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失職

隱性失職

隱性失職是指黨政幹部工作中“不作為”的現象。幹部考核與提拔掛鈎是治理庸官懶政的有效方法。

表現

一工作人員上班時玩遊戲、聊天一工作人員上班時玩遊戲、聊天

一些領導幹部在崗不在狀態,“在其位不謀其政”,出工不出力,出力不盡力,“領導召見不獻一計,同級會商不見一詞,下屬請示不發一令”;

一些人“混”字當頭,無所用心、無所作為;

一些幹部辦事拖拉、工作推諉、紀律渙散、追求安逸,集中表現為“心懶、嘴懶、手懶、身懶”。

特別是一些單位的極少數副職領導幹部認為自己“上有一把手,下有幫手”,“站著不長,絆倒不響”,存在滿於現狀、貪圖安逸、作風漂浮、得過且過的現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保守主義、生活上的享樂主義、工作上的形式主義。同時,副職領導幹部“一紙檔案定終身”的現象也很普遍,不少副職領導幹部在同一崗位、同一職務上一呆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從“青春期”乾到“更年期”,思想上產生了惰性,工作上產生了慣性,給部門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政府部門形象的有效塑造帶來不利的影響。

民眾稱呼

對於上述庸官、懶官,一些民眾將其概括為“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並將這些人形容為幹部隊伍中“占著位子不幹事,拿著工資不出力”的“南郭先生”、“山寨領導”。

產生原因

首先是競爭“短缺”,動力不足。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學性,尚未形成競爭擇優的管理機制,特別是未能真正做到幹部能上能下。

第二個原因是問責“短路”,壓力不大。現有制度對於那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隱性失職”行為,尚未實行有效問責制度。
第三個原因在於考評“短腿”,活力不強。庸官之所以能混,懶官之所以能撐,跟目前比較模糊的考核方法不無關係。現行的幹部考核往往體現在年終的本人述職上。一個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過民眾和組織的測評和考核。同時,公眾對領導幹部的任命、升遷乃至考核、評價缺乏實質性的權力,甚至投訴無門,使那些沒有“硬傷”的幹部沒有壓力、沒有敬畏之心、沒有危機感。

治理

幹部考核直接與提拔掛鈎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向性很強。官員提拔與幹部考核直接關涉到每個官員的切身利益,通過建立“要么幹得好,要么交槍”的明確“買單制”,能有力地提高庸官懶政行為在官員提拔與幹部考核的權重,增加失職行為的風險,成為撬動官員加強工作主動性、示範性與創造性,促進模範履職的“阿基米德支點”。
可以考慮運用體制外的網際網路舉報以及體制內的與官員考核相結合。通過網際網路,廣大官員被置於人民民眾監督的汪洋大海之中,強大的外部壓力迫使他們不斷地努力改進工作、改進作風、為民履職。
庸官懶政的治理要依靠制度體系的建設:在行政程式方面,有些法律明確規定要集中處罰權和行政許可權,要“一站式服務”、“一個視窗對外”、“一次性告知”,用這些制度保證公務人員不至於推諉、拖延,保障相關人的利益;在問責制度上,現在國家也提出了凡是決策失誤、工作失職造成重大財產損失等情形的,都要被問責。被問責的方式除了公開道歉以外,還有停職檢查、引咎辭職、被免職等方式。在獎勵制度方面,要和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聯繫在一起,如果積極履行職責,從政績考核的角度來講就應該是被肯定的,應該與晉升提拔掛鈎。

改革示例

平江縣在全縣40個縣直單位實施了名為“差額競職”的系列改革措施,其具體做法包括:班子副職全員參與競職考驗。平江縣在此次改革中,要求全縣所有縣直單位的副職必須參與此次公開競職,接受考驗;民主集中嚴格篩選差額“挑戰者”,對參與差額競職的非班子成員設定了較為寬鬆的條件,為保證參與正式競職人員的高質量與代表性,該縣採取了“一初審二考察三測評四公示”的篩選辦法;公開競職演講,平等接受挑選。由組織部門組織召開單位全體幹部職工大會,全體現任副職與1名差額競職人選進行施政演講,公開陳述其德才表現、工作業績、對崗位的認識以及今後的工作打算等。
通過改革,平江縣先後有8名不合格副職領導幹部被淘汰,5名優秀幹部走上領導崗位。尤其是規定各級幹部只有年度考評達到“優等”等次才能具備被推薦提拔的資格,做到“平者讓、劣者下、能者上”,使庸官失去生存的土壤和市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