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奇卡文化

莫奇卡文化

莫奇卡文化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又稱早期奇穆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700年,分布於秘魯北部沿海地區,中心地區在莫奇卡(mochica)和奇卡馬兩河谷,最盛期範圍擴大到北面的蘭巴耶克河谷和南面的瓦爾梅河谷。屬於古典期的文化。

基本信息

簡介

莫奇卡文化莫奇卡文化
莫奇卡文化於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100年前後出現於秘魯北部的沿海地區,過去曾經被稱為前奇穆時代
莫奇卡人都是戰士,他們具有高度發展的社會和政治組織。他們建造金字塔、神廟,用磚石建造溝渠,擅長灌溉技術、制陶技藝。莫奇卡文化在公元8世紀沒落。

農業和建築

莫奇卡文化以農業為基礎。栽培玉米、豆類、馬鈴薯和梨等多種作物。大規模灌溉網的修建,是莫奇卡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從奇卡馬河引出的運河長達100多公里,又以許多溝渠把水從運河引入田地。
特魯希略南面莫奇卡河附近有兩座巨大的宗教建築,即太陽廟(Huacadelsol)和月亮廟(Huacadelaluna),均用未經燒制的泥磚建成。前者為階梯狀金字塔形台廟,其基座底邊寬136米,長228米,高18米,金字塔建造在基座南部,每邊長103米,高達23米,估計所用泥磚為1.3億塊;後者是一座有階梯的平台,其上建有房屋,內飾壁畫和浮雕。
莫奇卡的國王生前在這裡舉行行政議事和宗教祭祀,死後也把這裡當作了陵寢。死去的歷代莫奇卡國王呈縱向一層一層的排列在月亮神廟中。神廟有6層,建造了近6個世紀。第一任國王被封在最底層,後任在上面一代代疊加上去。
神屆各層壁畫的內容顯示了層與層之間的完工年代差距逐漸變大,喜慶、歡愉、歌舞昇平的壁畫建於太平盛世;兵戎相見的出自戰亂之年。壁畫上人物的服飾也是各層之間略有差異。

手工業

莫奇卡文化莫奇卡文化
以寫實風格著稱的莫奇卡文化是安第斯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有關戰鬥、宗教、農業、音樂、刑罰等日常生活的現實題材成為最主要的表現主體。尤其是用人像製作成的各種陶器,十分寫實,細緻入微,生動有趣。
莫奇卡文化的陶器以馬鐙壺為常見,此外有漏斗形的缽和淺碗。許多器皿被製成精巧的塑像,如青蛙、魚、鹿、猴子、各種鳥類、水果、蔬菜、小船、房屋、人物等。其中最多的是各種人像,有統治者、戰士、俘虜等,有的裸體,有的著衣,但往往僅表現其頭部或上半身,形象生動。
陶器上的繪畫內容豐富,有樂師、商人、獵人、驛卒、織布女工、武士、脫光衣服的俘虜、抬轎奴隸、坐在華麗的高台上的首領或國王等形象。此外還發現有金、銀、銅製品,並有金和銅的合金以及鍍金的薄銅片,說明金屬加工技術已較發達。

階級制度

莫奇卡人有嚴格的社會階級之分,在社會金字塔的頂層是Se駉res,擁有土地並具有宗教權利,他們穿著華貴的服裝坐在寶座上,看上去莊重而華麗。祭司階層處在第二階層,在莫奇卡文明里,祭司可以由女性擔任,稱為nun,這個特徵被後來的奇穆王國所繼承。
最後,第三階層是其他的居民,他們從事農業和手工業。莫奇卡階級的之間的區分並不是普通的社會階級劃分,而是類似印度種姓制度的具有頑固性的劃分,各個階層由血統繼承,不會轉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