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亨特博物館

英國亨特博物館

英國亨特博物館,館內3000多件人和動物解剖學和病理學標本,幾乎都是這位蘇格蘭出生的約翰·亨特醫生終其一生的收藏。

基本信息

概述

英國亨特博物館英國亨特博物館

收藏界可謂無奇不有。小到郵票,大到飛機,理應見怪不怪。儘管如此,你見識過專門收藏人類和動物內臟及其他器官的博物館嗎?更何況,館藏珍品的“壽命”動輒就有二三百年? 如果誤打誤撞進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皇家外科醫生學院內的亨特博物館,千萬不要以為走進了影片《沉默的羔羊》中食人狂教授漢尼拔的地盤。這裡的始作俑者是世界外科學先驅約翰·亨特,這種另類收藏的單純初衷是為了積累醫學知識。

簡介

英國亨特博物館裡居然也有與中國有關的展品。一個展瓶中有一個五六個月大的中國胎兒。此外還有東印度公司外科醫生約翰·利文斯通1820年在澳門製作的中國寄生型孿生人模型。1812年至1825年間,他在澳門和廣東曾設立免費診療所,為中國病人治病。這具模型是他依據對一名16歲病人的記憶製作的。

館內藏品

館內3000多件人和動物解剖學和病理學標本,幾乎都是這位蘇格蘭出生的醫生終其一生的收藏。藏品從完整的骨架、骨骼、牙齒,到經過乾燥處理的樣本、防腐蝕處理的動物脫落物,以及蠟制教學模具、歷史上使用的外科和牙科用具、現代外科器械和技術手段,還有油畫、素描和雕塑。

展品主要分為兩類,一種著意於闡述身體結構之間的關係和作用;另一類反映動植物的再繁殖和發育生長,如懷孕婦女的子宮、胎盤壁、陰道、生育後的膀胱、牡蠣、水母的卵,還有哺乳類、爬行類的消化器官。

展品背後故事

不少展品背後都有故事。一個容器中並排放著五胞胎嬰兒,來自200多年前的英格蘭。時間追溯到1786年,蘭卡夏醫生約翰·赫爾在為五胞胎助產時有三胎死亡,另外兩胎也在生產後不久死去。經過商量,赫爾將五胞胎留下。不過,根據當地風俗,胎盤不能拿走、只能燒掉。赫爾遂將情況報告給倫敦的醫生,後將胎兒轉到倫敦放在亨特博物館。赫爾後來成為曼徹斯特著名產科醫學奠基人,也是曼徹斯特醫學會的首任會長。

亨特簡介

約翰·亨特1728年生於英國蘇格蘭,1748年移居倫敦,並加入他兄長威廉·亨特的解剖學校。兩兄弟一同工作12年,積累了廣泛的解剖和外科知識。1761年,約翰·亨特成為軍隊外科醫生,在法國和葡萄牙服役期間對治療槍傷和性病頗有研究。他從這時起開始收集材料,逐漸形成世界比較解剖學和病理學的最大博物館之一。

1763年回到倫敦後,亨特潛心於科學研究,使他的外科方法獨樹一幟。1774年,亨特在外科原理的基礎上對學生講課,1783年搬到萊斯特廣場的大房子後,在那裡建立博物館存放其不斷擴大的收藏品。

他的家成為當時許多藝術家、自然學家和自然哲學家的聚集場所。亨特稱得上18世紀倫敦最重要的解剖學和外科學私人教師之一,也是外科新學的先驅。他的博物館收藏是他工作的絕妙記錄,涉及領域異常豐富,從槍傷治療,到牙齒移植,甚至還有蜜蜂的周期。博物館內還有亨特請藝術家製作的素描和油畫。

亨特1793年去世後,政府買下了他的藏品,並轉交給外科醫生委員會。擁有如此重要的教學資源促進了委員會的教育功能,因此該委員會1800年“晉升”為皇家外科醫生學院。

世界上另類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