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把龍

草把龍

原是一種祈神驅瘟、防火、降雨的活動,後演變成一種健身娛樂活動。清同治《來鳳縣誌·風俗志》載:“五六月間,雨陽不時,蟲或傷稼,農人共延僧道,設壇誦經,編草為龍,擊以金鼓,遍舞田間,以攘之。”

基本信息

草把龍 草把龍

驅瘟。農曆五六月間,是田間稻穀生長期,病蟲多發,主要是稻瘟病,農民就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活動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動作與舞燈龍相同。舞龍隊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防火(遷火焰)。農曆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時舉行。

舞龍這天

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羅篩五穀雜糧,迎候舞龍隊。舞龍隊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還有一條一丈長的竹船,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眾人相隨。舞龍隊在土老司帶領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羅篩中的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撒一把。全村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炭火船抬到溪溝邊燒掉,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神遷出村寨,免火災保平安。舞草龍時舞者均赤膊,舞出各種技巧和動作。草把龍有“乾龍”和“濕龍”之分,“乾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龍到之處,圍觀者與之潑水,舞者一身透濕。

土家族在元宵節燒草把龍

在土家族的寨子裡,每到春節元宵結束的那一天,就要送燈和燒燈。元宵節的頭一天就由未滿12歲的少年兒童,用稻草紮成草把龍。草龍紮好後,用事先製作好的竹棒,穿扎在草龍上,用繩子綁好。一般從七截起,可以扎九截,11截或更多的截數。元宵節那天,由一幫少年兒童,舞起紮好的草龍,俗稱 草把龍,到各家各戶堂屋中舞動。表示驅邪或送神。凡草把龍舞到那一家,這家人就必須準備好送燈的禮品,主要有香紙蠟燭、粑粑、紅包。紅包看家庭的貧富封包,富裕的家庭可多送,貧困的家庭可少送,表示主人賢德大方之意。當全寨子每家每戶都舞遍了,就由鑼鼓隊和抬禮品香紙的大人們帶路,到村子比較僻靜的地方去燒龍,也就是燒燈或送燈。

龍燈燒過後

一年一度的春節也就到此結束,又進入新的一年。土家人為了新的一年陽春,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按照規定習俗,送燈和燒燈必須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結束,如果寨子太大一隻草龍不夠用,可以按照分組分戶數,扎兩隻或三、四隻龍,分頭負責到各片舞動,這樣以免掉落一戶人家。按照習俗,如果一個寨子中,草龍丟掉一戶不去遊動,那么這家人一年四季都要遭瘟遭災。一戶遭災全寨子的家家戶戶都不得安寧,故此,舞龍的隊伍切不要親疏哪一家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