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傳

關羽傳

《關羽傳》是傳記體史書《三國志》作者陳壽,為漢壽亭侯關羽(160或162-220)所立的傳。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關羽作為東漢末年馳騁疆場的猛將,作為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作為蜀漢基業的創始人之一,由於他身上閃耀出忠肝義膽的偉大品格,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也因為這種品格與勞動人民維護自己權益的意願相拍和,關羽成為中華民族海內外兒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說,關羽身上表現出的對主之忠、克己之正、處世之義、作戰以勇,已成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在形成中華民族精神和鼓勵後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捨生取義等社會公德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關羽一生是叱吒風雲的一生。他生於古解梁地,發軔於涿郡,戰於徐州,歿於荊州,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彰顯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追隨劉備,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忠君報國,為義而動,為天地正氣拋家,困苦面前不皺鬚眉。他從出生地解縣殺惡霸亡命出走,先到盧奴販糧度日,後到涿郡三傑相識,投在劉備麾下。在參與圍剿黃巾軍時歷經涿郡、巨鹿郡、南陽郡,因匡輔漢室立功,在中山國安熹縣任職;又先後在北海國下密縣、平原高唐縣平原縣暫時駐足;在諸侯兼併割據期間,輾轉於青州豫州、幽州、兗州、徐州、冀州揚州,最後功敗垂成在荊州。他執掌荊州帥印六年,發動襄樊戰役達到一生為之奮鬥事業的鼎盛時期,創造了輝煌的戰績,顯示了文韜武略的超群絕倫風姿。遺憾的是慘遭魏、吳兩大巨頭的南北夾擊,在內憂迭起、盟友毀盟偷襲下,敗走麥城;英雄末路,戰歿於南郡臨沮章鄉。可以說關羽一生戎馬倥傯,踏遍了今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四川湖南十省。論武勇,為三國時頂尖上將;論智謀,讓被世人稱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稱讚。特別是其忠於劉備不二,在事業最低潮時,面對曹操的金錢、美女、爵位,不為所動,與劉備的君臣契合,與同僚的肝膽相照,危難困苦時恆心不泯,確實感人至深。當然,他參與圍剿農民兄弟的歷史局限性,性格上的狂妄驕橫這些弱點也暴露得非常充分。他執掌荊州帥印,而痛失荊州,使劉備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但千百年來人民沒有挑剔這位英雄人物,而是溢美之詞一浪高過一浪,成為後來的武聖,並演繹了許多神話故事,以至滿清一朝,關羽廟宇遍布海內外華人生活的地方。

作者簡介

田福生,男,1949年生,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高林村鎮人。現任保定市政協常委。參加工作任高林村公社農業技術員,後進入保定膠片廠工作。1982年河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長期在保定市政協從事文字、會務及宣傳工作。歷任辦公室副主任、文史委主任、研究室主任、學宣委主任等職。創辦《保定政協》、《學習參考資料》、《理論與實踐》等期刊。擔任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書名的《保定政協委員風采錄》一書常務副主編。在中央、省、市新聞傳媒發稿上千篇,起草了數百萬字的領導講話、公文。《關羽傳》是積二十多年素材、思考而成的扛鼎之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關羽誕生、成長的時代和社會背景

一、後宮支配皇權,造成政局不穩

二、荒唐執政,綱紀大亂

賣官鬻爵

窮奢極欲

三、大興黨獄,摧折忠良

第一次黨錮之禍

第二次黨錮之禍

第三次黨錮之禍

第四次黨錮之禍

四、災害頻仍,百姓苦不堪言

五、邊患迭起和農民暴動接踵而至,社會動盪加劇

邊患困擾

農民暴動、起義不斷

第二章 關羽家教及青少年時期

一、關羽家鄉是上古堯、舜、禹擔任部落首領的地方

女媧始祖

堯、舜、禹故都

關羽祖宅位置

二、中條山麓走出的英雄

關羽故里規範地名

關羽故里地名變遷

家廟、祖廟、祖墓

三、儒雅的家世

關羽祖先之疑

關羽祖父、父之謎

儒雅家世

四、關羽出身

姓氏之辨

生辰之辨

出身之辨

娶妻之辨

第三章 斬殺惡霸,漂泊異鄉

一、仗義揮劍,怒斬惡霸

二、災禍降臨家庭,父母身亡

三、跨州越郡大逃亡

大慶關

駐足盧奴高就

四、龍虎風雲際會涿郡

一龍分二虎

張飛懸肉之井

五、千古一拜,桃園結盟

歷史真實性問題

結盟地點、時間

質疑稱兄道弟

第四章 步入軍旅,鋒芒初露

……

第五章 千迴百折,英雄逆旅

第六章 寄留許都期間

第七章 羈留曹營始末

第八章汝南相會,重新聚義

第九章 投劉表寄寓荊州

第十章 圍繞荊州孫、劉兩集團展開的爭奪

第十一章 以收復襄陽為目標率軍北伐

第十二章 孤立無援,飲恨千古

第十三章 關羽的政治思想

第十四章 關羽的軍事思想

第十五章 關羽的人格魅力和名將風采

第十六章 歷史上涉及關羽的懸念及評價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記

關羽傳文言文

出處:《三國志·蜀志》

三國志三國志

作者:陳壽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原文

關羽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鏇,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從先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壁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輕;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勞、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追謚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譯文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逃命到涿郡時,正碰上劉備在鄉里集合兵馬,關羽與張飛替他抵禦侵侮。劉備任平原相時,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管屬下士兵。劉備與他們兩人同床共寢,親如兄弟。在人多廣眾的場合,他們兩人整天侍立在劉備左右,跟隨劉備應酬交接,不避艱險。 劉備刺殺徐州刺史車胄後,得到徐州讓關羽執行太守之事,自己又回到了沛縣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活捉關羽而回,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待他非常客氣。袁紹派遣大將軍顏良到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讓張遼和關羽作先鋒迎擊顏良。關羽遠遠望見了顏良的旗幟和車蓋,便策馬馳入千軍萬馬之中刺殺顏良,割下顏良首級回到營中,袁紹的眾多將領沒有人能夠抵擋他,於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當即上表奏請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當初,曹操佩服關羽的為人,而觀察他的心情神態並無久留之意,對張遼說:“你憑私人感情去試著問問他。”不久張遼詢問關羽,關羽感嘆地說:“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義深厚,但是我受劉將軍的深恩,發誓與他同生死,不能背棄他。我終將不能留下,我必當立功來報答曹公後才離開。”張遼將關羽的話回報給曹操,曹操認為他是義士。關羽殺了顏良後,曹操知道他一定會離走,便重加賞賜。關羽全部封存曹操給他的賞賜,呈書告辭,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趕關羽,曹操說:“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關羽後來跟隨劉備投靠劉表。劉表死後,曹操揮兵平定了荊州,當時劉備想從樊城走,往南渡長江,另外派遣關羽領了數百艘船到江陵會合。曹操一直追,追到當陽縣長坂那個地方,劉備連忙轉向漢津港,正好與關羽的水軍會合了,那么他們就一起去了夏口。後面,孫權借兵給了劉備抵抗曹操,曹操看他有兵了賺不到什麼便宜就退兵了。後面劉備占領了江南的幾座城市,那個時候就封拜關羽的官階,讓他當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軍在長江以北,抵抗曹操,守咽喉之地。劉備西征平定益州,有拜關羽為管理荊州一片的都督,大約相當省長。關羽聽說馬超來投降,而馬超並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人品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好強護短,於是答覆他說:“孟起兼有文武天賦,雄健剛烈超過一般人,是一代豪傑,與黥布、彭越是同類的人,可與翼德並駕齊驅爭個高下,然而還是不如你美髯公無與論比地超群出眾。”關羽鬍鬚漂亮,所以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關羽看了書信非常高興,把信給賓客傳看。

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過他的左臂,後來傷口雖然癒合,但每當陰雨天氣,左臂常常疼痛。醫生說:“箭頭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頭裡面,應當割開手臂到受傷處,颳去骨頭上的餘毒,然後這種病痛才能消除。”關羽便伸出手臂讓醫生開刀。當時關羽正好請了將領們宴飲,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滿了一盤子,而關羽卻切肉飲酒,談笑自若。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授與符節黃鉞總領各路軍馬。這年,關羽率領軍隊在樊城攻打曹仁。曹操派于禁援助曹仁。秋天,樊城一帶下起連綿大雨,漢水泛濫,于禁統領的七路兵馬都被淹沒。于禁投降了關羽,關羽又殺了將軍龐德。

梁縣、郟縣、陸渾等地的各路盜寇有的在遠處接受關羽的官印稱號,成為他的支系同黨,關羽威名震動中原地區,曹操提議遷離許都避開關羽的鋒芒,司馬宣王、蔣濟認為關羽得志,孫權肯定不會情願。可以派人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並許諾分割長江以南的地方封賞孫權,那么樊城之圍就自然而解了。曹操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在這事以前,孫權派使者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大罵孫權,並侮辱他的使者,不答應這門婚事,孫權非常氣憤。加之在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駐公安的將軍士仁,向來都嫌關羽輕視自己。關羽出兵征戰,麋芳、士仁當供應軍需物資,但不是全力救援。關羽說:“回師後,一定要懲治他們!”麋芳、士仁都恐懼不安。這時,孫權暗地勸誘麋芳、士仁,麋芳、士仁派人迎接孫權。而曹操又派徐晃援救曹仁,關羽不能攻下樊城,率軍退回。孫權占領了江陵,俘虜了關羽的全部兵馬和妻室兒女,關羽的軍隊於是潰散。孫權派將領迎擊關羽,在臨沮殺了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

重點字詞

奔:逃跑

合:集合

徒眾:兵眾

擒:通“擒”,抓

拜:授予

為:擔任

當:阻擋

壯:讚許

義:認為……道義

彼:你們

趣:通“去”,離開

假黃鉞:代表了皇帝出征

簡評

關羽作為東漢末年馳騁疆場的猛將,作為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作為蜀漢基業的創始人之一,由於他身上閃耀出忠肝義膽的偉大品格,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也因為這種品格與勞動人民維護自己權益的意願相拍和,關羽成為中華民族海內外兒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說,關羽身上表現出的對主之忠、克己之正、處世之義、作戰以勇,已成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在形成中華民族精神和鼓勵後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捨生取義等社會公德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關羽一生是叱吒風雲的一生。他生於古解梁地,發軔於涿郡,戰於徐州,歿於荊州,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彰顯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追隨劉備,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忠君報國,為義而動,為天地正氣拋家,困苦面前不皺鬚眉。

他從出生地解縣殺惡霸亡命出走,先到盧奴販糧度日,後到涿郡三傑相識,投在劉備麾下。在參與圍剿黃巾軍時歷經涿郡、巨鹿郡、南陽郡,因匡輔漢室立功,在中山國安熹縣任職;又先後在北海國下密縣、平原國高唐縣、平原縣暫時駐足;在諸侯兼併割據期間,輾轉於青州、豫州、幽州、兗州、徐州、冀州、揚州,最後功敗垂成在荊州。他執掌荊州帥印六年,發動襄樊戰役達到一生為之奮鬥事業的鼎盛時期,創造了輝煌的戰績,顯示了文韜武略的超群絕倫風姿。

遺憾的是慘遭魏、吳兩大巨頭的南北夾擊,在內憂迭起、盟友毀盟偷襲下,敗走麥城;英雄末路,戰歿於南郡臨沮章鄉。可以說關羽一生戎馬倥傯,踏遍了今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四川、湖南十省。論武勇,為三國時頂尖上將;論智謀,讓被世人稱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稱讚。特別是其忠於劉備不二,在事業最低潮時,面對曹操的金錢、美女、爵位,不為所動,與劉備的君臣契合,與同僚的肝膽相照,危難困苦時恆心不泯,確實感人至深。

當然,他參與圍剿農民兄弟的歷史局限性,性格上的狂妄驕橫這些弱點也暴露得非常充分。他執掌荊州帥印,而痛失荊州,使劉備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但千百年來人民沒有挑剔這位英雄人物,而是溢美之詞一浪高過一浪,成為後來的武聖,並演繹了許多神話故事,以至滿清一朝,關羽廟宇遍布海內外華人生活的地方。

相關知識

關羽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曹魏,曾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劉備

劉備(161-223)即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三國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時代波瀾壯闊,充滿生機,常引起後人追思。唐宋詩詞中有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時期,三國事跡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晉代陳壽所作史書《三國志》,頗有參考價值。明代羅貫中以三國歷史為藍本,編撰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世界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