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群偵察

魚群偵察是獲取魚群在水域中的分布、數量、群體組成和行動等信息的技術。捕撈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魚群偵察

沿革 原始的偵察依靠人的視覺和聽覺。如清屈大鈞《廣東新語》中已有利用視覺探魚的記載:“……登桅以望魚,魚大至,水底成片如黑雲,是謂魚雲。”而《本草綱目》中則有“石首魚,初出水能鳴”,“每歲四月,來自海洋,綿亘數里,其聲如雷。漁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的記載,這說明偵察時不但使用聽覺,並已開始套用簡單的工具──竹筒。
1919年美國首次利用飛機進行偵察沙丁魚鮪魚魚群的試驗,此後利用對海洋環境及生物學參數的分析進行偵察的方法興起。40~60年代,原為軍事、航海所用的回聲音響測深儀和探測潛艇的聲納,相繼為漁業所改造和套用,出現了垂直探魚儀漁用聲納,使水聲偵察成為現代魚群偵察的主要手段。60年代中期,航天遙感間接偵察魚群的技術開始進入實用階段。
種類 魚群偵察按不同目的分為 3類:①作業偵察。是對漁船作業點及其附近水域魚群的分布、組成、數量等進行的偵察,目的在於使漁船準確調度到魚群集中地點,取得最佳捕撈效果。②遠景偵察。是為了開發新漁場、新捕撈對象或對已開發魚類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取得該水域魚類資源的種群分布、數量及其變動規律,以及用某種捕撈方式的可能漁獲效率等信息,從而對開發利用的遠景作出判斷。③魚類行動偵察。是為了改進漁具、漁法和進行魚類資源研究而對魚類行動規律所進行的偵察。
方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
目視偵察 利用某些中上層魚類如、沙丁魚和鮪魚等在一定時間內起浮於水錶層的習性,偵察者位於漁船較高部位或飛機上,以視覺進行直接和間接偵察。直接偵察是通過觀察起浮於水錶層魚群的形狀、色澤和水花等,根據經驗判斷魚群的種類、大小、數量、棲息深度及動向。間接偵察是以觀察海鳥、海豚的行動和海洋發光生物的發光為指標而判斷魚群。海鳥為了捕食表層魚類,在有魚群出現時常形成海鳥群;而海豚群則常追食魚群或與鮪魚群同棲,據此可以確定魚群的大小和數量。夜間,某些發光生物可因魚群遊動的刺激而發光,它們發光的面積和亮度可以作為判斷魚群大小和數量的依據。
環境因子偵察 每種魚類的分布規律和集群特點,往往受少數環境因子的支配,因此環境因子可作為魚群偵察的間接指標。通過對水深、水溫、水色、流速、海底地形、底質、餌料生物等各種因子的測定,可取得魚群存在與否和結群特點等的信息。環境因子一般採用電子儀器作快速實時測定
試捕偵察 利用漁具在預定水域進行探索性捕撈,是一種簡便的魚群偵察方法。根據捕到魚類的品種、大小和數量等可分析判斷魚群的可捕價值。試捕時常使用中層拖網、階梯式分層敷設的刺網或釣漁具等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漁具。
生物學偵察 通過對捕獲魚類進行生物學指標的測定和分析,以取得魚群信息。如根據漁獲物的種類、年齡、體長、體重、雌雄比、攝食強度、腸胃飽滿度和餌料組成等,可得出魚群的變化趨勢,掌握中心漁場。
水聲偵察 是利用聲波在水中遇到障礙物即產生回聲的傳播特性,對水下目標進行搜尋和檢測,以發現和識別魚群、估算魚群大小和數量、對魚群定位和跟蹤。主要的水聲偵察設備有用於偵察船底下方魚群的垂直探魚儀,用於偵察漁船周圍水平方向水域魚群的漁用聲納,以及供底拖網、圍網、鮪魚延繩釣等不同捕撈作業用的專用探魚儀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在水聲探魚設備中的套用,還可在終端螢光屏上直接獲得整個捕撈過程中水下魚群的位置(方位、深度)、大小、數量和行動(移動方向和速度),以及同步顯示出的網具、船隻的位置和動態等信息,彩色顯示技術可使這些信息更加直觀、清晰,解析度也更高。
水中偵察 人員或儀器進入水中偵察,可獲得直觀、可靠和精確的結果。所用潛水器具有輕潛器、潛水箱、潛水球和專門設計的小型潛艇等。水中遙控偵察可將照相機、攝影機、電視攝象機安裝在漁具的特定部位進行偵察。遙控水下電視車進行水中電視觀察時,可自由靈活地接近魚群,縮短觀察距離,保證取得清晰的水下電視圖像;還可在人不能達到的深度或不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偵察。
遙感偵察 指利用安置於飛機、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運載工具上的各種感測器偵察魚群。通過對感測器探測到的水中魚群目標和漁業環境因子(海水錶溫、水色等)發射和反射的電磁輻射,結合魚類的生態習性進行判讀和分析,即可感知魚群的現狀和動態。遙感偵察具有快速、及時、偵察範圍大的特點,這可為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更有效和經濟的手段,是其他偵察方法無可比擬的。飛機上使用的感測器一般為航空照相機和多光譜照相機等。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太空飛行器上使用的感測器有多光譜掃瞄器、紅外掃瞄器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