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秧歌

高蹺秧歌

高蹺秧歌也叫“高蹺”,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於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高蹺秧歌高蹺秧歌
高蹺是一種傳統民俗活動。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角色間多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各地高蹺所使用的木蹺從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從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起源發展

秧歌在古代是勞動秧人民在田間、地頭、場院,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起源較早,在我國東北由於地面有積雪,經常會把鞋子弄髒弄濕,所以人們用木頭做了高蹺踩在腳下,這樣不僅不濕鞋,還比在地上扭秧更省力、也更方便觀眾觀看,於是形成了高蹺秧歌,大部分鄉村都有業餘秧歌隊,所以秧歌是一種活躍在鄉村的文化藝術。

高蹺秧歌與地秧歌不同,它是集"歌、舞、戲、雜、武"五門藝術的精髓於一體的演出形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升華提煉、自成體系,並已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臉譜內容,例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故事、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等。高蹺秧歌還會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毛澤東時代的高蹺秧歌演出,都融入了毛主席畫像、語錄、工農兵成員的內容。
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華人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歡樂的時候、慶典就會踩上高蹺扭起高蹺秧歌。
由於高蹺秧歌在表演時需要十五人以上,所以高蹺秧歌是屬於團體表演,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化的建設,農民工外出打工,所以想組成一個象樣的高蹺秧歌隊,難度可想而知。
目前能常年演出的高蹺秧歌有海城市民間秧歌藝術團和中國最美村--婺源高蹺秧歌藝術團。

流派簡介

遼西高蹺秧歌

遼西高蹺秧歌的特點是蹺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達240公分,演員需坐在房檐上綁蹺腿。因蹺高且富彈性,舞者為保持全身平衡,雙臂必須上下不停擺動,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構成遼西高蹺“大大舞”的基本動律。也因為蹺高,遼西高蹺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別、擰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態,動作瀟灑漂亮,場面熱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現了遼西人的豪邁性格。
遼西高蹺秧歌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一為家族傳承,如大薛鄉三屯村第一代傳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傳了五代;二為師徒傳承,如營盤鄉范屯村第一代傳人朱有餘(1864年出生)傳了四代;三為自然傳承,由於遼西高蹺秧歌深受民眾喜愛,許多愛好者在不斷觀看演出中自學成才,成為新軍。遼西高蹺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在當地及省內外有著廣泛的民眾影響。
由於遼西高蹺秧歌的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後繼乏人,其表演技藝特別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特高高蹺”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救和保護。

海城高蹺秧歌

全稱海城高蹺秧歌,是海城人民民眾傳統文化活動形式之一,也是海城鄉土風情一大習俗。海城高蹺秧歌屬大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是遼寧較大舞種,高蹺表演的主要特點是扭、逗、浪、相。
"扭",是海城高蹺韻律的基本特徵。其基本要領可以概括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氣"。男女演員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20多種表演花樣,默契配合,裙飛扇舞,扭到哪裡哪裡就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逗",是幽默表演逗人開心以及演員之間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現手段。在逗的過程中,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動作得以充分發揮,令人耳目一新,完全表現了基層百姓的歡樂與喜悅。
"浪",是藝人論藝術美的代稱。優美、端莊、風流、瀟灑的格調,灑脫、利落、柔美、俊俏的表情,將人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浪"就是美,就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相",就是"鼓相",是海城高蹺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階梯,也是它與其它秧歌的區分點。通過"叫鼓亮相",在表演中轉化情緒、變換節奏,使舞蹈呈現異峰突起之勢,突出海城高蹺火爆、自由、熱烈、奔放的個性。
海城高蹺之所以技高一籌,還在於它集"歌、舞、戲、雜、武"五門藝術形式的精髓於一身,並提煉升華,自成體系,塑造出一批高蹺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臉譜藝術,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海城高蹺秧歌經過不斷地演變和發展,形成獨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堪稱是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性廣場藝術。歷史悠久的海城高蹺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00多年歷史。

婺源高蹺秧歌

婺源縣,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由於改革開放以及城市化的進程,東北的村落不斷減小,傳統的秧歌藝人也各奔東西,呈現日漸式微的局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秧歌表演沒有進入商業化模式,沒有經濟支撐,青少年很少有人去學高蹺秧歌表演和樂器伴奏。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把高蹺秧歌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也相繼投入了資金,但由於後繼無人漸成定局,所以收效甚微。
為了使這門藝術得到傳承,婺源高蹺秧歌藝術團從東北聘請了專業的高蹺秧歌隊伍到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演出後,引起了當地民眾的極大興趣,特別是青少年紛紛開始學踩高蹺、扭秧歌。為了使這些青少年學到高蹺秧歌的真諦,還從東北高薪聘請了十幾位高蹺藝人到婺源進行駐點式帶徒傳授高蹺秧歌表演技藝,經過近半年的免費培訓,有從6歲到60歲近千人的人群都踴躍參加學習,並組建了專業的婺源高蹺秧歌藝術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