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丹毒

類丹毒(erysipeloid)類丹毒桿菌引起的急性皮膚炎症。此菌可引起豬等動物的急性傳染性疾病,也可傳染給人。損害為邊界清楚的局限性腫脹,紅或紫紅色,邊際稍隆起,中間稍下陷,向周邊發展,可伴低熱。偶有水皰、壞死,局部灼痛或癢感,伴淋巴結腫大。全身型少見,敗血症更少見,可致死亡。與接觸魚、肉並有小外傷感染有關,潛伏期1~5天。治療首選青黴素,也可用其他抗生素。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紅斑丹毒絲菌屬丹毒絲菌屬,為革蘭陽性桿菌。在土壤及魚類豬、鳥類動物體表及腸道等處都有本菌分布。從事肉食業、皮毛業、漁業等人員及獸醫、炊事員等,可通過手部的割扎傷或細微破傷而接觸感染致病。

病因

紅斑丹毒絲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屬丹毒絲菌屬,為革蘭陽性桿菌。在土壤及魚類、豬鳥類動物體表及腸道等處都有本菌分布,馬、羊等動物在自然條件下也可感染從事肉食業皮毛業漁業等人員及獸醫、炊事員等,可通過手部的割扎傷或細微破傷而接觸感染致病。

發病機制

人類感染本病,主要是由於接觸了帶菌的豬肉或類,故發病與職業有關,易侵犯從事屠宰業肉食業、皮毛業漁業等人員以及獸醫、炊事員等。傳染途徑多通過手部的割扎傷或細微破傷而發病,家庭婦女可因洗魚切肉時,手指被魚刺刺傷或被刀切傷而引起感染,但也有無明顯外傷史,單純接觸而發病的。

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潛伏期約1~5天皮損以手部多見,臨床上分為三型:
1.局限型 為最常見的一型,損害與丹毒相似,僅限於手指或手及足背,多為單側性,呈局限性紅斑或紫紅斑,邊緣輕度水腫表面有水皰或大皰境界明顯,可向周圍擴延,中心自愈。經過緩慢,無全身症狀。自覺局部灼熱、瘙癢或刺痛,病程約3~4周愈後易復發,細菌血液培養陰性。
2.瀰漫型 少見,開始於手指端,以後沿手臂向其他部位蔓延,皮疹時隱時發,可持續數天,伴有關節痛、發熱等症狀。患指可腫如香腸,疼痛劇烈難忍,活動障礙,細菌血液培養陰性。
3.敗血症型 罕見,全身出現盤狀紅斑或紫斑,伴有關節痛和心內膜炎,全身反應嚴重,呈毒血症樣表現如不積極治療,患者約3個月左右死亡。細菌血液培養陽性。

併發症:

敗血症型伴有關節痛和心內膜炎。

診斷

局限型根據職業、手指有刺傷史及微高而清楚的邊緣、中央褪色的紫紅色斑片、局部腫脹、活動受限等特點,一般不難診斷。全身型除上述典型皮疹外,常伴有低熱,患指可腫脹、劇痛指關節活動障礙,診斷亦不甚困難。敗血症型,則只有根據職業、臨床症狀(全身出現廣泛性紅斑、全身症狀嚴重、伴有關節痛等)及血細菌培養陽性才能確診。

鑑別診斷:
1.丹毒 二者皮損有時相似但丹毒為鮮紅色斑,水腫明顯,好發小腿及面部,全身症狀較明顯。類丹毒皮損多呈紫色,好發於手指及足背,全身症狀較輕,有職業接觸史。
2.蜂窩織炎 多見於顏面及軀幹部,皮損為瀰漫性紅腫,疼痛明顯,伴有高燒、寒戰、全身不適等嚴重的全身症狀。細菌檢查可以鑑別。
3.多形紅斑 無外傷及職業接觸史除發於手指外亦可在身體其他部位見有皮損

檢查

實驗室檢查:
敗血症型細菌血液培養陽性。瀰漫型細菌血液培養陰性。局限型
細菌血液培養陰性

其它輔助檢查:
表皮及真皮乳頭層有明顯水腫,真皮及皮下組織血管周圍有炎症細胞浸潤,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漿細胞等。用Gram-Weigert染色可在真皮深層、皮下組織的血管周圍查見豬丹毒桿菌。

治療

1.局限型者套用大劑量青黴素肌內注射,80萬~160萬U,2次/d,或於病灶周圍以青黴素與鹽酸普魯卡因混合作環狀封閉。局部禁用水洗外用10%~20%魚石脂或丹毒軟膏,或用紫外線隔天照射1次
2.瀰漫型或敗血症型者,除注射青黴素外,可內服磺胺類藥物或注射免疫血清。
3.中醫治療

預後

敗血症型如不積極治療,患者約3個月左右死亡。局限型病程約3~4周,愈後易復發。

預防

加強對肉類加工及漁業工作人員的衛生宣傳教育工作,加強防護設備和對肉類的檢疫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