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桿處

粘桿處

粘桿處,也就是血滴子,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1722年繼位,年號雍正)創立的。是清朝的特務機關,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 ,早在其還是皇子時,便已創立。至其子清高宗後,逐漸被廢除。傳說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和特務機關,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早在其還是皇子時,便已創立。清世宗去世後,清高宗繼續利用“粘桿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清高宗死後,“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除。清朝早期設立的情治單位。“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是個普通官署,亦稱粘竿處。掌協助護衛並隨侍皇帝釣魚娛樂。管理大臣無定員,由王、公、額駙及滿蒙大臣內特簡。

基本信息

創建來由

顧名思義,"粘桿處"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清世宗還是皇子時,位於北京城東北新橋附近的府邸內院長有一些高大的樹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葉中有鳴蟬聒噪,喜靜畏暑的胤禛便命門客家丁操桿捕蟬。康熙四十八年,胤禛從"多羅貝勒"被晉升為"和碩雍親王",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裡卻制定綱領,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這就是“粘桿處”的來由。粘桿處,也就是血滴子,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1722年繼位,年號雍正)創立的。是清朝的特務機關,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早在其還是皇子時,便已創立。至其子清高宗後,逐漸被廢除。傳說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和特務機關,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早在其還是皇子時,便已創立。清世宗去世後,清高宗繼續利用“粘桿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清高宗死後,“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除。清朝早期設立的情治單位。“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是個普通官署,亦稱粘竿處。掌協助護衛並隨侍皇帝釣魚娛樂。管理大臣無定員,由王、公、額駙及滿蒙大臣內特簡。

具體情況

清朝早期設立的情治單位。“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是個普通官署,亦稱粘竿處。掌協助護衛並隨侍皇帝釣魚娛樂。管理大臣無定員,由王、公、額駙及滿蒙大臣內特簡。

0000

不過傳說清世宗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桿處"機關。"粘桿處"的頭子名"粘桿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他們大多是清世宗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桿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桿拜唐阿"統稱"粘桿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清世宗左右。可見"粘桿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指的就是粘桿處的這些人。不難推想,清世宗是把政敵比作魚、蟬、蜻蜒一樣的小動物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粘桿處"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清世宗三年,胤禛降旨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後的行宮並未改復黃色琉璃瓦,殿頂仍復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雖為皇帝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宮其實是一個森嚴的特務衙署,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為宮。還有一種傳說: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很可能清世宗的兒子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1711-1799.1736-1796年在位)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遺蹟,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已加以徹底翻修,將之平毀無痕。"粘桿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山下門洞前擺著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桿衛士"和四名"粘桿拜唐"坐在上面。清世宗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清世宗去世後,清高宗繼續利用"粘桿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清高宗死後,"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