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

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

"5月5日,黃埔軍校最終正式成立並開學了,定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成果,黃埔軍校最大的價值在於培養了中國革命的軍政人才。 黃埔軍校的第一至第六期,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有中共黨員在軍校工作和學習。"

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

成立背景

黃埔長洲島位於廣州市區東南20多公里處,是一座山巒起伏、樹木叢生、四面環水、方圓6平方公里的美麗小島,島上築有炮台多處,隔江與魚珠、沙路炮台並峙,構成自古以來長洲軍事要塞,是由海上和虎門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清朝末年,還在這裡創辦了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這兩所學校的原址上,創辦了“黃埔軍校”,它的全稱是“陸軍軍官學校”,後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名雖多次變更,但校址不變,通稱黃埔軍校。
民國13年(1924年)6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創辦的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
孫中山想建立一所培養革命軍事幹部學校的願望已有很久了。他通過總結辛亥革命以來的失敗教訓,深深感到依靠軍閥的武裝是不可能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同時,列寧領導革命軍隊取得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也使他得到很大啟發。
民國10年(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孫中山欣然接受這個建議。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革命後,孫中山下定了建立軍校和革命軍隊的決心。他回到上海就多次與李大釗、林伯渠、陳獨秀等共產黨領導人商談,與蘇聯代表越飛會談,要求中國共產黨和列寧派人幫助。
1923年8月,他委派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和共產黨代表張太雷等4人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 ”,赴蘇考察政治、軍事。他還親自勘定黃埔長洲島做校址,把建校工作抓得很緊。中國共產黨派李大釗、林伯渠等人也與孫中山進行多次會談,討論了兩黨合作共同革命問題和如何建立革命軍隊問題。
民國13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在廣州鐘樓召開,宣告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會議期間,正式決定建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並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同年1月24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籌備委員長,王柏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宋榮昌、鄧演達、張家瑞為籌備委員。中國共產黨委派張崧年(申府)參加籌備工作。
1月28日,孫中山指定以黃埔長洲島的原清代水師學堂和陸軍國小為軍校校址。2月6日,在廣州南堤設立黃埔軍校籌備處。孫中山並先後聘請鮑羅廷為政治顧問,加倫為軍事顧問。
2月21日蔣介石突然辭職回上海,後返浙江奉化,並發放遣散費,幾致軍校流產。2月23日,孫中山在蔣介石致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辭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職的函件上批示“不準辭職”。在同一天,孫中山派廖仲愷代理該委員會委員長,負責籌建軍校。不久,孫中山派許崇智到奉化勸告蔣介石回校,蔣介石於4月間才重返廣州。5月上旬,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委派廖仲愷為駐校國民黨代表;第一期學員500人也全部入校。5月5日,黃埔軍校最終正式成立並開學了,定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成立
兩年前的6月16日,是陳炯明叛變革命的日子,兩年後,孫中山選擇這個特殊的日子作為軍校的開學典禮日,是要人們記住這個沉痛的教訓,為建立一支革命的軍隊而無私奉獻、努力奮鬥。
6月16日國共兩黨人士500多人,隆重舉行了開學典禮。孫中山以國民黨總理的身份親臨致詞,發表重要演說,指明軍校宗旨: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他在這個著名的開學演說中號召全體師生:“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不“貪生畏死”。他還親自批准將這樣一幅對聯貼在軍校大門上: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孫中山還親自製訂了"親愛精誠"的校訓,批准了軍校校歌。
軍校直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總理、校長、黨代表組成校本部。校本部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部和總教官室。後增設教育長、參謀處長,教授部與教練部合併為教育部,政治部一仍舊制,其他各部均改為處。後又增設軍法處、軍械處和入伍生隊總隊長。教學貫徹執行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針。軍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以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為多;還有來自越南、朝鮮、馬來亞和泰國的革命青年。
黃埔軍校建立後,孫中山從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方針政策上給予巨大的關心和指導,同時孫中山也非常關心軍校的建設和發展。1924年8月31日軍校開學兩個多月後,孫中山就到軍校視察。以後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軍校“海關樓”小住,檢查工作,聽取匯報。要求師生嚴格掌握“政治與軍事並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方針,並根據“親愛精誠”的校訓,倡導“團結”、“犧牲”、“奮鬥”三大精神。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先生為商討國是北上之前,特來軍校檢閱學生的演習,讚許學生“ 忍苦耐勞,努力奮鬥”,還叮囑師生:“不論是國民黨員或是共產黨員,為了革命事業,都應該把鮮血流在一起”。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重,當他獲悉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骨幹的東征軍勝利的訊息時,馬上電告廣州黃埔學校黨代表廖仲愷、校長蔣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要愛惜黃埔學生,並對隨軍東征的學生表示親切的慰問。當軍校領導向學生們宣讀孫中山先生髮來的電報,宣布軍校學生克日開拔返校時,全體學生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軍校的學生在孫中山辦校思想的指導下,經過學習和訓練,具備了良好的政治、軍事素質。1924年10月,軍校師生參加了平定廣東商團之亂,首樹軍威。1925年參加兩次東征和南征,先後擊潰了陳炯明、申葆藩、鄧本殷等反動軍閥,從而統一了廣東,鞏固了革命根據地。 1926年又參加北伐戰爭,連戰皆捷,戰果輝煌。
校本部是軍校的最高領導,它直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孫中山、蔣介石、廖仲愷組成。校本部下設政治、教授、訓練、管理、軍需、軍醫6部。政治部先後由戴季陶、周恩來、汪精衛、邵力子、熊雄等人為主任,聶榮臻為秘書,惲代英為教授部主任教官,胡漢民、肖楚女、張秋人、安體誠等人為政治教官;王柏齡為教授部主任,葉劍英為副主任;李濟深為訓練部主任,鄧演達為副主任。聘請鮑羅廷為總顧問,還聘請加侖將軍等幾十名蘇聯紅軍幹部擔任顧問或教員。學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政治等。學制為6個月。1924年10月,黃埔軍校創設教導團。團、營、連均設黨代表。
黃埔軍校堅持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軍事教育分為軍事理論和軍事訓練兩個方面,既學習步兵操典、戰術學、兵器學、射擊規範等軍事理論,又教以制式訓練、實彈射擊和野外演習等軍事技術。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論為主要內容,課程有:三民主義、國民革命概論、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社會主義、社會進化史、經濟學等。周恩來親自給學生作過《軍隊中的政治工作》、《武力與民眾》等講演。譚延凱、張靜江、毛澤東、劉少奇、蘇兆征、何香凝、魯迅等人也應邀到該校作過專題講座。軍校的政治工作以共產黨人為主體,他們被"視為學校中的革命靈魂。"
黃埔軍校師生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戰爭中起模範作用。
如民國13年(1924年)10月在鎮壓商團叛亂中,軍校師生英勇出擊,配合友軍採用"火攻",僅一天內就徹底打垮叛軍。次年初,盤踞於東江的陳炯明乘孫中山病重北上,廣州國民政府群龍無首之際,悍然發兵進犯廣州。廣州國民政府組織以黃埔學生軍教導團兩個團為主力的"東征聯軍"討伐陳炯明。同年6月,駐廣州的桂軍首領楊希閔、劉震寰乘革命軍遠征東江,在廣州舉兵叛亂,廣州國民政府危急萬分。黃埔學生軍奉命回師廣州參加平亂,很快擊潰叛軍,保住了廣州國民政府。這時,被打敗的陳炯明捲土重來,國民政府於同年10月舉行了第二次東征。這時,黃埔學生軍已擴編為國民革命第一軍。他們攻克號稱天險的惠州城,接著,東征軍分三路直搗東江,於11月初收復東江,平定了廣東最凶頑的軍閥陳炯明。

貢獻
民國15年(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黃埔學生軍成為北伐軍重要骨幹力量。葉挺獨立團是北伐的先鋒,該團參謀長周士第、團參謀董仲明、營長曹淵、許繼慎、連長盧德銘和袁也烈等是黃埔軍校第一、二期畢業生。該團在汀四橋、賀勝橋的關鍵性戰役中,創立奇功、北伐軍從此長驅直進,在半年多時間裡就占領了半箇中國。
民國15年(1926年)3月1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易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是日舉行成立典禮。校長蔣介石、國民黨代表汪精衛及各部處主任宣布就職。
從民國13年(1924年)5月創辦至民國16年7月,黃埔軍校共招收了6期學生,共培養了2萬多名幹部,其中除了第五、六期是在蔣介石公開叛變,大革命失敗後畢業外,其餘1-4期共4981人,都是大革命時期畢業的,大都成了創建和壯大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力量,有的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軍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926年3月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集中統一培養軍事政治人才,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把國民革命軍第二、三、四、五、六軍開辦的軍事學校合併到黃埔軍校,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還先後建立潮州、南寧、長沙、武漢分校,軍校改組時增設副校長,由李濟深擔任。
黃埔軍校的創辦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當孫中山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一系列的失敗使他認識到,在革命鬥爭中,組建一支忠於革命的軍隊何等重要。他決心仿效蘇俄紅軍建軍經驗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軍隊的基礎, 創辦黃埔軍校,是孫中山革命事業中的重大決策,也是他歷經數次挫折和失敗後作出的英明抉擇。
在參照蘇聯模式後,軍校以孫中山提出的“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採取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為國共兩黨培養造就軍事政治人才。為此國共兩黨對該校都極為重視,皆選派重要幹部到校任職:孫中山親自兼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黨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熊雄先後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60多年後,當年的學員對當天依然記憶猶新:當日檢閱台正中央高懸校訓:“親愛精誠”,兩邊配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正是孫中山試圖通過黃埔師生為紐帶,團結兩黨共同革命的寫照。
然而歷史的書寫並非一廂情願。黃埔軍校機構龐大,組織嚴密,從一開始就是全國軍事精英雲集之地。黃埔軍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人戴季陶因國共合作,在軍校開學12天即辭職,預兆了未來黃埔師生的分裂。此後,周恩來從法國回國擔任政治部主任一職,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正式下令籌建黃埔軍校後,決定在全國19個省招生考試。由於當時全國許多省區尚在軍閥統治下,無法正常報考,只能委託各地黨組織及參加國民黨“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紹。儘管如此,報名人數依然超過計畫招生人數三倍多。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對創辦黃埔軍校給予大力支持,除派來軍事顧問小組外,還向軍校贈送了大批武器和經費。而蔣介石則從保定軍校、雲南、廣東、浙江的陸軍講武堂、江西海陸軍講武堂、日本士官學校中挑選眾多人員任教職。
20年後,國民黨方面黃埔師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有近40人;共產黨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自黃埔,十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銜的57名上將中有黃埔師生9人。由於國共兩黨分裂後,黃埔軍校成為國民黨的軍校,所有黃埔出身的共產黨將領都畢業於前五期,如此密集程度,在世界軍事教育史上都絕無僅有的。
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成果,黃埔軍校最大的價值在於培養了中國革命的軍政人才。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因代表著中國未來的希望,而成為國共雙方爭取的對象。許多黃埔學員同時加入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隨著兩黨的徹底決裂,不得不從同學變成敵人。在鄧演達倡導下建立的黃埔軍校中間派“黃埔革命同學會”被蔣介石全部逮捕後,黃埔軍校的學員只能成為朋友或者對手。儘管國共兩黨同學曾經共同參加北伐東征,但隨著“中山艦事件”,此後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黃埔軍校學員徹底決裂。從1924年一直到1950年,黃埔師生斷斷續續相互對峙交戰26年。
抗日戰爭是黃埔師生可以稱得上的“第二次合作”,也是他們軍人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1937年8月,黃埔四期學生林彪在山西取得“平型關大捷”;1939年底,黃埔一期學生杜聿明在廣西崑侖關大敗有“鋼軍”之稱的日軍板垣征四郎師團,獲得廣西“崑崙關大捷”。黃埔軍人在國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現出革命軍人視死如歸的精神,無數黃埔軍人血灑疆場。然後抗戰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林彪和杜聿明在東北重新兵戎相見。
回想當年,眾多有志青年為共同理想來到黃埔,卻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揚鑣。黃埔校友未能實現孫中山先生“親愛精誠”校訓,實現中國統一,不能不說是最大遺憾!

孫總理在開學典禮上發言
來賓、教員、學生諸君:
今天是本學校開學的日期。我們為什麼有了這個學校呢?為什麼一定要開這個學校呢?諸君知道中國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現在得到的結果,只有民國之年號。沒有民國之事實。像這樣看來中國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個空名,所以中國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敗。就是到今天,也還是失敗。至於世界上的革命,在我們以後發生的情形,是怎樣呢?六年之前,有一個鄰國,和中國毗連有一萬多里,跨歐、亞兩洲來立國,比中國還要大,在歐戰之前。是世界上頭一個強國。當歐戰期內,便發生革命。他們的革命,後過我們六年。這個鄰國是誰呢?就是俄國。俄國革命,雖然是在中國的革命六年之後,但是說到結果,他們的是徹底成功。我們拿兩國歷史來比較。就對內一方面來說。中國從前革命,是對外來的滿洲人。滿清皇帝的權威,到我們革命的時候,已經很薄弱,政治也很腐敗。當那個時候,滿洲的國家勢力,是世界上最衰微的國家,比較俄國對他們皇帝革命的時候是怎么樣呢?俄皇是本國人,又是俄國的教主,在國內的威權是第一,當沒有革命的時候,俄羅斯的國勢,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像這樣比較,可以說中國是對權勢很薄弱的皇帝來革命,俄國是對權勢很強盛的皇帝來革命,所以就對內這一方面講,中國革命是很容易的,俄國革命是很艱難的。就對外一方面說,俄國革命之後,所遇到的障礙是很大的,中國革命之後,毫沒有人干涉。在革命之前,外國人雖有瓜分中國言論,我們也怕到革命的時候,受列強的干涉,但是發生了革命之後,列強毫沒有理會,俄國發生了革命之後,遇到外國人的障礙,不只是言論,並且實受兵力的干涉,各國軍隊侵進俄國境內的,有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和義大利。以及其它各小國的軍隊,外國人集合全世界的力量來干涉俄國。像這樣看來,我們革命,只在內對付一個很衰弱的政府。俄國革命,在內要對付一個威權很大的政府,在外還要對付全世界的列強。所以更就對外一方面講。中國革命也是很容易的,俄國革命也是很艱難的,為什麼俄國遭了那樣大的艱難,遇了那樣多的敵人,還能夠在六年之內,把所有的障礙都一概打消,革命是徹底的成功?我們革命的時期比較俄國要長一半,所遇的障礙又不及俄國的大,弄到至今,革命還是不能成功呢,由中國和俄國革命的結果不同,推求當中原因,便是我們的一個大教訓,因為知道了這個教訓,所以有今天這個開學的日期,這個教訓是什麼呢?就是俄國發生革命的時候,雖然是一般革命黨員做先鋒,去同俄皇奮鬥。但是革命一經成功,便馬上組織革命軍,後來因為有了革命軍,做革命黨的後援,繼續去奮鬥,所以就是遇到了許多大障礙,還是能夠在短期間之內,大告成功。中國當革命之時,在廣東奮鬥的黨員,最著名的有七十二烈士,在各省舍身奮鬥的黨員也是不少。因為有了那些先烈的奮鬥,所以武昌一經起義,便有各省回響,推倒滿清成立民國,我們的革命。便有一部分的成功,但是後來沒有革命軍,繼續革命黨的志願,所以雖然有一部分的成功,到了今天,一般官僚軍閥,不敢明目張胆,更改中華民國的正朔,至於說到民國的基礎,一點都沒有。這個原因簡單的說,就是由於我們的革命,只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因為沒有革命軍的奮鬥,所以一般官僚軍閥,便把持民國、我們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什麼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從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同學,就是將來革命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立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命,還是永遠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校訓

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
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

中華民國13年黃埔軍校於廣州成立,首任校長蔣介石先生親自擬選“親愛精誠”為校訓,呈交國父孫中山先生核定後使用。其目的乃在造就“頂天立地”和“繼往開來”的堂堂正正革命軍人,發揚黃埔精神。
國父孫中山先生核定“親愛精誠”為黃埔軍校校訓,正是孫中山先生衷心希望借黃埔軍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和通過黃埔軍校師生為紐帶,團結國共兩黨共同革命的寫照。
首任校長蔣介石先生於中華民國14年元旦對黃埔軍校學生訓話中闡述:“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

黃埔軍校前六期的共產黨員
黃埔軍校的第一至第六期,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有中共黨員在軍校工作和學習。為研究黃埔軍校共產黨員與黨的組織的歷史情況,近年來我對黃埔軍校前六期的黨員作過一些考查,現將目前所能辯認的前六期的中共黨員(可認是黃埔軍校教職員或學生,且為1927年夏秋以前已加入共產黨者)的名單開列如下,並對各期黨的組織情況略作說明。其中會有許多錯漏,敬請識者批評、補正。
第一期
黃埔軍校第一期於1924年3月27日舉行入學考試,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同年11月畢業。在本期工作和學習的中共黨員如下:
教職員:張嵩年(張申府,入黨時間1920.10,中共北京小組),周恩來(1921春、中共巴黎小組),茅延楨(1922.7),曹石泉(1924),金佛莊(1922.9,曾列席中共三大),郭俊(1923),嚴鳳儀(1923),葉劍英(1927.7),胡公冕(1921.10),徐堅(1923),徐成章(1923)。“名錄”上缺名的:章琰(約1924),毛簡青(1922),李公俠(約1924)等。以上教職員共14人。
進校前入黨的:楊其綱(1924春),劉仇西(1922夏),游步瀛(1923),王逸常(1923.11),蔣先雲(1921、10),張其雄(1922春),伍文生(1923冬),譚鹿鳴(1923),江鎮寰(1924),宣俠父(1923),唐際盛(1922),董仲明(1923),李漢藩(1922.4),洪劍雄(1924初),許繼慎(1923.12),彭乾臣(1923.12),趙枏(1922),趙子俊(1921春、中共武漢小組),白海風(1923),張隱韜(1922.7),李之龍(1921.12),楊溥泉(1923.12),陳賡(1922),趙自選(1924春),郭一予(1923),劉雲(1924),榮耀先(1923.4),文起代(1924年春)。共28人。
進校後入黨的:徐石麟,傅維鈺,陳選普,唐同德,徐向前,羅煥榮,王爾琢,顧濬,宋希濂,戴文,王泰吉,賀聲洋,鄭洞國,張際春,唐震,余海濱,周士第,唐澍,郭德昭,文志文,梁錫祜,黃鰲,李奇中,孫樹成陳子厚,曹淵,江世麟,廖運澤,閻奎耀,梁乾喬,樊嵩華,韓濬,葉彧龍,梁文琰,譚其鏡薛文藻,吳乃憲,孫天放,李其實,孫一中,侯鏡如,陳述,宋文彬,冷相佑,劉明夏,馬維周,馮達飛,俞墉,吳展,刁步雲,張伯黃,李光韶,何章傑胡煥文,左權,李默庵,袁仲賢,劉楚傑,楊潤身,彭繼儒,黃雍,蔡升熙,陳烈,劉立道陳啟科李隆光黃錦輝,黃第洪,李人乾,劉銘,史書元,共71人。以上進校前後入黨的一期生共99人。
黃埔直屬支部 中共黃埔第一期直屬支部,約於1924年8月成立。第一期支部由蔣先雲任書記,王逸常任宣傳幹事,楊其綱任組織幹事,許繼慎、陳賡任候補幹事。支部書記蔣先雲參加過領導安源、水口山工人運動,是由毛澤東介紹加入共產黨、並由毛澤東介紹投考黃埔軍校的。
第二期
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從1924年8月開始分批入校,學生總共450人,至1925年9月宣布畢業。在本期工作和學習的中共黨員有:
教職員:周恩來,邵力子,魯易,黃鰲,袁炎烈,王逸常,譚其鏡,楊其綱,傅維鈺,黃第洪,戴任,吳明,陳作為羅振聲,周逸群,王柏蒼,成恭寅,黃錦輝,共18人。教職員“名錄”缺名的:卜世疇,包惠僧,胡允恭,羅漢,廖乾五,楊嗣震,徐夢秋,共7人。二期教職員總共25人次。
學生:黎鴻峰蔡鴻猷,羅振聲,鄺鄘,吳明,程俊魁,余灑度,王秉璋,符明昌,陳恭,盧德銘,練國梁胡秉鐸,陳作為,宛旦平,吳道南,蔣友諒,王一飛,張炎元,張堂坤,麻植,古懷,王柏蒼,周逸群,李勞工,謝宣渠吳振民,姚世昌,共28人。“同學錄”缺名的:蕭人鵠,覃異之,廖快虎,劉光烈,王中,梁伯龍,陳進軍鍾亞裕,共8人。以上二期生共36人。
第二期支部 中共黃埔第二期直屬支部約於1924年11月成立,以楊其綱為書記,余灑度為組織幹事,周逸群為宣傳幹事,麻植、王逸常為候補幹事。支部書記楊其綱是第一畢業生,1924年春加入共產黨,是由中共北方區委派出、由李立三、於樹德、於方舟等介紹投考黃埔軍校。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立後,直接領導黃埔黨的工作。廣東區委軍委由周恩來任書記,成員有徐成章、李富春、聶榮臻、張伯簡、熊雄等。
第三期
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從1924年冬末開始入學,1925年6月編為正式學生,1926年1月宣布畢業。在本期工作和學習的共產黨員有:
教職員:邵力子,宋文彬,吳展,焦啟鎧,魯易,聶榮臻,魯純仁、楊其綱,鄺鄘,朱雅零,盧德銘,袁炎烈,黃第洪,譚其鏡,楊溥泉,曹蘊真,薛卓中,伍樹帆,陳奇涵,楊寧,范藎,韓濬,董仲明,孫樹成,陳選普,賀聲洋,覃異之,廖快虎,劉楚傑。以上共29人次。
學生:王鄂峰石衡鍾,申朝宗,古宜權,朱雲卿,朱斌,李乾元,吳光浩,余少傑,周恩渭,周邦采,姜鏡堂,胡燦,胡承焯,段子中,范宏亮,唐克,陳永芹,徐康,徐介藩,張獲伯,符節,曹伯球,曹素民,常乾坤,黃克鼎,黃鐵民,黃偉斌,斯勵,焦啟愷,彭哲夫,熊受萱,葉古衣,廖卓然,劉軼超蔣作舟,蔡晴川,饒春榮,穆世濟,郭光彩,周玉冠車鳴驤,金錫祺,共44人。“同學錄”缺名:章夷白,黃文杰,蔡林蒸,曾乾廷,陳順侯,共5人。以上三期生共49人。
第三期支部 中共黃埔第三期直屬支部約於1925年夏秋之間成立,以楊其綱為支部書記,曹素民為組織幹事,段子中為宣傳幹事,焦啟愷為候補幹事。曹素民1924年在上海參加工人運動,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段子中1923年加入共產黨,曾在安源從事工人運動。焦啟鎧1925年加入共產黨,並當選為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別區黨部第三屆執行委員、財務委員。聶榮臻回憶:1925年下半年,黃埔軍校已成立了一個由魯易、聶榮臻二人負責的“黨團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之下,設立了幾個支部和小組,政治部中共支部由聶榮臻負責。
第四期
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從1925年秋開始招生,陸續入學,1926年3月經考試升為正式學生,3月8日開學。此時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特設政治科。同年10月畢業。在本期工作和學習的共產黨員如下。
教職員:邵力子,熊雄,於樹德,惲代英,陳啟修,戴任,范藎,楊寧,安體誠,廖劃平,李合林,張秋人,吳雲,王懋庭,楊其綱,鄺鄘,饒來傑,黃鐵民,毛覃,胡燦,宛希先,應威,孫樹成,韓濬,陳賡,胡公冕,陳奇涵,蔣作舟,曹伯球,劉軼超,蔣先雲,白鑫,共32人次。“名錄”缺名:宋雲彬,高語罕,應修人,陽翰笙,雷經天,李世璋,共6人。以上四期教職員共38人次。
學生:葉鏞,李德芳,覃正格,劉志丹,白鑫,藍廣孚,閻普潤,楊新民,趙克念,譚楚材,李斌,王展程,繆芸人,李鳴珂,傅汝堯蘇先駿,袁耐堅,趙希傑,伍中豪,喬自達,李謙,劉玉衡,陳衍謨,江田,林彪,司徒仕,王全善,馬存漢,鄒琦,李萼,高山子,王世英,饒繪峰詹寶華陳遠湘,郭化若,李竹修,陳毅安,范樹德,吳奚如,李文林,貝介夫,周恩壽,傅傑,胡長源,蕭韶,王侃予,霍步青,蕭以佐,裘古懷,霍錕鏞,鍾友千,陳俊,劉道盛,萬寧,夏尺冰,文強,蘇士傑,鍾赤心,陸更夫,張有餘,張光梅,裘樹藩,霍栗如,曾鍾聖,席樹聲,紀秀川光,魯平階,王寅生,穆世濟,李逸民,彭芳,葉德生,楊若濤,趙一帆,劉乙光,於以振,李運昌,胡陳杰,王襄,袁國平,王自強,熊敦,劉煌祖,宋璽,共86人。“同學錄”缺名的:朱愷,季步高金孚光,姚成武,洪水,蕭克,曹廣化,鍾皿浪,張書錫,李鳴歧,郭子明,劉琦松,呂赤陳子傑,陳業熾,陳紹舜,張東皖,吳鳳卿,李明銓,蕭芳,段德昌,汪毅夫,資桂林譚衷,陳志仁,方之中,唐天際,何昆,李實行,郭述申,曾希聖,舒玉章,黃剛,石仲偉,李天柱,萬仁,倪志亮,郭啟予,王備,張適南、關學參,於鯤,方奮德,潘耀芳,共44人。以上四期生共130人。
黃埔特支、黨團 1926年4月,中共黃埔直屬支部改為中共黃埔特別支部,仍以楊其綱為書記;另設中共黃埔黨團,由中共廣東區委指定惲代英、熊雄、聶榮臻、陳賡、饒來傑組成,由惲代英主持(另一說:黃埔黨團書記為熊雄,幹事為惲代英、安體誠、楊其綱)。中共黃埔黨團由中共廣東區委軍委領導。
第五、六期
黃埔軍校第五期入伍生從1926年3月起開始招生,陸續入學,11月經考試升為正式學生。第六期入伍生從1926年8月起開始招生,陸續入學。因各種原因,許多教職員、學生的名字未能在第五、六期“教職員名錄”和“同學錄”登記,因此這兩期人員的身份較難辯認。如下名單,僅僅是從其他有關的文章或回憶資料中找出來的,因而是很不完全的。
第五、六期教職員:1926年下半年至1927年春夏在黃埔本校工作的黨員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孫炳文、張秋人、韓麟符、於樹德、陳啟修、李合林、熊銳、廖劃平、楊其綱、饒來傑、譚其鏡、陽翰笙、蘇怡(舒治平)、應修人、何昆、張慶孚、魯平階、宋雲彬、尹伯休、羅懋琪、李求實、楊寧、崔庸健、李逸民、毛澤覃、陳遠湘、胡公冕、蔣先雲、范藎、覃異之、郭化若、游步瀛、饒榮春、劉仇西、余灑度、方德功等。以上共39人次。 第五期學生(含入伍生):陶鑄(陶劍寒),張宗遜,宋時輪,楊至成,許光達,陳平山、文紹珍張鵬翥,吳福疇,田峻,譚希林,廖運周,潘忠汝,趙尚志,唐有章,黃應龍,趙范生,吳玉瑤,凌棲,吳楚楨,孫芸,共21人。
第六期學生入伍生:張開荊張如屏王芳澤,戴冠宇,高國玖,趙鎛,劉光夏,申春(梁道益),朱侃呂文遠,張廷仁、岳亞堃,王謹權,上官顯,郭天民,王金喚,韋鳳喈,周文在,徐士晶,龍文、唐虞,楊大朴,郭成榮,時適至,張建仁,唐模生,共26人。高級班學生:黃公略,黃純一,賀國中,共3人。黃埔黨團(後期)北伐開始後在黃埔黨團工作的有熊雄、饒來傑等。陽翰笙入伍部支部書記。1926年底周恩來赴上海工作,由熊雄接任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書記。軍委的工作人員有黃錦輝、麻植、關學參、穆世濟、朱愷等。
簡短的結語綜上所述,目前能夠辯認的、在黃埔軍校第一期至第六期工作過的共產黨員共145人次,其中重複錄名者(同一個人在兩期或兩期以上工作過,重複登記者)21人,由本校學生轉為教職員者59人,故應計65人;在黃埔各期學習過的共產黨員(包括各期“同學錄”缺名者及入伍生)共364人。教職員(已減去重複錄名及由本校學生轉為教職員者)與學生相加,總共為429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