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位於四川江油市東部,地處蜀道劍門關的南端,從這裡,順著潼江經雁門,上可以繞過劍門雄關抵廣元,也可以翻山越嶺走劍閣,過劍門關而抵廣元;下可以直抵江油,經綿陽,至成都。有人稱青林口為蜀道第一古鎮,若從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幾乎沒有變化的街道型制,歷史上的江油三個重鎮之一(武都、重華、青林口)來看,在今天的川北道上,可以稱第一鎮。這裡,革命戰爭年代紅四方面軍還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青林口古鎮以其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世人所關注。

簡介

青林口鎮林口鎮

古鎮始建於元末明初。坐落在王爺山人字山相匯處。王爺、人字兩山成東西走向,逶迤綿延數十里,到青林口場鎮時兩山突然而止,顯得高峻雄偉。在兩山相匯的山谷間,有一條小河從深山流出與鎮前的潼江交匯,使古鎮天然的形成了二河匯流,群山環抱的秀麗景致。青林口是劍閣、梓潼兩縣通往江油的交會處,兩山、兩河、兩路在此相交,形成口子。過去,古鎮臨河一面和靠山的一面,都是兩人合抱大的青七樹和黃連樹,層層如蓋,枝葉繁茂;鎮內街上每戶門前都栽著水桶粗的闊葉梧桐,美麗的白鶴與鷺鷥在樹上安家落戶,繁衍後代,每逢早晨與黃昏,它們一群群地飛向河邊的沙灘上棲息或淺水中捕魚捉蝦,人們與它們和諧相處,相安無事,一幅人與自然的天然圖畫。站在古鎮對面的山坡上,遙看青林口,場鎮完全掩映在一片茂林深處,只見青山不見場,只聞其聲不見人,青林口也由此而得名。如今的青林口,雖林木在大煉鋼鐵年代被毀,白鶴已逝,鷺鷥已飛,但由於古鎮沒有高樓大廈,散落於山坡、河邊的麻柳、楊樹,仍然陰翳著場鎮,給人以清麗的感受。

青林口鎮青林口鎮

古鎮的街道全長約二華里,街分新、老二街,依山傍水臨河而建。老街沿王爺山的南麓臨河而建,新街建於人字山的西南麓面臨潼江與老街小河相隔。新、老街由一座廊橋“合益橋”(現紅軍橋)相連,仿佛古鎮有了幾分靈氣,因而古鎮也就顯得小巧、婉約。
古鎮的建築多採用木結構形式。臨街下面鋪面是木板,欄柱窗格雕工精美,館驛廟宇畫棟雕梁。其屋面均為小青瓦覆蓋。獨具特色的是新街上有十間鋪面長的一段,以房門面為支點,上蓋小青瓦屋面成一街上涼亭,百姓稱其為“涼亭子”,使得人行其間,冬能防風寒之侵襲,夏能避酷暑之炎熱。臨河一面的建築多採用懸樑、懸挑吊腳式。若在夏季洪汛時,最高水位可達離吊腳樓一尺左右,險象環生。這時若在遠處看,青林口場鎮就象一艘漂浮在波濤洶湧的江水上,景象十分驚險。青林口鎮廟宇館宇林立,如粵閩會館文昌樓火神廟湖廣會館等,飛檐翹角,建築氣勢雄偉。
古鎮在明清時代已是著名的旱碼頭和商品集散地,曾有“買不盡的青林口”之說。由於地處交通要道,現今仍是江油、劍閣、梓潼三縣交界處,過去,小小的場鎮住戶達五百餘家,人口稠密,由於周邊物產豐富,街上商店、客棧、手工作坊林立,市場繁榮。即便到了民國初年,青林口仍然以物資交易集散地而名列江油三個重之一(武都為當時的縣城,重華為農業大鎮)。
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留下了紅四方面軍許多可歌可泣的,至今仍在傳誦的故事。1935年,紅四方面軍突破國民黨嘉陵江防線,紅九軍紅三十軍率勝利之師,取道劍閣縣的金子山雷家河追擊潰逃之敵,於4月初進入青林口。紅軍一方面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一方面進行分田地工作,及時組織民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如今的青林口,仍然可見大量的紅軍在石碑、石柱、牆壁上刻寫的宣傳標語口號;連線青林口新、老街道的合益橋,因一位女紅軍戰士在此就義,而改為“紅軍橋”;還有黃公祠外牆壁保存完好的,據考證是國內唯一保存的最大的一幅紅軍標語:“紅軍是中國民族和牢苦民眾的救星”。在川北古鎮中,至今仍然保存許多紅軍遺物的屈指可數,形成了古鎮獨有的“紅軍文化”。
青林口鎮青林口鎮

青林口古鎮具有鮮明的人文特色。由於青林口所處的位置是在兩山相匯處,前又臨河,其空間就不甚大,整個街道就顯得逼仄和短促,使古鎮有小巧之感。其建築風格緊貼山水,簡約樸實,自有一番丰韻。為解決古鎮的照明,按北斗七星在鎮的不同角落布局,每當夜晚,燈火閃爍,尤如七星高照。燈桿是用當地產的杉木,高度均為三丈三,寓意著天人和一,天長地久的含義。
這裡有道教聖地菁華觀和文昌宮,其悠久的文化,承接著梓潼的宗教文化的影響。離此不遠的梓潼七曲山大廟,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文昌殿。文昌稱文曲星,或文星。原為古代對斗魁六星的總稱;古代星象家將其解釋為大貴的神。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稱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後人為科舉功名的獲得,紛紛到七曲山大廟燒香抽籤。各地為使本地文運昌盛,都紛紛興建文昌宮。青林口得山水靈氣,在清朝出過進士貢生稟生翰林等儒雅之士。
這裡地處陰平古道和金牛古道相連處,被後人稱為陰平支道,如今在青林口還有一段經歲月磨砥後留下的石板路,蜿蜒於丘陵之中,讓人遐思不斷。是氐、羌和漢民族融匯處,也是中原文化與蜀文化的交匯處,其文化底蘊綿綿悠長。

紅軍油漆宣傳標語

“和文景詠開元唱雍乾叮噹呤馱時縈耳”

“舉通巴卷松懋指陝甘霹靂旌旗常駐胸”

這是江油青林口鎮黃家大院中的一副對聯,其下聯描寫的就是紅四方面軍長征時披荊斬棘、屢克強敵的風采。1935年3月底,紅四方面軍成功強渡嘉陵江後,又於四月初攻克劍

門關,隨即大隊人馬分別從廣元、昭化劍閣梓潼等縣相繼進入江油境內,從4月7日至17日,紅四方面軍與川軍鄧錫侯所部進行了一場以“圍城打援”為主要特點的江油之戰。古鎮青林口就是當時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的指揮部所在地,三十軍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曾在此作過戰鬥部署,同時這裡也是綿陽市為數不多的未經專項開發的紅軍長征遺址,本報記者專赴青林口進行了採訪。

青林口鎮青林口鎮

現在的青林口,嚴格來說只是個行政村。從地理位置來看,青林口坐落於梓潼、劍閣、江油三縣(市)交界的山溝里,背倚巴山山脈,面向潼江之源,控南北交通要衝,歷史上曾是一座商業發達的古鎮,最輝煌的時候商賈雲集,僅旅社就有十幾家,錢莊、當鋪一應俱全。即便是現在,你仍然能在老街上看到當年頗有名氣的廣東會館的遺址。“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選中這個地方作為部隊集結點是有原因的”,江油市黨史辦副主任歐文敏告訴記者:“這個地方進可攻,退可守,往西可打開川西局面,往南直逼成都,更重要的是,這是紅軍從嘉陵江西行方向第一塊相對肥沃富饒的平地,有助於恢復軍隊的補給。”張國燾也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稱讚這裡“商業薈集”、“良田美土”。

鎮上82歲的老人尚德鈞堪稱是青林口的“活歷史”。他告訴記者,嘉陵江戰役之前,青林口這裡並沒有正規的國民黨軍隊,只有一個在區公所指揮下的地方鄉團負責維持治安,嘉陵江畔槍聲一響,一向耀武揚威的鄉團立刻跑了個精光。沒過幾天,四川軍閥田頌堯又帶著他的殘兵敗將逃竄到此,歇腳不到一天,聽說紅軍追上來了,一溜煙又往西跑。“我記得當時先到鎮上的是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18師,到了這裡就不走了,搞宣傳,建醫院,還恢復了學校,我就覺得這個部隊有點奇怪,和前面看到的不同”,尚老對記者說。

青林口最有名的紅軍遺蹟當屬紅軍橋。據村支書周章頻說,這個橋始建於乾隆年間,原名合益橋,將青林口老街、新街連在了一起。之所以更名叫紅軍橋,其背後還有個可歌可泣的紅軍故事。當年嘉陵江戰役之後,紅軍部隊的醫院就設在了鎮上的黃家大院裡,當時有一個姓劉的獨立團女戰士就在醫院裡養傷。傷還沒好,部隊就接到了開拔的命令。於是那名女戰士就被寄養在鎮中一個叫“桂五嫂”的寡婦家中養傷。紅軍走後,還鄉團立刻竄了回來,並且在鎮上大肆搜捕紅軍傷員。由於有人告密,女紅軍被鄉團抓了起來,在鎮中廣場上公開嚴刑審訊。女紅軍寧死不屈,最後被敵人殘忍地殺害在合益橋的南柱上。為了紀念這位無名的女紅軍,解放後,全鎮老百姓集體向政府有關部門請願,要求將合益橋更名為紅軍橋。

和其它紅色紀念地一樣,青林口鎮上也到處可見紅軍活動時留下的宣傳標語,其中位於黃家大院外牆上的一副標語最有特點。“紅軍是中國民族和勞苦民眾的救星!”——15個油漆刷寫的大字占據了整整半幅牆面,據稱這也是國內現存最大的紅軍油漆標語。由於油漆不像石刻那么容易保存,因此在很多地方往往紅軍一走就會遭到破壞。這副標語緣何能保留到現在?還是尚德鈞老人給出了答案:“紅軍走後,國民黨軍隊就回來了,一開始也是要把這個標語給抹掉的,抹掉第一個‘紅’字後,一個宣傳兵突發奇想,在‘紅’字的位置寫上了一個‘國’字,變成了‘國軍是中國民族和勞苦民眾的救星!’,當時的長官非常滿意,就保留了下來,1949年,解放軍進川剿匪時看到了這個標語,又將這個字改了回來,才最終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古鎮民俗

四川省江油市青林口鎮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距江油市城區50多公里,位於梓潼、劍閣、江油三縣(市)交界

青林口鎮青林口鎮
的山溝里。潼江之源馬閣水流經此地,這裡古木參天,綠樹成蔭,青山疊翠,王爺山高峻,人字山雄奇,兩山矗立古鎮東南,形成險要的隘口,故名“青林口”。歷史上這裡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古鎮建於元代,鼎盛於明清。青林口鎮傳統的民俗活動十分活躍,逢年過節都有大量的民俗表演。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民間高台戲”這一大奇觀。青林口的高抬戲,又叫高台,在青林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種獨特的具有古風的戲種,發源於江浙蘇杭一帶。據說是由清初五省移民帶入川內,紮根於青林口古鎮。演這種戲用大木方桌為戲台,按劇情需要將兩名十二、三歲小演員扮成“角色”固定在台上,上面的童男童女綁紮釺台上,“金雞獨立”,穿袍戴冠,道具畫妝一併齊全,下面由四名壯漢抬著,在高台上進行精彩的表演。以當地新奇事物或民間傳說為主線,在高台上設計出驚險奇特的造型,如《白蛇傳》《長征勇士》《穆柯寨》等。這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在全川一枝獨秀,深受民眾喜愛,於2006年列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遣產名錄,同年10月獲全國民間藝術表演獎;青林口古鎮有文昌宮,供奉文昌菩薩。每年春天抬木製的文昌菩薩到古鎮每家每戶賜福,每家每戶在家門口點燭迎接文昌菩薩,也是每年民俗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2007年3月19日,以“賞青林桃花,觀民俗民風,覽古鎮風情”為主題的“古鎮春韻”大型活動又一次在江油青林口古鎮隆重舉行。高台戲巡遊、“變臉”、“吐火”、抬神賜福、舞龍燈劃旱船…….從古鎮場口開始,一路緩緩前行,沿半邊街,通過“紅軍橋”,到“文昌宮”結束,持續兩個多小時。看完表演,漫山遍野的桃花如霞似霓,吸引了大批遊人前去欣賞,人們紛紛與桃花合影留念。

風情

高台戲燒火龍

青林口鎮青林口鎮

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或大的傳統節慶的日子裡,青林口都要表演高台戲與燒火龍的民間藝術。高台戲是由四人抬著一個木架,木架上豎著一根木柱,上面可以站一個小孩。其表演的程式是:先在舞台下把架子紮好,架子上站一小孩,木柱上再站一小孩,然後4人抬著架子進入戲台。表演的內容由小孩的妝扮體現出來,表演動作主要是兩個小孩來完成。過去,主要表演的是傳統戲曲的內容,如孫悟空偷吃蟠桃、天女散花等,如今加上了紅軍的題材。高台戲的看點在於架上的小孩的表演和木柱上小孩的自始至終的平穩掌握。燒火龍是由一條長約30米的龍,由10來個壯年男子在舞台上進行表演。在龍頭上裝有火藥,點燃後,龍頭冒著煙和火花,通過舞龍的人的上下、左右舞動,使得龍頭金光閃爍,龍身上下騰挪。尤其在夜晚觀看燒火龍,極其壯觀和熱鬧。

古鎮集萃

紅軍橋

青林口鎮紅軍橋

連線老街、新街的橋。此橋是一座石砌三孔拱券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91年)。當時,是一座“飛檐列欄、丹腹浩瀚”的大型木橋,上有橋亭,能承受步、騎、車、轎的通行,名“合益橋”。嘉慶庚申年春(1800年),因“教匪跳梁,橋毀於火災”。當地有識之士,集資於清嘉慶戊辰(1808年)春動工,於第二年秋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橋。橋高7.8米,長23.7米,面寬6.5米,全以橋石鋪面,條石作欄。以兩頭街面為引橋,以十四步石階分兩段上到橋的中心。在中拱臨河的上游的一側,鑲有半懸空的精雕石鼉龍一頭,其頭向下游,尾在上游。橋上的亭樓據現有實物論證和文獻考查,屬晚清時補建之物。亭樓全為木結構建築,取懸山式分成三塊於橋面上。中間高樓與兩頭敞廳式建築相連,橋頭建有牌坊。形式為雙層飛檐,兩側檐口再伸向橋外。中間高樓使雙重飛檐八角向空,閣樓造型精緻,小巧玲瓏,每角系有金屬鈴一隻,微風吹來,叮噹之聲清脆悅耳。整座橋樓分別刻繪有各式花紋圖案及少數浮雕人物,木柱全漆朱紅色。此橋為廊橋式,晴天遮陽,雨天蔽雨。1935年4月初,紅四方面軍來到青林口,建立了蘇維埃政權。5月上旬,因戰事需要奉命轉移。其中有一位女紅軍戰士,因傷不能隨隊前行,便留在場鎮上楊銀匠家。後被還鄉團查出,女戰士大義凜然,毫不屈服,英勇就義於“合益橋”南頭的木柱上。解放後,青林口人民為了悼念這位女戰士,要求政府將“合益橋”改名為“紅軍橋”。1956年經江油縣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將合益橋改為“紅軍橋”。現紅軍橋及石刻標語為江油市文物保護單位。
青華觀
青林口鎮青華觀

原名菁華觀。距場鎮約半華里,在潼江的西岸陳家壩中央一稍高的旱坪山上。道觀座西向東,居高臨下,背靠大山,前臨500餘畝的陳家壩。站在觀門,俯視阡陌縱橫的田野,一望無垠。陳家壩三面環水,潼江河就象一條玉帶繞壩而過。道觀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系木結構,與一般廟宇相同,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每一翹角上吊有小鐵鐘一口,微風吹動,清脆悅耳。道觀周圍是粉壁圍牆,圍牆內外古柏參天,綠樹成蔭。
出青林口西場口(水巷子),過吊橋沿石板小路經過陳家壩約15分鐘即到青華觀。
文昌宮
青林口鎮文昌宮

位於老街火神廟前階外,原名魁星樓
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五年竣工。文昌宮大樓共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魁星點斗像,赤發朱衣,獨占鰲頭,見而生畏。中層是文昌帝君、武聖帝君、倉頡夫子幾尊坐像,威嚴肅穆,傳說此四尊坐像是一棵樹斷雕而成。下層是文昌行宮。文昌樓每層的橫樑、穿方,木柱上布滿了名人題寫的匾額與對聯。其中有一幅對聯是大清己酉科進士,龍安府學院大人符守龍(青林口人)的親筆手跡:“何以怡情,近水遙山堪入畫;略能適意,清風明月不論錢。”文昌宮面向街道的房檐下有一橫匾,是一匾三視,文意各不相同。正面看是“代天宣化”,側左看是“忠義參天”,側右看是“禹粟傳書”。文昌宮大樓系木結構建築,造型美觀大方。飛檐翹角瓦鋪琉璃。文昌樓與火神廟之間的街道兩側立有紅四方面軍長征時留下的石碑大字標語。文昌宮後依人字青山,前臨潼江流水,茂林修竹,氣勢雄偉。
禹王宮
青林口鎮禹王宮

又名湖廣館。位於青林口正街,清乾隆初年,由兩湖、兩廣移民陳等五姓聯合集資修建。館門上懸“川福永奠”金字匾額一道,光彩奪目。有大門兩扇,側門各一扇。大門左繪赤松子,右繪彭祖,側門左是神荼,右是鬱壘。進大門是戲樓,行人從樓下穿過磴三步石階是戲壩。戲樓正對著的是大殿。戲樓寬敞明亮,設計精巧,建築精美,由於年代久遠,維修不力,禹王宮破壞嚴重,大殿幾乎破壞。
另外,還有江西館(又名萬壽宮),位於新街上,左是“禹王宮”,右臨符姓住宅;陝西館,位於北場頭,距場鎮200米處的人字山西麓面的山坡上;黃公祠(從場鎮過吊橋即到)、付家大院(正街)可供參觀。

品茗用餐

青林口的豆腐是其一絕。其風味不亞於同屬川北的劍門豆腐。用本地的黃豆,磨製成豆腐,其特點是:白嫩、細膩、清香,有軔性。烹調方法有炒、炸、熘、燒、燉、汆、涼拌等,有上百種菜品。豆腐風味製作最好的是李氏豆腐莊和東粵大森劉記豆腐莊。此外,還有五香豆腐乾豆花素麵等小吃。

旅遊指南

位置與區劃

青林口鎮位於四川江油市東部。

青林口鎮青林口鎮

氣候與游季

青林口鎮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適宜春秋兩季前往遊覽。

進出交通

在江油市汽車客運站乘坐到馬角的班車,票價 10-12元,行程約兩小時。下車後轉乘到青林口的班車即可到達。
住宿

青林旅館:衛生條件不錯,二樓的雙人間外就是河心的綠地,景色怡人。

古鎮欣賞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青林口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