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故居,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董必武,1886年生,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建國後,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出版有《董必武選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詩選》、《董必武年譜》。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基本信息

簡介

董必武故居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故居,位於紅安縣城關鎮民主街。董必武(1886~1975),又名用威,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建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革命時期,負責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工作。土地革命時期,任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等職。1947年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職。1949年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故居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有正房一進六開間,兩側廂房各一間,磚木結構。現闢為紀念館。

董必武故居,為一棟7間中式平房,坐西向東,面積120平方米。正中一間為小堂屋,上方香台依牆高置,大條桌放於中央,兩張圓椅分列兩旁,下方存放著董必武母親用過的紡線車、織布機和燈架。堂屋北面的後半間房,是董必武誕生地,中間原為二伯父董基哲夫婦臥室,後為董必武父母居住。二間房中各擺有一張四柱木質雕花舊式床。臥室前面是廚房,陳列著部分使用過的炊具。堂屋側面分別是董必武祖父和大伯的臥室。舊居原有房屋三棟,現存建築為1977年修復。除復原陳列外,舊居內還有二間用於輔助陳列,展出文字和圖片。董必武故居位於城關鎮正南街文化館大院內。整個故居包括院子、走廊、堂屋、臥室、灶房以及陳列室等,顯得清幽、古樸、雅靜、大方。

董必武故居圖片董必武故居圖片

在青磚院牆的圓門上方,綴有一塊長方形的漢白玉,鐫刻著由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法委書記任建新題寫的“董必武同志故居”七個金色大字。一棵枝繁葉茂的石榴樹,從院牆上伸出手來,向前來瞻仰的人們致意。在窄小的院子內鋪滿了光溜溜的鵝卵石。據說用這種石頭鋪地除雨天防滑外,還有另一種作用,就是當城外有敵人來侵犯時,可立即將它挖出送到城牆上作槍彈阻擊敵人。所以,在那時的黃安城內家家的院裡都鋪有這種石頭。跨過院門,沿著走廊,來到故居的堂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董必武母親當年用過的紡車,董必武母親蔡氏,勤勞賢良,操持家務,靠紡露水棉紗賺錢。什麼叫露水棉紗?據董必武后來回憶說:“就是當天紡的棉紗,第二天清早就挑到城裡去,那些露在外邊的棉紗就會沾上露水。”董必武的母親,一生就靠這紡線織布來維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看著這架紡線車,使我仿佛又看到了一個勤勞賢良的母親借著淡淡的月光,在嗡嗡地紡線。

在堂屋的右邊是一間小臥室,是董必武當年出生的地方,也是1910年董必武與黃俊貞同志結婚的房間。房間內很簡樸,只有一張床和兩口木箱。在這間臥室,董必武的母親生下了他們姐弟四個,兩個姐姐,一個弟弟——董覺生。

看完了臥室從堂室出來,靠右邊是一個灶房。當時董必武家是一個近30人的大家。祖父董其元有子女九人,除長女出嫁外,其餘八子均在身邊。董必武是三子董基文的長子。這樣一個大家庭是田無一畝,地無一升。全家生活

主要靠董必武的父親和四叔懷素教書、大伯和五叔向外借貸認息經營小商,販賣茶葉、紙、香燭之類的生意維持。二伯早年去逝,六叔、七叔當店員,八叔未成婚早歿。那時,每天吃兩頓飯,還要摻雜白菜、蘿蔔、紅苕、野菜等,只有過節的時候,才可以吃一頓象樣的乾飯。每餐是由奶奶掌勺,每人一勺,當然不足充飢。

靠堂屋左邊有兩間陳列室,展出了董必武同志把畢生精力獻給革命的部分照片和文物。

現在的故居,是1977年經上級批准修復的,在陳列室內有一個故居全貌的模型。實際的故居,有前後三排。第一排是做生意的,第二排是正堂屋,專門接待外來賓客。當時,董老在這個客廳里接待了許多進步青年。第三排是自家的堂屋和婦女勞動的房間。三排房屋均相連線,形成前後兩個院子,一個天井,現在修復的故居是第三排的房子,是經過大量的調查和考證才修建成的。

人物年表

董必武故居董必武

董必武,又名用威,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會

1914年留學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

1915年夏回國策動討袁軍事活動,曾兩次被捕入獄。

1917年至1918年,曾入川到萬縣、成都、重慶等地活動。

1920年7月,與陳潭秋籌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次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時,負責籌建湖北省國民黨組織,從事統一戰線工作。

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委會候補委員。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

1932年回到中央蘇區工作,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工農檢察委員會代表主席等職。

1934年秋參加長征。次年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代主席。

1937年底至1938年秋,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兼民運部部長,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增補為中央委員。

1938年10月,以中共代表和《新華日報》董事會董事的身份到重慶,參與了中共與國民黨的談判,並指導《新華日報》和八路軍駐重慶聯絡處的工作。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建立,他任委員、常委,後又任南方局統一戰線工作委員會書記,南方局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職,協助南方局書記周恩來領導國統區中共黨組織的活動,並開展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他主要做民主黨派領袖沈鈞儒、張瀾、黃炎培、章伯鈞等人的工作,向他們宣傳中共的政治主張和救國政策,出席他們舉辦的各種團結抗日的集會,支持他們發表的抗戰言論,逐漸將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吸引到中共的旗幟下。還積極做國民黨開明派和西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戰工作,對國民黨中主張團結抗日的馮玉祥、張冶中、邵力子、于右任等人開誠布公,坦誠相待,與他們結下友誼;對劉文輝鄧錫侯龍雲盧漢等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或親自交談,或派幹部聯繫。作為歷界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常在參政會上宣傳中共抗日救亡的主張,揭露汪精衛等親日派的投敵賣國罪行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活動。在1938年10月底舉行的參政會一屆二次會議上,為了督促蔣介石繼續抗日,他和陳紹禹秦邦憲林伯渠吳玉章鄧穎超等中共參政員聯名提出《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加緊全民族團結,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最後勝利案》。與其他中共參政員聯合張瀾沈鈞儒章伯鈞黃炎培史良等民主人士提出《加強國民外交案》、《嚴懲漢奸傀儡案》等一系列抗戰提案。

1941年1月,國民黨軍隊製造“皖南事變”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時,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鬥爭,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二屆一次會議,繼周恩來在《新華日報》題詞之後,寫下了“江南一葉是奇冤”的詩句,控訴國民黨頑固派同室操戈的罪行。他還約見民主人士,向他們介紹皖南事變的真相。在中共和愛國民主人士的努力下,迫使蔣介石集團停止了軍剿共,表示國共關係問題仍用政治方式解決。

1941年秋,兼任南方局宣傳部長。

1943年6月,周恩來回延安整風,他留重慶主持南方局工作。同年9月,他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二次會議上,擺事實,講道理,逐條駁斥了何應欽軍事報告中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的污衊,贏得愛國民主人士和國民黨開明人士的支持。

1944年,在其60歲生日時,中共中央讚揚他“代表著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沿地位,高舉著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不屈不撓地奮鬥著”。

1945年4月,他作為中共和解放區的代表,參加了中國代表團,赴美國舊金山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籤字。同年11月回到重慶,12月出任中共代表團代表出席了政治協商會議。其間,協助周恩來促成《停戰協定》簽訂並促使政協會議成功。領導南方各省中共地下黨組織恢復活動,發展力量,推進和平民主運動。

1946年5月,率中共代表團離重慶前往南京,並擔任中共代表協和駐南京辦事處主任。

1947年3月回延安,在解放區先後擔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常委、華北財經辦事處主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是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第十屆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在北京逝世。

人物逝世

董必武故居董必武逝世

1975年4月2日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1885—1975)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董必武是湖北黃安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後來在武漢從事教育工作。“五·四”運動時期,董必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0年,他與陳潭秋等人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董必武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他在湖北建立並發展了黨的組織。1927年董必武赴蘇聯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1934年,年近半百的董必武同志隨中央紅軍踏上了25000里長征的路途,經過一年的艱難跋涉終於到達陝北。抗日戰爭時期,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他代表中國解放區參加了聯合國制憲會議。建國後,董必武一直擔任黨和政府的重要職務。曾任國家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交通提示

門票:10元

故居:位於紅安縣城關鎮民主街。

北京名人故居

北京主要名人故居的地址,歷史等詳細介紹,同時有歷史名人的詳盡背景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