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絲菌病

丹毒絲菌病

由紅斑丹毒絲菌感染所致,是一種急性的但進展緩慢的皮膚疾病。紅斑丹毒絲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無莢膜,不形成芽胞,不活動的微嗜氧桿菌,分布於全世界。它主要是腐生性的,然而它可感染各種活的動物包括昆蟲,貝殼類動物,魚,鳥和哺乳動物(特別是豬),人的感染主要是用手操作可食或不可食動物時被刺傷而感染。非皮膚感染罕見,通常有關節炎和心內膜炎。

基本信息

丹毒絲菌病丹毒絲菌病
本病由紅斑丹毒絲菌感染所致,臨床表現最多的常為類丹毒型,是一種急性的但進展緩慢的皮膚疾病.
疾病別名:
所屬部位:皮膚
就診科室:皮膚科,傳染科
症狀體徵:斑疹 丘疹

病因

紅斑丹毒絲菌(以前稱隱襲丹毒絲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無莢膜,不形成芽胞,不活動的微嗜氧桿菌,分布於全世界.它主要是腐生性的,然而它可感染各種活的動物包括昆蟲,貝殼類動物,,和哺乳動物(特別是).人的感染主要是職業性的,典型的是用手操作可食或不可食動物[感染的動物屍體,提取的產品(油脂,肥料),,]時被刺傷而感染.非皮膚感染罕見,通常有關節炎心內膜炎.

症狀

活檢厚皮片培養分離紅斑丹毒絲菌優於病損擴展邊緣處的針刺吸取物培養.從磨損鮮紅的丘疹所獲取的滲出物作培養也具有診斷價值.為診斷丹毒絲菌性關節炎或心內膜炎需從血液或滑膜液分離細菌.編碼為16srRNA的紅斑丹毒絲菌DNA序列的PCR擴增試驗有助於快速診斷.

檢查

活檢厚皮片培養分離紅斑丹毒絲菌優於病損擴展邊緣處的針刺吸取物培養從磨損鮮紅的丘疹所獲取的滲出物作培養也具有診斷價值

治療

苄星青黴素G120萬u肌注(每側臀部各60萬u1次注射)或紅黴素0.5g口服每日4次連服7日可治癒類丹毒.心內膜炎的治療需青黴素G2.5萬~3萬u/kg靜脈注射每4小時1次或頭孢唑啉0mg/kg靜脈注射每6小時1次,共4周.治療關節炎宜用同樣的藥物和劑量(在退熱或積液消退後至少再繼續給藥1周),此外還需對感染的關節進行反覆的針刺抽吸引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