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敘倫

馬敘倫

馬敘倫(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現代學者、書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主要締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 。字彝初,更字夷初,號石翁,寒香,晚號石屋老人。漢族,浙江杭縣(今杭州)人。 少年時入杭州養正書塾師從陳介石,讀《黃書》、《民約論》等。後因主持正義,一次學潮後被校方除名。出校後刻苦自學,致力於六法訓詁、經史、韻文兼治新學,曾任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編輯、《新世界學報》主編、《政光通報》主筆,後又執教於廣州方言學堂、浙江第一師範、北京大學等。1949 年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馬敘倫 馬敘倫

自幼好書,開蒙之際便課八法。早年得力於歐。作書腕肘並懸,指臂齊運,擅楷、行兼及篆凝練。於秀麗中含勁健之姿,清遠簡穆,風神竣朗。出版《馬敘倫墨跡選集》、《 馬敘倫 先生書法選集》等。作有論書絕句十首及短論數十篇,言簡意賅。一生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於文字學、金石學、訓詁學、老莊哲學、詩詞等皆有建樹。

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評價:北大教授中或長於書法,或精於書論,懷瑾握瑜者代不乏人。先後有:馬敘倫、鄧以蟄、魏建功、向達、馮友蘭、朱光潛、宗白華、王力、黃子卿、楊周翰、周祖謨、李志敏、羅榮渠⋯諸先生。他們以器識為先,以人品、學養(學術品位)領字。他們的作品中不是書家、勝似書家,蘊藉風流、韻味醇深的濃郁的書卷氣迥然不同於流俗的那種“匠氣”。

人物簡歷

1902年,馬敘倫畢業於杭州養正書塾,曾任上海《選報》、《國粹學報》編輯,後以教書為生。

辛亥革命前加入柳亞子等發起的南社。1911年赴日本,在東京由章太炎介紹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在浙江參與籌辦民團,回響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後參與浙江光復,任都督府秘書,後協助章太炎在上海創辦《大共和日報》,任總編輯。

1913年,任北京醫學專科學校文職教員,並應邀於1915年在北京大學文學院兼課。1915年冬,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辭職南下回上海。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聘邀他任北大哲學系教授。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主席,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

1922年夏,出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浙江省教育廳廳長。此後,曾任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部長。1929年冬辭職,次年回北大任教。1932年應聘為國難會議議員。1936年1月發起組織北平文化界救國會,被推為主席。抗日戰爭時期,因貧病交加,蟄居上海,化名鄒華孫,專事著述。

馬敘倫 馬敘倫

1945年底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6月,參加上海各界人士舉行的反內戰遊行示威,被推舉為向國民黨政府請願團團長,在南京下關車站被特務毆傷。1947年底,到香港籌建民進港九分會,繼續從事反蔣民主運動。

1949年與李濟深等赴北平,出席政協會議,並當選為政協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從1949年至195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長,從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部長。

使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最初是馬敘倫的建議。

關於馬敘倫是否真的加入過中國同盟會學界又有新認識,詳細請參閱2007年6月29日的《光明日報》“馬敘倫加入過同盟會嗎”一文。

生平經歷

書香世家

年久失修的馬敘倫車家弄祖居 年久失修的馬敘倫車家弄祖居

馬敘倫祖籍紹興豆姜車家弄(現紹興市越城區馬山鎮車二村),高祖是農民,曾祖是鞋匠,開個小鞋鋪。祖父三考出身,做過京官。父親繼承書香,寫得一手好字,但一生坎坷,只做得一個縣學生員。他五歲那年,父親就給他延師破蒙,期望殷切,督教極嚴。10歲那年,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生計艱難。可是母親偏要他繼續念書,並囑咐說:“你爸爸沒有得志,是他一生的恨事,你要替爸爸爭爭氣。”從此,這位賢母加倍辛勞,以十指所得,供他一人讀書。他不負慈母期望,學習勤奮,過目成誦。11歲那年,他跟父親生前好友湯頤瑣先生到蘇州讀書。不久,他又隨親友去溫州就讀。13歲那年,他回到杭州,先後進宗文義塾和範文成老師的私塾讀書。14歲那年,碰上戊戌變法,杭州有了新式學堂。翌年夏,他進養正書塾讀書。

1956年周恩來、馬敘倫等在中南海 1956年周恩來、馬敘倫等在中南海

養正是一個比較新式的書塾,設有國文、歷史、掌故、地理、數學、英語等課。對於地理、數學、英語等課,他總是格格不入,學不進去;但對於國文、歷史、掌故等課,他則得心應手,在學習成績上總是名列前茅。星期考試,一連考上七次第一。半年之內,連升兩班。一年以後就升為特班生。當時他想:自己“總算生長在仕宦之家,幼年曉得文天祥是個狀元宰相,盡忠報國的人,很羨慕他,所以也想中狀元,做宰相”,成為歷史名人。但這個念頭很快就被革命浪潮打消了。

名師指導

1900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西太后挾著光緒皇帝逃出了北京城。一天。他從陳介石老師那裡聽到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訊息,“好像天從頭上壓下來了”,不禁嚎啕大哭。這位老師卻不聲不響,等到他實在哭得太傷心了,才慈祥地對他說:“不要哭了,你回去吧,我慢慢地給你講明白。”翰林出身的陳老師,是他平時所尊敬的歷史學家,善於採用啟發誘導的方法。那天以後,並沒有找他談話,只是在上歷史課時給學生講些六朝五代和宋明亡國換代的歷史。聽了這些,他心裡似乎亮堂多了.接著,陳老師又介紹他閱讀王夫之的《黃書》,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以及《明季稗史彙編》里的《揚州十日記》和《嘉定屠城記》等禁書。得到這些書以後,他夜以繼日地貪婪地閱讀著。這些論著和史實,激起了他的義憤,打消了“盡忠報國”的糊塗思想。

接著陳老師又指點他閱讀一些西歐進步書刊的譯著,最先讀到的是嚴復翻譯的達爾文的《進化論》。當讀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時,他感到在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個極為新鮮的境界。

他又讀了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法意》。《法意》的作者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提倡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其後,他又讀了法國盧梭的《民約論》。這本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平等自由的理論。論證了國家主權屬於人民的觀點,被稱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福音書”。

精忠報國

馬敘倫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大會發言 馬敘倫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大會發言

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著、思考著,他好像發現了新大陸,尋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不知不覺地非要打倒清政權建立民主國家不可了。他開始找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在同學裡,他把特班生里的湯爾和、杜士珍引為同志,並拜了把子。他們三人開始做組織同學的工作。

他們擔任了備班生的教師,指導小同學們讀書。他們向總理(校長)上書,要求開設體操課,增加體育設備,活躍體育生活。

他們用個人得到的獎學金購置書報,辦起了一個小藏書樓,叫做“皆大歡喜藏書樓”,給同學們提供了閱覽場所。

他們還組織各種時事演講會、新知識辯論會,開展各種社交活動。

投身革命

1901年養正書塾改為杭州府中學堂,他和湯、杜兩人將於翌年暑假畢業。校方已內定派他們三人畢業後赴日本留學。他們也互相約定赴日本學陸軍,以便學成後幹革命。可是就在畢業前兩個月,校里發生一次學潮,把他和杜士珍卷進去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校里有一位學正,官兒不大,平時威風卻不小,早為同學們所側目。一天晚上,有三位同學和學正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他們本來就不把學正放在眼裡,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學正向他們怒目而視,他們卻裝作沒看見,繼續高聲談笑。這一來,學正發脾氣了:“‘食不語,寢不言’,夫子之道也。你們懂得嗎?”

“我們不懂。嘻,嘻!”

於是學正拍案而起,盛怒而去。同學們都替這三個人擔憂。果然,沒過多久,校里的監督(養正改為學堂後的校長)坐著四人大轎,衝進校門,立即在“君子堂”里召集全校師生,要把三個肇事學生宣布開除出校。

馬敘倫和幾位特班生急了,立即邀請總教習陳介石來挽救,陳老師毫不推辭,一口氣跑進辦公室。監督拿起朱筆正要寫開除布告,陳老師迫不及待地嚷道:“不能!不能!"

“本監督自有權衡,該教習毋得干預!”

“那末我也辭職好了!”

聽說總教習辭職,滿堂學生都轟動了:“陳老師辭職了,我們都走!”

馬敘倫 馬敘倫

同學們說到做到,一面湊出錢來租房子,作為暫時安身之所,同時推幾位特班生寫呈文向三大憲(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控訴。第二天清早,大家向孔夫子牌位行個禮,就陸續離開學校,以示決絕。事情鬧大了。校方就用分化手法,穩住了大部分學生繼續上學。校里六個特斑生,除湯爾和因病未參加學潮外,都因帶頭鬧事,被開除出校。

被開除出校以後,赴日留學的計畫落空了。為了生活,馬敘倫跑到上海從事報刊編輯工作。

那時,上海是維新和革命兩種思潮集中角逐的場所,各種刊物蓬勃興起。他身臨其境,感到耳目一新。他先後幫蔣觀雲編輯《選報》,幫趙祖德辦《新世界學報》,任主編。後來,他又和黃晦聞辦《國粹學報》,邀章太炎、柳亞子、陳佩忍、劉師培等人寫文章.這個刊物鼓吹民族民主革命,想在中國文化遺產中尋找反清、反帝的武器。出版以後,居然風行一時。在革命思潮的不斷陶冶中,他提高了思想意識,更堅定了革命鬥志。

一次他在西湖遊艇里高聲唱道:“一擊滿湖(諧“滿胡”音)煙雨破,誰家天下舉杯看。”20歲結婚時,他寫了一副對聯,掛在新房門口。上聯是“卿桴獨立鼓”,下聯是“我揭自由旗”。豪情壯志,放言無忌。

結婚以後,他在杭州、江山、諸暨等地做了兩年教員,傳播革命思想。1906年下半年,他應陳介石老師之邀,到廣州兩廣師範館和方言學堂先後教書。方言學堂學生有許多是同盟會的會員,他和學生之間,不僅有良好的師生關係,而且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他當時以“戎馬書生”自勵。課餘之暇,就練習武術、騎術。不久,他居然可以不用控韁踩鐙,放手讓駿馬飛奔了。

1908年,清廷頒布咨議局章程。次年10月,各省咨議局開會,陳介石當選為浙江省咨議局議長。馬敘倫應陳老師之邀,辭去方言學堂教職,回杭州工作。_他在杭州兩級師範學堂教課,在《浙江日報》擔任社論主筆,還在咨議局兼了一個職務。通過教學和報紙,傳播革命思想,鼓吹民族和民權主義,反對清廷統治和君主政體。1910年,他參加了由柳亞子、陳佩忍、高旭等發起的南社。

在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l9l1年夏季,他專程去日本會見章太炎,商討革命策略。經章介紹,加入了同盟會。回杭以後,立即投入江浙兩省民眾為保衛滬杭甬鐵路的權益而掀起的愛國護路運動。

馬敘倫與毛澤東在一起用餐 馬敘倫與毛澤東在一起用餐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各地革命黨人紛起發難。他立即商得陳介石議長的同意,由咨議局邀請杭州商會和各界紳士共同發起組織民團。成立民團局,推湯壽潛、陳介石分任總、副理。表面是維護治安,實際是準備回響起義。他和湯爾和、樓守光三人分別擔任城區巡防,並聯絡駐軍,準備發動起義。

到了農曆九月十三日夜,標統周承菼部起義成功,包圍了巡撫衙門,活捉巡撫增韞。第二天大早,馬敘倫到咨議局商量善後,決定由陳介石、沈鈞儒、褚輔成和他四人署名,電邀湯壽潛來杭就都督職,接著就組成都督府,由褚輔成任民政司長。沈鈞儒任教育司長,張鴻任財政司長,他被任為都督府秘書。

廚藝大師

自古以來,文人學者常與美食佳肴結緣。究其根源,食品文化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罷了。歷史上很多名人如蘇東坡、李漁、袁枚、曹雪芹等,不僅善作佳肴美饌,也紛紛將佳肴美饌寫成著作或收集成食譜流傳至今。大思想家、大文學家的魯迅,在少年時代寫過的《戛劍生雜記》,也曾津津有味地提到過數種菜餚。馬敘倫先生也有此種愛好。關於馬敘倫先生,世人多知其為革命家、哲學家、教育家,還兼擅古文、詩詞、書法,殊不知他還是一個美食家。

我沒有見過馬老先生,只是與他的後裔有過交往。馬先生字夷初,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一直任高教部部長,並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因患病而臥床,一九七零年逝世,享年八十六歲。他年輕時追隨孫中山先生,是老同盟會員。其它諸如參加南社、編輯《國粹學報》、《大共和日報》等等,是為當時士林之俊彥。民國以後任過浙江省民政廳廳長等職,並在北京大學任過哲學教授,講老莊哲學,對儒、道、釋諸家兼而通之,著有《莊子義證》等。一九一六年袁世凱稱帝,馬先生大憤離職而去,一時有“掛冠教授”之譽。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奔走呼號反對專制,組織民主促進會,引起國民黨政權嫉恨,因而在南京下關車站被特務毆傷,一時聲動全國;周恩來當時曾親赴醫院慰問。毛澤東對馬先生的道德文章也頗為推崇,進北京後曾親自登門拜訪,新中國成立伊始即親自指定馬先生與郭沫若、茅盾、范文瀾等七人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我見過一幅照片,那是一九五三年元旦宴會上,馬先生曾與毛澤東主席比肩而坐;據說凡上下台階,毛澤東均親自攙扶,由此可見毛澤東對馬敘倫的器重。

馬先生的信仰誠如他自己所云是為社會“生死不計”,但他的興趣卻又是多方面的。從他早年出版的兩種隨筆集《石屋余瀋》、《續瀋》中,竟然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美食家,竟善治佳肴美饌。

馬敘倫書法 馬敘倫書法

聽老輩人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舊北京餐館食譜中有三種以當時名人命名的肴饌: 趙先生肉、張先生豆腐、馬先生湯。而其中的“馬先生湯”即為馬敘倫先生所創。當時北平中山公園辟有茶座,為社會名流茗談雅集之處。馬先生常光顧那裡的川黔館長美軒,看到那裡菜燒得好,惟獨湯不甚佳,遂將自己所創“三白湯”的製作方法告訴廚師。長美軒仿製後命名為“馬先生湯”,到此品嘗者無不稱讚,以後此湯便成為長美軒的一大特色。

何為“三白湯”?三白者,即白菜、筍、豆腐也。因皆為白色之物,故名。原料看似簡單,做法卻十分複雜。不但主料要選最好的,還要配以雪裡蕻等二十餘種作料。此湯燒制後,味極鮮美。馬先生在《石屋余瀋》中說:“……此湯制汁之物無慮二十,且可因時物增減,惟雪裡蕻為要品……”看來作料中最重要的是雪裡蕻,別的尚可“增減”,惟此不可缺也。

據說,長美軒仿製的馬先生湯雖然鮮美,但比馬先生親手所制“三白湯”的味道仍要略遜一籌。其中奧秘恐怕自然在火候及作料配置上。中山公園裡的餐館中已沒有“馬先生湯”了,不妨可以說已是“廣陵絕響”了,因為六七十歲的老人也沒有品嘗過。那時能在長美軒品嘗“馬先生湯”而今又健在者,至少要有兩個條件:一、當時有一定社會身份。二、年齡起碼要在二十歲左右。我認識兩位老先生,一位是張中行;他在《負曝閒話》一書中談起過馬敘倫和“三白湯”,但他沒有品過。另一位是鄭逸梅,他在其所著的《南社叢談》一書中也提到過“三白湯”,但鄭老也未曾品嘗過。可見稱之為“廣陵絕響”並不為過。

藏書故實

極好藏書,有藏書樓名為“天馬山房”,所藏宋、元、明、清本、稿本、抄本、批校本數百種,清人的詞集最多,編有《天馬山房藏書目》2冊和《天馬山房書目》,未刊,著錄近2 000種。1946年舉凡將所藏2萬餘冊歸於輔仁大學圖書館;1950年,又將杭州的藏書1 944冊捐給浙江大學圖書館,文物歸於浙江博物館。

主要著作

1、古書疑義舉例札迻 1918年 鉛印本 (1905年國粹學報1卷1、2號)

2.古書疑義舉例三補校錄 民國十三年秋刻本 又收入長沙鼎文書社輯《古書疑義舉例叢刊四種》 1924年版

3.唐寫本經典釋文殘卷校語補正 1918年 鉛印本

4、莊子札記 十四卷 上下冊 1919年

5、莊子義證 五卷 民國八年 鉛印本 三十三卷 附錄二卷 1920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6冊) 校補記一卷(共三十六)

6、老子覈詁 四卷 1924年 景山書社 又1925年印本

7、老子校詁 1956年古籍出版社 1974年中華書局 (17萬字)

8、說文解字研究法 1929年 商務印書館版(1928年重定本)。 1933年 1988年 中國書店 (1935年一冊)

9、中國文字之構造法 1927年上海暨南大學 鉛印本

1O、讀呂氏春秋記 1931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 鉛印本

11、西溪歷樊榭先生祠堂記 1932年 印本(馬敘倫撰 余紹宋書)

12、周鳳山先生墓志銘 1932年 石印本(黃侃撰 馬敘倫書)

13、象山紀子庚墓志銘 1935年

14、故北京大學教授瑞安許叔璣先生之碑 1935年 石印本 (藏北京圖書館善本室)

15、讀書小記 1931年 商務版 後收入天馬山房叢書 (卷一卷二)

16、讀書續記 1939年 商務版 (卷三、四、五)

17、讀書續記 五卷 ([按]1919年2月27日起連載於《北京大學日刊》)1986 中國書店 (卷六、七)

18、六書解例 四卷 1931年商務印書館石印本

19、六村解例 1933年 商務版

20.石鼓文疏記 1935年 商務版 1935年再版

21、天馬山房叢著 1933年自費印行

22、爾雅講義 民國間抄本 藏北京圖書館

23、殷虛書契前編所見許氏說文解字所無之字 1942年稿本(藏北京圖書館)

24、馬敘倫言論集 1946年 山東新華書店編印

25.我在六十歲以前(生活從書之一) 1947年7月上海生活書店初版 9月再版 1983年12月三聯書店重版 又台灣文海版 又收入周谷城主編《民國叢書》滬版

26、石屋余瀋 1948年上海建文書店 [按]1947年3月9日《文匯報》 浮世繪版開始連載 1984年上海書店

27、石屋續瀋 1949年上海建文書店 1984年上海書店 (8萬字)

28、石屋余瀋 石屋續瀋 1996年山西古籍出版社橫排本

《石屋續沈》 《石屋續沈》

29、馬敘倫學術論文集 1958年科學出版社30、說文解字六書疏證 1957年科學出版社(15冊) 1985年 上海書店(8冊)(244萬字)

31、莊子天下篇述義 1958年上海龍門聯合書局 (7萬3千字)

32.讀金器刻詞 1962年中華書局

33.馬敘倫墨跡選集 196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

34、馬敘倫書法選 198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

35、馬敘倫先生法書選集 198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

36.馬敘倫政論文選 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

37.馬敘倫詩詞選 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38、讀書續記 北京市中國書店 1986(1939年商務印書館)又卷八~卷十五未及出版,原稿存北京圖書館

39、石屋余沈 上海書店1991

40、石屋續沈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5

紀念郵票

馬敘倫 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 1994年 馬敘倫 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 1994年

為了表達歷史和人民對愛國民主人士的永久紀念,我國原郵電部於1994年2月25日發行一套《愛國民主人士(第二組)》紀念郵票,當中面值50分的一枚圖為馬敘倫。設計者採用豎式票幅,白色底襯,深動動刻畫了人物的面部形象:長髯飄胸,雙唇緊閉,眼鏡下目光炯炯,額頭上層層皺紋,既透著學者的儒雅風度,又洋溢著熱愛祖國、追求民主的熱情,可親可敬。

中國教育部歷任教育部長

任次姓名任期個人簡介
第一任馬敘倫1949年至1954年
馬敘倫 馬敘倫
馬敘倫(1885.4—1970.5),現代學者、書法家。字彝初,更字夷初,號石翁,寒香,晚號石屋老人。男,漢族,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他從1949年至195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長,從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二任楊秀峰1954年至1965年
楊秀峰 楊秀峰
楊秀峰(1897.2.27—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95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定,任命楊秀峰為高等教育部部長。 1958年2月11日,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調整國務院所屬組織機構的決定》,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併成為教育部,楊秀峰任部長。
第三任蔣南翔 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
蔣南翔 蔣南翔
蔣南翔(1913—1988)中國青年運動領袖、教育家。江蘇宜興人。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四任劉西堯 1977年至1982年
劉西堯 劉西堯
劉西堯,1916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在國防科技戰線工作,1963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曾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77年出任教育部部長,參與了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
第五任何東昌1982年至1998年
何東昌 何東昌
何東昌(1923.4-)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1951年2月至1953年9月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1982年後調離清華大學,任教育部部長、黨組副書記。
第六任陳至立1998年至2003年
陳至立 陳至立
陳至立,女,漢族,1942年11月生,福建仙遊人,196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電介質物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1998—2003年 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第七任周濟2003年3月至2009年10月31日
周濟 周濟
周濟 (1946年8月26日-),男,漢族,上海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共黨員,1970年3月參加工作,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
第八任袁貴仁2009年10月31日至—
袁貴仁 袁貴仁
袁貴仁,男,漢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鎮人,中共黨員,1969年5月參加工作,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9年10月31日 袁貴仁接替周濟出任中國教育部部長。

中國民主促進會黨歷任主席

姓名任職期其它職務
馬敘倫1949—195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部長
周建人1979—1984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 ;全國人大第三至五屆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副主席
葉聖陶1984—1987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雷潔瓊1987—1997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副市長
許嘉璐1997—2007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席;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
嚴雋琪2007—至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