材122立方米。一號墓“黃腸題湊”木牆高3米,厚0.9米,總氏42米餘停放在墓道中的木製彩漆車,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大型漢墓遺址,雖因時間太長,本質車已腐朽,但車輪、車轅、傘骨均清晰可見。地宮遺址及車馬遺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原址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漢墓遺址。大葆台西漢墓對研究西漢帝王葬制、車馬殉葬制及西漢時期的北京史均有重要價值。

發拙歷史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北京大葆台西漢墓

1974年在進行建築施工時發現了一些木炭、白膏泥五銖錢,後發現了這座西漢墓。

1974~1975年進行了發掘 。大葆台一、二號墓,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900餘件文物,其中許多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體現了2000多年前工匠的高度創造才能,是研究西漢中晚期的政治、經濟和物質文化發展的珍貴資料。

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立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1983年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在西漢廣陽王劉建大型墓葬的原址上建立了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館內展出西漢廣陽王劉建墓原址及出土文物,同時還推出了供觀眾參與的投壺禮儀活動以及深受青少年喜愛的考古小奇兵活動和考古科普互動項目。

2002年,為增加考古小奇兵活動的接待能力,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在現模擬探方南側,開闢一個100平米的發掘區域,搭設防雨遮陽棚。增設不同類型的遺址,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考古學的豐富內涵。經北京市教委聯席會提名,“考古小奇兵”項目作為北京市開展素質教育的成功案例向全國推廣。

墓葬結構

大葆台漢墓結構 大葆台漢墓結構

大葆台西漢墓為一座工程浩大的純木結構地下宮殿。有東西兩座墓葬。東為1號墓,墓主應為西漢廣陽頃王劉建,西側2號墓主為其妻。此墓由外藏(包括墓道、甬道、外迴廊)和內藏(包括前室、後室和便房)組成。墓室中心是梓宮、便房和黃腸題湊。棺停五重,三棺二停,板材為揪、楠、檫木。黃腸題湊系用大葆台漢墓長O.9米,寬、厚均0.1米的柏木條橫向排列壘成,無榫卯固,頂端用壓邊木加固。一號墓黃腸題湊木牆高3米,厚0.9米,總長42米多。牆正南辟門,門內為前室,象徵墓主人的朝會、宴享。後室為用扁平立木圍成的停室,棺槨置於正中。各層宮牆之間形成三道迴廊,黃腸題湊為最內層宮牆。史載: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云題湊,是漢代天子的葬制。外迴廊各寬1.6米,平面呈回字形,兩端與甬道相通,迴廊內埋有牲畜和陶甬。墓室外保存一組殉葬車馬,有3輛彩繪朱輪馬車,馬13匹。此墓早期被盜,但仍出土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其中漁陽鐵斧是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的實物見證;鎏金獸面鋪首、嵌玉鎏金龍頭枕、龍鳳玉璧、螭虎白玉佩、墨玉舞人、纏絲雞血紅瑪瑙等為漢宮珍飾。地宮規模宏大,結構特殊,使用的是漢“天子之制”,即西漢皇帝御用的最高級葬具體系,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整個地宮是由幾百立方米的柏木、楠木等珍貴木材構築而成,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8米,距地表四點七米。墓道內隨葬有三輛車,11匹馬,乃實用真車馬,史載是專供皇太子及諸侯王乘坐的“朱斑輪青蓋車”。出土文物千餘件,有銅器、鐵器、玉器、漆器、瑪瑙器、金泊、陶器及絲織品等。地宮遺址及車馬遺蹟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的原址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漢墓遺址,是研究中華漢文化及北京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黃腸題湊北京大葆台西漢墓黃腸題湊

大葆台在西漢時為陰鄉縣治所,唐代稱籠火城。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與幽州總管羅藝曾在此激戰。金代為章宗李妃的避暑之所,始稱葆台,後稱大葆台。漢代墓葬發掘於1974年,博物館建於漢墓的原址之上。由大葆台一號墓室復原陳列、大葆台一號墓殉葬車馬陳列、大葆台漢車復原陳列和大葆台一、二號墓出土隨葬器物陳列4部分組成。

大葆台一、二號墓,是目前北京地區考古發掘規模最大、十分豪華的兩座漢墓。墓室的中心是梓宮、便房、黃腸題湊。使用“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者“天子之制也”。據《漢書。霍光傳》中注釋黃腸題湊說“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據考證這是西漢廣陽王劉建和王后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號墓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發現的黃腸題湊墓,也是迄今已發現規模最大的黃腸題湊墓。為研究古代的帝王葬制,提供了十分重要而珍貴的實物資料。大葆台一、二號墓,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文物。其中許多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是研究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發掘文物

我國首次發現的“黃腸題湊”實物
大葆台漢墓大葆台漢墓
在1號墓地宮中,最為珍貴的發現是“黃腸題湊”。當年,在挖掘時,考古人員沿著古墓的頂部向下清理,越往下面,條木越多,大多向外傾倒。這些條木非常規整平直,表面打磨比較光滑。進一步發掘後,人們看到,墓室四面都是用條木層層壘起,端頭向內,形如木牆,南面正中有門。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於傑先生根據文獻記載,提出應是“黃腸題湊”。《漢書·霍光傳》記載,老臣霍光死後,漢宣帝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唐人顏師古給這一段做注釋時,引用了漢末魏初學者蘇林的解釋:“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劉昭也注釋過“題湊”一詞:“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據此可知,“黃腸”強調的是材料和顏色,也就是黃心的柏木;“題湊”強調的是木頭擺放的形式和結構,也就是木頭的端頭向內排列。合起來解釋,“黃腸題湊”是用黃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牆。這種葬制起源於何時尚有爭議,但在西漢盛極一時,已是公認的事實。大葆台漢墓的“黃腸題湊”,系國內首次出土,它填補了漢代葬制研究中的一項空白,是重大的考古發現。它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14000餘根疊成,約合木材122立方米,簡直相當於一座森林!柏木堆成的木牆高3米,厚0.9米,總長42米多。排列方式上,南北兩端為南北向縱壘,東西兩側為東西向橫壘,四角連線處南北壁黃腸木兩頭直接頂靠在東西壁黃腸木上,這樣從內側看,則四壁均為木頭,即題湊。但是,“黃腸題湊”加工的難度很大,所耗費的人力、財力都很多。而且,和堅硬的石頭相比,柏木並不能做到不朽不腐。因此,東漢以後這種葬制逐漸走向衰落。河北定縣發現的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已經改用石材做題湊。“黃腸題湊”終於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直到兩千年後,才重新被世人發現……

鎏金青銅獸面鋪首

在大葆台1號墓黃腸題湊木牆的正南方,設有一個門,寬3.6米,高3米,門上裝著圖中所示的鎏金青銅獸面鋪首,高24.5厘米。所謂“鋪首”,其實就是門上的拉手裝飾件。為什麼要做成猛獸的形狀呢?很可能是為了鎮凶避邪。據學者考證,這種樣子的鋪首,是從青銅器上的獸面銜環耳演變過來的。既然介紹這隻鋪首,就得說說青銅。青銅是紅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它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合於鑄造各種器具。中國使用青銅的歷史年代久遠。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在春秋戰國早期,青銅器更是盛極一時,大部分用於鑄造禮樂器和兵器,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術。大家熟悉的司母戊大方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是鑄造於商代的青銅器。到了戰國末期和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青銅器的數量減少了,但工藝並沒有退步。大葆台西漢墓里的鎏金青銅獸面鋪首,不僅採用了青銅材料,而且在器物上做了鎏金處理。所謂“鎏金”,就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漆,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鎏金技術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後來也有“金塗”、“黃塗”、“火鍍金”等不同的稱呼。經過鎏金處理的青銅獸面鋪首,造型威猛粗獷,鎏金熠熠生輝,是一件做工精良的藝術品,在古墓的出土文物當中格外引人注目。

“漁”字鐵斧

西漢時期青銅器已經走向衰落,鐵器得到很大發展。在大葆台漢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鐵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號墓當中的“漁”字鐵斧。乍一看,這把斧子沒什麼新鮮的。斧柄因為是木質的,經過兩千多年時間,早都爛掉了,只剩下孤零零一個斧身。斧身呈梯形,兩側略帶弧形,上面有鑄造的痕跡,為鑄鐵產品。不過,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斧子的一面有個凸起的“漁”字——這是漁陽鐵官作坊的標記。漁陽郡的故城,就在今天北京密雲縣的西南。學術界認為,這一發現是西漢“鹽鐵官營”政策的重要證據。西漢初年,統治者對鹽鐵業採取自由經營政策。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工商業者,實行了“鹽鐵官營”政策,由國家壟斷經營,並且設定行政機構進行具體管理:在中央於大司農之下設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經營事業;在地方各郡縣設立鹽官或鐵官,經營鹽鐵產銷。在鐵器方面,官府直接組織開礦冶煉、鑄造器物及銷售,控制了生產和流通的全部過程。漁陽郡的鐵官作坊,正是在那時設立的。大葆台出土的“漁”字鐵斧,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換一個角度想想,在斧身標上代表產地的“漁”字,是不是也說明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先民,就已經有了“產品標誌”的意識呢?

透雕雙面刻墨玉舞人飾件

大葆台漢墓大葆台漢墓
玉是一種礦物,分為硬玉和軟玉,質地細而有光澤,可用來製造裝飾品或做雕刻的材料。中國有著悠久的玉文化歷史。北方的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6000年-5000年)當中,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造型精巧,形態傳神。南方的良渚文化遺址(距今約5250年-4150年)當中,也發現了不少玉琮、玉璧、玉鉞等,造型嚴謹,對稱均衡。周代重玉之風極盛,祭祀時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銅器。儒家學說興起後,崇尚“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理念,玉被賦予了崇高的道德內涵。到了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這一說法對後世影響深遠。用玉殮葬,是中國古代厚葬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什麼非要把好端端的玉器埋到墓里去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認為玉是緻密溫潤的,能夠保證肉體不腐。此外,以玉殮葬還可以炫耀財富,顯示墓主人尊貴的地位。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出土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金縷玉衣,由2498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這一發現轟動了海內外。同是西漢諸侯王,既然劉勝死後能穿金縷玉衣,那么劉建呢?大葆台漢墓是否出土了金縷玉衣呢?遺憾的是,由於墓室早年被盜,考古工作者只找到了部分玉衣殘片,以及一件嵌玉的龍頭枕。不過,憑藉這些發現,足以判斷出墓主人下葬時身著玉衣。雖然沒能找到完整的玉衣,但是大葆台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多多少少彌補了一些遺憾。圖中這件文物,就是透雕雙面刻墨玉舞人飾件,簡稱“玉舞人”。它出土於2號墓,墨玉質,扁平長方形,高5.5厘米,上端為圓角,兩面皆以鏤雕線刻舞俑人像,身著長裙,彎腰甩袖,可謂靈動飄逸、栩栩如生。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個小孔,便於穿系和懸掛,屬於裝飾玉。

透雕螭虎玉佩

中國古代雖有眾多的玉器,能經常戴在身上的卻只有玉佩。《周禮·玉藻》有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顯然把玉佩上升到了禮法的層面。戰國、秦漢時期的玉佩繁縟華麗,顯示出佩戴者的尊貴與威嚴。這件透雕螭虎紋玉佩,出土於大葆台2號墓墓室的東北側。白玉質,圓形,直徑7.1厘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鏤空成櫻花,中間鏤雕一隻盤曲螭虎。所謂“螭虎”,身形如虎,為螭與虎的複合體。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螭又是什麼東西呢?《說文解字》云:“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說白了就是無角龍。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合為螭虎,意指天地合,陰陽接,象徵著皇權與吉祥。中國古代,螭虎在玉璽和璧上最為常見,在秦漢時期最為流行。玉佩上的螭虎,用陰線條刻出其身形,均兩面刻,形象樸素而生動。玉佩邊緣陰刻兩圈弦紋,中間夾以雙弧形紋,顯示出精細的雕刻技藝。

鎏金嵌玉龍頭枕

現在我們都知道,睡覺的時候要枕著枕頭,要不然就會非常難受。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的頸椎有一個前凸的弧度,稱為生理性前凸。枕著枕頭睡覺,可以使頸椎維持正常的生理弧度,處於放鬆休息的狀態。原始人雖然不懂現代科學,但他們已經從實踐中總結出了舒服的睡覺姿勢,用石頭或草捆等把頭部墊高——這也是枕頭的原始形態。到戰國時代,枕頭的製作已經相當成熟。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台關一個戰國楚墓里,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大葆台漢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嵌玉龍頭枕。枕頭的主體部分為木製,兩端為龍頭,用水晶作眼睛,用青玉作牙、舌及雙角。兩個龍頭做出伸舌蹲坐的姿勢,造型格外生動。這件龍頭枕規格很高,是和金縷玉衣配套使用的葬具。不過,它的高度達到了20.5厘米,看來也只能作為一個葬具,象徵著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如果劉建生前就枕著它睡覺的話,非得落枕不可!

纏絲瑪瑙飾件

瑪瑙是一種礦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有各種顏色,多呈層狀或環狀,一般為半透明或不透明,質地堅硬耐磨,可做貴重的裝飾品。中國人很早就對瑪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漢代以前的古籍中,常將瑪瑙稱為“瓊玉”或“赤玉”。在南京北陰陽營遺址中出土過瑪瑙杯和瑪瑙珠,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山東莒南大店春秋墓以及南京象山東晉墓當中,也都發現了瑪瑙珠。

纏絲瑪瑙是各種顏色以絲帶形式相間纏繞的一種瑪瑙,因相間色帶細如油絲,所以稱為纏絲瑪瑙。有的紅白相間,有的藍白相間,有的黑白相間,或寬如帶,或細如絲,甚為美妙。圖中所示的這顆纏絲瑪瑙飾件,出土於1號墓後室北面內槨底板上。瑪瑙近似長方形,長6厘米,底平面微鼓,表面琢磨極其光滑平整,左側有一片段預告形雞血紅,流美艷麗,為整個瑪瑙增色不少。

保護

為保護這座珍貴古墓,1979年開始建立北京市大堡台西漢墓博物館,由大葆台一號墓室復原陳列、大葆台一號墓殉葬車馬陳列、大葆台漢車復原陳列和大葆台一、二號墓出土隨葬器物陳列4部分組成。大堡台西漢墓博物館於1983年12月對外開放。遊客除參觀地下宮殿和古漢車馬、殉葬遺蹟外,還可在博物館參觀《中國歷代帝王陵展覽》,觀賞出土文物和車馬模型。館內還模擬設計了漢文化娛樂項目“投壺禮儀”,觀眾可親自敲擊編鐘、編謦、建鼓,還可以在古樂曲的伴奏下,按規則進行抓矢投壺活動。新開闢的“漢文苑”內有各種文物複製品、仿製的玉舞人、玉佩、漢四神手帕等紀念品供遊客選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