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燈

舞龍燈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龍燈的種類多,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板凳接起來的叫板凳龍。從顏色上看:有黃龍、赤龍、青龍等。舞龍的動作就更多了:雙龍戲珠、大龍捲小龍、小龍穿大龍、雙龍盤鏇,又分又合,始終不打結。中國人愛舞龍燈,至少已經有700年歷史了。我們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創造出“龍”這一形象,將它作為民族神聖的標記和符號,並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舞龍燈有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老百姓很喜歡。農民對龍更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由於對自然現象缺乏了解,人們想像天空雲中和海中都有龍,而龍是管雨水的,舞龍是為祈禱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這樣,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龍燈便包含了莊稼人美好的願望而長期流傳下來。

基本信息

概要

舞龍燈舞龍燈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風俗來歷

舞龍燈舞龍燈

來歷一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後未時排雲,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後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麼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後,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鐵牢,七天后斬首示眾。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後,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於是,土家人就製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

來歷二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訊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訊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醜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訊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衝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裡,餵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餵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蕩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鏇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捲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捲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來歷三

相傳,古代人們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是吉祥的化身,美好願望的寄託。傳說龍王興雲降雨,造福人間。龍作為一種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徵,是藝術創造的產物,它集獅頭、蛇身、魚尾、鳳爪於一身,匯勇猛、靈活、友善、高貴於一體,綜合了人民的理想、願望、智慧和力量,象徵吉祥與幸福。據傳,早在漢代時期,舞龍燈活動已很普遍。民間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傳至宋,舞龍在民間已很興盛,舞龍燈的形式和表演技巧已很完善。據宋代吳自牧所著《夢梁錄》中記載:“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此文載充分說明,到宋時龍燈已在大江南北地區活動。關於舞龍燈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年,晉陽大地旱情嚴重,玉帝讓金角龍王給晉陽地區播雨,而金角龍王將雨播到南方,淹死了很多百姓。玉帝知訊後,將金角龍王問罪貶斥,老龍王為贖罪,每年新春之際,下凡界拜訪百姓,許諾來年定降喜雨,讓晉陽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過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來歷四

1999年5月,台灣國語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注音版《中國民俗節日故事》,在一共25冊中的第一冊寫的《龍燈》一文記述板凳龍的來歷如下:
浙江省金華縣有一條大溪,叫做“靈溪”,溪水從北邊的奇靈山上發源。有一天,金華縣太爺動了惻隱之心買了一條大蛇,帶回家中飼養。一年,夏天特別炎熱,靈溪乾涸。縣太爺向上蒼祈禱:但願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縣百姓乾旱之苦!
夜裡,縣太爺夢到土地公公對他說:“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靈溪,自然就會有雨水降臨。”縣太爺醒後,馬上派人照做。過了幾天,果然下起雨來,解了百姓的乾旱之苦。
後來,人們為了答謝大蛇,不但燒香祭拜,還將大包大包的米丟進溪里,希望來年有個大豐收。但人們用米祭拜大蛇時,天氣變得很怪,不是太陽暴曬,就是大雨連綿。
縣太爺正為怪天氣煩惱時,大蛇回來了,並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也是掌管米糧的天神。由於不慎犯了天規,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後來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才讓土地公公放了我。但是,大家用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糧食,玉帝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縣太爺忙問:“有沒有補救方法呢?”大蛇說:“只要今後祭祀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雞鴨魚肉,以免玉帝動怒。”
縣太爺聽完謝過大蛇,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但是,縣裡還是有些人用雞鴨魚等葷食祭祀。玉帝知道後震怒:“靈溪巨龍,你不是說金華百姓已經知道悔過了嗎?金華百姓還在繼續糟蹋糧食!來人!將靈溪巨龍斬了!”巨龍被斬後,金華縣天天下紅雨,簡直和血一般;被分割的巨龍身體,從天上落下,分散在靈溪兩岸。人們知道後十分後悔,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用一條板凳一樣的龍燈把巨龍接起來,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分類

燈籠龍

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有、有、有鬍鬚。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線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參……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瀰漫,圍觀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余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鬚掛朋披紅,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煤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綢,品嘗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燈龍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儘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為送龍歸海。

草把龍

因此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鬍鬚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桿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曆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曆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板凳龍

傳說很久以前的元宵節,眾人觀龍燈會,有三個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勁,手舞足蹈,躍躍欲試,情急生智,舉起他們坐著的長板凳,模仿龍燈舞耍起來,十分快活。以後逐步形成傳統體育,平時以娛樂健身,節日期間表演比賽,深受土家人的喜歡。
板凳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普遍長條高凳,由三人抬舉,兩人在前一人居後的簡易式板凳龍;另一種用細篾紮成,有龍頭、龍尾、龍角、龍眼、龍嘴,再糊上各種顏色的鱗片,把紮成的龍放在板凳上,四隻木腳以示龍爪,非常形象美觀。
板登龍有獨登龍和多登龍兩種。獨凳龍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頭兩隻腳,第三人雙手抓住後頭的兩隻腳。舞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鬆手換位。舞龍尾者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擔任。舞龍頭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龍,由九條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為龍尾,其餘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板凳龍的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金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現今,板凳龍表演已搬上文藝舞台。

潑水龍

舞龍燈舞龍燈
土家族的潑水龍,亦是一種盛大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土司時期就普遍興起。潑水龍,是用柳樹條紮成,由龍頭、龍身、龍尾和滾寶組成。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即每月一洞,閏年為13洞。龍頭有眼、鼻、嘴、舌、角、須,形象逼真,龍尾翹上,能左右搖擺。舉龍頭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龍身、龍尾隨人著舉。滾寶,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在龍口前上、下、左、右飛舞,形成"龍搶寶"。
舞潑水龍,是在農曆六七月烈日當空時議定於龍日舉行。這天,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將裝滿水的水桶、水盆和潑水的水瓢、水槍等放在門前,待吹牛角、嗩吶和敲鑼打鼓的潑水龍隊伍來到門口,在鞭炮聲中男女老少,齊用水瓢、水槍、木盆的水不停地潑在水龍和赤身舞龍人的身上,誰家的水潑得多,就預兆誰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潑水龍時,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參加潑水,場面激烈歡快,熱鬧非常。

滾龍

滾龍,是怒溪十里畫廊巴人古寨大灣劉氏支系族人龍眉、棉花山村民及地樓村人賀新年的習俗;全長三十六米,共分十七節(又稱洞),用三十四人輪番舞動。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綑紮連線成龍骨,近五百個直徑二尺左右的蔑圈等距排列連線成龍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畫上斑斕的鱗甲,罩在篾圈上。龍頭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繪好龍頭模樣的布料。更為別致的是,龍頭龍身裝滿彩燈,夜晚舞動時,晶瑩剔透,五光十色,有如彩虹飛舞,尉為壯觀。領鎮寨英滾龍系此源傳。
現代的“龍燈”,也叫“龍舞”。身長20米左右,直徑60---70公分,內用鐵絲做成圓形,安上燈泡或蠟燭,外用紗布包裹塗色而成。舞龍者由數十人組成。1人在前用繡球鬥龍,其餘全部舉龍,表演“二龍戲珠”、“雙龍出水”、“火龍騰飛”、“蟠龍鬧海”等動作。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舞龍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企事業單位、民眾團體歌頌祖國、禮讚幸福生活的隆重熱烈的藝術活動。

毛龍

傳說中龍之一種。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說始見於。晉·王嘉《拾遺記·虞舜》:“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龍、魚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故置牶龍之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養一方藝。在許多民間藝術瀕臨滅絕的今天,外界知之甚少的民間藝術——毛龍,卻依然“燈火旺盛”,以其特有的藝術魄力及其大眾性。
據古籍《南中志》記載,毛龍起源於“夜郎竹王”的傳說:“有一女子院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狄”。後人以竹扎龍,以紀念夜郎王。原為怒溪十里畫廊巴人古寨大灣領寨土著名族——許家與圍家壩仡佬人歡慶春節的主要民眾文化活動,因“趕蠻奪業”、“調北填南”、“調北征南”戰事原因,僚人大部分遷移,一部分移居烏江流域石阡縣。現主要活躍於石阡湯山、中壩、甘溪、國榮等鄉鎮。一支毛龍一般由兩條主龍、兩條附龍和一個龍寶組成,表演時,在持寶的引領下,毛龍上下左右翻滾,時而頭上尾下舞成“螺螄鏇頂”,時而舞寶人與舞龍頭的人背靠背、頭枕肩,仰面朝天舞成“犀牛望月”,時而二龍相向,隨著持寶人上下翻滾,舞成“二龍搶寶”……。毛龍兩旁緊緊跟隨著兩條狗龍(傳說中夜郎竹王的獵犬),這是毛龍在編紮上區別於其它龍燈的主要特點,在表演中擔任著“小丑”的角色。它倆時而在前引路,時而留觀打鬥,時而殿後表演“二狗搶球”等等,惹得四周觀眾捧腹大笑。同時,表演中施以黃煙,整條龍在煙霧繚繞中若隱若現,場景蔚為壯觀。
在梵淨山東南麓怒溪土家族苗族仡佬族鄉,這塊神奇古樸的土地上,世代居住著土家、仡佬、苗等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在婚姻生育、飲食待客、喪葬禮儀、服飾居住、文娛活動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絢麗多姿的民俗,獨具特色的風味飲食,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歌舞,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學以及古樸神奇的地方儺戲。
“拜碼頭”,是怒溪十里畫廊大灣古寨巴人傳統的一項猜啞謎、對巴歌、說四言八句的民間活動。每年正月初九開始,大灣巴寨各家門前都安置一小凳,放上紅包、香菸等物,然後在後院壩擺上幾個啞謎“碼頭”,讓舞龍領隊的歌師來“拜碼頭”,猜啞謎說四言八句對歌,活躍春節喜慶氣氛。猜對一個就拆去一座“碼頭”,舞龍人就前進一步。如果歌師不博古通今,不知天文地理,不僅會丟人現眼,而且玩燈舞龍的人群,會被“碼頭”攔在山外,一時進不了山寨。歌師答對之後,主人就拆去“碼頭”,將紅包送給歌師。主人又用一硬紙板中鑿一園孔,用油燈照於園孔,拉住舞龍隊伍。精明的歌師答曰:“今日踏進碼頭城,只聽獅子鑼鼓聲,秦漢霸主稱雄後,三國用兵靠孔明。”主人用一蠟燭、一硯台、一柏樹枝,擺啞謎“梁山伯與祝英台”,歌師隨口答曰:“今日拜年上歌台,擺的碼頭不好猜,千古傳頌《柳蔭記》,梁兄化蝶祝英台。”歌師吼一句“扎西德勒”(吉利,吉祥如意),鑼鼓就乾脆鏗鏘地“噹噹”敲打,歌韻乾脆有力,鼓樂喧天,把土家人歡度春節玩燈舞龍的喜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歷史淵源

舞龍燈舞龍燈
龍的重要性竟超越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
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道具製作

“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龍尾的主要製作材料是竹、木、紙、布等,龍頭的製作,有的用紙制龍頭,有的用編織龍頭。紙制龍頭是先制一龍頭模具,將麻紙一面刷上漿糊,裱糊在模具上,這樣裱紙十多層,待乾後,割開紙層取掉模具,然後再貼合。最後用顏色彩繪,用麻兒和鐵絲製作龍鬚,眼睛有的製作火眼,有的只裝龍眼。龍頭還有的用竹子和鐵絲編織的,外皮用沙布包出來,裝上眼睛和龍鬚。龍尾也是用同樣的辦法製作。龍身是用竹皮和鐵絲製作,將竹皮製成圓圈,每個圓圈綁一根4尺多長的舞棒,然後用布全面包起來,上面彩繪上龍麟。龍的顏色大體有青龍、黃龍、金龍、烏龍等色,身長也不等,平年12節,閏年13節,這一民間傳下來的規矩,人們一直遵循著。龍身的每節距約5尺左右,每節龍身上裝置燈的叫龍燈(即舞龍燈),沒有裝置燈的龍叫舞龍。龍的裝飾特別講究,有較高的工藝藝術要求。龍燈的道具不用自己做了,龍頭,龍身、龍尾商店裡都可買到,它的製作工藝比自己做的要精緻美觀。

舞龍人和耍龍人的身著打扮,一般都是頭扎彩布,身著綢緞彩衣服飾,腳穿薄底武生快靴。衣服的顏色有紅色、黑色、藍色等。

表演形式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一般常用的動作有:“蛟龍漫遊”、“蛇蛻皮”、“龍頭鑽節”、“金龍追寶珠”、“龍騰跳躍”還有“龍頭龍尾齊鑽節”等。舞龍者步伐一般是用碎步而跑。耍龍燈在鑼鼓的樂曲伴奏聲中,巨龍追捕著紅色的寶珠騰飛跳躍,一陣子龍頭高聳似沖雲端,一會兒又騰空飛舞,好似蛟龍狂舞,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這樣高低錯落,蜿蜒盤鏇的精湛表演,使觀者陶醉。

兩千多年的龍燈史,演繹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積累的豐富的耍龍燈技巧,孕育著一代代舞龍人。每到春節元宵節時,龍燈在廣場上狂舞,氣勢十分壯觀。

樂器伴奏

一般是地方的民間鑼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