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鄭十八著作虔

《題鄭十八著作虔》(題下疑脫“故居”二字)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極少數七言排律之一。此詩寫於鄭虔被貶之後,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遭貶的悲嘆與憤激之情。

作品原文

題鄭十八著作虔
台州地闊海冥冥⑴,雲水長和島嶼青。
亂後故人雙別淚,春深逐客一浮萍⑵。
酒酣懶舞誰相拽,詩罷能吟不復聽。
第五橋東流恨水,皇陂岸北結愁亭。
賈生對鵩傷王傅,蘇武看羊陷賊庭。
可念此翁懷直道⑶,也沾新國用輕刑。
禰衡實恐遭江夏,方朔虛傳是歲星。
窮巷悄然車馬絕⑷,案頭乾死讀書螢。

注釋譯文

作品校注

⑴闊:一作“僻”。闊,在這裡作僻遠解。
⑵亂後:一作“繾綣”;春深:一作“飄搖”。
⑶翁:一作“公”,一作“心”。
⑷悄然:一作“一朝”。

作品譯文

(待添加)

創作背景

這是杜甫在鄭虔(字若齊)故居所題之詩。提起杜甫與這位排行十八的鄭虔交往,還得從公元746年(天寶五年)說起。那時,三十五歲的落第書生杜甫由洛陽赴長安,向許多達官貴人投遞詩篇,以求引進,不幸都遭到冷遇。稍後,他又三次向皇帝陳情;雖然得到賞識,卻沒有下文。在此期間,杜甫卻結識了名滿京都文壇的河南鄰縣同鄉鄭虔(杜為鞏縣人,鄭為滎陽人)。雖然他們的年齡相差二十七歲之多,但共同的知趣喜好使他們跨越“代溝”,走到一起來了。在困居長安近十年的蹇滯生活中,杜甫經常與這位老先生一起徜徉山水、飲酒賦詩。他們過從甚密,可謂是忘年交。安史之亂時,兩人均遭劫難。杜甫幾經顛沛流離,於公元757年(至德二年)五月授左拾遺一職;而鄭虔因“陷賊之官”的緣故,於同年十二月被貶為台州司戶參軍。次年三月,杜甫踏春來到鄭虔故居,見人去園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激昂慷慨、悲憤淋漓的懷友詩作。

作品鑑賞

在流傳下來的杜甫1405首詩歌作品中,七言排律極少。除這首《題鄭十八著作虔》(又稱《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外,杜甫集中還有《寒雨朝行視園樹》、《清明二首》、《釋悶》等少數幾首七言排律,特別引人注目。
《題鄭十八著作虔》共八聯十六句,除了首尾兩聯外,其餘各聯均為對偶句。
首聯:台州地闊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
據《舊唐書·地理志》載,台州在京城長安東南4177里處。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成了流放老朋友的去處。當然在詩人的心目中,那裡海天茫茫,雲水只能與青青的島嶼作伴,荒涼寂寥可知。“天台(即台州)隔三江,風浪無晨暮”,“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老友遠謫海隅小城。此間山川阻隔、交通不便、怪獸肆虐、禮教不通。長此以往,不禁令杜甫萬分焦慮擔憂。這種心緒一直延續到這位老朋友生命的終結。
二聯:亂後故人雙別淚,春城逐客一浮萍。
此聯上句回憶兩人別離情景,下句遙想鄭虔去京後的窘境。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八月,杜甫離開妻小居住地鄜州羌村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所得,押送至長安。第二年春天,鄭虔從洛陽賊庭逃回長安,在鄭駙馬(虔侄潛曜)池台酒宴上,這對莫逆之交有幸重逢,彼此心情異常激動。酒酣之時,他們“留連春夜舞,淚落強徘徊”(《鄭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但好景不長,朋友聚而忽散。同年初夏,杜甫潛投鳳翔。九月,官軍收復長安,鄭虔等陷賊之官即被囚宣陽里,杜甫無緣再與他謀面。時年臘月,人們正準備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可這位七十三歲的白髮老翁卻被迫踏上了遠謫的旅途。“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生離死別,這是悲楚欲絕的情景。問題是作為鄭的好友,杜甫並未出現在離別的場合。詩人為何“闕為面別”的問題,這成了千古懸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詩人當時正在左拾遺任上,雖是七八品小官,卻為皇帝的“近臣”。“登階捧玉冊,峨冕聆金鐘”(《往在》),“通籍蟠螭印,差肩列鳳輿”(《贈李八秘書別》)。詩人出入宮闈,環境身份都很特殊。要是他拋頭露面去送一名貶官,那就是引火燒身,況且還有許多前車之鑑。杜甫到底也是熱衷功名之輩,並非不食人間煙火。過了四個月,正值暮春之時,江南鶯飛草長,詩人想念遠在天涯海角的逐客,猶如無根的浮萍,隨風飄蕩,生死禍福,杳不可知。鄭虔的確令詩人魂牽夢繞,心情頗不平靜。
三聯:酒酣懶舞誰相拽,詩罷能吟不復聽。
杜甫與鄭虔是詩酒朋友。在與鄭虔有關的二十八首杜詩中,大多離不開一個“酒”字。“自笑燈前舞,誰憐醉後歌”,“酒醒微風入,聽詩靜夜分”(《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酒是他們認識的媒介;也就是詩酒,才使他們成為生死之交。在“贈廣文館博士鄭虔”的《醉時歌》中,詩人情緒激昂,痛快淋漓地唱道:“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在杜甫看來,只有痛快喝酒才是真本領,才是男子漢的榜樣。他們似乎“得錢”便要“沽酒”,嗜酒已到了偏執的程度。在當時看來,實在也難怪文人,就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要是離開了酒,也是寫不出詩來的。“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樂遊園歌》)。談到詩酒,不得不提到鄭虔“乞酒錢”的對象蘇源明。杜甫認識他要比鄭虔還早十年。“早歲與蘇鄭,痛飲情相親”(《寄蘇三郎中璩》),“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詩酒的確是他們的感情基礎,以至升華為難得的知己。可現在,老朋友“得罪台州去”(引詩同上);當詩人酒酣懶為舞時,沒有誰能拽他一把。即便乘興吟詩高歌,身邊也沒有知音傾聽。別後孤寂的心情訴諸筆端,可見一斑。
四聯:第五橋東流恨水,皇陂岸北結愁亭。
此聯借景抒情,傾吐了壓抑在詩人心中的離愁別恨。據《類編長安志》等書載,唐時長安城南韋曲之東有鄭莊,即鄭虔的居所;城東杜曲之西北有少陵原,樊川流經其間,為杜甫的住所。兩地相距僅五里,當時並稱“韋杜”。韋曲附近有兩個著名的景點:一是皇子陂,即“皇陂”,因陂北有秦皇子冢而得名;二是第五橋,因橋邊有個複姓第五的人家而得名。兩個景點都屬何將軍山林的一部分。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夏天,杜甫陪同鄭虔去那裡遊覽;第二年春天,他倆又來到該地。“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雲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重過何氏》)。他們一起騎馬攬勝,寄情山水。只見其間天高雲淡,環境清幽,內心非常愜意暢快。可眼前,詩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環境依舊,卻思緒迥異。第五橋東再不是流淌著淙淙綠水,而是傾瀉著詩人心頭無限的遺恨;皇子陂上空,藍天白雲無處尋覓。詩人坐在岸北的亭子裡,胸中籠罩著愁雲慘霧。與老友分手,杜甫內心深處是異常惆悵的。
五聯:賈生對鵩傷王傅,蘇武看羊陷賊庭。
上句側重懷才遭貶,下句側重守節被遷:都是不平之事。此聯運用了兩個典故。賈生即賈誼,是西漢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十八歲時,因能誦讀詩書、善於作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將他推薦給文帝,任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後被大臣周勃、灌嬰等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在長沙三年,有鵩鳥飛進他的住所。賈誼面對這隻類似貓頭鷹的不祥之鳥,而感傷身世,作《鵩鳥賦》以自慰。鄭虔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壇宿將,能詩、會畫、善書,被玄宗皇帝贊為“三絕”,又是星曆家、醫藥家、兵法家。開元末年,他採集異聞,著書八十餘卷。有人竊觀其草稿,告虔私修國史,因而坐謫十餘年。鄭虔與賈誼情況相類,都是懷才遭貶,難免感傷。
蘇武是漢武帝時的栘中廄監。公元前100年(天漢元年)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後因故被拘留,匈奴單于脅迫他投降。蘇武不從,被徙至北海(今貝加爾湖),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產子才能釋放(威脅不準歸漢)。蘇武齧雪食草籽,持漢節牧羊十九年,節旄盡落而不屈,後來昭帝即位,與匈奴和親,蘇武才被遣回還,拜為典屬國。宣帝時,賜爵關內侯。鄭虔在安祿山叛軍占領長安時,與百官一起被劫往東都洛陽。當鄭被授予水部郎中時,便稱病不上任,並寫密章呈送至鳳翔的肅宗行宮,以表忠心。等到官軍收復長安,他卻被囚禁,最後逐至台州。鄭虔與蘇武陷賊境況有相類之處,而結局卻大相逕庭。這樣有才華有氣節的好人,竟遭此厄運,委實令杜甫心寒不已。
六聯:可念此翁懷直道,也沾新國用輕刑。
據《舊唐書·肅宗紀》載,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十二月,朝廷對陷賊的官吏進行審判,達奚珣等十八人處斬,陳希烈等七人賜死,其餘三等囚犯重杖一百。鄭虔列在次三等之數,貶台州司戶參軍。在此聯中,詩人內心世界是複雜的。上句從老朋友出發,認為鄭虔個性梗直,襟懷坦蕩,對朝廷忠心耿耿;但“夫子嵇阮流,更被時俗惡”(《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鄭虔與嵇康阮籍一樣,秉性狷介,難免遭貶。下句則從朝廷立場出發,認為登基才一年有餘的新國君對鄭虔從輕發落,也算是沾了點皇帝老子的“恩典”了。
七聯:禰衡實恐遭江夏,方朔虛傳是歲星。
此聯上句,詩人以禰衡比附鄭虔,下場悲慘。禰衡是漢末文學家。他少有辯才,長於文筆,性剛傲物。曹操想與他見面,禰衡卻自稱狂病,不肯前往。曹操便召他為鼓史,欲在大會賓客時當眾侮辱禰衡,結果反被禰衡所辱。於是曹操大怒,設計借刀殺人。將他遣送荊州劉表,又不合作;轉送江夏太守黃祖,最終被處極刑。鄭虔個性有點桀驁不馴,與禰衡相似。況且先生年逾古稀,貶至四千里路以外的台州。“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詩人真的怕鄭虔同禰衡一樣,一去不復返,客死他鄉。然而,老杜卻不幸言中。這是讀書人最大的悲劇。
此聯下句設喻東方朔,暗指鄭虔的行為不被皇上所理解。東方朔是西漢著名文學家。他個性詼諧滑稽,也是漢武帝的弄臣。據《東方朔列傳》載,朔死後,武帝問太皇公(老天爺):“您老認識東方朔嗎?”太皇公回答:“不認得。”“您老有什麼本領?”“非常熟悉星曆。”“諸星都在嗎?”“都在。唯獨沒見歲星已十八年了,現今又出現在天空。”武帝嘆息道:“東方朔在朕左右十八年了,朕卻不知他是歲星啊!”皇帝竟有眼不識歲星(即木星,古人用以紀年,以為福星),猶如唐肅宗不賞識詩書畫“三絕”的鄭虔一般,反倒認定他的忠誠屬於“虛傳”。這簡直同楚懷王眼中的屈大夫似的,冤枉到無可復加的程度了。
尾聯: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乾死讀書螢。
詩人面對鄭老先生的故宅,大有人生無常、世態炎涼之嘆。想當初,鄭虔在廣文館任博士時,或在秘書省任著作郎時,住宅附近肯定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其間雖不一定有多少達官貴人,但舞文弄墨、溫文爾雅的讀書人肯定不少;可是現在,同樣是韋曲的鄭莊,像變戲法一般,轉眼之間門庭冷下車馬稀,就連案頭照明讀書用的螢火蟲都乾死了。“讀書螢”的典故出自《晉書·車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蟲以照書,以夜繼日焉。”看來鄭虔為官清廉,連燈油都買不起,難怪“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了(《醉時歌》)。看來在封建社會,清官是沒有好下場的。
十幾年來,杜甫與鄭虔的交往,無數美好的情景,如今都隨著老朋友遠謫台州而煙消雲散,化為子虛烏有。想必詩人在寫完這首悲憤詩篇時,已淚流青衫濕了。
令老杜始料未及的是鄭虔從京都貶到台州後,不顧自己身處逆境,以啟蒙教化為己任。他到這個海隅小城後,挑選民間子弟,設帳課徒,親自執教;還注重禮儀,移風易俗。台州因此民俗大變,士風漸進。特別是到了南宋,隨著政治中心由開封遷至臨安,帶動了台州文化教育進一步發展。其間人才輩出,燦若星空,時有“小鄒魯”之稱。文脈一直延及明清、民國,乃至當代。台人無不稱頌先生。現今,台州古城尚有廣文祠、廣文路、若齊巷等古蹟。鄭虔在台州八年,老死於是。從傳統觀念出發,遺體不能歸葬故里祖墳,的確是可悲的;但他對台州文化教育所作的貢獻,必定萬古流芳。如果杜甫地下有知,也一定會含笑九泉的。

作者簡介

杜甫像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