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親王府

雍親王府

雍親王府位於雍和宮大街路東,雍和宮為其舊址主體,原址為太保街。雍正是歷史上著名的兇殘暴君。

雍親王府雍和宮
建造時間:康熙年間

建造地點:明代太保街,今北二環雍和宮橋南側

始王:胤禛(即雍正)

末王:胤禛(即雍正)

著名人物:雍正、乾隆

今日作用:雍和宮

地理位置

位於雍和宮大街路東,雍和宮為其舊址主體,原址為太保街

王府歷史

1.從太監官房到龍潛禁地

雍親王府雍和門
雍和宮在明代位於太保街,北京城東北角。那時作為明末太監們的官房,規制很低,只比老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灰瓦的屋頂和簡陋的庭院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地為皇子胤禛修建了一座府邸,它就是雍和宮的前身。胤禛因生母吳雅氏是宮女,所以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15歲時受封爵號“多羅貝勒”。清代宗藩爵號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六級。貝勒這個爵位並不顯貴。所以僅僅是沿用了明代的官房,並加以符合清代規制的改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晉封“和碩雍親王”。“親王”是皇帝近支親脈,他的舊宅也改頭換面,聲勢、規模都大大擴展。而且將正門、正殿、寢殿的屋瓦都換成綠色琉璃瓦。雍親王胤禛是康熙第四子,所以雍親王府也稱為四爺府。28年後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承繼帝位,年號雍正(1723-1735年在位),是為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將雍親王府改為行宮,賜此王府名為“雍和”,親王府作為行宮改稱“雍和宮”,便列入“龍潛禁地”。“雍和宮”一名也沿用至今。

2.雍正的“血滴子”特務機關總部

雍正是歷史上著名的兇殘暴君,他“陰沉剛毅,忌刻險譎”,尤以血雨腥風的皇位爭奪和殘害知識分子為甚。早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皇子胤禛從“多羅貝勒”被晉升為“和碩雍親王”時,就已經進入了其殘暴統治的開端。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已達到你死我活的階段。胤禛因母親地位低下,所以表面上不參與皇位爭奪,暗地裡卻在策劃陰謀,加緊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林高手,訓練精幹特工,打造了一支四處獲取情報、剷除異己的特務組織。傳說,在康熙病危的彌留之際,胤禛正是依仗其特務機關偵知內情,乘機篡改遺詔,最終奪嫡成功,篡奪帝位,登上大寶。胤禛最終能以處於弱勢的政治力量在奪儲鬥爭中取勝,完全依靠他在雍親王府中精心籌建的“粘桿處”特務情報組織。所謂的“粘桿處”在雍正即位後成為一個公開的情報組織,它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

隨後雍正又依仗其“粘桿處”特工組織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搞文字獄,消滅朝中異己,殘害知識分子,濫施酷刑,遍及臣民。他將《西征隨筆》的作者汪景祺以“語涉譏訕”的罪名“照大不敬律斬決”,“妻子分別發遣”。此外,《清代文字獄檔》里也曾記述:江西考官查嗣庭以出試題“維民所止”,被判為影射“雍正無頭”之大逆罪,押解進京,死獄後戮屍梟示。中試舉人也一律取消拿問。雍正的文字獄是清代知識分子最為殘酷的浩劫,然而清朝正史卻當然會把胤禛記載成一代明君:“幼耽書史,博覽弗倦”,45歲登基,在位13年(1723-1735年),“籌度事理”,“燭照如神”。

雍正即位後,特務機關的功能除迫害知識分子外,也無孔不入地監察和控制著所有官員。雍親王府里那些訓練有素的特務仍在到處活動和刺探情報,讓雍正的觸角伸到每一個角落,全面掌控整個國家。雍正朝官員的清廉想必也與此密切相關。

雍正即位前的殘忍手段和即位後的文網森嚴為他的統治蒙上了恐怖的面紗。然而,在市井民間的通俗文學裡,平民百姓的戲謔又刻意給這位暴君賦予了某種童話色彩。雍正的各種荒誕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往往被刻畫成一個謀略蓋世的陰謀家,手下控制著一大群使用殺人利器“血滴子”的俠客,能取敵人的首級於千里之外。直至清末民初,關於雍正生平與特務機構的小說仍然盛行,“血滴子”直到今天還是一個讓人耳熟能詳的辭彙,意義更是擴展為陰謀、專制、鐵腕、暴力的象徵。這一切有它真實存在的歷史根源,那就是當年設在森嚴的雍王府中的特務機關的總部。

雍正遷入紫禁城後,閒置的王府一半闢作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修行的僧院,另一半留作行宮。雍正三年(1725年),行宮失火被焚後,剩餘的一半改名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卻仍繼續著情報工作。這種高度極權專制、踐踏人道的秘密警察制度直到乾隆年間才得以廢弛。

雍親王府的建築是皇宮的縮小,大小殿宇、連房及東書院內各建築,總共有1200間以上。原來分為正路天王殿、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之外,還有東書院,平安居、如意室、太和齋,以及海棠院、花園等處。說明當時這裡曾有花園。上述可知雍親王府花園概觀。

雍和宮內的宮殿群

3.雍正行宮改建為喇嘛廟

雍親王府雍親王府
1735年,雍正帝暴卒,弘曆繼承帝位,是為乾隆皇帝。乾隆帝鑒於雍正登基前在雍和宮居住30年,所以梓宮供奉在雍正帝生前寢殿“永佑殿”。移棺前,經晝夜趕工,昭泰門、雍和門、雍和宮正殿、永佑殿、法輪殿等處均改為黃色琉璃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說,黃色代表中央方位和至尊之義。我國自宋代起,皇宮的殿頂就多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雍和宮的牆垣塗成紅色,因為紅色在我國民俗中,歷來是吉祥、喜慶的標誌,並含有莊嚴、幸福的意義,在建築色彩上也屬最高等級。雍和宮與皇宮的規格相同,這就是它黃瓦紅牆的原因。以後,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永佑殿改名“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正院改為喇嘛廟。乾隆帝之所以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廟,正如他在《喇嘛說》碑文中所述:“蓋因蒙古奉佛,最信喇嘛教,不可不保護之,以為懷柔之道。”並以喇嘛教來保全“大清基業萬年盤石之安”。正因如此,雍和宮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使寺院具有奉佛和供奉清帝祖先的雙重職能。此後,乾隆皇帝大興土木,增建許多寺廟殿堂,從而使雍和宮規模宏偉,巍峨壯觀。

然而雍和宮興建之初和現在或許有所不同,在諸多文獻中都顯示其內部曾建有花園。金梁編著的《雍和宮志略》中也說:“在太和齋的西邊,有一座花木扶疏的小花園,園裡面的大小樹木,全都是西府海棠,並沒有別種雜樹。這座小花園,名叫‘香紅雨’,俗名叫‘海棠院’。海棠院四周,都有迴廊相通。在北部迴廊的前面,有殿房兩層,前殿叫‘清暉室’,後弘曆改名叫‘清暉娛人’。後殿叫‘賞心齋’,後弘曆改名叫‘高雲晴’。這兩層殿左右,全都有配房。這個地方是雍親王時代,胤的別室居住的地方”。清人曼殊震鈞在《天咫偶聞》中描寫道:“雍和宮,在國子監之東,地本世宗潛邸,改為寺,喇嘛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禮旗檀之像。飛閣復道,無非淨筵,畫壁璇題,都傳妙手。固黃圖之甲觀,紺苑之香林也。宮東為書院,乃昔之山池,入門為平安居、如意室、石假山環之。正室曰太和齋,後為海棠院,又後延樓一帶,樹石叢雜”。

雍親王府雍親王府
當時,京城沒有傳播藏傳佛教經典、儀軌的場所,乾隆皇帝為紀念他這位篤信佛教的父親,也為國家穩定考慮,向章嘉活佛詳細詢問了佛教在雪域是如何弘傳的、講論佛法的寺院是如何建立的等問題。章嘉活佛陳述之後,乾隆皇帝認為,“皇祖先帝在位時,廣弘佛法,現在我們若在皇城宮中創建寺院,定會使佛教復興。”章嘉活佛聞後,表示願竭力協助聖上,改建寺院。乾隆帝十分歡喜。關於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的事,就這樣由乾隆帝倡導,並與章嘉活佛商議決定了下來。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徵詢三世章嘉活佛意見的基礎上,正式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這裡成為皇家寺院,俗稱喇嘛廟,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由於雍和宮的前身為王府,所以它的建築格局異於其它的寺廟,宛若一座簡縮了的王宮。宮門面南,由南至北在長約480米的中軸線上,排列著牌樓、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綏成樓等殿堂樓閣。宮東西寬近120米,在主要建築的兩翼,兩兩對稱地建有鐘鼓樓和碑亭、密宗殿和講經殿、數學殿和藥師殿、班禪樓和戒台樓、照佛樓和雅木達嘎樓、永康閣和延綏閣,以及東、西順山樓,東、西配殿。

乾隆將雍和宮改建為寺院原因有四:一、此處出過兩位皇帝,乾隆皇帝認為此處是潛龍寶地,只有改為寺院最為合適。二、雍正在位時施行殘酷的特務政治,殺人太多,犯下罪孽,乾隆為其父懺悔超脫。三、乾隆的母親虔誠信佛,將雍和宮改建成寺廟可以滿足母親信佛的心愿。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乾隆出於國家穩定統一的政治目的,為了鞏固國土的安寧,必須加強與信奉喇嘛教的蒙、藏民族的關係,故把雍和宮改為喇嘛寺院。乾隆皇帝就是要通過雍和宮而加強清朝朝廷與蒙古和藏族地區的佛教界人士的關係,擴大清朝朝廷對藏傳佛教的影響力,逐步強化對藏傳佛教的管理,以達到他籠絡安撫蒙藏兩大民族的目的。

現在雍和宮中部有一座御碑亭,亭內有一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體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所撰的《喇嘛說》,記述了喇嘛教的來源和清朝政府對喇嘛教的政策,即“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輯藏安邊”,“定國家清平之基於永久”。碑文用漢、滿、蒙、藏四種文體書寫,漢文部分系乾隆御筆。

東八角碑亭。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內有漢白玉石碑一座,碑文用滿文和漢文書寫,記述了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的緣起

四體文碑亭與亭前香爐

4.世界之最——白檀巨木彌勒大佛

雍親王府雍親王府
萬福閣是雍和宮內最高的建築,在雍和宮的地位也最為重要。萬福閣殿內的彌勒大佛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木雕佛像,1990年被收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

雍和宮彌勒大佛見證了一段清乾隆皇帝與西藏七世達賴喇嘛友好的佳話。據清理藩院檔案記載,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世達賴因得乾隆派兵平定了西藏境內的一場叛亂,對乾隆十分感激。當時他得知乾隆欲為其家廟雍和宮建高閣,供大佛做寺後的壓軸,遂在西藏內外廣泛搜羅佛像,以求報答皇恩。恰好當時尼泊爾剛從印度運回一棵白檀巨木,達賴獲悉這個訊息後,立即以重金將白檀樹換了過來。白檀木由尼泊爾經四川,歷時三年方始運抵雍和宮。

乾隆見到這棵巨檀,十分歡喜,馬上任命京師的察罕活佛負責造像的設計和指揮,令養心殿造辦處的廣木作、漆作、木作、雕鑾作、如意館五處匠師會同中正殿造辦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造。因佛像太高太大,所以當時是先砌佛座,安置佛像,待佛像定位穩妥,再建萬福閣。因此雍和宮有“先建大佛,後建宮殿”的說法,後訛傳為“先建大佛,後有雍和宮”。大佛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雕刻成功,到現在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雕成的彌勒大佛通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佛像頭戴天冠,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全身瓔珞珠寶嚴飾,雍容華貴。這尊大佛面部莊嚴肅穆,頭戴五佛冠,其微垂的雙目、緊閉的嘴唇,給人以萬般慈祥之感。其左右肩上各有一花籃,籃內之花含苞欲放,花上有法物,左肩為淨瓶,右肩為法輪。雙手做“扶天蓋地”式,象徵著彌勒繼承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界講經說法,普度眾生。

萬福閣樓上原懸掛一串周長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稱“寶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徑有10厘米,為清乾隆年間制,現此佛珠藏於宮內。當人們立於這尊大佛前,要看清其面部,必須仰視,這表達了彌勒佛在兜率天宮高深莫測的意境。佛像的胸部正當樓閣的二層,面部在樓閣的三層之上。1992年,雍和宮對這尊大佛進行修繕並重新貼金,耗資50萬元。1993年10月,雍和宮舉行了隆重的彌勒大佛開光。

為當時太監的官房。 雍親王胤禛清聖祖第四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貝勒,四十八年受封雍親王。六十一年(1722年)即位,成為清世宗。他即位後將舊府更名為雍和宮,“設官置守”,雍正十三年(1735年)駕崩,停靈於此,殿寢改用黃琉璃瓦。乾隆十七年(1752年)該府改為喇嘛廟,從蒙古招來五百名喇嘛在里念經。今雍和宮為當時雍親王府的府西部分。當時全府還包括今雍和宮迤東到今藏經館胡同。今雍和宮僅為當時王府的主體,改為喇嘛廟時有所更作,但仍可一窺當年規模。

雍親王府地處安定門東城根南側,東鄰藏經館,東南為古剎柏林寺,西牆外是集賢街(今名雍和宮大街)。府邸分為東西並列的兩部分。西部是主體建築:宮門,宮門外有東西阿斯門,東阿斯門外有馬圈和車房。宮門內有東西翼樓,院內居中是正殿,正殿東西有順山房。正殿北邊是二門,左右與北房相連。二門內除東西配房外主要建築是寢殿。寢殿正北是後樓,東西與轉角廊房相接。東部是府中花園和生括區域。花園西側是西路正殿東側的順山房。花園裡有土山兩座。生活區域建築物較為整齊。
胤稹即皇帝位後,雍親王府作為“潛龍邸”,其中一半改為黃教上院,另一半作為皇帝行宮。但其後行宮被火焚毀。雍正三年六月,定之孫過繼為嗣。不入八分公溥元提出,誰要過繼必須拿出現金若干,先要給溥來辦喪事。族中一時沒有誰能拿出現金,溥元有錢,給溥來辦了喪事。溥來一生安分,從不浪費,不僅財產能與溥元相比,而且他在弓弦胡同的院落與東四六條的元公第占地面積、房屋間數也基本相等。不入八分公溥元承受了這份房產後,在1923年以六萬五千元的價格把東四六條元公第售出。買主當時寫的是英國人的名字。溥元在1927年去世,由毓彭承襲不入八分公。毓彭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1928後派出守護東陵時已三十五歲。被溥儀從宗室中除名之後,無論日偽統治,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他都沒參加正式工作,僅依靠出賣祖產維持生活,解放前夕陷入困境,依靠本家子侄不時接濟。五十年代,毓彭在京郊鐵家墳結束了他的一生。
毓彭堂兄毓連原在朝陽門南小街的羊尾巴胡同居住。1917年7月張勛康有為等擁戴溥儀復辟,段祺瑞馬廠誓師,通電討逆,向北京進攻。毓連院中落下一顆炸彈,遂搬到東四六條元公第居住。1923年元公第售出時,毓連在東直門南小街購買東頌年胡同40號遷入,院中有房屋十二間半。
隨著時光的流逝,東四六條元公第舊址變成居民院,屢經拆改,已無府邸舊觀。

破壞與保護

雍親王府雍親王府
在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日偽政權統治下,雍和宮遭受極大破壞,許多藝術品和珍貴文物被侵略軍和反動官僚竊取。到建國前夕,雍和宮已是雜草叢生,殿堂殘破。建國後,新中國政府對雍和宮的修繕極為重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到雍和宮視察。1950-1953年,國家撥巨款對寺院全面修繕,雕樑畫棟,金裝繡裹,使它再現往日的莊嚴和華美。1953年,印度、緬甸等七國僧侶代表團在這裡舉行隆重法會。1954年,達賴和班禪都來到雍和宮講經說法。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高棉的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來此朝拜。國內外遊人香客參觀、朝拜者絡繹不絕。

雍和門。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雍親王府正門。乾隆九年(1744年)改廟後稱天王殿。正中供彌勒菩薩像(又稱布袋和尚)。兩側為四大天王像:持琵琶者為持國天王、持寶劍者為增長天王、持水蛇者為廣目天王、持寶傘者為多聞天王。

雍和宮大殿前的須彌山。這是一件極富有宗教色彩的物品。在一個雕滿神像的石座上,有一漢白玉蓮瓣形水池,池中有一座由古銅鑄成的須彌山。它代表了佛教徒們想像中的小千世界,分上、中、下三部分即風輪、水輪、金輪。金輪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山頂上有一城關式建築,內有三重檐殿宇一座,象徵極樂世界。此物原先由明萬曆朝的司禮掌印太馮保所供奉,後移此

雍和宮內所有匾額均為乾隆皇帝親筆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

永佑殿。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和碩雍親王胤禛的寢殿。乾隆九年(1744年)改廟後更名永佑殿

從輦道向北穿過200米的輦道便進入了寺廟的大門“昭泰門”,各殿門楣上的匾額都是乾隆皇帝親筆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昭”意為顯揚,“泰”指平安、安定,也解釋為參拜天子之威儀。所以昭泰門實際是國家統一安定之門。

雍親王府雍親王府
雍和宮大殿是第二進殿堂,相當於禪寺的大雄寶殿,供奉的也是漢族寺廟中的豎三世佛,即過去世佛——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但兩側山牆下的十八羅漢卻改為與漢族寺廟中服飾、表情、膚色都很相近的塑法,有意塑造了幾尊膚色不同、飾物不一的羅漢像。他們有的面色黝黑、耳系金環;有的膚色赤紅,鬚髮捲曲。永佑殿是第三進殿堂,正中供奉的是無量壽佛,相當於漢族寺廟中的阿彌陀佛。

第四進殿堂法輪殿正中供奉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師宗喀巴像,他頭戴黃色尖頂僧帽,身披黃色僧袍,手中捻的是兩隻纏繞的蓮花,顯示出的是藏傳佛教大師獨有的風采。

在雍和宮兩側的配殿中,還有許多憤怒猙獰、威懾邪惡的密宗尊神的“法像”,他們與中路殿堂慈眉善目、超度眾生的顯宗尊神的“本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雍和宮中還有許多藏傳佛教所獨有的文物,如男女身佛、唐卡畫、度母像、壇城等。

參觀導航

地址:雍和宮大街128號
乘116路、13路公共汽車或捷運雍和宮下
電話:(010)64044499
周一至周日
09:00-16:00

北京名人故居

北京主要名人故居的地址,歷史等詳細介紹,同時有歷史名人的詳盡背景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