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應時

沈應時

沈應時(1895—1926) ,上海人,早年考入江蘇陸軍國小。辛亥革命後學校停辦,沈應時回到上海先後入南洋公學、龍門師範就讀。袁世凱專權後,沈應時聯絡革命黨人,共謀討袁大計,失敗後革命熱忱未減。後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嘆壯志難酬,赴南洋新加坡任教授。孑身飄零異域,歷盡坎坷。次年回粵,投許崇智部任參謀,隨軍援桂。1924年,孫中山籌辦黃埔軍校,與王柏齡、李濟深等人任籌備委員。兩次東征,沈應時皆為前驅。1926年3月13日病逝,年僅31歲。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沈應時(1895—1926),上海人,六歲喪父,無伯叔兄弟,家境清寒,由母親撫養成人。清末內政不修,外患頻仍。沈應時以為“非學陸軍,毋以儲為國家有用之才”,遂考入江蘇陸軍國小。辛亥革命後學校停辦,沈應時回滬,先後入南洋公學、龍門師範就讀。畢業後,一度任教於本縣貧民學校。沈應時系同盟會會員,袁世凱專權後,沈應時聯絡革命黨人,共謀討袁大計,失敗後沈應時革命熱忱未減,決心投身軍界。先求學於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後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革命生涯

1919年在第六期炮科畢業後,派赴信陽見習,在吳光新部下任軍械課員。沈應時常嘆壯志難酬,乃棄職到南洋新加坡任教授。孑身飄零異域,歷盡坎坷。次年回粵,投許崇智部任參謀,隨軍援桂。孫中山駐節桂林時,委沈應時兼任教導團中校教官。在討伐陳炯明、戰李厚基等戰役中任炮兵營長。

1924年孫中山籌辦黃埔軍校,沈應時與王柏齡、李濟深等人任籌備委員。黃埔軍校成立後,沈應時歷任總隊長、教官,教導團營、團長等職,兩次東征,皆為前驅。淡水一役,沈應時率奮勇隊與洪兆麟主力肉搏,負傷。橫江之戰,沈應時以一個團的兵力與林虎部主力血戰,以寡敵眾,以弱勝強使林部陷於困境。惠州戰役,討伐楊希閔、劉震寰,平定熊克武叛軍,沈應時皆擔當重任。因戰功卓著,由第二團團長升任第三師副師長。不久,由於母病重,沈告假回家,突然染疾不起。

1926年3月13日,沈應時因病逝世,年僅31歲。沈應時逝世後,周恩來親贈輓聯:“粵局初平回思兩度東征君稱健將,國家多難待看群麾北伐我亦前驅”。

明朝東林黨成員(六)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