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火龍燈舞

黃龍溪火龍燈舞

黃龍溪古鎮燒火龍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傍晚6時剛過,黃龍溪古鎮專門為燒火龍設立的專用場地。春節前,到雙流黃龍溪過春節,親眼看看這座明清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群。他們特別迷戀古鎮上那燒火龍的熱鬧場面。黃龍溪火龍燈舞所用火藥,是由秘密配方製成,特點是熱量低,火焰艷麗,耀人眼目,噴射有力,卻不傷及舞龍藝人的身體。

黃龍溪火龍燈舞簡介

黃龍溪火龍燈舞黃龍溪火龍燈舞
2008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現在的成都黃龍溪火龍是從南宋時期的舞龍發展起來的,歷史悠久,後來又經過不斷改造、創新和豐富,使黃龍溪的火龍燈舞日益的完善起來,成為祈禱新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民俗活動,再加之它以這座千年古鎮為依託,每年都會吸引許許多多的遊客來觀看。
“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都要大放異彩,轟動鄉鄰。舞龍隊伍共三組,由50人組成。在舞火龍前,“舞龍隊”整裝待發,焚香禱告;以雞冠之血祭祀,全場肅穆敬爺;祭祀完畢,龍頭率領,龍燈拜年,龍身騰舞,一招一式,格外吸引人。“舞龍”的高潮便是“燒火龍;一方是赤裸上身,以桐油或清油擦抹胸背,腰下僅穿一條緊扎褲腳的短褲的舞龍者。另一方是預備了大量焰火鞭炮,隨時準備襲擊舞龍人的街鎮居民和遊客。雙方在龍舞與焰火中你來我往,你燒我擋,攻防進退,煞是壯觀。

黃龍溪火龍燈舞淵源

中國民間藝術"火龍燈舞"起源於南宋時期。先民們根據"龍見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傳的關於主宰光明和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
“火龍燈舞”是祈禱新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民俗活動,舞龍隊伍共三組,由50人組成,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黃龍溪火龍燈舞都要大放異彩,轟動鄉鄰。火龍燈舞融龍、燈、舞、火焰於一體,神奇美妙,蔚為壯觀。
這裡不僅聚集了龍獅文化、蜀文化、水文化、三國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楹聯文化、民居建築文化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還留下了被譽為“十古”的古街道、古樹、古寺廟、古牌坊、古佛洞、古渡口、古崖墓、古民俗、古戰場遺址、古三縣衙門等眾多名勝古蹟,這裡還擁有河流、田園、山川等優美自然風光。
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每年正月初二晚上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舉辦火龍燈舞,有鑼、鼓、鈸、馬啷子樂器的伴奏,觀者持特製焰花噴燒裸身舞龍人,在一片焰花中映出龍騰人歡的喜慶景象。

黃龍溪火龍燈舞傳承

古鎮在清晨的煙雨中慢慢醒來,漸漸清晰。古木屋屋檐下,一對老夫妻早早地開門擺好小攤,放上自家製作和採購來的古鎮特產———竹葉煙燻豆豉和芝麻糕,還有進廟燒香用的香火蠟燭等,然後對著稀稀落落的行人叫賣。 他們還沒有任何的成交,但老人仍然不急不躁,悠閒地靠著竹椅。一位老婦舊時的閨中密友,與她並排坐下,叼上菸斗,兩人時而交耳密語,時而談笑風生,好不自在享受。眼前的一切,都那么充滿生氣,那么自然。老人和舊時閨中密友,在自家開的小店守鋪聊天,望遊客買點自製的豆豉和芝麻糕,以及進廟用的香燭。 古鎮不大,錦江一水繞鎮而東。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仍保存完整。現存的古街坊有7條,街內兩旁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屬全木穿斗結構,嚴謹的廊坊式古代建築樣式融入其中,街面由紅砂石板鋪成。現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桿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桿欄”文化的體現。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黃龍溪古鎮一街三寺廟,且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獨特格局,再加上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