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寺

香城寺

香城寺位於灣里區梅嶺國家風景名勝區內,由廬山大林寺高僧曇顯法師始建於東晉隆安(396-401)年間。傳說建大殿時焚香禱于山,山忽生香木無數,以木屑燃之,香聞數里,故名香城寺。香城寺的佛像是善正寺創建的時候立的,有彌勒佛、觀音菩薩、勢至像等義湘大師直接雕刻的佛像,還留有當時建造的法堂、大雄殿、冥府殿、保濟樓、七星閣等建築,以及重點文化遺產第443號的香城遺址3層石塔。

香城寺香城寺
香城寺位於灣里區梅嶺國家風景名勝區內,由廬山大林寺高僧曇顯法師始建於東晉隆安(396-401)年間。傳說建大殿時焚香禱于山,山忽生香木無數,以木屑燃之,香聞數里,故名香城寺。香城寺的佛像是善正寺創建的時候立的,有彌勒佛、觀音菩薩、勢至像等義湘大師直接雕刻的佛像,還留有當時建造的法堂、大雄殿、冥府殿、保濟樓、七星閣等建築,以及重點文化遺產第443號的香城遺址3層石塔。

基本簡介

香城寺為梅嶺景區名剎,據《西山志》載:“其盛時,雲饒霞鈸,響徹焰摩;鳴鐘會餐,百釜齊熟,九樓十八殿”。唐鹹通八年(868年),鎮南節度使嚴景題“鹹通香城蘭若”寺名。此後屢毀,1998年開始重修,開明法師主持。神興寺的路旁有巨大的青銅坐佛像,佛像位於寬闊的花崗岩高台之上,高10多米。過了佛像右轉,在溪流上有一座新建的吊橋。橋頭有石頭砌成的長牆,一側有天王門,通往寺內。入口的兩旁有巨大的四天王雕像(持刀的持國天王、抱琵琶的多聞天王、托塔的廣目天王、握龍的增長天王)。

歷史回顧

香城寺香城寺
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香城寺僧慧習、可學鳩倡議修復古寺,吏部侍郎熊文舉、知州陳弘緒力贊,並禮請古雪上人主持廟事。抗日戰爭期間,古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燒毀。抗戰勝利後,寺宇得到修繕,又請本鄉石工雷世森在洪崖亭下峭壁上,鐫刻了“阿彌陀佛”四個大字。現在,古寺重光,晨鐘再續,梵音嘹亮,香客如潮,又恢復了“西山八大名剎”之首時的盛況。迎笑堂,在寺後峰上,不知建於何年,堂內以多道題壁詩而名聞於世。

唐朝以來,先後有劉禹錫、牟融、曹松、歐陽持、岳飛等名人題詩於壁。堂前有九節筇、千年橘、鶴巢松。妙高台,台在寺前,北宋無盡居士張商英(尚書右僕射)游寺,寺僧保寧園璣迎於半途,二人問答組成了一首好詩,後題刻地妙高台上。慧泉,在大雄寶殿後面,泉從地下裂隙中冒出,由於地下氣體上逸,使泉水有規律地發出“咕、咕”聲。泉水清沏見底,口感微甜,是上好的礦泉水。泉上建有“真源亭”,亭柱上鐫對聯:“慧燈常明照見五蘊皆空,泉水澄清洗滌不淨塵勞”。

重建概況

香城寺香城寺

香城寺在梅嶺主峰羅漢峰南側。東晉隆安年間(396—401),廬山大林寺僧曇顯來梅嶺創建香城寺。傳說作大殿時,焚香禱于山,忽生香木,大堪為柱。殿成後,每次誦經前,以木屑燒之,香聞數里,故曰香城。香城寺是梅嶺八大名剎之一,建立最早,寺廟宏偉,古蹟遍布寺內外。方丈室左有聽松堂、澄源塔,右有半月軒,周圍大竹成林。

寺後有洗月池及逾好亭。山邊有香榧林,最大一株生長期逾千年,圍一丈五尺,號稱“將軍樹”。寺後還有“薌林研石”,現存多處石刻。香城寺位於梅嶺風景區最有開發價值的銅源峽上游,隨著銅源峽——幸福湖景區的開發、宣傳,環境優美,宗教遺址環布(周圍有36處寺廟遺蹟)的香城寺一帶必將成為遊客雲集之地。目前該處屬於原始開發帶,可塑性極大,基礎設施完備,供水、供電、通訊設施齊全。

文化弘揚

香城寺香城寺
晉代,西域僧人曇顯入贛,得豫章刺史胡尚相助,在西山(今屑新建縣)建崇勝院與香城寺。祖籍康居國沙門康僧淵和般若學者支愍度,於東晉鹹和、鹹康年間(326~342)來到豫章(今南昌)北郊數十里處,隱居修禪。同一時期,天竺僧竺曇進入建昌繡谷山(今屬靖安縣),肇建雙林寺。數年後,竺曇遷錫廬山西北麓。鹹康年間(335~342),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刺史王羲之卸任後,舍宅為印度沙門佛陀達羅建寺,是為歸宗寺之初建。東晉太元十六年391),?Y賓國(在今克什米爾一帶)僧人伽提婆來到廬山,受東林寺釋慧遠之請,重新譯出《阿毗曇心論》4卷、《三法度論》2卷、《教授比丘尼法》l卷。

義熙六七年間(410~411),西域沙門佛陀跋陀羅偕弟子慧觀等40餘人來到廬山,應東林寺釋慧遠之請,譯出《達摩多羅禪經》2卷。梁中大同年間(546~547)始,到光大年間(567~568)之間,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的西竺僧人真諦,先後3次人贛,弘法長達23年之久,從豫章(今南昌)到江州(州治在今九江),再往南康、臨川。行履遍及大半江西,譯出《彌勒下生經》、《金光明疏》、《中論疏》、《九識義記》2卷、《大空論》3卷等經籍,收納江西僧人釋道尼、釋僧宗為徒,授業《攝論》、《唯識論》等。據廬山志辦熊侶琴《新羅岩考》記述,在唐以前,有新羅(今韓國)僧人來廬山參學佛法,聚居於大天池西側深壑間的一岩洞裡,此洞外岩石壁立如城,中間凹人內空2米多,寬約8米,好似一座堂屋。以新羅僧眾在此居住許久之故,後人稱曰“新羅岩”。

進入唐代,江西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早在開元年間(713-741)當時就有新羅(今屬韓國)僧人金大悲來到洪州(州治在今南昌),求法於開元寺。大約在開元八年(720)前後,金大悲雇張孝子赴曹溪南華禪寺(即今廣東韶關南華禪寺),欲偷取六祖惠能大師真身之首節,迎請赴海東供養。事舉被發現,張孝子經庭審後獲釋,金大悲則不知所終。到貞元年間(785—805),馬祖道一座下三大士之一的西堂智藏禪師開法龔公山(即今江西贛縣寶華山寶華寺),有高麗僧道義、慧徹和洪陟先後投座下求法。學成歸國後,道義開法於雪後山,但影響不大。到其徒子孫體澄受教後,開法迦智山寺,名聲大振。慧徹與洪陟學成歸國後,先別於實相山、桐里山開法,成各派的開山祖師。乾符六年(879),有溈仰宗祖師之尊的釋慧寂,開法袁州(州治在今江西宜春)大仰山,座下有新羅(今屬韓國)僧順之專程前來參訪,歸國後開法於五冠山龍嚴寺。此後不久,有新羅僧大通也至袁州仰山,參學於釋澄虛座下。

香城寺香城寺
唐中和三年(883),曹洞宗二世釋道膺應南平王鍾傳之請住持建昌雲居禪院(即今雲居山真如禪寺)法席。人住之後,釋道膺力弘五位君臣家風,聲名大振。時有新羅(今屬韓國)僧人利嚴、麗嚴、迥微、慶猷、雲住和慧禪師等6人專程來華投釋道膺座下求法。學成歸國後,利嚴開法於須彌山廣照寺,麗嚴則開法於小伯山和京都菩提寺。迥微開法於平津岬寺,慶猷入住於日月寺,法筵大盛,有“法鏡大師”之尊號。利嚴、麗嚴、迥微、慶猷4人有“海東四無畏大士”之號,在新羅佛教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前後,新羅僧明照、超禪師和慶甫等人則入華求法於撫州竦山寺(今屬金谿縣)釋匡仁座下。釋匡仁也系曹洞宗二世傳人。明照禪師於竦山學法後,轉至新吳(今江西奉新)百丈山,曾獲眾推舉住持法席,故佛教史上尊其曰“百丈明照和尚”。

慶甫於釋匡仁座下承法後歸國,開法於全州南福禪院。稍後,有新羅僧清院、元暉相繼人華求法,參學於九峰山(在今江西上高)釋道虔座下。清院歸國後事跡不詳,元暉歸國後開法於中州淨土寺。法眼宗始祖釋文益早年曾開法於臨川崇壽院,當時座下已有高麗僧慧炬前來參學求法,慧炬歸國後大揚法眼宗風,得賜國師之號。到唐大中十二年(858),有新羅僧慧清入華求法,至袁州仰山(在今江西宜春),投溈仰宗二世南塔光涌座下,於“汝等諸人,若是個漢,從娘肚裡出來便作獅子吼,好么?”言下而得悟,承法後開山郢州芭蕉山(今屬湖北省),法筵常盛,《景德傳燈錄》卷12有載。

香城寺香城寺
唐貞元年間(785~805),有僧無言通人贛,投釋百丈懷海門下,承洪州宗風,學成承法後於元和十五年(820),至安南北寧(今屬越南)。在此力弘洪州宗風,代相傳承,使洪州宗風光大於安南,而後衍演出竹林一派。宋元以後,入贛求法的海外境外僧人資料多已散佚。僅據陳景富著《中韓佛教關係一千年》記載,元延佑年間(1314~1320),新羅(今韓國)僧指空,曾到廬山東林寺參訪。又據釋震華遺稿《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記載,元代有日僧一清,字無夢,曾於廬山謁釋龍巖,又於百丈山依IE釋東陽輝。又據《東海一漚集》記述,釋東陽輝住持百丈山時,日本僧圓月祖能曾專程前來參學。

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日本比睿山延厝寺高僧覺阿上人曾來到廬山棲賢谷的要隱寺修業多年。回國後在美濃市立苑山上建大悲院,主持更改山名為“廬山”。1990年7月1日,覺阿和尚後裔曾專程來廬山尋根問祖。同一時期,日僧榮西於乾道四年(1168)入宋,巡禮至廬山,後在天台山承臨濟法脈回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專程前來雲居山真如禪寺參訪於釋虛雲和尚座下,僅1958年一年不完全統計就有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四眾弟子近百人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全省各寺院加強對外交往,多方增進友誼。據不完全統計,1980~1998年底,全省佛教界接待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比利時等地而來的百餘批宗教團體和數萬佛教徒的訪問、考察、參拜。其中有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法師數次到廬山東林寺禮佛,供養17萬元新加坡幣和1萬馬來西亞元。江西佛教界先後接受海外捐贈《大藏經》數十部,資金達數千萬元,黃金30斤,大小汽車十多部。

束草神興寺

香城寺香城寺
大韓民國江原道束草市雪岳洞雪岳山內從小公園售票處朝著本堂走10分鐘,便可到達神興寺。由於該寺離小公園很近,所以遊人眾多。神興寺是真德女王(?-654新羅第28代王)6年由遍訪全國名山的慈藏律師(590-658)建造的,原名香城寺。之後多次破損後重建。

在去往神興寺的路上有巨大的青銅坐佛像,佛像位於寬闊的花崗岩高台之上,高10多米。過了佛像右轉,在溪流上有一座新建的吊橋。過了橋,在石頭砌成的長牆一側有天王門,通往寺內。入口的兩旁有巨大的四天王雕像(持刀的持國天王、抱琵琶的多聞天王、托塔的廣目天王、握龍的增長天王)。

神興寺的佛像是善正寺創建的時候立的,有彌勒佛、觀音菩薩、勢至像等義湘大師直接雕刻的佛像,還留有當時建造的法堂、大雄殿、冥府殿、保濟樓、七星閣等建築,以及重點文化遺產第443號的香城遺址3層石塔。
從神興寺沿牆而上,可以到蔚山岩。神興寺是有著深遠歷史意義的古剎,風景優美,吸引著眾多遊客。

雪岳山

香城寺香城寺
外雪岳地區有充滿神話傳說的“蔚山岩”、“臥仙台”、“飛仙台”、“鬼面岩”、“金剛窟”等風景區。“蔚山岩”有個美麗的傳說,說此岩山原在慶尚南道的蔚山郡,聽說金剛山聚集一萬二千峰,為了置身於金剛山,便不遠千里飛來,但中途聽說一萬二千峰名額已滿,遂落到雪岳山安身,由此得名為“蔚山岩”。外雪岳地區還有神興寺、權金城遺址古蹟。神興寺位於束草市西面,初建於新羅真德女王7年(公元653年),取名為香城寺,後毀於火。

公元701年重建後更名為祥定寺,後又失火燒毀。現在的建築是在1645年由雲瑞、連玉、惠元三位高僧重建的,改名為神興寺保留至今。權金城是新羅時代的一座石頭城遺址,位於雪岳洞對面的岩石山頂上,海拔668米。站在權金城上遠眺,千岩萬壑、層翠疊嶂盡收眼底。

交通信息

在束草市區乘坐7路汽車,雪岳山入口下車(大約需要20-25分鐘)。乘坐計程車約需15-20分鐘。

相關詩詞

香城寺香城寺
題豫章西山香城寺陳陶

十地嚴宮禮竺皇,栴檀樓閣半天香
祇園樹老梵聲小,雪嶺花香燈影長。
霄漢落泉供月界,蓬壺靈鳥侍雲房。
何年七七金人降,金錫珠壇滿上方

萬安香城寺別虔守趙公周敦頤

公暇頻陪塵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
軒車更共入山腳,旌旆且從留渡頭。
精舍泉聲清,浮子換寸加虎。
高林雲色淡悠悠。談終道奧愁言去,
明日瞻思上郡樓。

相關詞條

黃鶴樓三游洞武當山西陵峽巫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