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高蹺秧歌

遼西高蹺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在當地及省內外有著廣泛的民眾影響。遼西高蹺秧歌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

基本介紹

蹺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達240公分,演員需坐在房檐上綁蹺腿。因蹺高且富彈性,舞者為保持全身平衡,雙臂必須上下不停擺動,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構成遼西高蹺“大大舞”的基本動律。也因為蹺高,遼西高蹺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別、擰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態,動作瀟灑漂亮,場面熱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遼西高蹺發展至今,已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蹺高都在1米以上,特殊角色的蹺高不受限制,最高可達。也因為蹺高,遼西高蹺秧歌形成了美、浪、俏、哏、逗等形態,動作瀟灑漂亮,場面熱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現了遼西人的豪邁性格。

藝術特色

踩高蹺講究扔、跨、蹉、別、擰五字硬功,表演技巧分為搭肩、推磨、過網、打對、燕子翻身等高難度動作。走陣方式講究上裝一條線,下裝左右串,可形成二龍吐須、三連環、四面斗、十字梅、龍擺尾等多種花樣,使表演場面更加火爆熱烈。高蹺秧歌無論上裝還是下裝,以及孫悟空、豬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許仙、傻柱子、小老媽等戲曲人物,都要求角色形神兼備,扭起來誇張浪漫,大扇大舞,又浪又哏。高蹺秧歌的服裝也很講究,基本似古裝戲服,上裝為彩裙、花襖,頭戴花山;下裝則彩衣、彩褲、彩帶,以及小生道袍,頭戴狀元帽。手持道具是花扇和手絹,如果夜晚表演則手持花燈。

傳承發展

一為家族傳承,如大薛鄉三屯村第一代傳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傳了五代;二為師徒傳承,如營盤鄉范屯村第一代傳人朱有餘(1864年出生)傳了四代;三為自然傳承,由於遼西高蹺秧歌深受民眾喜愛,許多愛好者在不斷觀看演出中自學成才,成為新軍。 但是,由於遼西高蹺秧歌的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後繼乏人,其表演技藝特別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特高高蹺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遼西高蹺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向國家申報,這是遼西人的驕傲,特別是那些痴迷高蹺的人更為興奮。說起秧歌,大家都很熟悉,但提到高蹺秧歌,僅了解這一名稱的外在形式。久負盛名的遼西高蹺秧歌主要分布在錦州市太和區的女兒河鄉、大薛鄉、營盤鄉、新民鄉及其周邊地區,經過歷時二百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已形成鮮明的關東風格,在東北地區獨樹一幟,成為遼西民間文化藝術的奇葩。

歷史淵源

高蹺秧歌早在我國的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直到明朝才逐漸流行起來。據太和區大薛鄉三屯村老藝人朱煥榮證實,他的祖輩朱秀峰在清朝中期就開始在三屯村辦高蹺秧歌。新民鄉吉祥村73歲的“高蹺王”張書堂介紹說,清朝晚期本地有個高蹺會頭,人稱郭拉花的,他帶領高蹺秧歌隊於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開始排練,並在農曆大年期間在村中為村民演出,歡慶新春佳節。 高蹺秧歌屬於廣場藝術,可以“踩街頭”沿街表演,也可以“打場”進行套路表演。由於舞者腳踩高蹺,就如同站在舞台上表演一樣,便於民眾觀看,不必擁擠,遠近都能看得真切,是頗受廣大民眾歡迎的藝術表演形式。

高蹺秧歌能在遼西地區流傳下來,是與它獨特的傳承方式有關。老藝人何春芳介紹說,高蹺秧歌在民間主要有三種傳承方式,有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自然傳承。解放以前大多是家庭傳承和自然傳承,解放以後各村集體組織高蹺秧歌隊,多數是師徒傳承方式。不過,無論是哪種傳承方式,都使高蹺秧歌在傳承中得到不斷發展,一代更比一代強。

現今狀態

遼西高蹺發展至今,已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蹺高都在1米以上,特殊角色的蹺高不受限制,最高可達2.4米。踩高蹺講究扔、跨、蹉、別、擰五字硬功,表演技巧分為搭肩、推磨、過網、打對、燕子翻身等高難度動作。走陣方式講究“上裝一條線,下裝左右串”,可形成“二龍吐須”、“三連環”、“四面斗”、“十字梅”、“龍擺尾”等多種花樣,使表演場面更加火爆熱烈。高蹺秧歌無論上裝還是下裝,以及孫悟空、豬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許仙、傻柱子、小老媽等戲曲人物,都要求角色形神兼備,扭起來誇張浪漫,大扇大舞,又浪又哏。高蹺秧歌的服裝也很講究,基本似古裝戲服,上裝為彩裙、花襖,頭戴“花山”;下裝則彩衣、彩褲、彩帶,以及小生道袍,頭戴狀元帽。手持道具是花扇和手絹,如果夜晚表演則手持花燈。

其他介紹

遼寧省最高的大高蹺秧歌是朝陽市雙塔區八里堡鄉哨口村的大高蹺,被譽為我省最高的高蹺,蹺腿高五尺五寸。哨口大高蹺秧歌由來已久。最早是一種蹺技,屬技藝表演,有漁、樵、耕、瀆、陀頭、賣豆、穀子等行當。高蹺秧歌從形成開始,歷經數百年滄桑歲月,大多數已發生變異。然而朝陽市雙塔哨口村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高蹺秧歌形式,動作古樸簡單,以四手鑼四腰鼓為伴奏,節奏舒展緩慢,堪稱我國民族民間舞蹈中的一塊活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