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史

陶瓷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乾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套用。

陶瓷史

history of pottery and porcelain

迄今為止所獲得的考古資料表明,陶器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獨立地創造出

陶瓷史陶瓷史
來的;瓷器則是中國東漢時代發明的,此後逐漸傳向東西方。

古代陶器  陶器的發生與發展有著上萬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陶器有中國江蘇溧水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肯亞甘博斯山洞出土的帶有藍紋的陶器碎片,以及歐洲馬格德林文化遺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這些都是約1.5~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遺存。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由漁獵轉向耕作,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製造也隨之而發展起來,並且成為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勞動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遺存。

中國及遠東地區陶器發展概況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遺存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發現的較多,而且也比較完整。如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公元前8000~前6000年的陶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遺址中出土的公元前 4000~前 2000年的陶器。這些年代較久遠的陶器,以泥質紅陶或夾砂紅陶為主。其後,灰陶或黑陶相繼出現。所有這些陶器,都是用產地附近挖掘的紅土、沉積土、黑土等作為原料,用泥條盤築法、手工捏塑法或模製法成型,然後採用露天堆燒,或在橫穴窯或豎穴窯等簡單窯爐中焙燒製成的。作為炊具用的陶器則大部分在坯料中摻入砂粒,以增強耐熱急變能力、防止在乾燥及燒成中產生過大收縮而使製品開裂。中國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夾炭黑陶,是以碎樹條或稻穀外殼摻和在坯料中減少乾燥和燒成中收縮開裂,並在還原氣氛中燒制。在大汶口及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白陶和厚度為1.0~1.5mm的薄胎陶器,顯示出這一文化時期人類已經掌握了較為進步的原料精選與製備、坯體成型與修整以及燒成等加工工藝,並在高嶺土或瓷土的使用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用輪製法成型陶器是新石器時代採用的一種先進方法。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現的薄胎陶器,器表面遺有明顯的輪紋,標誌著陶輪已在當時的制陶工藝中被套用。這種當時用人驅動的陶輪,直到19世紀才發展成為由機械驅動。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很多都有不同形式的裝飾紋樣或彩繪。無論是刻劃的、壓印的和拍印的,或是用赭色或

陶瓷史陶瓷史
黑色礦物原料彩繪的幾何圖紋、動物或人物形像,都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感染力。這類彩陶和印紋陶等,是新石器時代世界許多地區陶器發展的共同特徵,它表明此時的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的藝術性內容。
中國商周時期,由於手工業的進步,陶器的生產組織和技術有了新的發展。河南鄭州商城遺址西牆外發現有商代制陶工場,其中有十幾座陶窯及經過淘洗的陶泥和許多破碎的陶器殘片;陝西洛水村的制陶作坊遺址發現有6座燒陶窯爐,窯內遺留有未經燒制的陶坯和瓦片。由此可見,商代制陶業已基本上採取了集中而有分工的生產方式。黃河與長江流域的許多文化遺址中,都有大量商代中期的精美白陶、印紋硬陶和釉陶出土。其中白陶的化學組成和礦物組成均與高嶺土相似;制釉用的熔劑原料為石灰石或方解石類礦物,CaO含量達到15.7%。

陝西扶風、岐山的周原遺址,大量出土了板瓦、筒瓦和瓦當以及陶質水管等構件。這表明,商、周時期,除製造了大量日用陶器、陳設陶器與炊具之外,還製造了建築用陶。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已擴大到作為紡輪、制陶用的拍板、印模、鑄造銅鐵器用的陶范、作為量具的陶量等生產工具,以及有了很大進步。北方燒制灰陶都已用圓窯。它能使火焰在窯室內的流動從簡單穴窯的升焰式變成半倒焰式,增加了熱的交換,使窯內溫度更加均勻。南方燒造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則已用一種順坡地修建的龍窯。這些改進的窯爐結構,使產品的產量與質量得到提高,並降低了燃料的耗用量。 秦漢時期是中國陶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雖然當時仍以泥質灰陶為主,但陶的套用範圍擴大,同時在藝術加工方面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一時期盛行陪葬用陶俑,如秦始皇陵數以千計的兵馬將軍俑,漢時的武士俑、仕女俑,以及許多反映生活與生活享受的陶塑,都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體現了陶器塑品的高度技藝。建築用陶也增添了藝術色彩,如秦鹹陽宮的紋飾輔地青磚,砌牆用的表面刻有龍鳳紋和各種畫像的空心磚,漢茂陵用的刻玄武紋條磚等,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風尚。

自東漢發明瓷器以後,中國的陶瓷業已轉向以瓷器為主的發展方向,瓷窯遍及中國南北各地。但許多產瓷地區都附帶生產陶器,另有一些以製造陶器聞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發展起來的鞏縣三彩陶塑,極盛一時。它

陶瓷史陶瓷史
既保持了秦漢以來彩陶的寫實傳統,又創造地運用低溫鉛釉色彩的絢麗、斑斕,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氣象。磁州窯系的觀台窯,既燒制低溫鉛釉三彩陶器,也燒制純綠釉陶器。廣東佛山石灣窯與江蘇宜興窯均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兩代。石灣窯以仿鈞著稱,以“器體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潤”為其特點。宜興紫砂陶器因明代萬曆年間崇尚飲茶而盛行一時,至清代成為貢品並遠銷日本及歐洲,後為德國的邁森瓷廠以及歐洲其他陶器廠所仿製。

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 2500年繩紋時代 (JomonPeriod)的帶有繩紋紋飾的黑陶,質地粗糙。稍晚,在東京彌生町(Yayoi)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質地較精,呈紅色或灰色,在器型設計上有較明顯的朝鮮影響。這種陶器的生產一直延續到公元 6世紀才停止。14世紀以前,日本陶器製品大部分用作禮器。14~16世紀,開始有了茶杯、茶托、盤碟、缸盆之類。到20世紀,日本瓷器生產激增,傳統陶器則多半由一些小型的私人窯廠繼續生產。

朝鮮的陶器頗似中國東北所產陶器。在朝鮮新羅王朝(Silla dynasty,公元前57~公元935)時期的陶器,尚帶有中國周代陶器的風格,同時也仿造漢代青銅器器型進行生產。在釉陶生產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羅三彩產品。

  中、近東及埃及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陶器製造也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對歐洲陶瓷業的興起具有深

陶瓷史陶瓷史
遠影響。這一地區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質地粗糙的軟質陶器,還發現了距今8500年的一種硬燒拋光陶器;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發現了公元前3100年以前製成的多種陶器,其中有優質硬燒陶器。

中、近東的陶器生產在 9~13世紀期間達到了最興旺時代。初期制陶中心為伊拉克的巴格達,埃及開羅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蘇聯的撒馬爾罕。由於伊斯蘭民族習慣上不用陶器作為陪葬品,所以14世紀以前的陶製品很難發現。公元 9世紀時,中國向伊斯蘭教主贈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後巴格達和其他伊斯蘭教區生產精細陶器。伊斯蘭國家的陶工們在陶器製造方面還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貢獻,他們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原由亞述人發明的錫釉,並創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澤彩料。12世紀時,波斯已能生產出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並已掌握用低溫顏料進行釉上彩繪的技術。

早在15世紀至16世紀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代,已在安納托利亞製造出建築用的色釉陶瓦。16世紀為土耳其制陶業最發達的時期。土耳其陶器的裝飾取法於中國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則沿習于波斯的器型風格。17世紀初,丘塔希亞開始生產屋瓦及彩陶等陶器,並且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陶業中心。這個陶器生產基地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埃及在法蒂瑪王朝(909~1171)時,陶器生產最為興旺,產品的質地雖較粗糙,但光澤彩的彩繪卻較為精緻。14世紀生產一種白色的陶器,並採用中國宋代的裝飾模式,在坯上刻劃圖案花紋,然後施以透明釉料再燒成。

歐洲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的制陶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傳至歐洲的希臘與愛琴海的一些島嶼。公元前3000年,希臘中部的特薩里區和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已成為當時的制陶中心。特薩里的陶器為單一紅色,偶爾有彩繪圖案;克里特島的陶器以拋光陶器為主,有的飾以刻劃紋。公元前16世紀,希臘已出現用快輪拉坯和還原焰燒成工藝而製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膩感。邁錫尼文化期間(公元前14~前13世紀),克里特島的陶瓶向埃及出口,並西傳至

陶瓷史陶瓷史
義大利及西西里島。

羅馬帝國時代,埃及的鉛釉陶技術傳入義大利,並延續生產直到錫釉陶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產技術,是由中東經西班牙南部馬略卡島傳至義大利的。在義大利生產的錫釉陶稱為馬略利卡。文藝復興時期,錫釉陶製造技術迅速由義大利傳開,首先到達法國,然後傳至德、荷、英及北歐國家。義大利錫釉陶的主要特點是,彩繪裝飾起初為多色彩繪,而後當光澤彩由西班牙傳入後,則多採用光澤彩,使產品呈金黃色。義大利錫釉陶造型簡潔,頗適應畫家才能的發揮。威尼斯於16~18世紀生產錫釉陶,產品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瓷器,形成一種具有東方色彩新的風格,稱之為“alla porcelana”。

在錫釉陶生產技術傳入法國之前,法國在16世紀廣泛使用鉛釉陶。錫釉陶傳入後受到普遍歡迎。18世紀初,法王路易十四下令熔毀宮中銀器,以償付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費用。此後,權貴們都轉向使用陶器,從而使陶器生產出現了一個高潮。

德國的陶器有兩大類,一為石器,一為錫釉陶。德國製造的石器質地堅實,飾以浮雕,在國外廣泛行銷,17世紀時遠銷日本。此後,新建的錫釉陶廠多得不可勝數,而以紐倫堡地區產量最大。17世紀60年代,法蘭克福及其附近的漢洛廠開始生產錫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採用了中國的裝飾圖案。

16世紀20年代,一些義大利陶工遷居荷蘭,開始了荷蘭的錫釉陶生產,並以仿製中國宜興陶器為主。17世紀初,荷蘭的陶器生產集中在德福特,其產品稱為德福特陶。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輸入中國瓷器,陶器的裝飾遂轉向模仿中國的青花而摒棄了義大利的裝飾格調。

英國的陶器生產,由於地理原因,在中世紀時很少受到外來影響。初期的製品均系無釉陶器,隨之而發展成為鉛釉陶。16世紀50年代,錫釉陶製造技術由荷蘭傳入,淘汰了鉛釉陶的生產。在陶器的裝飾方面,受到中國明代萬曆青花瓷的影響。這種影響在18世紀初尤為強烈,特別是在布里斯托地區有堅持延續不變的趨勢。17世紀70年代,德國石器與中國宜興紫砂陶器都在英國盛行,許多工廠爭相仿製。英國的錫釉陶生產以倫敦為中心。但當英國陶瓷家偉奇伍德的米色陶器問世之後,立即受到英國及其他國家官僚貴族的賞識,從此錫釉陶逐步棄而不用。

nnerlink>蘇聯、瑞士以及北歐國家,都在18世紀設廠生產陶器。北歐諸國的錫釉陶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傳入的。

美洲陶器發展概況  在美洲,最早生產陶器的是安第斯 (Andes)山脈中部地區以及南美西海岸的玻利維亞和

陶瓷史陶瓷史
秘魯。製造技術較為發達的為安第斯山脈中部。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2000年製成的陶器,已採用了模製成型。在秘魯北部 7世紀時的莫奇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人頭陶罐,造型與手工都很精緻。

遠在公元前2000年前,墨西哥與中美洲的瑪雅人已能製造陶器,並在器表面飾以幾何紋。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瑪雅人已能製造出多色陶器,薩潑特克人能按照他們的神像製成骨灰瓮。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後,墨西哥開始製造錫釉陶。

北美洲的陶器製造主要是在印第安阿納薩齊人定居到今天的美國西南部阿利桑納州等處後才開始的。北美洲的許多陶製品如陶塑等,都用於宗教目的,也有一些人像、動物或昆蟲的陶塑藝術品。

美國的陶器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在17世紀時傳入的,並首先在維吉尼亞、麻薩諸塞、喬治亞等州興建陶器廠進行生產。

古代瓷器

瓷器是在陶器製造工藝技術長時期、多方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與陶器相比,瓷器的工藝要求較為複雜,且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

中國及遠、中、近東地區瓷器發展概況  針對已出土的中國商周至東漢時期的陶器、原始瓷器及越窯青釉印紋瓷片等,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其原料、釉料及燒成等工藝因素進行了綜合科學實驗。實驗證明,瓷器的發明以中國為最早是無可置疑的。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尤其是江西浙江等地發掘的東漢晚期墓葬品中,均發現瓷製品。東漢時,浙江上虞一帶窯場已能燒得瓷化程度較好的青瓷,瓷質光澤,透光性好,吸水力低,燒成溫度1260~1310℃,通體施釉,釉層顯著增厚,胎釉結合緊密。三國、兩晉時期,瓷器更有發展和改進。此後中國的瓷器大體經歷了唐宋時期的蓬勃發展階段,和元明清時期的鼎盛階段。
唐宋兩代經濟發達,瓷業也空前繁榮。唐時已有浙江的越窯與河北的邢窯兩大名窯系,以分別製造青瓷與白

陶瓷史陶瓷史
瓷而稱譽,當時有“南青北白”之稱。這一時期,除青色釉器外,還有花釉瓷,以及如長沙銅官窯開創的釉下彩繪瓷,鞏縣的三彩陶等品種,體現了唐代陶瓷的水平和藝術風格。宋代的瓷器產地遍及中國中原及南、北各地,按產品的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技藝,形成了若干瓷窯體系。宋代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為當時諸窯的代表。實際上,陝西的耀州窯、江西的景德鎮窯、河北的磁州窯等窯,當時也已能與上述窯系齊名。

唐宋兩代的瓷業除產量和質量較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外,裝飾技藝也開創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諸如鈞窯的窯變色釉,以紫色斑斕代替花紋裝飾,在青釉瓷中獨樹一幟;汝瓷的釉面質感潤如堆脂;景德鎮瓷的青白釉,色質如玉;龍泉青瓷的梅子青、粉青釉色、翠綠晶潤達到了青釉瓷的高峰;定窯瓷胎薄釉潤,造型優美,裝飾的刻劃手法圖紋嚴謹;耀州青瓷的犀利刻花,極其富麗。這些瓷器至今仍為收藏家所珍愛。

唐宋兩代在瓷器製作工藝上也有新的發展。例如唐時繼承隋代缽的發明並擴大了套用,對瓷器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較關鍵的作用;宋代從定窯發展起來的復燒工藝,是保證瓷器質量,提高產量的一種較先進而有效的措施。

元、明、清三代,中國瓷器製作工藝與裝飾藝術從成熟發展到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瓷器生產,一直以景德鎮的技藝水平為代表。在裝飾藝術上的突出成就有:元代的銅紅釉、青花、釉里紅;時代的釉上彩繪和釉上與釉下彩飾相結合的鬥彩;清代的五彩、粉彩、琺瑯彩。其中青花裝飾技藝,自元代燒成以來,歷代相傳,經久不衰,並成為這一時期瓷器生產的主流,為中國各地以及世界一些地區的制瓷工業所爭相仿製。

自元代以來,景德鎮瓷器坯料在製備中成功地摻和了高嶺土,這一工藝的改進,提高了製品在高溫中抵抗軟化變形的能力,並使製品獲得較高的白度。

日本的瓷器製造是在13世紀開始的。13世紀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衛門到中國福建學習制瓷技術,5年後歸國,在瀨戶設廠製造黑釉瓷器。後瀨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陶瓷業的中心。16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吳祥瑞前往中國景德鎮,後帶回瓷器的製造秘術,並在有田郡設廠生產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簡潔精緻,很快由荷蘭船商運銷歐洲。有田郡廠後來由酒井田繼續經營,並開發了釉上裝飾技藝,稱為柿右衛門瓷,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八角形或方形器皿。瓷器表面採用不對稱的彩繪裝飾,並留有空白部位,這種方法在18世紀對歐洲瓷器的裝飾產生過較大影響。18世紀,日本白瓷出口歐洲,並在荷蘭等地進行彩繪後出售。

朝鮮在10~14世紀時已能仿造中國耀州窯和越窯的青瓷,並有較高的成就。14世紀以後,朝鮮瓷器質量不及中

陶瓷史陶瓷史
國明、清時期的產品,質地較為粗糙,但如瓜形、梨形等器皿造型,都具有明顯的朝鮮特色。

中國瓷器在唐宋時期已開始西傳至中近東與埃及一帶,埃及的伏斯泰特就已出土中國從唐到清各時期的瓷器碎片近萬件。中國青花瓷器在該地區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在裝飾藝術方面的影響,直到現在依然存在。

  歐洲瓷器發展概況  
約在8世紀末,中國的瓷器開始西傳。首先到達中、近東地區,對那裡的陶器生產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4世紀末,敘利亞已能仿製中國的青花瓷。大約在13~14世紀的中國元代,中國瓷器傳到歐洲,立即為歐洲人所賞識,同時有許多生產廠家爭相仿製。但由於不能正確選擇熔劑原料,仿製一直沒有獲得成功。16世紀,歐洲曾以碎玻璃粉作為熔劑配製瓷器坯料,期望獲得透明度好的坯胎,從而爾瓷廠,此後直到1769年,一直生產軟質瓷。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德國薩克森里的希恩豪斯與一些化學家對中國瓷做了一些重要的試驗研究工作,發現可以用長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劑,最終成功地制出了與中國瓷相仿的硬質瓷,並開始批量生產瓷器,從而使軟質瓷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18世紀,歐洲的法、德、英以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都先後建成了一些瓷器廠。法國的塞夫爾瓷廠,以法王路易十五為大股東,1770年起生產硬質瓷,1793年改為國家工廠;德國的邁森瓷廠,1715年建廠並生產硬質瓷,飾以釉上彩;英國的徹爾布瓷廠,1743年建於倫敦附近的徹爾希,並生產軟質瓷,1755年在軟質瓷坯料中摻入煅燒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廠里用骨灰摻入到硬質瓷坯料中,創造了外觀與坯胎質量優美的骨瓷。歐洲瓷器製造業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從研究、仿製到發展的過程,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十分可觀。

20世紀的陶瓷發展概況  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陶瓷科學和陶瓷生產技術也不斷地進步與更新。在陶瓷科學研究工作中,基礎科學及其實驗手段得到廣泛運用,幫助人們從本質上弄清楚了陶瓷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變化以及結構與性質的關係,使人們對陶瓷有了深入的了解,從而發展了陶瓷科學。此外利用機械、電工與電子學原理改進了生產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並使產品質量得到科學的控制。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陶瓷生產處於蕭條狀況,產品質量下降,數量減少,人員流散。50年代以後,國家重視陶

陶瓷史陶瓷史
瓷生產,曾組織國內有名望的陶瓷專家如周仁、賴其芳等,與經驗豐富的老工人及藝術家結合,首先對景德鎮瓷器中一向著名的鈞紅、霽紅、美人醉、茶葉末等色釉,以及景德鎮制瓷原料、坯釉料和燒成工藝制度,進行了全面的科學總結、研究,並且進行了試製,使景德鎮窯失傳已久的技藝和傳統產品得到恢復。同時,中國各省市也掀起了對各古窯產品的研究與試製,從而使河南的鈞瓷、汝瓷,河北的定窯瓷,陝西的耀州瓷,浙江的龍泉青瓷,福建的建窯和德化窯瓷等名品,陸續得到恢復與發展。

與此同時,制瓷原料基地如蘇州的高嶺土礦也以先進技術進行了改造。其他如衡陽、大同、同安、高州等新建或擴建的瓷土礦區都備有控制原料質量的設備,使原料供應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得到保證。此外,彩繪顏料、金水、貼花紙等裝飾材料也已投入生產,改變了依賴進口的局面。燒成窯爐也一改舊觀,在窯爐結構和燃料種類上均較過去有突破性的變化;新式的隧道窯已基本普及,有的還採用了先進的控制裝置,對穩定操作制度、降低能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陶瓷的科技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歐洲的許多陶器生產設備已從半機械化走上機械化繼而達到了自動化。例如成型機械已從鏇壓改成了自動滾壓與等靜壓;燒成設備已從過去的倒焰式間歇窯發展到自動控制的隧道窯或梭式窯和鐘罩窯;燃料則從煤發展到天然氣和電。這些改進保證了產品規格的一致和釉面質量。20世紀隨著陶瓷科學與生產技術的進步,陶瓷領域已包含用很少粘土或不用粘土的特種陶瓷,如高鋁瓷、鎂質瓷、鋯質瓷和氮化物陶瓷等。陶瓷已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